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成材
1从小当工人,被评厂劳模
——兢兢业业做工帮助抚育弟妹成长的绍贤
绍贤是我的长女,1934年8月在浙江萧山出生。在七个子女中我感到最愧疚的就是她了。她受的教育最少,由于当时的抗战逃亡,只断断续续读过几年小学。在赣州迎接解放时,由于我工资低,子女又有六个,几个男孩子都到了上中学、读小学的读书年龄。她是老大,也年仅15岁。为了赚钱贴补家用,让几个弟弟读书,她主动跟我们说,让她做工去吧。当时,也找不到别的法子。我只有忍痛跟文教处的领导恳求,让组织上出面,安排她去做工。在领导的照顾下,我这个年仅15岁的女儿被安排到赣江纸厂做工干活了。这样,既减少了一个子女读书,又能赚回工资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贤儿真是既能吃苦又能识大体的好女儿。
绍贤进纸厂后,由于文化低,被安排到整切车间做学徒。她也认命,就从数纸开始干吧。她为人忠厚老实,干工作兢兢业业,踏实苦干,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82年她患癌症(乳腺癌)英年早逝。她由一个学徒,干成师父,又带徒弟、徒子、徒孙,在赣江造纸厂被评为“厂劳模”,被誉为“神数手”。记得纸厂的何厂长告诉我一个关于绍贤的故事。据说,那年何刚调进纸厂,就听闻了整切车间有一个老工人,不太干活,却被工人们捧上了天。何不太相信,一个造纸厂工人有多大能耐。有一天,他带了一伙厂里的干部到车间来突击查岗,命绍贤当场操作。于是绍贤不慌不忙地拿起刚送来的道林纸数起来。只见她不是一张一张数,而是一叠一叠的拿,好像一叠纸就是一令纸(即500张)。在她数了十几分钟后,何厂长就说你可以休息一会了。就命令他带去的那些干部,重新数绍贤数的纸。结果,绍贤随手拿的一叠纸刚好就是一令纸,数了十多叠,叠叠都不差,刚好500张,一张不多,一张不少,神了。以后“神数手”的故事就在全厂传遍了。
2坚持教书育人,忠诚教育事业
——一生执教的老黄牛绍康
1949年,绍康和绍荣先都在赣州市立中学读初一上学期。同样由于我的工资微薄,缴不起两个孩子的初中学杂费,只得恳求文教处领导关照,将他俩转入省赣州职业学校就读。当时的职校,不仅不要交学杂费,还有助学金补贴学生的吃饭费用。于是,他们先后上职校了,记得好像是1950年春季就进入赣职就读。学的是制糖(绍康)和农业(绍荣)。后来,我考虑再三,兄弟俩都读职校,将来就业范围太窄。于是就通过关系,让绍康转入了赣州简易师范。这年秋季,绍康就转到了赣师读书了。
1953年7月,绍康从赣师毕业了,被分配到了赣县一所小学任教,这一教就教了几十年,历任课任教师、班主任教师、学校教导主任等职。“文革”后调到赣县商业局,分管文化、教育工作,一直到退休。康儿也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担任过赣州市民革直属支部主委,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省党代会代表,出席过民革江西省党代大会。
绍康参加民革后,工作激情很高,积极参政议政,做了大量的有成效的工作。特别记得的是,他告诉我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严打”运动中,为一个犯罪青年给予了法律支持,使这位年轻人获得了改造自新的机会。这件事传开后,康儿仗义执法的做法博得了赣县广大农民的赞誉。以后,不少农民遇到司法问题都会找他,名声大振。
3才智洒田野,丹心献“三农”
——由一个穷学生成为农业专家的绍荣
由一个穷学生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业专家,的确是不简单。当绍荣开始在江西农学院读书时,我的八弟喜不自禁地对外宣称:“我们家开始有一个大学生了!”绍荣确是我们家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我家出现的第一个农业专家,也是我家几辈中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且是模范党员。
