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19900000005

第5章

持世。即时无量意无量力二子。诣父母所具说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于梦中见佛。惟愿父母。当听我等俱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逸不能觉知。没五欲泥。为色缚所缚。为受想行识缚所缚。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见佛。持世。是二王子为父母说是事已。即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头面礼佛足。请佛及僧三月四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于大城边庄严德益王所游园林。悬缯幡盖宝华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乐具供佛及僧。供养已毕。于佛法中俱共出家。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愿。而为广说是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方便经。于四万岁中终不睡眠。常不满腹食亦不倾卧。若坐若经行。又于四万岁中不念余事。但念五受阴虚妄空相。知是五受阴从颠倒起。通达是五受阴相毕。其年寿常修梵行。命终即生兜率天上。于佛灭后。还生阎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复梦见佛。为说五阴十八性菩萨从方便经。闻是法已即觉惊怖。复于佛法。满万岁中常修梵行。亦复方便深观五阴十二入十八性菩萨所行方便经。命终生于忉利天上。毕天之寿。生阎浮提大姓婆罗门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后千岁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缘故。复得出家学问广博其智如海。亦善观察选择是五阴性。入法如实通了。于其世中教化二万人及二十亿天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世。是二菩萨从是已后。世世同心共值十亿那由他佛。然后乃得无生法忍。得法忍已。复值一亿那由他佛。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人共劫次第作佛。一名无量音。二名无量光。持世。是故菩萨摩诃萨。若欲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于是清净无染法中。勤行修集此阴入性。及余有为法中说实知见相。

持世经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善知十八性。菩萨摩诃萨方便正观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无我无我所。无常无坚自性空故。眼性中眼性不可得故。眼性虚妄无所有。从忆想分别起。眼性无有决定相。虚空性是眼性。譬如虚空无决定相。无根本故眼性亦如是。无决定相亦无根本故。何以故。眼性中实事不可得故。眼性无处无方。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性无决定相以无事故。眼性事不可得。众因缘生故。眼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但以先业果报。属现在缘故数名眼性。眼性者即是无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识行处故数名眼性。

若眼根清净。色在可见处意根相应。以三事因缘合。说名为眼性。眼性中无决定眼性相。智者通达无眼性是眼性性。

持世。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观察选择眼性。即通达无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无决定相故说名色性。色无根本无分别何况色性。色性则是亦无根本。色性不在色内不在色外不在中间。但以忆想分别。色在可见处。眼根清净。以意识相应。见现在色故。数名色性。譬如镜中面像。若镜明净则生色相。镜中色无决定相。镜中无人而见色像。但以外有镜内起色相。如是眼性清净所缘之色。在可见处。如镜中像数名色性。色无性相无形性。无决定性是名色性。诸色相无我故。数名色性。随众生所知故。说名色性。若菩萨知是色性。即知无性是色性。无生性是色性。无作性是色性。何以故。是色性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示无所有性。示虚妄性。示假名性。名为色性。如是观察选择色性。是菩萨正观察选择眼识性。所谓眼识中无眼识。无眼识性无有常性。眼识性无有根本。无决定法。眼识性无所示。是眼识性非合非散无有根本。但以先业因缘起。属现在缘系色缘故数名眼识性。随凡夫颠倒心故。数名眼识性。贤圣通达眼识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识性无决定故。从众因缘生。属诸因缘故数名眼识性。识所行处是眼识性。是识无决定故。说无决定相。无生故。示虚妄故。能分别色相故。能示缘故。说是眼识性。随众生所知。如来方便分别。破坏和合一相故。说是十八性示识无决定相。但眼清净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说眼识性。示眼识实相故说眼识性。眼识性者示眼所行处。能识色是眼识。性即是说无性。何以故。智者眼识性中。求眼识性相不可得。眼识性中。亦不得眼识性根本。所以者何。无决定性是眼识性。眼识性者以假名说。所说性者即是说不取义。能有所见处是眼识。意业起是眼识相。故名为眼识。眼性色性眼识性。以是性门。说三事和合。以知诸缘相故。即是离诸性义。所谓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识性。有如是数。得令众生入于实道。此中实无眼性色性眼识性。诸如来说是知见诸性相方便。分别说是诸性。若人通达是诸性方便者。则知三性无性。何以故。诸性中无性相故。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声性耳识性。鼻性香性鼻识性。舌性味性舌识性。身性触性身识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性。菩萨作是念。意性无决定。根本无所有故。意性中无意性无决定性。是意性。譬如诸种子种于大地。因于水润。得日得风。渐渐芽出。芽不从种子出。种子亦不与芽和合。芽生则种子坏。种子不离芽。芽不离种子。芽中无种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业故。示意识故。如种示芽。得名意性。离意性则无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说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内不在意外不在中间。但以先业因缘故起。识是意业故。知所缘故。诸性名字合故。现在缘起故。数名意性。即是不决定意业相。即是众缘和合相。亦说意性从和合起随众生所知。于第一义中无有意性。何以故。根本无所有故。无生是意性。生无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语。第一义中决定无意性。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智者通达无性是意性。诸菩萨观择法性。无性是法性。法性无自性。自性不可得。无决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决定事亦不可得故。但为起颠倒众生虚妄结缚。有所知故。说言法性。欲令众生入无性故。故说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无法性相。是法性从众缘生。众缘生法即无自性。诸因缘中无有自性。诸因缘皆从众缘和合颠倒故相续而生。如来于此欲教化众生说是法性。以世俗语言示无性法。是法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但令众生知见善不善法。以法性说离一切法相。知见毕竟空相故。说毕竟空即是法性。何以故。无所有是法性。法性中无决定有相。譬如虚空无决定相而数名虚空。法性亦如是无决定相。破法相故说名法性。法性即是无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但属众缘与缘合故。数名法性说名法性。如众生所知故。智者证知无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无法性相无多无少。以示性方便故。说法性名为性。若行者实通达是法性相。即知见无性。是三界法性中无分别相。众因缘和合故。分别诸法故。说是法性。示无决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见法性。法性是无生相。何以故。法性中无有相。智者通达无相是法性。法性中无分别相。无相无分别故。说名法性。法性中无有住处。无处无起无住无依止。是法性从本已来不生故。是法性无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无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无合无散。无作无决定。名为法性。菩萨摩诃萨观择法性如是。所谓无性是法性。

