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离开客栈后,赵高把门从里面闩好,不由想起那些追杀他的蒙面人,陷入了沉思。
自己自入秦以来,始终屈居人下,并未得罪过什么人,是什么人前来追杀自己呢?秦王嬴政?按理说大可不必,自己在秦国,不过是个中车府令,平时根本接触不到政治机密,嬴政没有必要戗害他,再者说,如果嬴政真想置他于死地,还用派那些杀手蒙面做甚?只须一纸诏令他不想死也得死!李斯?也不可能,因为此时李斯也同他一样,正在赶往归国的路上,他自顾尚且不暇,哪里会有心情来夺取他的性命?蒙毅?赵高想到蒙毅,不禁打个寒噤,他陡然想起在廷尉府,蒙毅审讯他时那饱含仇恨的眼睛和一副欲杀他而后快的神态。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过蒙毅呢?没有哇!难道会因为玉漱?
赵高正想着入神,有两个秦国官差走进客栈,问店主人:“中车府令赵高大人是否在此留宿?”
店主人见是官差,连忙回答:“是有一位姓赵的公公在此留宿,但不知是不是你们要找的赵高?”
官差说:“速我带等去见大人。”
店主人把官差带至赵高门前,向屋内一指,说:“这里便是那位姓赵的房间。”
官差小心的敲门,道:“小可奉咸阳内史大人之命,前来寻访赵高赵大人,惊扰尊驾,敬请海涵!”
赵高闻得,拉开屋门,见门前站的两位官差均是外官装束,便诧异的问:“二位差公如何晓得在下在此?”
官差道:“大王有令,收回放逐各国客卿成命,令沿途各郡县寻访各位回国客卿,因此处是通往邯郸必经之途,故猜想大人或许在此留宿。”
赵高一听,顿感心花怒放,问官差:“大王真的不再驱逐客卿?”
官差答:“喏,相闻韩国客卿郑国已官复原职。”
赵高高兴得差点没把眼泪喷溅出来,在心中道:“苍天啊!你还算有眼睛,否则教我赵高有何颜面立于人世啊?”
各位客卿归秦,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嬴政开始采用李斯计策,从国库中拿出黄金三十万两,派人分赴东方六国,对一些贪财好利的权臣进行拉拢腐蚀,疏离那些正直将领与本国君主的关系。同时,派出王翦、恒齮、杨端和、羌魁、王贲等得力干将,对赵国、韩国、魏国大举兴兵。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十三年,秦国将军桓齮率军攻下赵国平阳,杀死赵国枭将扈辄,斩首赵军十万人。次年,桓齮又夺取赵国宜安,十五年复攻下狼孟,赵国的大片土地沦陷,仅余邯郸与东阳地区,已成秦国口边之肉,燃鼎待烹。
面对祖国即将沦丧,赵高的心中忧虑日甚。白日居于朝堂,他竭力装出高兴的样子,恭维秦王贤能,称赞前方将士英勇。每逢捷报传来,秦王举行庆典,他还要与群僚同饮,弹冠相庆。而至深夜,他常常哀怜他的祖国,拥衾而泣。他仿佛看到他的祖国在秦军的铁蹄之下遭受着战火的摧残,听他的祖国正在呻吟。可是面对着这样的局势,他已无力回天,爱莫能助。他所期待的只有时机,因为面对着秦国这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手无寸铁的他只能任其疯长,惟有等待它腐朽,他才有可能推它一把,让其轰然倒地。
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从政经历的不断丰富,赵高越来越懂得如何明哲保身。在喜文好武、勤恳为政的秦王面前,他兢兢业业、克己奉公,竭力提高自己能力,以博取嬴政的好感与信任。而在同僚面前,他则谨小慎微,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以免为自己树起政敌。对李斯、蒙毅这两大权臣,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警惕之心,不卑不亢,敬而远之,使他们无法抓到他的把柄,防止他们栽赃陷害。
