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一贯坚持的任人方针。他告诫群臣,“选用精明强干的官员,数量虽少,效率却很高。如果让唯唯诺诺的无能之辈占据高位,数量越多,效率越差。”他责成房玄龄负责调整30个县的行政区域,减去冗员。他亲自主持削减中央政府机构,把中央文武官员从2000多人削减为643人。他还鼓励提倡对年迈体弱的官员给予妥善的安排和荣誉,使他们乐于让贤,让更多年轻有为、办事干练的人有机会为国效劳。由于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措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使唐朝贞观期间,出现了官员精干,政治清明、生产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什么历史上某些朝代,或当今一些单位和部门仍然冗员众多,人浮于事呢?这说明,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君臣”都能意识到的。太平天国在南京建立政权后,滥封王位,至天京失陷前,封王竞达2700多人,以致严重破坏了论功行赏的原则,造成“多王”并立,各自拥兵自重的混乱状况,不得不走向失败。如今一些单位和部门人浮于事的滥任现象不外于5个方面原因:即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副职过多,分工太细,各领一行,各行其事;机构小而全,杂而乱,小社会,大政府,互相扯皮,无所事事;新老交替不正常,该退的不退下,该上的还要上,新老重叠,机构重复;能上不能下,占着位子不干活等等。
“能者上,庸者下”这是当今干部任用的一条重要路线。但由于“终身为仕”封建意识的存在,受裙带关系的影响,存有“多栽花少插刺”的心理,造成用人混乱状态,出现“庸者上,能者下;亲者上,疏者下;顺我者上,逆我者下;犯错误者上,无错误者下”的极不正常现象。于是,在位者竞相溜须,以求长留;不在位者争趋拍马,早求上进,以至许多人只能“进而为官”,不能“退而为吏”,更不能“充官为民”,滥进少出,冗员有增无减。
事之有限,不用余人。“人多未必好事”,因事择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用余人,多一个人多一层关系,多一个矛盾,多一个负担,事之有限必须用人有限,即使事业发展,用人增加,也毋需无限堆积,就用人数量而言,不妨学一学唐太宗的管理方式。
四、人尽其才,宁缺勿滥
得一物,必尽其利;得一人,必尽其才。如果得而不用,用而不能尽其才,等于不得。所以,古人曰:“国之不治有三:不知用贤,此其一也;虽知用贤,求而不得,此其二也;虽得贤,不能尽,此其三也。”可见,得贤而能尽其才者,是为真得贤也。但是,欲尽其才,必须注意用人之术。做到用人必得,宁缺勿滥,相对稳定。
一是按职定位。用人多少,应根据工作需要而定,在一人一职的原则下,即不可备位,也不可备人。
现实工作中,我们常见备位、备人现象甚多,有的以培养第3梯队为由,滥增职数,名为老中青相结合,实为老中青一边闲;有的分工过细,工作过少,经理一个班,科长一个排,“喝酒全上,办事全让”;有的“虚位以待”,以示待贤之尊,而则多人无事;还有的设置多种虚衔,以养众多“不安定分子”及老、弱、病、残者。由此以来,人满为患,弊病百出,常常造成“十羊九牧、其令难行”。
二是职不轻授。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轻授其职害人非浅,至少有3大害。一是缺乏了解,不知其祥。虽对其人有所耳闻,但不知为人。授职的目的是为了用其才,如不知才,必然是盲目而授。时间一久,显出端倪,那时再做处置已是晚也。二是缺乏考察,心中无底。如此人是否为最佳人选,是否适合本岗位,是否具有这方面能力等等.如果轻易授职,必然带来负面影响。三是用人不明,奖罚不公。尽管任职不能做为“奖品”,但也不可否认,这是对一个人政治上的最大肯定。轻易授职,将给人一种用人不公的评价,造成心理上的不服和工作中的消极等等。总之,轻授其职不仅使本人难以才尽其用,也使工作深受其害,事业发展难以再创新绩。
三是任之以专。根据不同专业需要设职和任职年限,是任职中的重要环节。北宋王安石曾特别提倡任人必得“任之以专”、“久于其任”。所谓“专”就是使人专于一事,不要频繁改行;所谓“久”,就是使人在某一岗位上多干几年,不要经常调动。若能做到这两条,则“智能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
当然,“久于其任”,不是任职时间越长越好,在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发展的前提下,变位不变业。
五、用人不疑,放权任人
