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APEC 成员有了一个技术交流、技术合作、技术共享的论坛。1998 年10 月的第二届APEC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研讨会暨展览会,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各成员体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130 多名中外著名专家学者撰文参会,国内外200 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向会议提交论文,1896 人参加会议,近万人在展区阅览了论文。技术交流研讨会会场的火爆场面令人振奋,原来在主会场只准备了200个座位,竟一下子涌进了四五百人。除了正式在会议上交流的121 篇论文,私下散发的技术资料更是不计其数,十分抢手。今年第二届APEC 投资博览会期间的CEO 高级论坛、APEC 科技工业园区网络会议、中韩IT 产业投资合作论坛等技术交流论坛,甚至出现了“爆棚”现象。21 个成员的代表围绕科技信息化、网络化的主题纷纷发表演讲,并就如何在信息化时代下加强APEC 成员的技术合作等议题展开讨论。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工业科技部副部长奥索基娜. 伊莲娜. 叶弗基耶夫娜说,这次APEC 投资博览会,使她“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获取了来自亚太经济圈中最新的科技信息。”中国国家计委外资司副司长孔令龙认为,APEC 成员代表就丰富而珍贵的技术信息展开交流,必将促进21 个成员互竞互补,实现双赢。
在这里,APEC 成员有了一个推介自己、了解别人投资环境和投资商机的论坛。6 月9 日开幕的第二届APEC 投资博览会增加了这一新的使命和内容。持续3 天的APEC 成员投资政策说明会,21 个成员高官、著名跨国公司和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代表轮番登台,充分展示各自的投资环境、投资政策和投资机会,面对面展示各自的优势。香港投资推广署助理署长伍展明先生说,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论坛。新西兰前总理詹妮. 希普利说,这是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一条条来自21 个成员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在平等交流中传递,亚太区域经济必将在这种传递中走向共同繁荣。
生发城市凝聚力
——烟台的“APEC效应”(四)
APEC 经贸盛会,在烟台开幕、闭幕,再开幕、再闭幕……
辉煌总要归于平淡。然而,留给烟台这座城市的一笔比签订数十亿美元合同更宝贵的财富,却随着一次次APEC 经贸盛会的开幕与闭幕,在奇迹般地增长。这笔宝贵的财富,就是推动烟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城市凝聚力。
一座城,一盛会
——“人心齐,泰山移”
APEC 经贸盛会已经铭刻在烟台人心中,它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
在每一次迎接APEC 博览会的日日夜夜里,从机关干部到中小学生,从工程建设者到普通的城市居民,都把“我为博览会添光彩”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每一次博览会召开之前,都有数十万市民走上街头,参加环境整治义务劳动,数千市民报名参加志愿者服务。于是,一场场无私奉献的全城大展示迅速在社会濡染下来,全市600 多万人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宁要汗水漂起船,不让工期拖一天”。每一次APEC 经贸盛会前,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都要抢时间、赶进度。在每一个施工现场,你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每一点,都传达出一个信息:再苦再累,也不能给烟台形象抹黑!
1998 年7 月,第二届APEC 中小企业技术交流研讨会暨展览会主会场——烟台国际会展馆工程进入封顶阶段。当时正值高温时节,烈日炎炎,楼顶铁皮屋面温度有时达到60℃。按常规,应立即停止施工。但为了使工程提前交付使用,展示烟台的实力和烟台人的精神风貌,建设者们迎难而上:20 多名“娘子军”组成的焊接队伍,烈日下爬上40多米的高空作业;300 多名工人挥汗在屋顶上喷涂;35 岁的刘延适两次晕倒在工地上;52 岁的工程项目总监王昌福发起了高烧。
1998 年在滨海北路工程施工中,难度最大的是虹口河口至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段的护岸墙。5 月15 日下午3 时,伴随着疾风骤雨,海上巨浪无情袭来,刚刚完工的底宽15 米、上宽7 米的防浪坝眼看就要决口。市政公司全体员工立即赶到坝上,冒雨抢险,加固堤坝。一公司经理宋文喜和52 岁的共产党员李洪德等不顾一切地跳入水中,筑起一堵人墙,在海水中一直坚守了近10 个小时,保住了刚刚筑好的防浪坝,为国家挽回了近50 万元的损失。待海潮回落时,他们在海水中浸泡的双脚,已没有了血色,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
施工现场,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那一串串动人的故事,委实无法一一列数。
其实,又何止施工现场!