持世。何谓菩萨摩诃萨观择意识性。菩萨摩诃萨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识性。不决定性是意识性。意识性无根本。无有定法。以意识性示无性相。何以故。意识性中。意识性不可得。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颠倒相应以意为首。识诸法故名为意识。随凡夫所行故。说意识性。贤圣观知非性是意识性。虚妄无所有是意识性。但示因缘法故。以意为首故。识诸缘合故说为意识性。随众生所知故如是说。智者知非性是意识性。从众因缘生。忆想分别起。无有性相。即是第一义中无性相义。世俗法中为引导众生故。说是意识性。欲令众生知无性是意识性。但以小法坏离诸性故。说是意识性。何以故。圣人求之不可得。意识性不在意识性内。不在意识性外。不在中间。智者通达不合性是意识。意识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识。但众因缘生。从颠倒起。以意为首。知于诸缘二事和合故。著虚妄故从觉观起。示众生识相故。说名意识性。是意识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是意识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有住处。从本已来不生相。意识中无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识性相即是无二相即是无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无所示性是意识性。智者通达意识性。是意识性。不在一切法中无处无方。不与法若合若散。圣人通达不生相是意识性。是意识性无来无去无缘。何以故。第一义中意识性无缘。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达意识性。是不作是意识性。作者不可得故。无生是意识性。生相无所有故。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意识性。诸菩萨作是观时。观择欲界色界无色界皆是无生性无所有性。云何为观。所谓欲界中无欲界。色界中无色界。无色界中无无色界。以界示无界法。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为取无色界相者示是无色界。以界寄说无界。如智者所知。无所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三界皆无根本无有定法。从众缘起是故智者知见无界是三界。此中无有界相。是三界皆虚妄合颠倒行。何以故。智者不得三界。不说三界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贤圣通达是三界虚妄无所有。无自性离诸法。但是颠倒起。为断众生颠倒故。知见三界故。如来分别说三界相。欲令众生知无界义故。说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见三界相是无界相。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观众生性我性即是虚空性无所有性无生性。何以故。众生性我性虚空性无别无异。如是诸性皆虚空出。但从众缘生故名之为性。此中决定无性相。何以故。虚空中无一定性相。是诸性相皆入虚空。是无所有义。譬如虚空无性。是法毕竟离相无所有相。一切诸性亦如是离性相。诸性中无性相。性相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性中无有性。性中不摄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无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于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灭性。不得住性。一切诸性。不生不起不住。从本已来不可得。智者不贪不著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达知见一切诸性皆是无生相。若是无生相即无有灭。第一义中一切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别说诸性。第一义中不说诸性。智者知见通达一切诸性如第一义。持世。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择通达十八性及三界众生性我性虚空性。诸菩萨如是观择通达时。不得性不见性。亦通达一切诸性假名字。亦信解诸入一切性是无性。亦知分别诸性。以世俗故分别说诸性。令一切诸性入第一义中。亦善通达无性方便。亦为众生分别说诸性。亦令众生善住诸性。以世俗语言为众生说无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诸性虽知一切诸性无二亦以方便说诸性从因缘起。虽以世俗言说引导众生。而示众生第一义。虽善知分别诸性。而信解通达一切诸性无所有何以故。持世如来以第一义故。于性无所得。亦不得诸性相。持世。我于诸性无所断无所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诸性。一切诸性无所有无决定。一切性同虚空。一切性入虚空。一切性无生相。如来通达一切性如是持世。如来不说诸性相。亦不说诸法力势。何以故。若法无所有。不应更说无所有性相。持世。如来亦说无所有性相。此中实无所说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别诸性。菩萨摩诃萨得是善分别。能知一切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义相能知诸性决定。能知世谛能分别诸相。能知随宜能知诸相合。能知诸相旨趣。能知诸相所入。能分别诸相。能知诸相无性。能令一切诸性同虚空性。亦于诸性不作差别。于诸性中不得差别不说差别亦为众生善说破坏诸性。持世。譬如工幻师能示众生种种幻事。令知种种幻相。若有知识亲友。语言是幻。说幻实事。是幻虚妄。示颠倒众生。若有智者则知是幻。持世。世间性如幻。诸菩萨摩诃萨入此幻法中。知世间是幻性。世间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众生世间如幻。若有知此世间如实相。为说世间虚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不开示之自能得知。知诸法空如幻无实无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诳凡夫。一切法皆系虚妄缘中。持世。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入如是诸性方便。于如是等深经无染无得。说一切诸性知见相。说一切诸性无文字无和合。亦说诸性方便智慧。亦说因缘所作旨趣。亦说一切诸法如实相。所谓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系不系。善知方便旨趣。说第一义世俗义了义经未了义经。种种因缘解说。于是甚深经中。应勤精进。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青妖一世

