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552600000002

第2章 仁政(2)

看来万章还是没明白,孟子继续开导他,说:“禹像舜推荐自己一样,也把自己的助手益推荐给了上天。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躲到了山里,然而朝见的人和打官司的人也跟着追到山里,而不到益那里去。为什么?因为启继承了禹的作风。”

孟子的意思是,民众并不因为启是禹的儿子而放弃他,他们选择的是贤明的人。天又一次通过民众的行动表达了自己的意志。《孟子·万章上》

民无怨而天不怒

西汉时,谏大夫鲍宣上书哀帝说:“君主应该把上天当做父亲来侍奉,把大地当做母亲来对待,把人民当做儿女来抚养。然而陛下即位以来,上天缺少光明,大地发生震动,百姓流传讹言,互相惊扰,实在令人畏惧。希望陛下反躬自问,举荐直言之士,征求批评,罢黜斥退外戚以及身边白吃饭不干事的人,启用贤能之士。天人同心,民心舒畅了,天心的愤怒自然也就化解了。(天人同心,人心说则天意解矣。)”(《资治通鉴》卷35)

国以民为本

东汉末年,曹操统帅大军进攻荆州,刘琮投降。当时刘备驻军樊城,刘琮不敢把投降的事情告诉刘备。刘备过了很久才知道,于是率众撤离。跟随的人有十几万,还有辎重车几千辆,每天只能走十多里地。有人劝刘备说:“您应当火速行动,退守江陵。如今人数虽然众多,但披甲士兵却很少,如果曹军追到,怎么抵挡!”刘备说:“成就大业的人,一定把人作为根本。(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如今百姓追随我,怎么忍心抛弃他们而去?”

东晋学者习凿齿评论道:“刘备虽然颠沛流离于危难险境中,却越发重信义,尽管形势逼人,事态严重,说出的话却不失道义。他追念刘表当年的旧恩,以情义感动三军,吸引那些追求道义的士人心甘情愿地与他共赴患难。刘备终于能建成大业,不是应该的吗!”(《资治通鉴》卷65)

隋朝末年,天下反叛,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黄河以西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惨剧,李轨用尽全部家当救济饥民,仍然不够,打算分发府库中的粮食,为此召集官员们商议。曹珍等人说:“国家以人民为根本(国以民为本),怎么可以舍不得仓库中的粮食而眼睁睁地看着老百姓饿死呢!”隋朝官员谢统师不以为然,斥责曹珍说:“百姓饿死,是因为他自己体质弱,健壮的人怎么也饿不死。国家仓库里的粮食是用来防备意外的,怎么可以用来喂养那些羸弱者!你们讨好民众,不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不是朝廷忠臣。”李轨深以为然,结果引起士人与百姓的强烈不满,离心离德,最后遭到民众的抛弃,以失败而告终。(《资治通鉴》卷186)

唐朝宪宗时,天灾频发。宪宗问宰相们:“你们屡屡提到淮南和浙江发生水旱灾害,然而近来有一个御史从那里回来,报告说情况没那么严重,尚不至于形成灾害。真相到底如何呢?”李绛答:“我仔细研究了淮南、浙西、浙东的奏报,都说发生了水旱灾害,人民流离失所,恳请朝廷设法安抚。官员最怕的就是朝廷追究责任,难道肯在没有灾害的情形下胡乱编造灾情吗!至于尚未形成灾害的说法,不过是御史出于逢迎,以期讨得陛下的欢心罢了。我希望得知此人姓名,给予审查,依法制裁。”宪宗说:“你讲得对啊!国家以人为根本(国以人为本),一旦听说灾情发生,应该全力赈济灾民才是,怎么可以纠缠于是否够得上灾情这一问题而犹豫迟疑呢!我刚才说的话有欠深思,是我失言了。”(《资治通鉴》卷238)

天下是全体民众的天下

三国时,魏明帝曹睿大肆建造宫室,为此连年征调劳役,农桑之事几乎停顿。侍中领太史令高堂隆上书说:“如今人们传言‘宫中开销与国家的行政和军事费用几乎相等’,民众难以承受,生出怨恨愤懑情绪。《尚书》说:‘上天耳聪目明,其实是人民耳聪目明,上天显示威力,实际是人民显示威力。’(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这是说上天的奖赏和惩罚,随民意、顺民心啊。”

