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020600000002

第2章 黎明曲(1910-1928)(1)

我曾羡慕过那些有家谱的人。他们不但能一口气滔滔不绝地背出自己的父亲、祖父以至曾祖父的头衔官职,有的甚而能追溯到更远的年代。

说来可笑,关于我的身世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还是靠我淘气兜出来的。

穷人家的孩子究竟更老实还是更淘,这问题就让社会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去探讨吧。我只记得自己小时爬树上房,逗猫追狗,难得消停一会儿。一回把个堂姑气急了,她脱口骂了我一声:“你这个暮生儿的!”

每个孩子都有爸爸,可我就只有位寡妇妈。我刚懂事就听她说过:“你爹早就死啦。”所以,别的孩子有爹而我没有,也只好认了呗!可我从来也没想到问问我爹是什么时候死的,那当儿我多大。被骂作“暮生儿的”之后,我就拽着我妈的大襟,死乞白赖地刨根问底。这才知道,原来在我呱呱落地一个月前,我爹就撇下我们娘儿俩走啦。

那年月既不兴身份证,也不讲究出生登记。可是小时候每到腊月十七,说我长尾巴了,就得一位位地给长辈叩头。照例先作个揖,跪下来,连叩三下。妈妈还总是让我先给婶婶叩,接着是老姐姐、三堂兄,最后才轮到她。为了谢谢她的养育之恩,每回我都给她叩上九个响头。所以我早就知道自己按阴历的生日。

那时候可以拿皇历算卦。一到年下,新皇历下来了,就算卦玩。算卦先得说出出生年月。是妈妈替我报的“宣统元年,属鸡”。有一回,我把院里榆树上的马蜂窝给捅了,害得一家子好半晌不敢迈出门槛。婶婶气得说:“哼,怪不得都说午时鸡最淘呢!”这么一来,我连自己是什么时辰诞生的都知道了。

因此,我一直认为对自己的生辰再清楚不过了。可是1939年为了去英国在香港办理护照的时候,麻烦来了。移民局非要我按阳历填出生年月不可。我对着那张表格发了好一阵子愁。一时又找不到阴阳历对照表,我只好胡填了。当时宣统正在“满洲国”的宝座上,我可不愿当他的子民!倘若当康熙、乾隆那样盛世帝王的子民,倒也罢了,给个末代皇帝当子民太窝囊了——更何况他又正在长春给侵略者充当傀儡!所以我索性把年份写成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日子呢?权将阴历改成阳历吧。于是,我的生辰就成为1911年12月17日。

谁知这么一来,就得改下去了。七年在国外,无论领配给证还是住客栈登记,都只能照护照来填。1949年从香港来到北京,向派出所报户口,那时又是个机会。可我为了图省事,就又照填了。1958年北京大搞普选的时候,又为我提供了一次更正的机会。有位户警到我住的前圆恩寺院子里大声喊:“谁对阴阳历出生年月没把握,可以到派出所来核对。”我还真的动了一下心。怎奈那时候我已被七棍子八棒子打成臭不可闻的大右派。前圆恩寺只不过是我临时的班房,我正等着发配呢。我连有没有选举权也还不清楚。前途一片漆黑,哪还有心情去理会自己的出生年月!前清生的也罢,民国生的也罢,反正到1949年后,统统成了“余孽”!

还是1979年访美,在耶鲁大学傅汉斯教授家里谈起我这个生辰问题。他随手从书架上拿过一本照表查了查,告诉我应当是1910年1月27日。那年我刚好交七十。活到七十岁,我才闹清楚按照阳历自己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尘世的!

我属于什么民族,也是一笔糊涂账!

