却说北匈奴呼衍王因在伊吾庐地首战失利,遂率领军队退却至东天山北麓,在东天山北麓的南山与北山之间的柳条河畔摆兵布阵,又去蒲类国征调兵勇,妄图凭借天山险障,与汉军决一高下。
且说东天山北麓这里群山环抱,草场碧波,鸣沙山金光灿灿。其南边是天山南山黒绀岭,山顶白雪皑皑,冰雪终年不化。但在半山腰和谷地却是万松挺立,层峦叠嶂,着名的“松树塘”就位于此处。山下是广袤丰美的草原,绿茵遍地,溪水淙淙。西域三十六国的蒲类国,就位居在西北面的蒲类海边。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天山东部的战略要地。它东通河西走廊,北出蒙古高原,西进车师后王庭、乌孙,乃至中亚地区,越天山南下塔里木盆地,扼南来北往之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再说班超率兵沿着通往天山的道路行进,不一会儿便抵达天山黒绀岭南山口。班超眺望山口两旁悬壁峭崖,石骨嶙峋的险峻地势,当即命令道:“敦煌郡兵探路在前,羌兵居中,酒泉郡兵殿后。搜索前行,以防伏兵。”各部兵马接到命令后,在其头领的指挥下,有序地进入山口,搜索前行。
在长长的峡谷里,道路蜿蜒盘旋,忽高忽低,峰回路转。各部兵马虽经爬山涉水,历尽艰辛,却也顺利地通过了山口。最让班超担心的伏兵之事,并未发生,也未遇到任何抵抗,山峦一片寂静。越是这样,越使班超感到狐疑,遂命令各部兵马保持警惕,继续搜索前行,不得懈怠。当班超率兵抵达黒绀岭松树塘下草地河边的鸣沙山时,突然遭到来自东、北、西三面北匈奴骑兵的凶猛攻击。对于这突发的严峻形势,班超不失大将风度,处变不惊,果断采取对策。
他立即命令军队用战车自环为营,抵御北匈奴骑兵的冲击,然后派出三千精骑,主动向呼衍王的军队发起攻击。这场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汉军在班超的统率下,人人争先恐后,个个奋勇杀敌。双方一直鏖战到黄昏时分,天气突变,狂风骤起,黄沙遮天,草地绿浪翻滚,松树塘松涛吼天,鸣沙山波声震荡,雷声隆隆,还伴有震耳欲聋的天籁,像是风的精灵在凄唳,天的神曲在回荡。战鼓号角的震响,铠甲矛戈的撞击声,将士们的呐喊和战马的嘶鸣声惊天动地。两军激战在一片昏暗之中,几乎都看不清楚对方。这时班超当机立断,利用突然出现的恶劣天气,与前来支援的耿忠军队,兵分三路,采取两翼迂回包围、中间突破的战术,聚而歼敌。呼衍王发现汉军越来越多,越战越勇,自己的军队被分割包围,处境十分凶险,恐怕耽搁下去,性命不保。
于是,他就趁混乱之时,急忙率领百余名精壮骑兵,冲出包围向东北方向逃去。当时,汉军与北匈奴的军队在昏暗中激战,未发现呼衍王已经逃走。直到战斗快结束时,找不到呼衍王,才从俘虏口中得知呼衍王已经弃军溃逃。班超立即率兵追赶一百多里,也没追到呼衍王。之后,班超遂命令军队移师蒲类海,攻取蒲类国。蒲类国都城居西疏榆谷,因位于蒲类海边,所以国名称为蒲类国。蒲类国有居民八百多户,人口两千多,居住帐篷,随蓄逐水草,也知田作,有骆驼、牛、马、羊蓄,善作弓矢,国产好马。
本来是个大国,匈奴控制西域时,因其国王得罪了匈奴单于。匈奴单于发怒,将其国六千余人口,迁徒至匈奴右部阿恶地,号称:阿恶国。此地距车师后王庭以北马行九十余日,土地贫瘠,人口大都逃亡山谷间。蒲类国百姓本来就对北匈奴呼衍王很反感,此次北匈奴兵败,呼衍王溃逃,百姓都很高兴。因此,当班超率兵进抵西疏榆城下时,国王立即命人打开城门,归降汉朝。其周边的东且弥、卑陆及移支等小国,见北匈奴大势已去,随即也都归降了汉朝。至此,汉军在伊吾庐地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是时,东汉着名文学家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少游太学,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才。尽通古今训沽百家之言,喜着述,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研究典籍着述为业,所着诗、赋、铭、颂、书、记、表、《七依》、《婚礼结言》、《达旨》、《酒警》等合计二十一篇。