    青妖一世

    绿神经,你要拿我之心换她之命?算我今生深情付错人,来生定生死与你做对。
  • 深情不及死罪

    深情不及死罪

    乔亚泫:“以我的心为牢笼,将你永久监禁可好?”陈清歌:“至死,他都没有爱过我。”简源:“这……与我,并没有关系。”
  • TFBOYS之依溪记得你

    TFBOYS之依溪记得你

    她究竟是谁?是世界第一集团樱雪的总裁?还是冷酷无情的黑道惊羽帮的帮主?还是……她和他的爱情,会如何?
  • 搜神鉴

    搜神鉴

    古老中华大地的六大古老地州,每一个地州都有各自的统治者,神秘的师傅,绝色的美女,这是一个神秘的故事,充满了神秘色彩,精彩之极。
  • 夜是暗流的伤

    夜是暗流的伤

    强势夺权却遭对手暗算,痛失清白,与对手同归于尽,谁知竟重生穿越。全新的身份,勾心斗角的家族,神秘的紫凌峰门派,纠缠不清的魔神,桃花满天的修仙之路。傲视众生,天下尽负我,我又何以不负天下?她说“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不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惟愿君知我死葬何处”他说“天下臣服又如何,我心只为你跳动”
  • 失去几回都行

    失去几回都行

    爱得太累不如就此放手,命运的车轮会把你带到那个专属于你的人身边。
  • 雨落晨曦,花非花

    雨落晨曦,花非花

    还记得年少的你吗!你是多么的耀眼,我的视线从没有从你的身上移开,直到化为尘土……提及年少,你是我最美的回忆,但我却深深地伤了你。我说:“下辈子别再遇到我了。”而你说:“遇见你是我的幸运,无论今世来生!”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愿不在遇见你。只求平平淡淡,直到化为尘土。可,时光真的可以重来吗?如果可以,我愿放弃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只求时光荏苒……(第一个你和第二个你不是一个人)
  • 民国小谈

    民国小谈

    说说发生在民国时候的小镇故事,主角这个卑微的人如何在恶梦一般的奇怪遭遇之中,走出心中的恐惧,直面人性,什么是恐惧?什么是幻境?
  • 同诚共想

    同诚共想

    我为梦想写本书,仁爱慈善,同诚共想,一个草根创业者的心路历程,机缘巧合,生活孤寂落寞的我,得了一个梦想-同诚共想,梦想的力量让我提起了笔,策划,方案让我习惯了用笔,同诚共想的思想也漫天飞舞,即使拙笔我也鼓起勇气记录我的心声,同诚共想是希望做一种思想,做一种文化,做一种生活态度,书中内容不乏遭受质疑不屑和沉重打击下的感概牢骚,些许创业感悟事事看法,也有自我人生感怀和抒情吹嘘。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和生活的书,可以说是作者作为草根创客的悲吹心得,也可以说是一个励志的故事。
  • 巫咒独尊

    巫咒独尊

    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演绎出无上意境。巫马夕身负千年赶尸世家的屈辱与仇恨,流离失所,步步行险,逆势而上。最奇幻凶险的旅程,请注意脚下枯骨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