其实,我老早就知道照父亲算,我应是蒙族人。小时候一到年下,家家都要祭祖。我们的祖先牌位是供在屋角一块布满尘埃的木板上。平时用黄布包起,尘土足有一寸厚。祭时,堂兄站在小凳子上,恭恭敬敬地揭开黄布,把祖宗牌位请下来。上面雕的是牧民模样的肖像。另外还有一个小本本,里边曲里拐弯地写的都是蒙文,很像一条条毛毛虫。那大概就是家谱。祭祀时供的是放了牛油的小米粥。倘若那时我认识蒙文,大概还能从那家谱里知道点自己的祖上是干什么的。如今,蒙古那么大片地方,我甚至不晓得我的祖先是西蒙的牧民,还是东蒙的猎户。我大概更希望他们是猎户,常冥想他们戴着大皮帽子,穿着翻毛坎肩,背了枪,在原始森林里追逐着野兽。所以每逢人家追问起我家究竟是从蒙古什么地方进来的,我就顺口答一声“大兴安岭”,并且觉得很是威风。

然而上学后我发现同学们专欺负少数民族。他们追着回族孩子骂不堪入耳的脏话,也喊过我“小鞑子”。于是我就干脆把这个民族成分隐瞒起来了,填表总填“汉族”,免得受歧视。反正我妈妈是汉族,我毕竟是从她肚子里生下的。

我这“汉族”身份一直混到1956年。解放后,少数民族吃香了,许多人都把自己这特殊身份亮了出来。我不想去沾光,凑热闹,所以每逢填表格——1949年以后还不仅填表格,“自传”也说不清写了多少遍,我一直仍坚持这个“汉族”身份。

1956年夏天,在把胡风一干人作为反革命关进监狱之后,又来了一场全国干部大审查。这回查得可细了。我没有什么怕被查的,从出生一直到当时足足写了五万字的“自传”。可是上面依然号召要继续坦白。我实在没的可写了,为了表示衷心拥护审干运动,就干脆把自己这个民族成分问题亮了出来。从那以后,我就只好改填“蒙族”了。

然而我自认为是个“假蒙古”,因为我既不会蒙语,又没有蒙古民族意识。不过那次“坦白”还真为我带来一桩好事。那时我虽身在作家协会,而且过去也是搞文艺的,可既不能去体验生活,又轮不到我参加任何代表团。1956年,在内蒙自治区成立十周年的前夕,作协同美协要联合派个内蒙访问团。当时作协的一位书记严文井(三十年代的文友)就根据我那新近坦白出来的特殊身份,推荐了我。回来之后,我写了《万里赶羊》、《草原即景》等文,总算没交白卷。可那一回,也更证明了我是个“假蒙古”。锡林格勒盟的盟长曾问访问团要吃汉式还是蒙式早点,我们全说当然吃蒙式的。事后,我足有半年连奶味都怕闻。

关于那位我从未谋过面的爹,我连张照片也没见过——他也很可能从来没照过相。我曾从大人的谈话间拼凑出他的形象:他个子高大,坐在炕沿上,腰身总成直角。据说他一辈子也没笑过几回。那时北京有九座城门楼——一直保存到五十年代。他是负责看守东直门的。我大概是从他这份职业推断出他是高个子的。因为每次出入那座城门,我都觉得它老厚老厚的,笨重无比,不是个大力士,休想撼动它一寸。

对妈妈,我就熟悉多了。孤儿寡母,她当然疼我疼得要命。记得有一回堂兄举了菜刀在我头上晃。妈妈把我紧紧搂到怀里,呜咽着哀求说:“我就剩这么一块肉!”还有什么字眼更能表达一颗母亲的心呢!然而就像《篱下》里那个环哥,我偏偏是个不争气的孩子,不断地惹是生非,不知害她生了多少夹板气。

我祖父膝下三个儿子,我父亲是老大,他年过四十才成亲,只生了我一个。二叔另过,住在炮局。我好像没见过,至少脑海里没有他的模样。可我总依稀记得他死后,妈妈带我去炮局吊丧的事。倘若没记错,那时我刚刚两岁。

我同妈妈跟着三叔过。三叔死时我五岁。我清楚地记得他是坐在椅子上咽气的,仿佛还刚剃过头。三婶来回摆弄他那光秃秃的脑袋,颤声责问道:“怎么,你就这么撇下我们娘儿几个不管啦!”接着就号啕大哭起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的死亡。

