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 吴涛华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阴霾骤然遮挡了五月艳阳,无情灾难掐断了记忆的灿烂春光。转瞬间,那么多花园没有了,那么多花朵凋零了,那么多用双臂、身躯甚至生命护卫花朵的人们倒下了!孩子们,这一刻,成了所有人心头的痛!
我们悲痛着、牵挂着、期待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自豪着。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有一批幸存下来的孩子们来到了高新滨河学校组成了励志班;而玉林中学附属小学的吴涛华老师和他的志愿者同事,则是第四批来到这里给孩子们上课的老师。
初相见
在与孩子们见面之前,我们和第三批老师进行了工作交接,我花了整整两个小时读了前面几周上课的老师记录下来的资料。掩上资料,脑海里满是孩子们遭遇灾难时的无助、逃离时的惊慌、获救时的喜悦。
三周过去了,他们会是什么样子呢?还心有余悸?还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还是已经淡忘了灾难,快乐地生活、学习着?
6月16日,在滨河学校门口,我和这帮孩子初次相见了!
8点50分,励志班的学生在社区志愿者叶阿姨的带领下来到了学校门口。他们的个头高矮不同,而且说说笑笑,如果不是看着领队的那个孩子举着“小学励志班”的牌子,我们根本看不出他们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看到我们,队伍中有几个孩子还指着我们说:“我猜这个是体育老师!那个是语文老师!”这下子,队伍里更热闹了。看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周来新老师。我们清点了人数,共32人。晨检后,我们把孩子带回了教室。
正式见面会在歌曲《巧巧手》中开始了,李老师用有节奏的音律介绍了自己,何老师和缪老师用幽默风趣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因为早在周末,我们就已熟悉了学生名单,加上座位上贴有姓名,很快,我就把名和人基本对上了号。
初相见的这天有升旗仪式。我们带学生下楼到操场,在队伍行进过程中,有讲小话的、有打闹的、有乱跑的。升旗仪式中,我们都感觉大部分同学没有集会的礼仪,升国旗时没有肃穆敬礼的意识。
看来,受到过多关注的这帮孩子已经被宠坏了。我们必须严格要求他们,并尽快纠正他们已经滋生出来的一些坏习惯。可是,他们毕竟是从大灾中逃离出来的,有的看见亲人在自己身旁死去,有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有的被深埋在瓦砾中三天才获救,大部分孩子磨破了双脚、走肿了双腿才得以逃生。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一时真的有些不忍心去严格要求他们,但是,我们又深深地知道,真正的关爱正是严格的要求。
经过商量,我们四位老师立即决定在操场对孩子们进行集会的礼仪训练,何老师给孩子们讲动作要领,我对每个孩子逐一检查。不一会儿,孩子们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已经能够精神百倍、腰板笔直地站在操场上。从操场返回教室,孩子们也都能做到慢步轻声靠右行了,队伍中没有一个人讲话和打闹,真好!我们四人相视而笑。看来,孩子们是能表现得更好的。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我们开展了礼仪专题训练。课上,我从礼仪小故事引入,让他们观看我们从学校带去的礼仪短片,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反省自己的行为。然后,进行了站姿、坐姿和路队行进的礼仪操练。最后,赠送荀子的礼仪名言给他们: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第三节上课,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孩子们的变化,只见他们的背挺得直直的,小手放得规规矩矩的,眼睛明亮而有神。中午放学,整齐的队伍走在大街上,引得行人啧啧称赞:“这些孩子走得好整齐!像变了个人一样!”
初相见,我们给了孩子们一个全新的志愿者形象——和蔼又严厉;初相见,孩子们的变化让我们对后面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在一起
爱让世界有希望,艰辛曲折磨不去心中美丽的梦想。和励志班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是忙碌而快乐的。
第二天,我读到雷杰在循环日记上写的文章。他说:“我们在励志班学习了五周,每周都有四位新老师来跟我们一起学习、生活。这一周来的老师听说是高新区最优秀的老师。他们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教我们守规则、懂礼貌、讲文明,让我们受益匪浅,体会到真正的关爱。有这样的老师来教我们,是我们的幸福!”