魏明帝下诏强征民女。高堂隆病危,口授奏书说:“上天不特别亲近谁,只辅佐护佑有德之人。民众颂扬德政,政权存续的时间自然长久;下面怨声载道,上天就会选择新的贤能取而代之。由此看来,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只是陛下您的天下。”(《资治通鉴》卷73)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唐太宗很是注意对继承人的教育,曾对身边大臣说:“自从我立李治为太子,一有机会便亲自加以教诲。看见他用餐,便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就能够长久有饭吃。’看见他骑马,便说:‘你知道张弛有度,从而体恤马力,就能够经常有马骑。’看见他坐船,便说:‘水能够载船,也能够翻船,百姓如同水,君主如同船。’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到他在树下休息便说:‘木材经过墨线规划才能够正直,君主只有采纳谏言才能够圣明。’”(《资治通鉴》卷197)

唐朝德宗时,政局动荡。德宗就当前为政要务咨询翰林学士陆贽。陆贽上奏说:“今之要务在于审察大众的情绪。群情最为希望的,陛下先去施行它,群情最为厌恶的,陛下先去除掉它。君主的好恶与天下人相一致而天下人却不肯归向,这样的事情自古至今从未有过。治与乱的根本在于人心,何况如今正逢政局动荡之时,思想混乱之际,人心所向,政权就会稳固,人心所背,政权则会倾覆。”

奏章呈上十天,德宗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陆贽再次上书说:“船就是为君之道,水就是众人之情。船顺从水性才能浮起,违背了水性就会沉没;君主掌握了众人的情绪,地位才能巩固,反之,处境就会危险(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之情乃固,失则危。)所以古代圣明君主虽然位居众人之上,但一定要让自己的欲念顺从天下人心, 而不敢使天下人依从自己的欲念。”(《资治通鉴》卷229)

陆贽一直坚持用这个理念影响德宗,在后来的上书中继续说:“我听说立国的根本在于得众,得众的关键在于掌握民众情绪(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之要,在乎见情)。所以孔子以为人情是圣王的田地,是说治理国家的办法以人情为基础。”(《资治通鉴》卷229)

历史教训

唐朝时,太宗与大臣议论周朝和秦朝的政治得失,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讨伐他;周朝及六国没有罪过,秦始皇分别灭掉它们。取得天下的方式虽然相同,人心向背却不一样。”

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更加修行仁义;秦朝取得天下,却更加崇尚欺诈和暴力,这就是长短得失的不同。所以说夺取天下或许可以凭借武力,治天下则不可以不顺应民心。(盖取之或可以逆得,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萧瑀钦服不已。(《资治通鉴》卷192)

愿相公无权

唐宣宗时,周墀被任命为宰相。他问老部属韦澳:“我的能力小而任务重,你将怎样帮助我?”

韦澳回答:“希望相公您没有权力。”

周墀愕然,不知道韦澳什么意思。

韦澳解释道:“对于官员的赏赐和刑罚,天下人赞成的,您也应该赞成,天下人反对的,您也应该反对,千万不要以自己的爱憎喜怒为转移,这样天下自然就会得到治理,要权力干什么呢!”

周墀听后深表赞同。(《资治通鉴》卷248)

小结

故事中齐桓公的问题,管仲回答的原话是“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相似的说法还有“王者以民为天”,是楚汉相争时期郦食其对汉王刘邦说的,告诉他成就王业的人奉民众为上天。古人观念中,上天最伟大,是最高权威,正如孔子所说“唯天为大”(《论语·泰伯》)。这里,管仲把民众看成上天,足见民众地位之高。

上天是可以置换成民众的,儒家经典《尚书》这样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泰誓上》)民众的要求,上天一定遵从。又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上天所见来自民众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民众所听,民众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民众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民众与上天是一回事,尊天意就是顺民心,反之亦然。

把民众等同于上天,目的是贯彻治国理政必须以人(民)为本的理念,换成现代语言,就叫宗旨。共产党人也把人民视为上天,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曾把人民大众称作上帝。上帝在信众心中是什么?是源头,是灵魂,是依靠,是希望,是未来。共产党在建党之初,便把人民的解放事业确立为自己的目的,没有不同于民众的私自的东西,民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民众的愿望就是党的愿望,民众的困难就是党的困难,民众的幸福就是党的幸福。正因为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并付诸实践,中国人民才把共产党抬上执政地位,也正因为始终坚持这一信念并付诸实践,共产党才能在人民的拥护下继续执政。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可以说也是党执政的最根本的合法性依据。