用人和用权本质上是同一回事。用人的目的,也就是授予他一定的权力,信任是同权力一起交出去的。不信任无以谈信用,而信任就意味着不疑,任而不疑才是对人的充分信任。只有在获得充分信任的条件下,才能用好权力,竭尽才能,大胆工作,建功立业。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期,任用姚崇、宋璟等名相,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著名的“开元之治”。在这个时期还是很讲究用人之道的。一次,姚崇就一些较低级官员的任免事项向李隆基请示,连问了3次,李隆基不予理睬。姚崇以为自己办错了什么事情,慌忙退了出去。正巧高力士在旁边,劝李隆基说:“陛下继不久,天下事都得由陛下决定。大臣奏请,妥与不妥都应表明态度,怎么能不理睬呢?”李隆基说:“我任姚崇以政,大事吾当以决,至用郎吏,就不用再烦我也。”这番话,看起来是批评姚崇用小事来麻烦他,实则是放权于姚崇让他敢于任事。后来姚崇听了高力士的传话,便大胆处理事情了。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放权是任用人的重要渠道之一。其积极意义在于:可以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使部属放开手脚干工作;可以克服部属对领导的依赖思想,激发其创造精神;可以减少请示报告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使领导者从事必躬亲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
能否做到用人不疑,敢权任人。反映了一个领导者能否正确对待手中权力、任用于人的高尚品格。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被后人斥为暴君,绝不是因为他执政吏治、严戒官宦,而是因为他后来的残忍暴虐。他当政之后疑心极重,就怕哪天自己的江山被叛贼颠覆,所以一再设计圈套陷害忠良。左丞相胡惟庸无丝毫叛心,但因势力过大被其猜忌遂杀之;开国大将蓝玉因在士兵中有极高的威望也被当做危险分子革职杀头;太师李善长更是被误认为有叛变之心遭满门抄斩。“怕什么还真得就来什么。”在他弥留之际担心其四子会篡其孙子的权位,结果就在他死后不到5年时间,其四子还真夺了他孙子的权。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怀疑一个人就不要用,用了就不要怀疑。朱元璋就是因为疑心重重而失去民心,失去天下。
任何一个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给的,决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权力运用得好,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人民就会继续给你权力,否则,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人民就会收回权力。
总之,用人有术,各得其道。要做到:放权任人不疑权,放权任人不疑事,放权任人不疑言,放权任人不疑交,放权任人不疑人。
六、人往高走,因流而导
人才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集古今人才流动之势,最重要的体现在3个方面:
1.人往高走,才向善流。“君择臣,臣择君”。人员流动,反映了人心向背。综观战国时期流入秦国的一些贤能之士的经历不难发现,不少著名贤才,当在贫困潦倒、历尽坎坷、四面碰壁之后,一经发现秦国才是他们心目中理想乐园时,就毅然西行入秦,施展抱负。秦穆公时,百里奚“相秦八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君,一救荆祸”;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强秦,使秦国长雄诸侯,为战国霸君;秦始皇时,李斯使秦“二十余年,竞并天下,以成帝业,尊主为皇帝。”秦国之所以一统天下,正是因为善政而诱贤于天下,大批贤能之士,也正是借秦国之善政而一展宏图,实现其宏伟抱负。所以,善政是人的才能得以发挥、抱负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2.此山无食,必去他山。有才华的人除了施展抱负,实现理想愿望以外,更主要的在于使善政之下的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
黑子在《尚贤上》中说道,贤才良士在归附以后,必须“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可见,古人对“厚赐蓄禄”的高度重视。古代明君贤臣在以爵禄厚待贤士的同时,十分注重施行宽民政策,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名相陆贽的民本思想。陆贽面对安史之乱后兵连祸结的局面,从“民为邦本”的思想出发,要政府注意安民、善民。他说:“立国而不先养人,国故不立,养人而先不足食,人固不养矣。”东汉思想家王符的认识更为鲜明深刻,他说:“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这些都深刻地阐述了立国与养民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揭示了“养民”的极端重要性。