绍荣在孩提时表现还是一般,从进小学四年级后突然转变为勤学好读,而且是自发的。当时我远在杭州,绮云带孩子们来杭说给我听:绍荣现在是一个勤奋读书的孩子了,天刚亮就独个儿背起书包上学,没有谁叫他,催他,连早饭也不吃就走了。我带着两个大孩子去杭州市一个著名小学——珠宝巷小学报名,测试结果,仅绍荣录取进入高小(绍康改入皮市巷小学)。从此,绍荣愈加发奋苦读,三九严寒踏着冰雪行程十余里,从未缺过课。1949年夏来到赣州,上了半年的市立中学,由于组织上的照顾,转到南外赣州职业学校(后来,绍康转到赣州师范读简师二年级),主要是因为不仅不要缴学杂费,而且每学月享有助学金,可贴补家用。以后,经过调整,职业学校先并到赣州农校,不久又移吉安。当时农校是五年制,1954年暑期,应届毕业,由省农业厅分配,先是安排回赣州工作,绍荣已函告起程日期。当时,我兴高采烈地向教育处请假去车站接,不料到车站时,仅接到他的一些同学。带队的说:“厅长接见他们时,一眼见到绍荣,既矮又小,翻看他的材料,看他的学习成绩好和操行评语时,就马上对绍荣说:‘那有这么小的干部,才十六岁还不到,最好还是上大学继续深造更好。’就这样,绍荣便被动员留下来,准备考农学院,如果考不上,就仍然回来分配工作。”听到这么说,心里当然很高兴。只是听说,从今年起,农学院不供新生膳食,回到家里跟刚从嵯峨寺小学教学回来的绮云一说,绮云满口赞成上大学,反正不急于要他的工资济家,我们节省家用,供应他。不久,就接绍荣来信,说是已经考上了,读的农学系,学院地点在距南昌市近郊。这样上学,一读四年。也真亏了绍荣他了解家庭经济状况,真正做到节衣缩食,勤奋苦学,书买不起,便向图书馆借,每月只收我们汇寄的伙食费,一般是十二元,最多时十五元,我因公到南昌顺便去学校看望他时,看到他的清苦自甘,给他零用他也少收。到学习最后两年,生活程度较高,他就从事科普小品写作,得来稿费补充(关于这一件事,是1994年我动右眼手术后他专程前来看我,无意中提到的)。他那年去河南等地实习归来都会带些最好的良种“金帅苹果”来,主要是从日用中节省下来购买的。
1958年到毕业分配的时候,我们夫妇衷心希望他能分回赣南。但是,当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消灭血吸虫病,江西农学院党委特地请余江县委书记李俊九来校做报告。报告完后,李书记向学校党委书记提了一个要求,说余江送走了瘟神,但农业还落后,没有拔掉穷根,要求学校选派一位优秀大学生到余江县工作,帮助改善农业面貌。就这样,绍荣被学校动员下基层锻炼,被直接分配到余江农业推广研究所(后为农业局)工作。余江是我青年时代工作过的地方,又是农业重点地区,他能在那里工作也好。绮云是多次去余江看望他,回来告诉我,他在那儿工作很起劲,很出色,领导也很重视他,这当然令我很高兴。绮云有一次告诉我,余江农科所有一个归国华侨大学生也是同学校毕业的姓林的姑娘,长得很好,正在追求绍荣。她也热情接待绮云并有相当表示,怎奈当地领导认为绍荣与她结合不好,怕因海外关系影响绍荣进步,绮云也心软了。因此未成姻缘,另调他地。不久就接余江农业局领导来信,提出要绍荣与当地农民结婚,让他在余江立地生根。当时与农民缔姻,是新生事物,说明领导重视绍荣,希望能留在余江工作。我一时心动,就和绮云商量,表示同意。不久,绍荣就和农村姑娘熊水莲结了婚,在余江成了家。从此,绍荣就一直待在余江了。
由于他的勤奋工作,钻研科技,经常深入田间地点和农民打交道,改造土壤,增加生产,深受农民及领导欢迎,他自己也和余江的土地、余江的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形势变化,社会动荡,他安心理得,度过无数风险。绮云在余江,无论领导、同事还是农民,都盛赞绍荣做人好,工作很出色,这给我们莫大的安慰。“四人帮”倒台不久,绍荣便被批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县政协,后来成为中共模范党员,江西省政协积极分子。绍荣热爱农业专业,不辞劳怨,下乡搞点,重点放在改进绿肥改良土壤,进行农业增产科学研究,历年不断增产,誉满全省,先后被县区省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并获得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先后写了几百万字的农业专著,刊登在本省及全国性的农业杂志上,他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引用国内外资料撰写发表的农业论著,先后获得多次省部奖誉。他现是农业推广研究员、江西省有特殊贡献的农业专家。《鹰潭市土壤志》也是他负责编印出发的。他还参与到江西省土壤的编写工作。我1994年到过余江,听得上上下下对他的称誉,真感到无上安慰。由于他的影响,他的两个女婿,在农业专业工作上也做出了成绩,而且也有专著获奖。特别是他的长子思健,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由唐山农科所调回鹰潭,父子两人合力继续进行农业科学专项研究,现已有一些论文获得奖誉,思健2002年还参加了北京青年农业科学家会议,宣讲获奖的论文。不仅此也,思健的爱人李淑玲也到鹰潭农科所,共同在一起搞农业科学,全家尽是农业科学工作者,云蒸霞蔚,瞻望前途,真是无限光芒!