崔骃对班固的弟弟班超也十分熟悉,素知班超胸怀大志。此次班超以假司马官职,率兵在西域一举击溃北匈奴呼衍王的军队,夺取伊吾的胜利消息,传到他的耳朵里时,他兴奋不已,遂挥笔作《安封侯诗》一首,诗曰:戌马鸣兮金鼓震,壮士激兮忘身命。被光甲兮跨良马,挥长戟兮彀强弩。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显现出冲锋进击、忘我杀敌的雄姿,展现了浩大的阵势、宏阔的场面及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概,令人震撼和鼓舞。
后来,因班超率兵在蒲类海击溃北匈奴呼衍王的军队,夺取伊吾立下赫赫战功。伊吾百姓追怀其功德,为班超勒石记功,在东天山北麓松树塘附近,竖立一块《班超纪功碑》。碑文记述了班超率兵,从北匈奴手中夺得了伊吾这一重大胜利的历史事迹。但不幸的是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却被后来的唐朝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将《班超纪功碑》的碑文磨去,为自己勒石记功,改成《姜行本纪功碑》。唐将姜行本图方便,竟磨去班超碑文,为自己树碑立传,此举使人大跌眼镜。
却说汉朝此次派遣四路大军征伐北匈奴:窦固、耿忠率兵抵达东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又乘胜追击到蒲类海,彻底击溃呼衍王军队,斩杀番兵一千余人,取得了夺取伊吾之战的胜利,并在伊吾西边的白杨河畔设置了宜禾都尉,在伊吾庐城留下吏士开荒屯守;耿秉和秦彭进攻北匈奴匈林王,行进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而还;来苗、文穆至匈河水上,北匈奴兵众四散逃走,无所获;祭彤与南匈奴左贤王信不和,出高阙塞九百余里,看见一座小山,左贤王信谎称为涿邪山,没发现北匈奴军队而返还。朝廷以祭彤与吴棠逗留畏缩不前,下狱论罪,后遇大赦免罪出狱。
祭彤自恨无功,出狱不久,便得病呕血而死。临终前,把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蒙受国家厚恩,但没尽到自己的职责,虽死也感到惭愧,绝不可无功受赏。我死后,从前所得的赏赐,理应一律呈还。你应该继承我的志愿,参军到兵营,效死沙场,补偿我的遗恨。”嘱托完遂辞世。祭彤的长子祭逢,按照父亲的遗嘱上书朝廷,具呈遗言。明帝已经知道祭彤忠诚,准备重新任用,突闻到祭彤病重身亡,不胜哀悼,遂召见祭逢,详细询问其父的病状,悲叹不已。
待祭彤入葬后,祭彤的第二个儿子祭参遵照父亲遗嘱,投入窦固营中,随征西域车师,后文再表。辽东吏民因祭彤以前为太守时,抵御外寇安边保民,费尽心血,追忆以前功德,特为其立祠祭奠。且说丰车都尉窦固,前与诸将出讨北匈奴,其他将领都无功赏,唯独窦固率兵至天山,斩获颇多,加位特进。窦固得有专限权,欲效汉武帝策略,招抚西域诸国,断匈奴右臂,消弱其力量,欲选出一个智勇双全的使者,出使西域,前次讨伐北匈奴,进击东天山,追虏于蒲类海,击败呼衍王,夺取伊吾。班超尚能执戈前驱,斩获颇多,得胜回营。班超的军事才能深得窦固的赏识。因此,窦固就决定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并派遣从事郭恂等三十六人作他的随从。经过暂短的准备,班超便率领部下,风尘仆仆地向西域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