(二)民生

要义

民生,古代叫惠民。惠民是衡量统治者是否仁爱的一个指标。孔子说郑国的执政大夫子产够得上君子,其中一个理由是“其养民也惠”(《论语·公冶长》),也就是实行惠民政策。

孔子提醒治政者,“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民众只有得到实惠,感情上亲近了,才会听从安排。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公卿们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那么苦重的劳役,百姓没有不满言论,是因为他的作为事关民众福祉;秦始皇营造宫室招致百姓怨恨反叛,是因为他损人利己。西汉大儒刘向这样记载大禹的话:不给民众吃食,我就不能使用他们,不给民众造福,我就不能让他们出力。(《说苑·卷一·君道》)

惠民也叫恩德。治政者谋民生,带来恩惠,民众会念他的好,不仅这辈子念,后世几代人都拥护他,这就叫恩德。唐太宗时,一个叫马周的官员上书论政,谈到历史教训,说汉朝能够延续400年,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而汉朝之后的王朝,时间长的不过60年,短的只有20多年,原因是“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资治通鉴》卷195)。意思是汉朝能够做到以恩惠凝聚人心,百姓不能忘怀,而其他王朝对人民没有恩德,基础不牢靠。

民生是一个政治问题,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延续。

故事

为政的根本规则

周文王问姜子牙(吕望):“怎样治理天下?”

姜太公回答:“致力于王业的国家使民众富足,致力于霸业的国家使武士富足,仅仅寻求自保的国家使大夫富足,走向衰亡的国家使国君富足。情况越糟的国家富足的人越少,穷困的人越多。”

文王道:“说得好!”

太公提醒说:“听到好建议却不实行,不吉祥。”

当天文王便开仓放赈,接济失去家室的鳏夫、寡妇以及没有儿女的人和孤儿。

周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

武王问姜子牙:“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什么?”

太公答:“爱民而已。”

武王接着问:“怎样做才是爱民呢?”

太公说:“有利于民众而不是去侵害,成就民众而不是去败坏,保护民众而不是去杀戮,给予民众而不是去掠夺,提高民众的欢乐而不是去制造痛苦,助长民众的高兴而不是去触发怨恨,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也是使用百姓的根本原则,其实不过是首先爱护他们罢了。什么是侵害?民众失去生业就是侵害。什么是败坏?干扰农时就是败坏。什么是杀戮?严刑酷法就是杀戮。什么是掠夺?横征暴敛就是掠夺。什么是制造痛苦?没完没了的征发劳役就是制造痛苦。什么是触发怨恨?劳民扰民就是触发怨恨。所以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爱儿女,哥哥爱弟弟,听说他们挨饿受冻便难过,看见他们劳累受苦便悲伤。”(《说苑·卷七·政理》)

宁人负我,无我负人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夷吾请求秦国的帮助,承诺如果秦国支持他当上国君,便以五座城池答谢。夷吾如愿以偿,但绝口不再提那五座城池的事。不久,晋国发生天灾,向秦国求助买粮。有人劝秦国君主秦穆公不要答应,理由是夷吾不守信用,晋国出现饥荒正是上天的惩罚,应该借这个机会出兵征讨。

秦穆公说:“不错,夷吾是让我厌恶,可是他的人民有什么罪过呢?天灾流行,会在各国交替出现。急人所难、救人所困乃是道义,是绝不可以违背的。”于是秦国调动船队,将一船船的粮食运过黄河,送到对面的晋国。(《国语·晋语三》)

唐朝德宗时,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洪水泛滥,淹死了两万多人,兵部侍郎陆贽请求派遣使者赈济抚慰。德宗说:“听说损失很少,如果进行赈济,恐怕会助长奸诈欺骗。”陆贽上奏说:“赈济灾民,消耗的是钱财,得到的是人心,只要不失去百姓,还会为缺少用度而发愁吗!”德宗答应了,但把淮西地区排除在外,因为这里在藩镇的控制下不向朝廷缴纳赋税。陆贽再次上奏说:“从前秦国和晋国不和,互相敌视,但当晋国遭受饥荒后,秦穆公仍然出手援救。帝王怀柔万邦,眼里只有恩德与道义,宁可让人辜负我,不能让我辜负人(宁人负我,无我负人)。”德宗接受了陆贽的意见。(《资治通鉴》卷234)