附录:绍荣1995年11月28日寄来的报纸:《蹲点示范把科学技术送给千万家》(摘要)
陈绍荣1958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一直在余江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推广工作。37年,23年下乡蹲点,深入村组与当地干部农民一道推广科技,搞示范基地,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上科技致富路,深受欢迎,获得科技进步奖十三项(省二等奖4项,厅市一等奖2项,厅市级二、三等奖7项,获市劳模、省政协为四化服务先进委员、省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光荣称号。
(一)植根在农村,1959年潢溪搞点,水稻亩产增二百多公斤,总产量增一万多公斤(霞福生产队)。1960年在平定等地用磷肥培育绿肥,1961年全县普及,1962年春,农业部在余江开南方绿肥高产现场会。1976-1977年兰田杂交晚稻示范基点,总产增25万公斤,结束“晚稻是草”……1995年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四年中,村农民收入由580元增至1350元。
(二)技术推广是创造性劳动。六十年代《土壤学报》发表以磷增氮;九十年代在《土壤学报》发表《江西红砂岩发育的土壤的特性及其分类》,发表……论文在《土壤》《农村科技》上发表改造红壤组装四良《良田、良制、良种、良法》综合治理改良技术,许多论著在《江西农业学报》《红壤生态研究》《江西农业》上发表。论文77篇(学报级6,通报级19)……
4千锤百炼成钢,赢得桃李芬芳
——辛勤耕耘教坛盛名的优秀教师绍棠
绍棠的青春是在举国动荡的年代度过的,在上学及就业的问题上远不如他哥绍荣的一帆风顺,而是经过无数的挫折,由于自我奋斗,战胜困难,脱颖而出。现在已是重点中学骨干高级教师、赣州市民革副主委、市人大常委,而且是市区优秀教师、优秀人民代表、优秀民革党员。桃李春风遍赣南,成为赣州市的知名人士,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
绍棠在孩提时,就曾入浙江省保育院,餐餐吃南瓜饭,过着孤童生活。由于他的禀赋聪慧,性格坚强,在逆境中能自我挣扎、奋斗。断断续续的学习,终于依靠自己的勤奋,在高中毕业后,赢得了高考高分,满以为可以进入清华、北大,却为新创的赣南师院挖来,作为班骨干。他开始还以为会去北京进中国计量学院,由于地区文教处和赣南师院领导一再与我洽商,我在无可奈何之余,只有以父亲的威严制止了他的行动。好在总算是大学本科数学系,就此上了学。及至第四个年头初,赣南师院改专科,绍棠提前毕业,而且被分发到上犹县教育局教研室,这当然是对我的打击,也是对绍棠青年时代的一个打击。尽管如此,绍棠还是老老实实地定下心来,勤勤恳恳地教学,因工作出色,被由黄沙中学调教上犹县中高中毕业班,逐渐成为上犹县较有名望的教师。在上犹工作十四年后绍棠调回赣州市,原商调当时的江西冶金学院(今江西理工大学),后被赣州九中挖了去。由于他教的毕业班在高考录取获得优秀成绩,被调进省重点赣州一中,在这里,正是他一展身手的时候。一因他已有二十多年的高中教龄,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二因他聪慧过人,善于向别人学习,善于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经验,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努力没白花,教学质量相当高,学生爱听他的教诲,认为是春风化雨,深受教益;家长称誉,因为他教书有益子女上进;学校领导则认为他带的班尖子多,进入高校人数多,为校争了光。绍棠担任班主任、数学教师的班级宣方同学1995年获得江西省文科状元,1992年和1996年绍棠的学生又获得赣州地区文科状元。不少文化补习学校和市职工中学都慕名争聘业余兼课;不少单位邀请他抽出时间为子女辅导功课。通过他的教学辅导,也获良好效应,因而纷至沓来。1990年,民革与民盟合办的中山补习学校濒于关门,他受民革委托,接下来独办,辛劳经营,很快就有起色,现已发展为赣州市中山成人高级中学,效果极为显著,获得较好声誉。收费之低,学生之多,升学就业率之高,冠于全市各类补习学校,而且获得省政协视察组的好评,获民革中央表彰,地市报章曾多次专访发表报道。受他教益的学生遍布国内外,春风桃李,在学校的教师中已传下两代、三代。逢年过节,我就见到不少的已经升学就业的学生来到他家看望他,流露着对教师的深情感念。