本来,我们还很担心这样的严厉让学生接受不了。看了这篇文章,我们的信心更坚定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围绕着“自强不息·重建家园”这个主题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一起用音乐抚慰心灵,让孩子们学会了用口琴吹奏在灾难中被称为“最美的天籁之音”的《两只老虎》。
我们一起用诗歌激情,用美文励志,让孩子们从诗歌美文中获取了重建家园的力量。
我们一起用行动关爱地球,让孩子们坚定了重建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心。
……
接下来的日子,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明显变化:当我们请小宇代表大家在主题活动中发言的时候,她点着头不说话,可她的眼睛里却充满了无限欣喜,脸上满是明媚和喜悦,我们深感欣慰;家访时,小浩恭恭敬敬地,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礼仪知识礼貌地介绍他的家人,我们满心喜悦;路队中,原本有些调皮的小亮、小阳、小民认真遵守路队纪律,我们充满快乐……
在制作同学录的时候,孩子们填写的愿望,也让我们感动不已。羌族孩子小浩7岁半,不会写太多的汉字,他告诉我们说,他的愿望是做一名解放军。因为在最困难的时候,解放军能救人,他长大后要做一名能救人的解放军。我们帮助他把这个愿望写在一张纸上,他认真地一笔一画地誊写进了自己的小档案里。而另外一些孩子,有的想当医生,因为可以救助伤病人员;有的想做老师,因为灾难来临时能够保护学生……还有一个孩子写道:“我的愿望是做大老板。因为,当了大老板就会有钱,有了钱就可以救助更多的人。”
所有的愿望,都发自孩子们的内心。所有的一切,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感动。
伤离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的歌声响起。
离别的日子一天天逼近。
其实,初相见时我们就准备着离别。
有一种悲伤叫力量,有一种倒下叫崛起。正如温总理说的那样: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光明的未来前进。坚定信念,自强不息,孩子们必将返回家乡重建家园。
一开始,我们就在为离别做准备。不管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是《别董大》这些送别诗的学习;不管是励志班同学纪念册的制作,还是《奋起》这首诗歌朗诵的排练,都预示着离别的到来。
6月20日,按照励志班的惯例,我们应该和孩子们告别。放学的时候,很多孩子拉着我们的手小心翼翼地问:“老师,你们下周就不来了吗?”那神情,生怕我们走掉。短短的一周时间,孩子们和我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同多年的朋友。我们知道,这群孩子害怕离别,因为他们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生离死别。当得知我们下周还继续陪伴他们的时候,全班竟欢呼起来,还有同学高兴地从座位上站起来,绕着教室跑了一圈。
其实,此时的我们已经知道政府在号召人们返回家乡,重建家园了。那也就意味着,这帮孩子即将与我们告别。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默默地为告别做准备,很多孩子已经觉察到,不停地询问:“老师,是不是要放假了?”“老师,我们是不是不在这里读书了?”“老师,下学期我还要在这里读书,还要你们教我。”我们不忍心回答,只能含糊地说:“老师也不清楚,但不管在哪里,老师都会想念你们,祝福你们!”
6月25日,主题活动奏响了离别的前奏。
当励志班的同学赠送同学录的时候,我有些忍不住了,离别的惆怅溢满了胸膛。那同学录里刻录了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还有许多想说的话,许多想感谢的人,许多不舍与留恋。
6月27日,不得不说再见。
我从学校赶回励志班的时候,孩子们正在收看电视。一看见我,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吴老师回来啦!”然后,大家就围了上来,七嘴八舌。我是来告别的。而且我们四个老师早就说好了离别不掉眼泪,我们要微笑着和孩子们告别。
当我正和孩子们做游戏的时候,缪老师提醒:时间到了,该说再见了。
我做了一个深呼吸,稳定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像平常上课一样,我请孩子们背诵诗歌,不过全是送别诗,请孩子们唱《送别》。唱到第二段,我说:“同学们,今天放学后,你们就放暑假了。老师祝你们暑假愉快!老师会记住你们!”我环视了教室一周,看见孩子们的眼光暗淡了下来,他们应该知道今天就要离别了吧!
我接着说:“我不会忘记,小亮排队时那挺挺的肚子;我不会忘记小丹那水灵灵的大眼睛;我不会忘记小浩一笔一画书写的认真样;我不会忘记小扬拿着毛巾小跑着来帮哥哥擦黑板;我不会忘记小科的乖巧懂事;我不会忘记小雪那百灵鸟一样的歌声;我不会忘记和我一起主持节目的小浩;我不会忘记……”我有些哽咽了,我不能再说下去,不然我会哭。
何老师来告别了,这个铮铮男子汉没说几句话,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李老师背对着同学已经泣不成声。孩子们都红了眼圈,他们和我们一样不舍。
我们都不会忘记这段日子,它将成为我们共同的永恒记忆。
祝福励志班所有的孩子:挥手告别阴霾,擦干眼泪,勇敢坚强就是胜利。孩子们,你不是一张孤独的帆,让我们手牵手,用一种不屈的精神起航,一起迎接美好的明天!相信阳光会灿烂,月亮会微笑,我们的眼睛会被水灵灵的希望擦亮!
我们说好了不掉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