每一次APEC 经贸盛会,安全保卫、接待服务、宣传文化、经贸洽谈等各条战线,都是拧成一股绳,昼夜连轴转。APEC 经贸盛会,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把成千上万的烟台人凝聚在一起,为它流汗,为它流血。今年APEC 投资博览会前,滨海中路通车的日子日渐临近,工程如期完工遇到很大难度。市建设集团得知后,立即组织8 个分公司的1000 多人放下各自的工程,承担起铺设约2 万平方米人行道板的任务;中北寻呼台为将APEC 盛会的消息传到千家万户,无偿开设APEC 热线专栏,专题报道博览会进展情况;市电信局将两条宽带网线引入国际会展馆,让中外客商享受到宽带网“网上冲浪”的乐趣……
每一次APEC 盛会前,市区广大拆迁户识大体、顾大局,为APEC 盛会甘愿牺牲个人和部门利益的精神,尤其令人感动。滨海北路工程中拆迁涉及261 户居民、13 个单位,拆迁面积达3 万多平方米,没有出现一个“钉子户”。许多个体私营业户在此经营酒店、商店已有数年,在接到搬迁通知后,不用劝说,说搬就搬。有的忍痛拆迁了刚装修好的酒店,损失达数十万元。他们说:“为了博览会,为了咱烟台的形象,这种牺牲,值得!”
无疑,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烟台才有了三次APEC 经贸盛会的圆满成功。
(旁白:当孔方兄在一些人心目中的份量与日俱增之时,曾有人无奈地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人世间还有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精神。烟台的博览会精神,就是不计得失、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来自于博览会,又作用于博览会,它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巨大的凝聚力。有了这种精神,烟台在大步走向世界、锻造新兴亚太经贸城的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都一定能战胜!)
一座城,一心愿
——“民知礼,万事兴”
我们不妨随着记者这几年录下的这几组镜头,先一窥港城百姓在APEC经贸盛会来临前的心愿:
——零时。烟台毓璜顶医院APEC急救中心灯光明亮,如同白昼,“APEC”双语标牌分外醒目。刚接班的程咏梅正瞪大眼睛认真检查各种急救器械、药品的准备情况。她在心中反复提醒自己:盼望已久的盛会今天就要开幕了,急救准备工作可来不得半点马虎。
——凌晨2时30分。近60岁的芝罘区白石路蔬菜批发市场批发大户张立通宵没合眼,直到10多个品种的4万多公斤新鲜菜稳稳当当地运到市场时,才轻轻地舒了口气。她一边忙着批发一边告诉记者:“博览会期间,市区一天需要20多万公斤蔬菜,保证中外客人和市民吃上烟台最新鲜的蔬菜,是我最大的心愿”。
——凌晨4时。环卫工人孙丽媛起了个大早,把女儿托付给丈夫,急急赶到自己负责保洁的广场。想到APEC盛会马上要开幕了,她似乎有些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她说,一定要把广场清扫得比往日更干净、更整洁。
一个个朴实的心愿,代表一颗颗美好的心灵。一颗颗美好的心灵,表达出一个共同的心愿:以文明的形象、高尚的素质迎接APEC盛会。这种心愿就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接待窗口,人人都是博览会主人”精神的真切体现。
每次APEC经贸盛会期间,无论在公共汽车上,还是在街头巷尾,你随时都能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存在。
出租车司机洁白的衬衫、漂亮的领带、文明的用语,令无数海内外宾客亲身感受了烟台人的文明;博览会咨询台的姑娘,每天始终笑靥如花,和声悦色地回答每一位咨询者的问题,不厌其烦,彬彬有礼……他们在每一位来宾心里留下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道风景代表着烟台,也代表着中国——China。
前几天,前来采访第二届APEC 投资博览会的《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刘春香,目睹这一道道文明风景线后,感叹不已:“烟台真的在一次又一次举办APEC 经贸盛会中逐渐地悟出一个道理:原来文明、现代的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它更能吸引外商前来建设自己的家园。”