他1989年加入民革,在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不久便被选入市委,现在是民革市委会副主委,担负着民革市委会的领导工作。1990年被赣州市选为人大代表,便积极投入议政参政工作。他很关心人民群众,常接近人民群众,为群众排难解纷,急群众之所急,将查访结果为学校单位、居民房舍纠纷及时反映研究获得合理解决,特别是在教师地位待遇及住房与医疗工作改进问题各方面上反映并提出意见,大多得到了解决,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称他是个好代表。1993年第二次又继续当选了人大代表,并且进入市人大常务委员会。他为改进市政、繁荣经济、保护修整名胜古迹创建开拓旅游基地提出不少方案,多被市府采纳。当然,他在民革、在人大常委会都是兼职工作,他以过人的精力、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孜孜不倦地为群众服务,办实事,真令我感叹。以后,绍棠又连续几届被聘为赣州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政协的参政议政工作。想我过去也曾参加社会活动,有时也很活跃,但是比起他来,自认于其后,望尘莫及。他是我最小的儿子,现在正当壮年,精力旺盛,意志坚强。我深信他会继续前进,更上一层楼。
5一生含辛茹苦,盼子成龙成凤
——悉心培育三个孩子成材的绍桂
20世纪50年代八弟为我们兄弟家出了绍荣一个大学生而欢呼,现在绍桂一家三个孩子,全上了大学,而且都有很好的工作,这更是兄弟家较为突出的事。我怎能不由衷的高兴!
这三个孩子的茁壮成长,说来也话长,真亏了绍桂夫妇有远见,确是花了不少心血培植他们,特别是绍桂,可以说是花尽心力。
绍桂,别看她人长得很矮小,但她有着坚强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不仅是助夫理家的能手,而且是呕心沥血培育儿女的典范。过去,我曾为她过分的操劳而怜念;今天,却又因见她的三孩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而高兴。
绍桂,也是经历过不少的苦难挫折,经受着动荡年代的磨难打击,但她还是咬牙咽泪挺了过来,终于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雨过天晴,虹彩照云霞。
少女时代,她为家庭经济困难曾在建筑基地做过工,是绮云想方设法让她进了南昌邮电学校,学电报专业,毕业后即留在省邮电局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要和父母在一起,千方百计求调赣州,幸而征得互调对换机会,回到赣州邮电局,因他学过电传,负责机要电传业务。可是在“文革”期间,为我这“牛鬼蛇神”牵累,被驱出邮电机要部门。当时,我正被囚牛棚,与外间隔绝,当然家里的情况完全不知,都是绮云硬着头皮忍住悲痛处理家务。即如她和陈磊结婚,我也是过了好久才知道,完全由绮云一手料理。由于绍桂的倔强,拒绝离开邮电局到百货公司工作的机会,她决心从头做起,投入地质所机械厂做学徒。从此,一直做车工,既学了一技之长,又便于理家教育子女。她是一个吃得苦、耐得劳、逞强、好胜的人,经过风雨,在大风大浪中帮助丈夫摆脱困境,节衣缩食,安排子女上学。80年代由于不得已,为了照顾陈磊的工作与生活,举家离开赣州去向塘。我因工作关系,经常去南昌,有时坐飞机,南昌飞机场就在向塘,来往必经之地,每次必过她家,见到的是家务井井有条,在厂工作也很出色,特别看到她关心督促儿女的学业,很有进步,深为赞叹。