三婶是续弦的。她和前房各生有一男一女。她的继女等于我半个母亲,后来我习惯于叫她老姐姐。她个子矮胖,长得一点也不美,但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由于家里几次断炊,同时妯娌关系也不好处,我妈妈就把我托付给老姐姐,自己出去佣工了。记得她临走时,向大堂姐托付说:“姑娘,我就这么一条命根子。好歹看在你大爷面上,多照应他吧!”大堂姐发誓要我妈妈放心。她已决定不出嫁了,就认真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当三堂兄(她的同父同母的弟弟)罚我跪或是把我按在炕上用根子抽打时,她不但替我求情,甚至还用身子挡。她为我洗涮缝补。天不亮,总是她使劲把我推醒,打发我去上工。

1960年4月,当我在唐山柏各庄农场得到她去世的消息时,我倒在稻草上大哭一场。她还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认识不少字,看过许多演义,能整本整本地讲《济公传》、《小五义》或是《东周列国志》。她会唱许多动人的儿歌和民间曲调。她先是教我《寒衣曲》、《丁郎寻父》,后来又教我《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她几乎什么都听了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她能背全本《名贤集》,什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呀,以至描写炎凉世态的“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呀。健康也好,不健康也好,那是我最早接受的人生哲学。

三堂兄是个麻子。人倒很聪明,拉得一手好胡琴,并且能成出成出地自拉自唱。他从蒙藏学堂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又进朝阳大学,指望学成后能当个律师。怎奈那年头什么也没有出路。他性子本来就暴躁,脾气就更坏了。按照老规矩,三叔故去后,他就成了一家之主。我最怕他。由于失业,他动不动就在我身上发泄他的闷气。他一迈进大门槛,我就赶紧迎上去,接过他的自行车,卖力地擦得干干净净。他高兴时就拉着胡琴唱上几个小曲儿,有不顺心的事就乱找碴儿。

阴历年,他有时去北新桥头摆“对联摊”。他写得一手好字,我自然给他当碎催子。他写之前,我研墨。天寒地冻,风吹得手背皴裂了,渗出的血都结了冰。他写的时候,我得把纸抻直绷紧。可凛冽的朔风偏偏捣乱,一不小心红纸就会被刮个口子。他恶狠狠地瞪我一眼,咬牙切齿地说:“回家跟你算账!”生意兴隆时,他也会掏出几个铜子,让我去买我顶爱吃的炸糕或糖火烧。

后来他在基督教会里找到个比较稳定的位子,性质大致就是传道——那时仿佛叫“中华归主”运动。其实,他回家既念《金刚经》,又信狐狸精,就是不信基督教。然而为了糊口,他又得假装信,并且以传教为职业。从他以及许许多多我那时所接触的“吃教者”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社会现象:拿宗教当饭碗。

我妈妈是个逆来顺受的老实人,一个受气包。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就总看到她同大堂姐从外面揽来活计,在家里做。有时是给人家拆洗缝补;后来又从被服厂领来活计,做军衣。她手不离针线,炕上总是大堆大堆裁好的布料和棉花。洋袜子时兴起来时,她又缝起袜口。我还陪她去取送过活计。

在外出佣工之前,她就是靠做点活计来维持我们母子俩住在三婶家里的资格。有时也靠卖她那几件嫁妆。

那年月,胡同里经常过一种穿街走巷收购旧物的商贩。不同于一般商贩,他们往往穿件长袍,很少是短打扮的;右肩照例搭着条细长的蓝布钱袋,里面装的正是他们用以夺走穷人最后一点生活必需品的资本。他们一只手握着鼓槌,另一只捏着比巴掌还小的小鼓,走几步就敲上一通。所以市民通常称他们作“打鼓儿的”。在我心目中,“打鼓儿的”就是一种文雅的强盗。可是这种强盗还很有架子,得追上去请他进来看货。我妈妈就净派我去干这种讨厌的差事。

“打鼓儿的,进来瞧瞧吧。”

他白着眼睛望了望我,估计油水不大,要么扭头就走,要么从鼻子里哼出一声:“卖什么呀?”