这样的文明素质,的确是在一次又一次举办APEC 经贸盛会中培育而成的。1997 年6月烟台承办第二届APEC 国际贸易博览会期间,烟台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受到了中外宾客的广泛赞誉,为烟台赢得了极大的荣誉。博览会后,市民冯新起给当时任市委书记的王树建同志致信,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博览会后烟台怎么办?他在信中说:“随着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的成功闭幕,见诸报端的尽是对烟台的赞美和肯定之词。作为烟台市民,我们对烟台能如此成功地举办这次世界性博览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是仅仅为开一个博览会而建造一个暂时靓丽的烟台,还是乘举办博览会的东风,让烟台上个档次,使烟台迈入现代化城市行列,全市人民都在热切期待着。”市委、市政府没有辜负市民的期望,不仅趁热打铁,在市民中广泛开展了“让博览会精神永驻烟台”大讨论,而且在此后几年中,借继续承办APEC经贸盛会之机,在市容市貌、市民素质等方面,着着实实来了一个大提高——烟台更亮、更绿、更美了。
璀璨的文明之花,得益于全体市民的催放。
(旁白:市民整体文明素质是城市凝聚力的重要基石。一座城市要面向世界,光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市民的文明素质将决定它开放的视野和开放的力度、广度与深度。一座城市,拥有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领导决策层和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素质的城市居民层,二者形成合力,将更具开放活力和发展潜力。)
(本组稿件与滕岳合作)
原载于2001 年6 月18、20、22、25日《烟台日报》
海洋食品产业:从态势看趋势
编者按大海,是烟台的摇篮,也是烟台的希望。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烟台人靠海为生,以渔为业。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不断地发生着飞跃,海洋食品加工业也随之蓬勃兴起。改革开放以来,烟台的海洋食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成为烟台经济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海洋食品产业的发展,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海洋食品产业: 从态势看趋势》。这组报道,对我市海洋食品产业的现状进行了认真分析,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的思路和措施,希望能对加速烟台海洋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从全球各地配置资源,再将加工产品销往全球各地。近海资源的衰减将海洋食品加工这一传统产业逼上了经营全球化的道路——
全球化:应对市场激变
——海洋食品产业:从态势看趋势(一)
海洋是大自然对烟台的慷慨馈赠,海洋食品产业自然也就成为烟台最传统的产业之一。然而,残酷的市场激变,却将这个传统产业率先逼上了经营全球化的道路。
最近,我们随市新闻采访团,自西向东深入采访了我市9 个沿海县市区的海洋食品产业,第一次感受到这个传统产业萌动的强烈的全球化气息。这种气息,积蓄着力量,充盈着希冀……
资源配置全球化
“成也扇贝,败也扇贝。”在海洋食品加工企业采访,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
的确,扇贝与烟台海洋食品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近海扇贝养殖业大规模发展,使以扇贝为主要原料的烟台海洋食品产业如日中天。然而,“九五”期间,特别是1997 年之后,由于环境污染、种质退化、气候环境变化等原因,养殖扇贝连续大面积死亡,许多企业陷入困境。再加上由于近海资源持续衰减等原因,一些长期靠吃本地资源饭的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有的甚至难以为继。
一些不愿被无情市场淘汰的企业坐不住了。1996 年5 月,具有较强捕捞实力和能力的蓬莱京鲁渔业有限公司,率先派出4 对270 马力渔船开赴国外渔场作业,将捕捞的鱼类运回加工,再出口日、韩等国,从而结束了祖祖辈辈吃国内资源饭的历史。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鲁远洋(烟台)食品公司,为了开发大洋性中、上层鱼类和海洋高科技产业,在南太平洋、印度洋建立了金枪鱼捕捞基地,开始了金枪鱼的捕捞和加工出口业务,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口金枪鱼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市大洋性捕捞业,已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作业领域也由开始的南太平洋,逐渐拓展到北太平洋及大西洋渔场。远洋捕捞逐渐成为海洋食品加工企业获取资源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一突破说明,近海资源的衰减并不意味着全球海洋资源的衰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