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3600000011

第11章 中古近古南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中古近古南亚文学,主要是指这个时期的印度文学,其中包括梵语古典文学和地方语言文学两部分。

从4世纪或5世纪至10世纪前后,梵语古典文学继续在古代梵语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并在诗歌、戏剧和小说等领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迦梨陀娑(详见本章第二节)无疑是这个时期梵语古典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整个梵语古典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在迦梨陀娑之后,又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诗歌方面可以举出婆罗维(约5世纪—6世纪)的长篇叙事诗《野人和阿周那》、伐致呵利(约7世纪)的抒情诗集《伐致呵利三百咏》和胜天(约12世纪)的长篇抒情诗《牧童歌》等;戏剧方面可以举出戒日王(606—647年在位)的《龙喜记》和薄婆菩提(约7世纪—8世纪)的《后罗摩传》等;小说方面可以举出波那(7世纪)的《迦丹波利》和檀丁(7世纪)的《十王子传》等。不过,就总体而言,迦梨陀娑的创作已经达到梵语古典文学的高峰,虽然后来有些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可与迦梨陀娑并称,但遗憾的是他们不少作品中的形式主义因素却在不断增加,其衰亡趋势业已难于避免。

一般认为,印度的梵语古典文学在10世纪以后逐渐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接近人民生活的、用各种地方语言书写的文学。

10世纪前后的印度社会,已经是封建社会的中期。当时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林立,未能形成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得以从西北边境连续不断地乘虚而入。在老的入侵者还没有建立稳定的政权时,新的入侵者又来了。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早期,外来的入侵曾遭到印度教封建王公们的抵抗,这种矛盾和斗争主要是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但是,当入侵的民族长期定居下来后,其统治阶级又与印度教统治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压迫人民,使民族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而阶级矛盾则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直到16世纪初,才出现了比较统一的莫卧儿王朝。不久,统一王朝的势力又逐渐削弱,各地封建主的地方势力相继崛起。后来,葡萄牙、英国殖民者相继侵入印度。从18世纪中叶起,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在整个中古近古期(到19世纪中叶止),印度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尽管中期和后期的民族矛盾越来越突出。阶级矛盾不仅表现在农民、手工业者与大大小小的王公贵族领主之间,而且反映在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上。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印度教结合在一起,从来就起着加深和激化阶级矛盾的作用。另外,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伊斯兰教和印度教也产生了矛盾。结果,有不少印度教的低等种姓教徒加入了伊斯兰教。

另外一方面,代表两种宗教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也相互渗透和交流。由于种种内外的因素,新的社会思潮首先从宗教改革方面表现出来。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各自兴起了一些革新的派别,并相继出现了一些改革家,他们改革宗教的理想实际上包含着改革社会的要求。印度教的改革家罗摩难陀(1356—1467)提倡消除宗教偏见,不赞成高等种姓对低等种姓的歧视,主张给予“不可接触者”以拜神的权利。他的目的是维护印度教的传统和文化。为此,他倡导建立罗摩教派。伊斯兰教内部也出现了苏菲派。这一教派宣传平等和泛爱,主张消除宗教差异,提倡爱最高的神明,反对偶像崇拜。无疑,这些教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宗教改革解决不了社会的根本问题,最多起一些缓和矛盾的作用。后来,由于封建制度进一步腐朽没落,具有社会改革内容的思潮也很少出现了。

这个时期的文学在梵语古典文学衰落以后,各种地方语言文学相继兴起。其中,除了印地语文学以外,还有乌尔都语文学、孟加拉语文学、阿萨密语文学、奥里萨语文学、古吉拉特语文学、马拉提语文学、旁遮普语文学、克什米尔语文学、信德语文学。在南方,还有泰米尔语文学(它的历史较久,在梵语文学产生不久就出现了)、泰卢固语文学、马拉雅兰语文学、卡纳尔语文学。这十数种语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都有着相同的背景和特点,特别是都继承了梵语史诗文学和古典文学的传统。在长时期内,梵语文学中的两部大史诗、神话传说以及其他优秀作品,在各个地方语言中,一再被翻译、改写或再创作,人物也一再被重新塑造。总之,它们成了各地方语言进行文学创作时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

印地语文学是这些语言文学中有代表性的文学,它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广大地区不少方言的文学创作。10世纪前后到14世纪是印地语文学的英雄史诗时期,出现了一批歌颂封建王公贵族抵御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入侵的长篇叙事诗,主要有金德·伯勒达伊的《地王颂》、德勒伯蒂·维杰耶的《库芒王颂》、纳勒伯蒂·那尔赫的《比斯勒德沃王颂》、夏尔格特尔的《赫米尔王颂》、纳勒辛赫的《维杰耶巴尔王颂》、加格尼格的《伯勒马尔王颂》等。这些长诗的写本当时都未流传下来,是较晚的时候才陆续发现的。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加工、补充,原来的面目已不可辨。这些长诗歌颂抵抗外族的入侵,表达了人民反对异族统治的愿望。不过,由于它们包含了王公贵族相互兼并的许多情节以及其他内容,因而反侵略的主题已被冲淡。

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地王颂》是《摩诃婆罗多》型的作品,到现在为止,已经发现有十几个传本。最大型的本子是16世纪末记下来的,分69章,有一万几千节双行诗。哪些是13世纪的原始部分已难以分辨。但一般学者认为,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当时的产物。《地王颂》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个有名的封建主——地王的世系源流、出生和成长,记述他即位、举行王祭、结婚、抵抗外族入侵和被俘牺牲等事迹。其中,较有意义的是写他在强大的入侵者面前英勇战斗、临危不惧和被俘后继续斗争的章节。