卖什么!妈妈唯一的一副镯子和爸爸遗下的一件皮袄什么的,早都脱手了。我还记得卖我们最后一件家具——一张用来吃饭或写点什么的小炕桌的情景。“打鼓儿的”撇了撇嘴说:“值不上几个大钱,还是留着使吧。”那回不是为了替我抓药就是交学费,妈妈死说活说,央求他丢下几个钱,总算搬走了。每次往外搬什么,我们娘儿俩就用恋恋不舍的眼光直直地盯着。

穷人要是有个阔亲戚也好。可我大舅舅是个搬运工,平时给人搬家。一入冬,他就推了个车子去卖白薯。我吃过不少块他那“栗子味儿的”白薯,有时也看到他给人搬家。那可真叫本事呀!头顶着桌面,上头再高高地架起瓷器和玻璃用具。老远就望到他一手叉腰、一手扶着桌边晃晃悠悠地走来,像只长着高高犄角的梅花鹿。二舅行伍出身,在南方什么军阀那里当连长。我小时见过他一面,他给了我一只烂熟烂熟的香蕉。我非常向往南方。他托着我的下巴逗我说:“走,跟我当兵去吧!”我妈妈立刻把我拢到怀里,仿佛生怕我真地会跟了他去。

现在每逢吃烤鸭,我就想到小时候的“吹号筒”。那是我妈妈出去佣工之后,偷偷为我做出的一种安排。整数交到家里,她每月还在我姨那里存上点钱,要她不时地给我打打牙祭。姨住在马将军胡同。我一馋了,就溜到她家。她总替我烙一张饼,买上些“盒子菜”(酱肉),要我卷成个号筒来吃。她自己不吃,只笑望着我那副狼吞虎咽的样子。看到我的小肚肚凸了起来,就欣慰地说:“吃吧,长吧,长大了好孝顺你那苦命的妈!”

那时,我们住的北京东北角,房子大都年久失修。一下雨就到处倒塌,每回总得砸死几口子。知道房漏了,可又修不起,就在屋瓦裂缝那儿搭上块破席头,上面压几块砖。

大概是上私塾的时候,我在路上有过一次险遇。我喜欢擦墙根儿走路。那一天,一块压席头的砖不知怎地出溜下来。是个夏天,我裸着上身。那块砖是紧擦着我的身子坠地的,还把我的脑门和胸脯都擦破了皮。现在回想起来,只差上几分,我就可能呜呼哀哉了。

同类推荐
  • 最荒淫残暴帝王:杨广

    最荒淫残暴帝王:杨广

    本书内容包括:天元末日杨坚攘政、英俊少年是晋王、班师凯旋名声远扬、兴科举推律制等。
  •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巴金的青少年时代

    从青年时代闯入文坛,巴金就以火焰般的激情感染着读者。与激情相伴的是他的超常的勤奋与率真:“日也写,夜也写”;坚持说真话;向读者“掏出自己燃烧的心”。正是这三条,激情、勤奋和真诚,铸就了他的人格和事业,也使他成为中国“二十世纪的良心”。这本由阎焕东编著的《巴金的青少年时代》是一本描述巴金青少年时代的学习与生活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特点是故事性强,叙事生动活泼,说理明白晓畅。它是我们献给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年最丰腴的精神食粮。
  • 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周恩来养女孙维世

    本书作者收集各方资料,并亲访审判林彪、江青集团的特别法庭“首席审判员”王文正法官,通过“红色公主”孙维世的一生,重现了那段特殊的岁月。
  • 莫扎特 里姆斯基

    莫扎特 里姆斯基

    王建勋、郑毅编著的《莫扎特 里姆斯基》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莫扎特里姆斯基》对莫扎特、里姆斯基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

    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

    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出生于苏格兰一个普通的家庭,13岁时移居到美国。他从棉纺厂的小工做起,依靠个人奋斗,白手起家,打造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王国,成为与洛克菲勒、摩根并称的美国经济界三巨头之一。晚年他热衷于慈善事业,成为美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他的一生,既是一个依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美国梦的典型,也是一段不朽的传奇。《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插图本)》是安德鲁·卡内基的一部自传。该书将带你:观商政两界如何渗透的鸿图韬略,看人脉圈子如何设计的机巧智慧。《卡内基自传——一个穷小子的发迹史(插图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热门推荐
  • 叙旧约