嬴政十五年,秦国百家诸子迎得了一件重大喜事。这年的六月十三,嬴政的长子扶苏年满十岁。嬴政诏令全国,无论儒、墨、法、道,凡术有专工者,皆可于六月十三这天进京应考,择其优者为扶苏之师。俸两千石,封上卿。此诏令一出,秦国朝野震动,不仅民间学子跃跃欲试,就连朝中李斯、蒙毅这些高官也蠢蠢欲动。因为大家都知晓,扶苏乃是嬴政的嫡亲长子,国之王储,若能为其师,其荣耀可昭日月。
赵高非驽钝之人,他也从这纸诏令中看到了希望,倘若自己能成为扶苏之师,即等于又朝秦国的政治中心靠近了一步,再有王子老师这块金字招牌,李斯、蒙毅也会对自己心存忌惮。最令他向往的当然还不止这些,因为扶苏刚满十岁,尚未启蒙,如果能成为他的老师,对其影响可谓深远,诛秦的目标则指日可待。
时秦国已有六百余年基业。自秦穆公已来,秦国的大门始终面向天下开放。各国贤人名士纷纷入秦,使诸子百家学说在秦地落地生根,百花齐放。至赢政时期,已呈现出繁荣鼎盛之态,百家争鸣。所以赵高欲想从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成为王子的师傅,绝非等闲之事。
赵高经过一番慎重思考,觉得欲要成为扶苏之师,必得先过赢政这一关。嬴政毕生所求,不过是一统天下,临登九五大位。现在赵、韩两国即将覆灭,嬴政一统天下的日子为期不远。嬴政下一步考虑的必将是如何治理天下,定邦安国。他会采用天下诸子百家学说中的哪家学说作为立国之本呢?若是以儒家思想,对天下黔首(百姓)施以仁德,则可化六国民众心中怨恨,若是以法家思想,对天下百姓施以苛刑峻法,六国民众必会不服,揭竿而起。嬴政当今重用李斯、蒙毅,这二人俱是当代法家代表人物,这充分说明在嬴政心中,比较偏向于法家学派,日后以法立国的可能性极大,这恰恰正中自己下怀,自己比较擅长法律,若以此立说立言,上可讨秦王欢心,下可顺李斯、蒙毅之意,再把这种思想传授给扶苏,秦便危矣!
赵高思考数日,在心中形成一套方案。他广泛收集荀子、韩非、李斯著述,假以时日研习参考,悟得其中精华,再以发挥,重新著成《爰历篇》六卷,洋洋洒洒六万余言,皆是阐述以法立国安邦之道。
书成,赵高入宫,把所著之《爰历篇》六卷悉数呈与嬴政。嬴政读之,有醍醐灌顶之感,其中许多政见,乃与自己暗合。恰逢李斯入宫言事,嬴政遂把赵高著述交与李斯曰:“昔日,寡人尝读中车府令赵高文章,甚以为是,欲擢升赵高,卿以赵高为谓赵国细作告之寡人,寡人深记之,今赵高又以《爰历篇》上书寡人,寡人阅后,深感赵高与寡人和卿甚合,有真知灼见,寡人欲委赵高为扶苏之师,授其律法,书写之术,如何?”
李斯展开书卷,只读数百字便感到有磅礴之气迎面而来,心中暗道:“赵高,汝之才气的确不在吾之下也!若大王任汝为王子之师,日后岂不凌驾于吾李斯之上乎?”遂对嬴政说:“不可,赵高文章虽有吞云之势,但其毕竟是宫人出身,大王以一不全之人为公子之师,一则令天下耻笑,二则令公子学得非男非女,于国不利。”
嬴政听后,半晌不语,叹道:“可惜赵高之才矣!”叹毕,又问李斯:“若赵高参考若何?”
李斯说:“由他,不取便是!”
转瞬,六月十三日至,秦国学子纷至咸阳城内,以期龙门一跃,化身王子之师。
有儒生淳于越,齐地人。早年随父入秦,自幼学习孔孟之道,深得要领,善辩能言,誉满乡里。且人生得风雅俊朗,气度不凡,有“米脂美玉”之称。秦王嬴政为子征师的诏令发下后,他早早便从家出发,前往京师咸阳备考。孰料途中染上风寒,病于一户农家,险些丧命黄泉。幸那户农家夫妇心肠甚好,四处为他求医问药,方解沉疴。淳于越病愈后,算算距六月十三仅有数日,便日夜兼程,急往咸阳,到日已是六月十三,各地学子已赴王宫参考,他不晓得王宫路径,就在咸阳城内四处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