15世纪中叶去世的维德亚伯蒂是有名的抒情诗人,他写过一部长篇叙事诗《吉尔蒂颂歌》。这部诗分四章,169节,约1 500行。其内容也涉及抵抗外来侵略的问题,歌颂了一个王子向外来民族的侵略者复仇的斗争。但是他影响最大的是抒情诗,描写大神化身为黑天青少年时和牧区女子罗陀的爱情。这些诗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15世纪到17世纪中叶被称为虔诚时期。这是印度文学史家把宗教改革的虔诚运动运用到文学领域的一个说法。的确,这一时期的文学大都和宗教的虔诚运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诗人格比尔达斯是虔诚运动中的激进派,关于格比尔达斯的生平,流传下来的可靠材料甚少。他大体生活在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某一段时期内。他出身于社会地位比较低的织布工人家庭,自己也是织布工人,这在他的诗中都有记载。织布工人这一阶层原属印度教的低等种姓,但早在格比尔达斯出生前就脱离了印度教而加入了伊斯兰教。格比尔达斯没有投靠过任何封建主,他是民间诗人。他的思想,有反对宗教和种姓制度的一面。他谴责印度教,也谴责伊斯兰教。他蔑视印度教中高等种姓的婆罗门,也蔑视伊斯兰教执教的教士。他反对偶像崇拜等宗教活动,认为神明无形,神明存在于万物之中,万物中皆有神明。他实际上是提倡一种泛神论,这种泛神论包括了他的某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平等大同的理想。他还主张通过理智和理性来求得和神明的统一,所以他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体系。文学史上把他列为虔诚时期无形派明理支诗人的代表。格比尔达斯有妻小,不是出家人。他死在一个据说死后要入地狱的地方,有意避开被认为死后可升入天堂的圣地贝拿勒斯。他的追随者——穷苦的下层人民——在他死后奉他为一个教派的始祖,这是与他的思想相违背的。几百年来,伊斯兰教的上层反对他,指责他出身伊斯兰教家庭却背弃伊斯兰教。他又受到印度教的婆罗门和祭司的攻击,因为他们不能容忍一个异教徒谴责他们的宗教。他的诗是其追随者记录下来的,当时没有定本流传,到底有多少诗是他的作品,也无从查考。有的传本多达几千首,有的则只有几百首。他的诗绝大部分是四行诗,类似于我国的绝句。

与格比尔达斯类似的诗人还有勒维达斯(作品有《勒维达斯之声》和《勒维达斯之歌》)、特尔默达斯(作品有《福地》)、达杜德雅尔(作品有《达杜德雅尔之声》)和松德尔达斯(主要作品有《松德尔达斯之欢乐》、《知识之海》)。

诗人加耶西是伊斯兰教的“苏菲派”成员。他与虔诚运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他的某些思想是和这一运动相吻合的。加耶西(1493—1542)生于印度北方邦的加耶斯村,他的真名叫默利格·穆罕默德,后人习惯把这位出生于加耶斯的诗人称作加耶西。他出身农民家庭,七岁时死了父母。他自幼盲了一只眼睛,生活很苦,跟随印度教修行人生活。关于他的生平没有留下更多的材料。他是民间诗人。他的宗教信仰属于印度伊斯兰教的“苏菲派”。这一派主张平等和泛爱,主张以爱而不是以虔诚和膜拜对待神明。他认为神明无形,神明和灵魂是统一的。他对宗教无偏见,曾和印度教徒长期相处。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不少人,有些人追随他,其中既有伊斯兰教徒,也有印度教徒。他被认为是虔诚时期无形派泛爱支诗人的代表。据说他的作品有21种之多,但现仅发现三种。《最后的话》共有60节诗,每节18行,共1 000余行。《字母表诗》共有53节诗,每节22行,共1 100多行。前者是他30岁左右写的,当时他还不是“苏菲派”;后者是他成了“苏菲派”后写的。这两篇作品主要表达他的宗教哲学思想以及某些社会观点,虽然是诗体,但文学性不强。加耶西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长篇爱情叙事诗《伯德马沃德》。这部长诗共分58章,600多节,每节18行,共11 000余行。

与加耶西相近也创作了长篇爱情叙事诗的有古杜本(《默里迦沃蒂》)、门钦(《默吐马尔蒂》)、乌斯曼(《吉德拉沃利》)等。苏尔达斯(详见本章第三节)是虔诚运动中崇拜大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的诗人,但他写的关于黑天的诗,主要是歌颂黑天人性的一面,而不是其神性的一面。其他以黑天为题材写诗的还有南德达斯(主要作品有《五章乐歌》、《黑蜂歌》)、米拉巴伊·勒斯康(作品有《智慧的勒斯康》、《爱的花坛》)、纳罗德默达斯等。纳罗德默达斯的长诗《苏达马的生平》虽然也写了黑天,但主要却是写一个穷苦农民苏达马的经历。诗人杜勒西达斯(详见本章第四节)是虔诚运动的温和派。他努力使虔诚运动符合传统的印度教及其种姓制度,倡导崇拜毗湿奴的另一化身罗摩。他的《罗摩功行之湖》被当做宗教的经典,他的影响超过了当时的其他诗人。同样写罗摩故事的诗人还有纳帕达斯(《虔诚花环》)、阿格尔达斯(主要作品有《贡德里亚罗摩衍那》、《罗摩花簇》)等。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被称作法式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很多是庸俗和低级趣味的艳情诗。诗人大都是为封建王公领主服务的宫廷诗人,他们写作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庇护者提供刺激和消遣的材料。从形式上说,诗人追求辞藻的华丽和比喻的新颖,矫揉造作,陈陈相因,已成为一种法式。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普生即他们的代表。他歌颂了一个反抗皇帝的起义领袖西瓦吉,写了《西瓦吉五十二首》,反映了他的民族主义精神。

第二节 迦梨陀娑

迦梨陀娑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中古最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约生于公元350年至公元472年之间,即印度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印度封建社会的经济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城市繁荣,商业活跃,对外贸易极为兴旺。在文化方面,由于持续几百年的梵语规范化已告完成,梵语已成为当时流行的文学语言。加之笈多王朝几代皇帝的热爱和提倡,梵文文学遂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迦梨陀娑就是这一时期梵文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根据迦梨陀娑作品中所反映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大致推断:他出生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邬阇衍那(优禅尼)城的一个较贫寒的家庭。他接近和同情下层人民的生活,后来成为一位有特殊成就的宫廷诗人,被誉为笈多王朝的“宫廷九宝”之一。

迦梨陀娑知识渊博,文学造诣很深,一生写过许多作品,流传至今的经学者确认的有叙事诗两部、抒情诗两部和剧本三种。

迦梨陀娑的叙事诗,其一为《罗怙世系》,共19章,属于作者的晚年之作,技巧成熟,被后世赞誉为印度“大诗”(叙事诗)的典范。诗中所写的不是帝王的文治武功,而只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抒发当时普通印度人的思想和感情。诗人选取了罗怙世系里每一个皇帝事迹中最典型的部分。而在21位皇帝之中,又用了七章的篇幅突出地描写了罗摩,勾画出《罗摩衍那》的故事概要。不过,他所写的帝王世系和罗摩的故事以及作品风格,都不同于史诗《罗摩衍那》。