    叙旧约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的吕游,因为一场交通事故丧失了生命。对自己的过往充满了遗憾和不甘,而回想起自己生命中的每个阶段,吕游觉得这件事如果当时自己这样做会怎么样?那个人如果当时自己那样相处会怎么样?吕游一心想找到自己的答案,只求无愧于心,只是想证明:以前犯错而总结到的经验,如果再回到那时,自己不会做错。这一次重获新生的旅程自我救赎又或是又一次死亡的倒计时。
  • 玻璃城之爱情城堡

    玻璃城之爱情城堡

    玻璃城正如它的名字是水晶宫般美丽的一座城堡,人们称之为爱情之城。玻璃城拥有全世界最美的风景,传说在这个城堡里生活的人每个人都会拥有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默雪晴是个很幸运的女孩,她拥有一切美好的先天条件。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容颜,婀娜多姿的身材,纯真的心灵,就是这样一朵似出水芙蓉的花儿在玻璃城盛开了,可是外表美丽的城堡里却暗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黑暗,默雪晴的人生虽然并不顺利,但她却一点点成长了起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九衍至尊

    九衍至尊

    踏红尘,临天下。九衍在手,败尽世间英雄!挫强敌,寻天道。兄弟在侧,红颜为伴,快意恩仇江湖路。大道圆满为至尊。且看少年叶寒,如何纵横天下,成为这苍穹至尊!诸君可愿和主人公一起,并肩战天下,笑傲寰宇间!
  • 星际移民之书

    星际移民之书

    公园2055年,人类发射了第一枚火星移民火箭,人类的文明将从火星起步,飞向浩瀚星海!
  • 暗伤之千金归来

    暗伤之千金归来

    “你从来不是拖累,不是负担,你是我的生命的意义。”励仲墨深情款款的对如画倾诉着。如画静静的看着眼前这个英俊挺拔的男子,强忍着要流出的泪水,哽咽道:“不见得,我们不是活在童话世界里。”“但是我们可以做个成人童话。”励仲墨握住如画的手,坚定的表态。“知道什么叫做刻骨铭心吗?我和你之间的纠缠就很刻骨铭心,你把一个少女的身心揉的粉碎,在她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噩梦,你怎么可以这样不知羞愧,不明事理的而要求她和你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呢!”穆邵俊心一沉,安晨露所说的也是他极力不想提及的,他希望安晨露能够忘记过去,感受到他对她的好,可是少女时期经历的不幸是一辈子的,直至老死。
  • 天台林公辅先生文集

    天台林公辅先生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落纷英华

    落纷英华

    初中的约定,注定了他跟随她的一生,可她对他渐渐冷淡,而后却又想再与他开始,他会选择什么?!是接受,还是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 帝少的小新娘

    帝少的小新娘

    她和他青梅竹马,明明!可是那天他却告诉她,他爱着另一个女人!她伤心之余,酒吧买醉,却作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招惹上不该招惹的人!至此她逃,他追;她任性,他包容;她闯祸,他解决,他教会她成长,彻底的蜕变,就在相处之中,她爱上他之时,他却牵着另一个女人的走进婚姻的殿堂,她痛不欲生,带着伤逃离!
  • 狂妃当道,邪王宠无度

    狂妃当道,邪王宠无度

    传闻,她是沐府软弱无能的废柴大小姐,人人欺之侮之;传闻,他是不能人道的废人王爷,残忍无度…然而传闻不可信!她是能为死尸说话的全能法医!他是权倾天下能只手遮天的王者!被逼至墙角,她尴尬笑道:“那个,倒霉君大哥,你得遵守诺言!咱们啥时候可以解除婚约?”某君勾嘴:“本王从未答应。”“不不不,你答应过的,真的答应过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刑神之怒

    刑神之怒

    破东风,落霞飞舞,轻遮沙渚芳骨。北疆冰雪留痕迹,千壑虎踞龙阻。恨难住,但见那,两眉深蹙非常苦。与狼共舞。尽气志遮天,血流如注,仇雠恨难数。美人醉,甚爱飘廖莲步。忙行休使情误。九幽昊天独自去,犹记泊舟沙渚。君且顾,落青霞,飘飘雾鬓将迟暮。大仇非舒,誓信法风云,神魔灭尽,苍穹立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