她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今天一切的一切都应重视后一代的培育,重点应该放在督促儿女的学业上,形势在前进,科学在进步,今后无文化科学知识的人,将会寸步难行。我从旁观察,她生活工作中的中心是这样。我是搞教育工作的人,她会给我推心置腹地谈话,也企望获得我的帮助。在赣州时,思远是在赣南师院附中读书,绍桂来附中是常客,甚至于邀我同去附中(附中在校内),附中的老师们也称赞思远学习好。可惜因为举家迁向塘而离开。但我每次到向塘时,绍桂第一件事就是拉了我去向塘一中和一中的老师探询思远的学习,考查得很详细,甚至于到图书馆查询思远借书的记载。各科作业本,她本本翻看,而且硬要我管,回家后给提意见。并且要我将思健上北京农业院的情况鼓励思远。这是我每次去南昌过向塘的必修课。每逢星期六,会在小弟家遇上绍桂母子,因为小弟是南昌物理课教师,他的子女又多是校长和教师,是一个教师家庭,绍桂就让小弟辅导思远。星期六下午来,星期一早回向塘,而且鼓励思远参加南昌市的数学尖子培训班,星期日必到,就在小弟家搭膳。果然,不费苦心人,终于以最好的毕业成绩考上了著名的国防科技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系,应了思远自己平时所说:“思健能上大学,我也一定能上大学。”具见绍桂的悉心培养,思远的自我努力,所以才能有这样的结果。在此附带说一说,思远毕业后被分配在山东煤矿,深为叫屈,也凭他的智慧与毅力,决心自闯自立新路,他说:“路是走出来的,要走出自己的路。”只身去到广东,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在深圳一家电子工程公司任工程师。
思远是绍桂培植的重点,姗婷却是她的爱女,她仅有一个女儿,焉能不爱。我每次去向塘她家,去姗婷的幼儿园也是必修课目。幼儿园设在厂内,绍桂当然是天天去的,我来就邀同去园里玩。记得有一次,大约是春节后不久,严寒的晚上,幼儿园举行晚会,绍桂拉我上座观礼。从黄昏到深夜,节目多,姗婷出场次数多,不仅是主角,而且先后表演了十多个节目。本来我下飞机,精疲力竭,又是最寒冷的晚上,但看到绍桂聚精会神地笑迷迷地看表演,和我搭话,也只有勉强打起精神陪看。姗婷小小的胖子,圆圆的脸孔,表演得也很出色。姗婷后来,经常会和我通讯,虽不像霞霞那样多的富丽辞,但流利简练,各有所长。她学习进步也很快,当然,是绍桂督促之功。记得她在霞霞上学以后,写信告诉我,尽管自己不很行,但知道加倍的努力,一定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说明她已自觉地在勤学苦读。后来,她参加高考虽未上线,但英语成绩好,冠于地方,为职业大学录取学习英语专业。今年毕业,现已在南航候机厅工作,待遇极优。而且一个大学生在航空站工作,凤毛麟角,大有希望。
她三个孩子的中间一个是陈惟,小时很顽皮,寡言少语,很不出色,读中学又不是重点,可能是由于受到冷落,看到家里兄姐上大学的影响(当然,绍桂也还是努力培植他的),自知奋发。高考时出乎意料地被江西工学院录取。
我真为绍桂三个孩子成长高兴,也为绍桂高兴。
6勇挑生活重担,巾帼不让须眉
——敢于迎风浪前进的绍丽、绍明
绍丽是一个具有刚强意志、性格坚韧的女孩,火暴脾气,但富有感情。小时由于受着我出身的影响,初中毕业后,未能升入高中,还算是旧友吴传志的照顾取录到市共大。浩劫开始,她曾一度领导学友造反,并拟趁当时的狂热改名卫东、志红一样,嫌“绍丽”名字不好,要改掉封建意识的名字,由于敌对保守派中有人称她“狗崽子”,气愤之下,保留原名。当揪斗老校长时,她认为他无辜,力排众议、挺身而出。因此受到两派指责,愤而带着“光杆司令”的名义,走南闯北,闯了一回江湖。此后又随母亲到余江绍荣处避难,经历了不少困苦曲折,回赣州后通过考试,被江西气压机厂录取,成为一名当时还为数不多的女司机。也是由于自我努力,闯出了新路。
绍明是我的小女儿,她是在苦难中成长。其实她读初中的时候,不久就爆发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影响波及,没有读到多少书,以致后来就业、调动工作,受到不少阻折。她性情温静,人很聪颖。在浩劫到来时,也曾一度随着哥哥绍棠、姐姐绍丽、堂兄绍安和表哥一强借“串联”之机游历了祖国东南山水,总算是见历了一番世面。串联回来后跟着母亲,去了余江避了一下劫难。回到赣州后在赣南日报印刷厂做了一个时期的临时工。由于绮云的奔波,经过一番磨折,好不容易在距市约十里地的赣江纸厂做工人,沐风栉雨,勤奋劳动,终于在这个厂待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