其二是《鸠摩罗出世》,或译《战神的诞生》、《仙童出世》。鸠摩罗意为“童子”,计17章。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是《罗摩衍那》的插话之一。长诗一至八章,叙述大神湿婆和喜马拉雅山的女儿乌玛恋爱和结婚的故事:天上的群神恳请大神湿婆娶妻,让他生一个勇武的儿子去征服恶魔。湿婆在雪山修行,几经波折,终于与乌玛成亲。第九章以后,叙述湿婆的儿子鸠摩罗的诞生、成长、锻炼以及成人后如何降伏罗刹而成为战神的故事。

《云使》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长诗,分为“前云”、“后云”两部分,总计125节,每节4行。长诗写的是:一个小神仙药叉因失职被贬谪到罗摩山的森林,被迫离妻独居一年。在那里住了几个月,当雨季到来时,他将对妻子的思念托付给飘浮峰顶的一片雨云,让它作为自己心灵的使者,去给妻子传递安然无恙的消息和相思眷恋的深情。

抒情短诗集《时令之怀》,又译《六季杂咏》或《六时杂咏》,共收抒情短诗144首,一说有150多首。一般认为这是诗人青年时代的作品。诗篇通过对印度六个时令(夏季、雨季、秋季、寒季、冬季、春季)自然景色的吟咏,抒发诗人因景色变迁而引起的不同感情。诗集中有许多表现爱情生活的诗篇,描述了离人思妇的抑郁心境。

迦梨陀娑在世界上早就享有“印度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他一生写过很多剧本,流传至今的有《摩罗维迦与火友王》、《优哩婆湿》和《沙恭达罗》。

五幕剧《摩罗维迦与火友王》(即《胜鬘与火天友》,又译《摩罗毗迦与阿祗你密多罗》)是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剧中的主要人物火友王及其与之交战的毗达罗跋王等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剧中记载两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在剧中放在后台处理)也是实有其事的。作家巧妙地用摩罗维迦作为贯穿全部戏剧冲突的中心人物,使剧情曲折多变,合情合理。剧中女主人公摩罗维迦原是一位国王的妹妹,因战乱而沦为别国宫廷中的舞女。她在国破家亡之前毫无社会经验,在生活中只能任凭旁人摆布,她的命运自始至终引起观众深切的焦虑和同情。在这里,原是公主的摩罗维迦,经过艺术的集中概括,似乎已成为普通印度妇女的典型形象。

五幕剧《优哩婆湿》取材于一个古代传说,在《梨俱吠陀》、《百道梵书》、两大史诗和一些往世书中都有这一故事。该剧主要写天宫歌舞伎优哩婆湿与国王补卢婆娑一见倾心、几经波折终获团聚的故事。迦梨陀娑创造性地处理了这一题材,使剧本充满了浪漫色彩和抒情韵味。

七幕剧《沙恭达罗》是迦梨陀娑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使诗人获得世界声誉的代表作。

《沙恭达罗》的基本情节来自史诗《摩诃婆罗多》,也曾见于《莲花往世书》,但史诗和往世书中的故事比较简单。史诗中说的是:国王豆扇陀在一次狩猎中,走进了一座净修林,和净修林主人干婆的义女沙恭达罗相爱,并用干闼婆方式结了婚。豆扇陀回城后,担心因不告而娶会使干婆生气,不敢迎娶。待到干婆派人护送已怀孕的沙恭达罗去见国王时,豆扇陀又惧怕舆论的压力而不敢相认。幸亏其时上天传来叫他接受沙恭达罗的旨意,夫妻才得以团圆。迦梨陀娑将这个情节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增强了它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沙恭达罗》以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揭露和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罪恶,鞭挞和斥责了王公贵族摧残妇女、“始乱终弃”的猥亵行径,极为有力地表达和宣扬了作家对社会政治制度和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

剧中女主人公沙恭达罗是王族仙人和天女的女儿。在幽美、恬静的净修林中生长起来的沙恭达罗,并不像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净修者那样,抑制着活人的一切天性,死守着净修的清规戒律。净修林中美丽的自然环境培养了她热爱生活的感情。她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她把花木当成自己的姊妹,整天给它们浇水;她把小鹿看成是自己的义子,经常关心它、抚爱它。她憧憬着为净修的清规所反对的人间幸福,向往着为净修者所厌弃的世俗生活。这种想法,使她誓死也要冲破苦行的枷锁和净修的樊笼;追求爱情的强烈欲望,使她丝毫也不畏惧净修林中的清规戒律。

沙恭达罗在冲破了苦行的束缚和考验了豆扇陀的爱情之后,终于用干闼婆方式和豆扇陀结婚了。这种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举行任何仪式的干闼婆方式,只要男女相爱就可以自由结成夫妇。沙恭达罗采取这种方式结婚,正表现了她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的自由愿望和自主要求。她的大胆而果敢的行动,正是和宗法家族制度相矛盾的。它在婚姻问题上的自由和自主的行为,已经变成了冲击家长绝对权威的反抗力量了。

在豆扇陀回到宫廷之后,沙恭达罗怀着千丝万缕的别情和恋恋不舍的忧伤离开了净修林,去找豆扇陀。但是,由于达罗婆娑仙人的诅咒,豆扇陀已经失去了对沙恭达罗爱情的记忆,他已经不认识站到自己面前的沙恭达罗了。豆扇陀否认他们曾结过婚。在戒备森严的宫廷中,沙恭达罗尖锐有力地斥责了豆扇陀,说国王是“卑鄙无耻的人”,说补卢的子孙是“口蜜腹剑”的骗子……这不仅表现了沙恭达罗坚强和勇敢的性格,而且也表现了她对豆扇陀所作所为的愤恨。于是,她被接到天上去了。