但养民富贤的重要性并非为每一代君臣,每一个领导者都所能认识到的。他们中有的“只知富已,不知富民”,有的“口惠而实不惠”、甚至“夺民口中食,剥民身上衣”,使民不聊生,饥寒交迫。迫使贤士能人乃平民百姓“他山寻食”,以维护生计。因此,要留得贤士,必须努力改善物质条件,使自己的“良士”的收入高于外地收入,以此使“贤能良士,百工士民”归附如涌,安心尽力。
3.兴趣爱好,安身立业。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选择有着极大的关系。在这个世上,从来没有兴趣而深爱着工作的人,而一旦对某项工作产生了兴趣,就会逐渐以兴趣发展为志趣,从而废寝忘食,甚至献出毕业精力。综观古今中外名就功成者,之所以能有建树,无不与兴趣有关。在国外,兴趣曾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里,诺贝尔在爆炸中毫不畏惧,富兰克林冒着雪击危险进行风筝试验;在国内,李时珍品尝百草不怕中毒,徐霞客不畏绝壁洪流走遍名山大川等等,无不是兴趣所致。身为领导者如能对下属观其所行,察其所爱,择能所任,“成人之美”,则必能有所建树。常州市江南仪表厂每至岁尾年终,都给职工发一张“心爱工作摸底”的表格,并把此表作为厂内人员交流的重要依据,尽量想方设法满足职工的兴趣爱好,使其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保卫科有位干部说“我最喜欢当电工,电工最能发挥我的作用。”正巧厂里需添一名电工,就满足了他的要求,工作干得非常出色。
兴趣养人,兴趣留人,兴趣生才,兴趣是一个人甘愿付出的内在活力。
七、因佐而构,互利共生
俗话说:“主副须相佐,钟声当合鸣。”指一个领导班子相佐相助,才能事业有成。作为一个领导者,在任人用人中要十分注意“相佐而事”,在人员配备、组织设置中更应“因佐而构”,从而保证其整体效能的发挥。
通功易事,是任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世间,人的智能各有所长,件件皆能者实为少数。而一项事业成功非一人、一技所能达到,需要众人配合才能成事。这就是所谓:“通功易事,互利共生。”
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大系统,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系统之中,大家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组成了为着某一目标而共同奋斗的群体。从系统分析出发,任何局部的成功和突破,都不等于整体全部的成功,任何一项成功都是若干人构成的整体的成功,这就是人员合理结构的群体效应。
有人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作用只有融化于群体之中,其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地体现。如果当一个人与其所在的群体不相协调的时候,其个人价值无论如何也难以实现。欲强化协调效应,首先,必须明确群体协调的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协调、配合协调、权力协调和信息协调。其次,明确相互协调的内在联系。目标协调是群体协调的根本内容,也是协调工作的最终目标,其他目标都为这一目标服务。权力协调是实现目标协调的根本保证,配合协调是群体成员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的必要条件,信息协调是整体工作情报信息沟通的重要因素,这几个方面的协调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要在整体工作的推进中,以主要精力强化协调作用,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加强群体成员的道德教育,从而产生出巨大的精神物质力量,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
八、启动竞争,竭欲尽能
用人之术,当首推竞争。竞争能够激起人的荣辱感、进取心,给人以压力,奋斗的动力,竭力夺魁的决心。
所以,有人说:“竞争是高能加速器,它能使人在碰撞中激发出璀璨的火花;竞争是创造之车的引擎,能使人散发出创新的异彩;竞争是催化剂,它能使各类人才加速‘反应’;竞争是接力棒,能使各家各派同舟共济;竞争是源头活水,能使各类人才如不尽长江滚滚来;竞争是策马的鞭,荡舟的浆,鼓风的帆,将造成万马驰骋,万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奇观。”可见,竞争对于人的成长和人才的启用是何等地重要。但是,真正启动竞争,也并非易事,在许多时候,并非利诱和荣辱所能推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措施,分别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