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生老去归范阳,西山白雪见灵光。
鲁连好比云中鹤,狗屎一堆秦始皇。
——涿州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两次去涿州,看望我的老战友杨善元同志。于是就在我的笔记本中留下如此四行俚句,遂命之曰“涿州行”。
涿州是个好地方,靠山近水,物产丰富。秦始皇梦寐以求的督亢之地,也就是荆轲刺秦时所献的督亢地图。督亢就在涿州,古称粮仓。此地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出过两个皇帝,刘备和赵匡胤。还有许多名人,其中以郦道元和邵雍最为著名。还有一个人们不太注意的人物,其实应算头一个涿州名人,这就是卢生。
《秦始皇本纪》中称“燕人卢生”,没有名字。《淮南子》说,他叫卢敖,范阳人,涿州古称范阳。
卢生就是向秦始皇献图曰“亡秦者胡”的那个人。他在当时的秦朝是第一个著名的人物……帝王思想、帝王文化发生发展,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从秦朝开始的。也不要忘记,正是这“亡秦者胡”,给秦朝划了个句号。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说别的都是闲话,都是胡扯。
卢生的年龄应该比秦始皇大,假定大二十岁,那他年轻时就有可能见过那位坚决反对帝制的号称天下之鲁仲连。他或许曾经追随鲁仲连来往于齐燕之间,后来拜羡门高誓为师,遂入山学道。看来他的师父是个高人,正是为了进献“亡秦胡者”的图,师傅才命他下山,混进秦国朝廷,并且多次面见秦始皇,对秦始皇说些道家的滥调,以便测其浅深。
那个“亡秦者胡”的图,本身就是对秦始皇的当头一棒。你不是说,万世一系,秦国江山与日月长存吗?告诉你吧,秦国也有灭亡的一天,“亡秦者胡”也。头脑稍微灵动一点的,立刻就会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产生出来,不幸得很,秦始皇的猪脑子,连一点点忧患之感都没有。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天命吧,“天命之谓性”(《中庸》),性者性也,无可奈何。
正是由于卢生对秦始皇的批评引起了坑儒事件,并且正是他揭了秦始皇的老底,“以诸侯,兼天下”,秦始皇怀恨在心。秦始皇给卢生定的罪名是诽谤罪,这种罪名在当时是非法的,本身就是无道。古代朝廷设有“登闻之鼓”,路旁设有“诽谤之木”。当政的人盼望有人诽谤他,批评他,指出他的错误,促使他改进工作。在战国时代,稍稍识几个字的小孩子,也都知道“召公谏厉王止谤”的典故,召公说“访民之口甚于防川……”大概只有秦始皇不知道厉王、幽王以及西周灭亡的故事吧。如果他知道,他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人定这种无道的罪名呢?这不等于给自己定了罪吗?就算有一副猪脑子也不会这么干呀,然而不幸得很,秦始皇就这么干了。
秦始皇发明了焚书坑儒,以致整个帝王时代,文字狱不断,而且愈演愈烈,直至“文革”。这文字狱可以说是帝王时代的标志……这就是谶纬时代,是迷信的时代。为了巩固个人迷信,不遗馀力的展开造神运动。历史故事不断地重演,一浪高过一浪,如此这般绵延了两千二百余年,中国人真是受够了。不过,也有暴君暴王鞭长莫及的地方,曰深山老林也。
卢生是应该活埋的第一名。秦始皇当然首先是要抓到卢生,恨不得手刃之而后快,但是他却没有抓到卢生。不用问,卢生有两条腿,他不会等着秦始皇派人来抓他吧。燕赵之间,遍地都有深山老林,莫说一个卢生,就是一万个卢生,一旦进入深山老林,则立刻变得无影无踪。
秦始皇三十四年焚书,三十五年坑儒,三十七年秦始皇死掉,二世三年秦亡。总共不过六七年,卢生又出现在人世间,他胜利了,秦始皇失败了,后人不能不承认这是事实。他是该死没死、该坑未坑的第一人,第一条漏网的大鱼。他是帝王时代第一个幸存者,第一个最后的胜利者。
我想,卢生这时候大概有七十多岁了。鲁仲连死了,羡门高誓也死了,卢生怎么办?想来他晚年,肯定会回到他的故乡,也就是范阳,此所谓“狐死首丘,仁也”。(《礼记》)这是很自然的,自然而然的,落叶归根。
我的这四行俚句,也应该看做是合乎自然的,此所谓“道法自然”也。后面两句是卢生的感慨,他无限推崇鲁仲连,而极度鄙视秦始皇,这也是很自然的。
战国后期,可以说英雄辈出,豪杰如林,但在卢生眼中,只有这两个人值得一提。这两个人,一个坚决反对帝制,一个坚决实行帝制,这两股绳儿,你使你的劲,我使我的劲,拧成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虽然帝王思想总是得势,但是秦始皇最害怕的诗书百家语都是流传下来了。它们一直作为经典,影响着中国历史。这是事实,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2011春日于狼牙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