在古代印度社会中,妇女完全从属于男子,在任何情况下,妻子也没有和丈夫离婚的权利。《摩奴法典》上说:“丈夫操行虽有可指摘,虽另有所欢和品质不好,但有德的妻子,应经常敬之如神”,“出卖和遗弃都不能使妇女有脱离丈夫的权利:我们是这样认识过去由造物主公布的法律的”。然而,古代的法典和传统的习俗并没有约束住沙恭达罗。她对豆扇陀的斥责,不只是表现了她的刚毅和坚强的性格特征,同时也表现了被压迫妇女对于夫权至上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和自主的强烈追求。沙恭达罗的出走行为,同当时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这无疑是对古代印度的法典规定、传统习俗和宗法家长制权威的极大蔑视。

沙恭达罗相信命运,顺从命运:她把春藤在没到季节时就结满了花骨朵儿看成是好运或婚期快到了,把豆扇陀遗忘了对她的爱情看成是“一切都是命运呀”,同样,把她和豆扇陀的重新团圆也看成是“转了运了”。

国王豆扇陀和沙恭达罗一样,是迦梨陀娑满蘸着人民理想的浓墨描绘出来的形象。在古代印度社会的现实生活中,绝对找不到像豆扇陀这样的既能来往于地上又能回旋于天际的国王!

当豆扇陀的猎箭正要射向一只惊跑着的小鹿时,有两个苦行者前来阻挡他:“你的如飞的利箭,它如何能受得了?赶快把你准备好要射出去的箭放下!你的武器要用来拯救苦难,不能把无辜的乱杀。”豆扇陀鞠躬赔礼说:“箭就放下!”阻拦的话语虽然是出自婆罗门之口,但是也可以看出豆扇陀并不是为了纵情享乐而为所欲为的暴君,他倾听和接受来自下方的呼声和劝谏。所以,苦行者说他“真不愧是补卢的后裔,真不愧是国王中的明灯”。

豆扇陀比较重视人民的生活和关心人民的疾苦。大臣处理了一件市民案件,在提请国王审阅的报告中说道:一个十分富有的航海商人因沉船而遇难了,身后无子,他的财产应依法收归皇家所有。国王豆扇陀在裁断这一案件时决定:将全部财产让商人的遗腹子继承。豆扇陀不仅放弃了一笔依法应得的富商财产,而且还取消了按理应废的这一法律。迦梨陀娑对理想国王的这种描写,实质上是对现实国王冷酷和贪婪行为的一种批判和否定。

在《沙恭达罗》中,迦梨陀娑并不想更多地描写豆扇陀的善行和德政,他要着重表现的是豆扇陀生活中的爱情和爱情中的言行。

在净修林中,豆扇陀对沙恭达罗一见倾心,单纯地从沙恭达罗“秀色天成”的美丽出发,想要同她结婚。然而,在爱情的追求中,豆扇陀并没有忘掉理性,没有放情纵欲和肆无忌惮,他的行动依然没有逾越理性和礼法所划定的疆界。

豆扇陀心目中的理性和礼法,正表示了他比较重视为广大人民所维护的古老的习俗、正义的舆论和公认的道德。因而,他没有接受摩陀毕耶的建议:“快快去抢”来沙恭达罗。很明显,豆扇陀这一形象,是迦梨陀娑在憎恶和否定封建统治阶级不顾理性、为所欲为的野蛮行径的基础上,用彰善瘅恶的理想所创造出来的形象。

在豆扇陀和沙恭达罗的“爱情的果实”成熟之后,豆扇陀说:“这爱情是双方的,我是非常幸福的。”并且对沙恭达罗说:“住在我心里的人呀!我的心里绝没有任何人,只有你。”

豆扇陀在获得了沙恭达罗的爱情之后,终于和她用干闼婆的方式结婚了。这说明,他没有为了满足粗野的情欲强迫一个女人和自己结婚,他也没有像现实社会中的国王那样去掠夺和霸占沙恭达罗。他的行动正表现了他的思想——爱情是双方的,才是幸福的。

在恢复了记忆之后,豆扇陀的悔恨正是对沙恭达罗爱情的表现。他用自己的言行兑现了对沙恭达罗的诺言。迦梨陀娑通过豆扇陀这一形象强调了男人对女人应该有始终如一的爱情,爱情唯有是双方的才是幸福的。

但是,在肯定豆扇陀爱情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在他爱情的悔恨和痛苦中依然铭刻着封建帝王的印记。他曾悲痛和忧伤地说:“一向清白相传的补卢家族因我无子不能继续,正如萨罗萨伐底河流入不光荣的地区。”在豆扇陀爱情的烦恼中也饱含着王位和财产无人继承的忧伤。因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在豆扇陀的爱情中蕴藏着继承王位和财产的利害关系。

《沙恭达罗》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是非常鲜明的。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迦梨陀娑没有受到原来史诗题材的限制,他把理想和愿望熔铸到形象中去了,使剧中人物成为当时社会中应该合理发展的艺术形象。例如,沙恭达罗虽然是国王仙人和天女所生下来的、在净修林中长大的苦行者,但她却有着强烈的生活愿望,大胆追求爱情,敢于用干闼婆方式同自己的心上人结婚,对丈夫的忘恩负义深恶痛绝,坚决地不顾习俗的约束勇敢地离开自己的丈夫……这正是当时被压迫的妇女所追求的和所希望的。沙恭达罗,这个仙人、天女所生并能来往于天堂和人间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找不到的。然而,她却真实地概括和表现了当时被压迫妇女的理想和愿望。因此,这一形象又是植根于现实、产生于现实的。

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沙恭达罗》也表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当豆扇陀走后,沙恭达罗沉浸在爱情的追忆中时,没有注意达罗婆娑仙人的到来,因而遭到了他的诅咒。这个偶然性的事件对《沙恭达罗》戏剧结构和情节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史诗故事中虽没有达罗婆娑的诅咒,但在《莲花往世书》中是有的,迦梨陀娑利用了后者,在《沙恭达罗》中进行了再创造。然而,根据印度古代的迷信习俗,这一诅咒又显得合情合理,并不会使印度人感到生硬和突然。

泰戈尔认为,大仙的诅咒,象征着社会对她的谴责。实际上,“最容易生气的大仙人达罗婆娑”正是当时社会保守势力的代表,他的诅咒是社会上保守的舆论力量的象征。这保守势力是爱情的破坏者。

剧作家还善于通过自然景物创造适合情节发展的戏剧气氛,加强戏剧的艺术感染力。《沙恭达罗》中的自然景物,都不是和剧中人物无关的孤立的静止的布景,都被作家拟人化了,和剧中人物形象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例如,在《沙恭达罗》第四幕中,当沙恭达罗离开净修林时,所有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向沙恭达罗表达了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这正像她的朋友毕哩阎婆陀说的:“你同净修林分别,伤心的并不只是你一个人。你也注意一下在你离别时净修林的情况吧!”