同类推荐
  •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

    《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是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论文集研究范围是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北亚、东南亚诸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交流与合作的历史状况与历史意义,集中展示了历史学界在中国与周边诸邻国关系史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站在事实的角度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除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史之外,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体会。
  • 公共服务创新

    公共服务创新

    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们又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更加重视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 公务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公务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公务员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代表,是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者,其公务行为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延伸,公务员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质量、行政效率和行政效果,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声誉和权威,也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本书结合当今实际,借鉴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个理念,在内容上全面涵盖了国家公务员应该遵循的纪律和行为规范,为公务员的工作、发展量身定做一套公务员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每天学点世界史

    每天学点世界史

    本书根据青少年朋友的兴趣爱好,为青少年朋友们精挑细选的。本书用简洁流畅的文字把世界历史从远古时代到近代合理地划分为多个时期,分别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每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词,让读者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就能了解诸多历史知识。
热门推荐
  • 创世七战

    创世七战

    神秘的圣域与天之交界,传说中的圣城与天界!一个平凡和神秘的少年,如何夺天!掀开属于他的血与情,战与歌!生命就像遇见与轮回!请看《最沧》作品
  • 天妒传

    天妒传

    诸天万道皆不助,气运轮回共拒之!这是天弃?不!这是天妒!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看到,非天弃我,乃我弃天!
  • 穆赫修仙

    穆赫修仙

    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在一个木筏上被一位老人救起。昏迷十天后,少年苏醒过来,但是他却失去了记忆。唯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就是一快神奇的玉佩。在玉佩中少年找到了修仙之法。为了找出自己的身世,少年勇敢的走向了世界。随着自己实力的增加,少年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谜团。仿佛自己身份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秘密。
  • 凤困涅缘

    凤困涅缘

    谁说涅槃劫很可怕,别人明明是一绝色美男(美人)。青鸾族最会撒娇,最能捣乱的大小姐遇上毒舌男,她将如何返击?涅槃是劫,是情劫。命格不同常人的她,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 京都律师之红颜绝密档案

    京都律师之红颜绝密档案

    在中国帝都生活的职业律师,职业光鲜,收入丰厚,然而一桩匪夷所思的案件将之卷入一个虐心的情感世界。大都市众生光怪陆离,人们将如何跳出这个魔圈,收获完满的情感和生活?
  • 观人学

    观人学

    本书共三篇。上篇述观人术之原理,中篇叙观人术之实用,下篇集观人术之评论。
  • 我当猎鬼师的那些年

    我当猎鬼师的那些年

    意外被邪鬼冲了神,在三种力量的作用下,我拥有了能够看穿阴阳,感觉鬼物存在的力量。却没想到,中了诅咒之力。为了化解身上诅咒力量,我开始一次次猎鬼探险。阴阳符咒,开阳匕首,死亡谷,天机墓。。。。。种种困难,都一一出现在我的面前。死亡,生存,友情,人心,一次次的经历的我,终于成为一个合格猎鬼师,开始出没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里,成为一个守护者。【新书,求大家多多支持】
  • 离幻剑神

    离幻剑神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何以得长生?千百年来,这个问题被问了无数遍。千百年来,沧海桑田,物移星换,红尘万千,走马观花。千百年来,问天而渡尘,世间万物皆问天求道,修行途径个有千秋,但是唯一不变的,终归是追求长生之道。
  • 童话

    童话

    季红真在这部小说里写了很多好人,如于思的父母,于思的邻居李家伦和他的女朋友楚冰。她还写了很多的好孩子,如会拉琴却早夭的小丹,红颜薄命的罗伊洛,于思的哥哥于省。她也写了一些坏孩子,一些坏人;但这些坏人在季红真笔下都是可怜的、令人同情的;那些坏孩子,虽然干了一些坏事,但却都带着几分可爱。以“文革”为背景的小说实在是太多了,季红真这部小说的贡献就是把对人的宽容、同情和理解,贯彻到小说的字里行间。也许,这也才是那个时期人性的本来面貌。
  • 归天路

    归天路

    一个辉煌的大世,一个动乱的年代。万族林立,众神争战。六道沉轮,诛天动荡。一个青年从地球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