小鹿吐出了满嘴的达梨薄草,孔雀不再舞蹈,

蔓藤甩掉褪了色的叶子,仿佛是把自己的肢体甩掉。

也正像她的另一个朋友阿奴苏耶说的:

朋友啊,在我们净修林里,没有一个有情的动物今天不为了你的别离而伤心。你看呀!

那野鸭不理藏在荷花丛里叫唤的母鸭,

它只注视着你,藕从它嘴里掉在地下。

迦梨陀娑善于让不会说话的自然景物表达人的感情,创造惜别的气氛,在这一氛围中烘托沙恭达罗离别时的心绪。同时,通过自然景物又进一步表现了沙恭达罗热衷于世间生活的心境——她关心“由于怀了孕而走路迟缓的母鹿”,她流着眼泪同没有母亲的小鹿告别……迦梨陀娑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也同样使人看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第三节 苏尔达斯

苏尔达斯的生平也和印度古代其他许多诗人一样,缺少确切的历史材料。有一本名叫《八十四轶事》的书记载了他的一点事迹。他大约生活在15世纪70年代至16世纪90年代之间的某一段时期内。他出生于以歌唱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家庭,本人也是说唱艺人;出生地点一说在马吐拉,一说在德里附近。据该书记载,苏尔达斯见过当时的阿克巴大帝,阿克巴大帝叫他充当宫廷诗人,被他拒绝了。他双目失明,传说他是天生的盲人,其实这不可能,他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天生的盲人所能描绘出来的。现在他的名字成了盲人的别名了。

苏尔达斯的思想受宗教影响很深,他很早就出家,对宗教和大神特别是对毗湿奴大神的化身黑天很虔诚,因此人们把他当做有形派黑天支的虔诚诗人的代表。狂热的宗教徒把他的作品当做宗教的赞美诗。其实他有很多诗歌唱的不是神性,而是人性;描绘的不是带灵光的圣像,而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表达的不是抽象的神秘的感情,而是普通人的感情。

他的作品《苏尔诗海》是一部诗歌总集。至于以他的名字流传的《苏尔诗选》和《文学之波》是不是他所作,尚存有争论。《苏尔诗海》中有4 000多首诗,都有调(相当于我国的词牌或曲牌),可以唱。诗的长短不一,有的几行,有的数十行,个别的甚至有300多行,但一般都在10行左右。每首诗或每行诗的音节也不一样,比较自由,这是符合口头创作的特点的。现在流行的《苏尔诗海》是否包括了作者的全部作品,还很难说。因为传说作者的诗比这4 000多首要多得多。另外,现在的本子中哪些不是他的作品而是后人加上去的,也不清楚。从整部诗集来看,矛盾之处也是有的。

谈到《苏尔诗海》,有必要谈一谈它和梵语古典文学中的《薄伽梵往世书》的关系。有些人认为《苏尔诗海》是苏尔达斯的创作,还有些人认为是《薄伽梵往世书》的意译本,这两种说法都不确切。《薄伽梵往世书》共分12篇,其中第10篇分上、下两部分,占全诗的四分之一以上。全诗共3万行左右,所写内容是大神毗湿奴化身下凡的故事。其中提到下凡24次,其实有较完整故事的只有十多次。全书以第10篇描写黑天这一化身的故事最长。《苏尔诗海》也分12篇,第10篇也分上、下两部分,占全诗的百分之八九十。内容也写毗湿奴历次下凡的故事,但以黑天的故事为最多,其他的故事只简单地提了一下。在写黑天事迹时补充了许多情节,并增加了罗陀这一女主角,这是从梵语诗人胜天的《牧童歌》中继承来的。应该说,《苏尔诗海》是以《薄伽梵往世书》为蓝本加工修改而成的。这并不妨碍苏尔达斯的创造性,因为他创作的不是叙事诗,而是以《薄伽梵往世书》所提供的题材来抒发他自己的感情,因而有时对某一内容从各个角度反复咏唱多次。他的诗是他吟唱时别人记录的,现在的《苏尔诗海》是后人按《薄伽梵往世书》的情节编辑整理而成的。

在《苏尔诗海》中,篇幅最长的第10篇有相对的独立性,大体上有一个故事的基本线索。其情节的发展是:作为毗湿奴大神化身的黑天出生在牢房里,原来黑天的生父受黑天的舅舅的迫害,连同黑天的生母一起被关进牢房。黑天一生下来,其父便连夜把他送到牧人聚居的牛庄的一个牧人家里。牧人夫妇第二天早上发现床上有一个婴儿,以为就是自己的儿子。于是,黑天在牧人家里从一个婴儿成长为美少年,他和好多牧童成了好朋友,牧区许多女子都爱上了他,特别是一个名叫罗陀的姑娘和他的感情最深。后来黑天到京城杀死了他舅舅。他怀念牧区的女子们,牧区女子们更怀念他。她们多方打听消息,托人送信,但杳无回音。他为了安慰牧区的人们,派了使者来到牧区。牧区女子们围着这个使者打听黑天的情况,情节发展到这里,宗教神秘色彩比较浓了,使者和牧区女子们争论的《黑蜂歌》也成了宗教膜拜方式的答辩。另外,在黑天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还穿插了他为人民降妖除害的一些事迹。

苏尔达斯集中地并且反复地描写了黑天从婴儿到少年的各个方面的生活,形成了一组一组的抒情诗,如母子之爱、偷吃奶油、森林放牧、夏日野游、河中戏水、花丛游乐、欢度节日、喜荡秋千等。诗人描绘了一个为人们所喜爱的人格化了的黑天的形象,他一会儿是在地上爬的满身泥土的幼儿,一会儿是天真而又淘气的儿童,一会儿是活泼而又调皮的放牛娃,一会儿是多情而又风趣的美少年。黑天出身贵族,然而真正抚育他的却是牧民,实际上他是普通人民中间的一员。在他身上,没有贵族公子的气息,而有普通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的主要不是神性,而是人性。他不仅是普通人民中的一员,而且是他们中理想的一员,是保护他们和热爱他们的一员。

诗人细致地描写了表现母子亲情的种种情景:母亲对孩子的希望,摇摇篮时母亲慈祥的目光,孩子天真的微笑,当孩子会说话时向母亲天真发问,孩子与母亲纠缠等。这些,在当时的文学中还是未曾有过的新的题材。比如在题为《母亲的希望》这首诗里写道:

母亲心里这样祈求:

何时孩子会爬着走?

何时孩子会用脚走路?

叫爸爸妈妈又在什么时候?

何时宝宝牵着我的衣角和我闹个不休?

何时慢慢吃饭用自己的双手?

望着我笑着和我说话又在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我可以为他一点不发愁?

诗人刻画儿童心理、少年心理和孩子不懂事的幼稚行为很生动,在《黑天和孩子们玩耍时耍赖皮》这首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黑天!游戏中不看情面。

你输了,达玛赢了,你为何这样闹翻天?

你出身的种姓和我们也相同,

我们也不靠你家吃饭。

只不过你家的牛多几头,

你就仗势这样闹一番。

爱胡闹的孩子谁和他玩?

于是所有的小伙伴都远远坐在一边。

苏尔达斯说:我的主想和他们一起玩,

他拿父亲来发誓再也不捣乱。

在这首诗的末尾,诗人把黑天这样一个娃娃当做教主显得不伦不类,这在好多诗的结尾部分都是如此,末尾的一两句就成了他颂神的符号。如果去掉这一两句意思仍然完整。

下面是诗人在《黑天要去放牛》中写长到五六岁的黑天向往放牛的迫切心情和兴奋感受:

妈!我要去放牛,我已长大,

你跟爸爸说我不会害怕。

有哥哥、纳达、拜达许多放牛娃。

和放牛娃在一起我心高兴,

给我备好午饭我带往森林。

我捧叶木纳河的圣水向你发誓愿,

到河里去玩水的事我绝不干。

诗人在《黑天到森林放牛》中写道:

黑天一见森林,

心头无比高兴。

牛往哪儿走,他就与放牛娃随后跟。

他对哥哥讲:千万别丢下我,

我还要随你来森林,

今天妈妈好歹算答应,

也许明日不能成行。

你向我发誓吧:

明天一定叫我,当我睡着未醒。

苏尔达斯说:

黑天当着好多放牛娃恳求哥哥答应。

《黑天向妈妈控告哥哥欺负他》反映了一个孩子受了委屈的心情,也颇有趣味:

妈妈,哥哥是坏蛋!

他说林中很好看,叫大家跟他去玩,

把我也哄了去,那儿长着好多树。

突然他喊道:跑呀跑呀!来了吃人的大老虎。

我害了怕,身子发抖,急得直哭。

没有一个人把我扶。

我又怕又跑不动,他们个个跑得快如风。

哥哥还说:“你是用钱买来的,还装糊涂!”

苏尔达斯说:你哥哥说谎是坏蛋,

又碰上了说谎的孩子们作同伴。

苏尔达斯确有不少诗带有宗教色彩,就是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也有“我的主”、“三界之主”、“宇宙之主”等称号,这表明他虽然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和生活,然而这个人却是神的化身,不完全是普通的人。他描写爱情的诗,有些也表现出神秘倾向,因为印度教中写黑天诗的这一教派认为,人间最强烈的感情是爱情,对大神及其化身应该用最强烈的感情去爱,于是对大神的虔诚往往和爱情融合在一起。苏尔达斯所描绘的牧区女子和罗陀对黑天的爱就是这种感情的体现。这是非印度教派的人所不容易理解的。

第四节 杜勒西达斯

杜勒西达斯(1532—1623)是印度近古文学中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罗摩功行之湖》(又译《罗摩功行录》)是印度北部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三四百年来,这部加工改写而成的作品的影响,在印度北部甚至超过了梵语史诗——蚁垤仙人的原本《罗摩衍那》。

关于杜勒西达斯的生平传说很多,不少都带有宗教神秘色彩,不足为信。较为可靠的生平是,他于1532年出生于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附近农村的一个婆罗门家庭,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受了不少折磨和痛苦,甚至不得不沿门乞讨,后来被人收养。青年时期遇到一个师父,随师父在宗教圣地贝拿勒斯学习梵语和宗教经典,听师父宣讲作为大神化身下凡的罗摩的事迹。长大后结过婚,后弃家修行。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印度教的几处圣地度过的,他周游过许多地方,目睹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接触过许多人物,包括当时的诗人、宗教家、出家人和王公贵族。他还从事过许多宗教改革活动。后来,他在叫阿逾陀的地方开始写《罗摩功行之湖》,在贝拿勒斯写完。晚年定居于贝拿勒斯。

杜勒西达斯长期受印度教的熏陶,所以宗教思想很浓,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他一方面追求解脱,出家修行,以求升入天堂;另一方面他也关心世俗的生活,深知民间的疾苦,愿意为社会和人民寻找一条出路。结果,他给社会找到的出路就是建立罗摩王朝式的国家,给个人找到的出路就是虔诚地膜拜罗摩。由于他具有这种思想,他在宗教改革的虔诚运动中被认为是温和派,被列为有形派罗摩支的代表诗人。

他的作品共有12种,全部是诗歌。最重要的是《罗摩功行之湖》,其次还有《谦恭书》、《歌集》和《双行诗集》等。《谦恭书》中共有279首诗,内容是歌颂传统罗摩故事中罗摩的各种非凡业绩,祈求罗摩给以解脱,是名副其实的宗教赞美诗。《歌集》是罗摩故事的提要。《双行诗集》中共有诗573首,大部分是格言诗。例如,在患难中才能分辨是否是真正的朋友,在战场上才能鉴别有没有勇气;坏人即使和好人在一起也不会变好,正像毒蛇在檀香木的林中仍然有毒;坏人一时变好必有蹊跷,正像蛇进洞时必须把身子伸直;等等。此外,还有少数诗谴责了无道昏君。

《罗摩功行之湖》与梵语文学中蚁垤仙人所写的《罗摩衍那》以及其后无名氏改写的《神灵罗摩衍那》都有密切的关系,三者的结构和所写中心故事也相同。《罗摩功行之湖》是以上述《罗摩衍那》和《神灵罗摩衍那》为蓝本用当时的地方语言加工改写而成的,但它有自己的特色。从篇幅来说,《罗摩功行之湖》只有蚁垤的《罗摩衍那》的一半多一点,它只保留了中心故事和有关情节,舍弃了无关的情节和公式化的烦琐的描写部分。应该说,在故事情节的剪裁方面它大大前进了一步。

《罗摩功行之湖》和《罗摩衍那》一样分成七篇,除了一篇外其他六篇的篇名都相同,这里对各篇的特点略作说明如下:

第一篇《童年篇》,开头也写了神话故事、罗摩的出生、成长、降妖和结婚。但结构比较严谨,情节与主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刻画的女主人公悉多生来就是公主,不是犁地时从垄沟里捡来的。

第二篇《阿逾陀篇》,着重处理了两个情节:一个是罗摩即位未成被流放到森林,另一个是婆罗多去森林想把罗摩请回来,中心目的是刻画几个人物形象。《罗摩衍那》已经把罗摩等几个人物理想化了,而《罗摩功行之湖》仍嫌不足,它使这些人物的表现更合乎理想的标准。罗摩的母亲、罗摩,特别是罗什曼那,在罗摩失掉王位和被放逐的过程中都没有流露一点怨言、不满、愤慨或反抗的情绪。

第三篇《森林篇》、第四篇《猴国篇》和第五篇《美妙篇》都写得比较简单,这三篇的篇幅总共只占全诗的七分之一。第三篇中强调了罗摩和悉多对罗什曼那的平等兄弟关系,突出了罗摩的神性,他的身份并不像一个落难王子。第四篇对罗摩射死猴王哥哥的情节处理得比较合理。第五篇对哈奴曼的活动写得比较集中。另外,《罗摩功行之湖》调整了十首王的弟弟投靠罗摩的情节。这三篇的共同点是抛弃了《罗摩衍那》中无关紧要的情节、烦琐和公式化的描写以及累赘的层层转述,从而使故事的情节比较紧凑。

第六篇《楞伽篇》(《罗摩衍那》中称《战斗篇》)写了罗摩和十首王大战、罗摩得胜以及悉多回到罗摩的身边,抛弃了罗摩对悉多产生怀疑的有关情节。

第七篇《后篇》摒弃了罗摩遗弃怀了孕的妻子、悉多投入大地的怀抱以及罗摩杀死低等种姓的人等内容,着重写了罗摩即位后的太平盛世,还着重写了乌鸦和大鹏的现身说法和进行膜拜罗摩的说教。

《罗摩衍那》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罗摩功行之湖》的产生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两者产生的时间相距一千几百年。前者有人认为是奴隶制社会晚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作品,它为当时的先进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提供了完整的道德意识标准。而后者则肯定是封建社会后期的作品。《罗摩功行之湖》成书之时,封建的意识形态已日趋腐朽,但作者却仍然倡导《罗摩衍那》中所宣扬的那一套伦理道德准则,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杜勒西达斯写《罗摩功行之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印度教的精神文明。由于伊斯兰教民族的入侵和定居,以及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渗透,特别是由于最高的封建统治者倡导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印度教和印度教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正如12、13世纪的诗人在自己的长篇叙事诗里描写政治上军事上反抗外来侵略维护本民族文明一样,几百年后杜勒西达斯从改写古代的伟大的史诗着手,从文化方面来抵制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的渗透,从而维护了印度教和印度教文明。

《罗摩衍那》和《罗摩功行之湖》的主题都是写王室内部的夺权斗争及其解决矛盾的途径。在奴隶制或封建制的王国里,王室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而且有时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这就给为王朝的命运而操心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提出了任务,即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才能使王室的统治得到巩固而又不发生动乱。两部长诗都提出了相同的方案,就是通过核心人物的自我牺牲来解决。从作者们的思想看来,他们提倡的办法是理想的方案,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更没有流血,罗摩甘愿让位,婆罗多坚决不肯即位,最后还是罗摩回国当国王。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这种事实的,奴隶主或封建主是不会有这种谦让精神的。

由于作者们认为找到了理想的解决办法,于是他们就以此为出发点,让理想的道德标准体现在他们所写的人物特别是罗摩身上,并多方加以刻画和描绘,甚至不惜借助于将他神化的手法。如果说《罗摩衍那》所树立的道德准则对于奴隶制社会或封建社会早期来说还算先进的意识形态的话,那么,《罗摩功行之湖》的作者仍然试图进一步在其人物身上体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和“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等一套伦理道德则是落后的了,至少它提出的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

长诗的另一个中心,即罗摩的妻子被劫持和经过斗争被救回,却是一个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十首王代表非正义的邪恶势力,罗摩是正义的一方。作者们甚至都支持十首王的弟弟投靠正义的罗摩一边,而没有宣扬愚忠或不分原则的“弟恭”,这显然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作为陪衬,猴子国的兄弟之间也有强占妻子的情节,也想说明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罗摩衍那》处理得比较粗糙,《罗摩功行之湖》处理得比较合理。

《罗摩功行之湖》和《罗摩衍那》一样,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社会。王室内部斗争的丑恶虽然被美化了,但是猴子国王室内部相互残害和十首王的无恶不作又何尝不是封建社会王室和封建主的真实写照?此外,《罗摩功行之湖》还直接写了当时混乱的时代,虽然作者转弯抹角地作了解释,但仍是当时社会的反映。

争斗时代无四阶段、不分种姓,

所有的男女都反对吠陀经。

婆罗门出卖吠陀,国王鱼肉人民,

吠陀经的教义没有人遵循。

人们个个都独断独行,

会吹嘘的人算是婆罗门。

伪君子和愚弄人的骗子,

人们却尊之为圣人。

抢劫别人的财富算聪明,

欺骗的行为算善行。

有人撒谎和胡作非为,

迦利时代都当成崇高的德行。

干害人勾当的人,

他感到光荣和受到尊敬。

彻头彻尾的胡言乱语,

迦利时代却奉为福音。

作者还写了人民痛苦,没有幸福。当然,像上面这样的披露还是不够的,有的甚至是非颠倒了。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个理想王朝的太平盛世图景,虽然距离现实社会十分遥远,但对当时受尽苦难的人民来说却是一种安慰。

罗摩王朝没有人身痛苦,

也没有天灾人祸流行,

所有的人都相亲相爱,

都把吠陀经的教义来遵循。

没有夭折,没有呻吟,

所有的人长得俊美无疾病,

没有痛苦也没有穷困,

没有愚昧也没有不祥的象征。

男男女女都慷慨舍己为人,

都给婆罗门当仆人。

所有的男人都只娶一个妻子,

妻子也诚心用言行来侍奉夫君。

林中树木四季常青,

大象和狮子双双同行。

走兽飞禽不相残害,

相互增长着和睦的感情。

《罗摩功行之湖》继承了《罗摩衍那》倡导的一夫一妻的原则,这一点,不论在奴隶制社会还是在封建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罗摩功行之湖》的作者更同情悉多的遭遇,没有让她被罗摩遗弃。但是,作者对妇女的观点是陈旧落后的,一有机会就发议论。比如说妇女天生愚昧,使人堕落,宣称妇女的神就是丈夫,甚至把妇女骂作“所有虚伪、罪恶和缺陷的根本”,“使人痛苦和烦恼的原因”。这些都是宗教气息和封建色彩很浓的陈腐的论调。

宣传宗教迷信是这部长诗的主要目的之一,它大大发展了《罗摩衍那》的这一倾向。作者通过许多情节和例子以及罗摩的崇拜者的现身说法,甚至还通过罗摩本人的自我吹嘘,来说明膜拜罗摩是唯一的解脱的道路和包治百病的万灵圣药。《后篇》中精心设计的乌鸦和大鹏关于罗摩的说教,是最集中的宗教宣传。维护种姓制度和抬高婆罗门的地位是这部长诗的另一个主要目的。《罗摩衍那》中已经给婆罗门作了宣传和歌颂,这是当时整理、传诵、加工的婆罗门对自己种姓的自我吹捧,本来就是糟粕;而《罗摩功行之湖》又大大发展了这一思想。作者称婆罗门是“人间的神”、“圣贤”、“十全十美的完人”;他还露骨地说“一无是处的婆罗门也值得崇拜,完美无缺的智者首陀罗却不值得尊敬”;他神化婆罗门诅咒的威力,他甚至断言印度教的三大神对敬奉婆罗门的人都“俯首听令”。

有些人认为《罗摩功行之湖》取得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作者刻画了理想的人物。不仅罗摩的形象更为高大完整,几乎十全十美,其他如罗摩的母亲、弟弟婆罗多与罗什曼那的形象也更为美好。于是读者被这些人物形象吸引,被他们的行为触动,被他们的品德感染。

《罗摩功行之湖》的全部故事是通过三个人物口述、三个听众逐一转述的方式进行的。全诗都是工整的格律诗,一般由四首四行诗和一首双行诗组成,18行诗为一节,共1 000多节,20 000多行。每篇开头有少量梵文诗,起公式化的赞颂作用。

几百年来,《罗摩功行之湖》在印度中部和北部有着极大的影响,有人把它当做文学的典范、宗教的经典、伦理道德的宝库、生活的百科全书。正因为如此,印度北部和中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部作品。诗人杜勒西达斯也享有崇高的声誉,有些地方甚至为他立了庙,他受到人们的祭祀。

思考题

1.请简述中古近古印度文学的发展概况。

2.请简述《沙恭达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苏尔诗海》是怎样描绘黑天的形象的?

4.《罗摩功行之湖》与《罗摩衍那》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同类推荐
  • 带一颗心去田园

    带一颗心去田园

    《带一颗心去田园》为著名女作家赵玫、裘山山、庞天舒三人和最新散文集,分别为《我轻声唱起忧伤》、《一个人的远行》、《带一颗心去田园》。作品具有极高的性和艺术价值。
  • 为了心中的梦想

    为了心中的梦想

    作者高文瑞用心灵感受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用神经觉触及社会,体察纷繁的生活;用身心走出家门,接受大千世界的雨露阳光。笔者深入到社会的各层面,《为了心中的梦想》讴歌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真情中体会社会,品味艺术人生。《为了心中的梦想》是“中国新实力作家精选”系列之一。
  • 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梦回“诗唐”:唐诗经典品鉴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普及之广泛是空前绝后的。作者宏观分析了唐诗的总体成就,精选几十首经典唐诗佳作,从时代背景、思想内涵、艺术技巧等各个角度品评鉴赏,深入浅出,别具韵味。
  • 寂

    本书收入的内容有:故国、灵镜、青山吟、玲珑篇、狂禅、逸、雪中对镜、蜃楼、魔域桃源等。
  • 美国名家短篇小说赏析(初级)

    美国名家短篇小说赏析(初级)

    本书精选了十二位美国文学巨匠的12篇美国短篇小说的精华之作,每篇文章前有简短的引言,文中还附有编者的评注和分析及作者简介。
热门推荐
  • 单色旋律

    单色旋律

    一届不如意的高考过后,色盲少年威廉遇见了分手以久的恋人——林旖旎,引起了一段悠长的记忆。现实终究还是现实,他与早就在网络上认识的人慕容遥上了同一所大学并相恋了。失踪音信多年的夏羽绯与威廉本身就颇具渊源,而知道了夏羽绯与威廉相爱的林旖旎,却与其反目成仇……
  • 女帝惊华:杠上宦官九千岁

    女帝惊华:杠上宦官九千岁

    前世她身为公主,指婚世子,事事为他谋划,却成为权力的牺牲品,一尸两命,曝尸荒野。今生,重来一次,她下嫁“太监”,只求安稳一世,却不料太监是匹隐藏在深宫中的狼!
  • 王阳明人生励心课:幸福只在心中求

    王阳明人生励心课:幸福只在心中求

    幸福不是你有装修豪华的房子,也不是有令人艳羡的汽车,更不是富可敌国,当然也不是拥有无边的权势。幸福只是别人通过任何方式都无法感知的属于你自己的一种心灵深处的美好感觉。
  • 衍世惊才

    衍世惊才

    她是村里人眼中的小可怜、小白花,没有灵力,不能修炼;其实他们不知道,她才是天道的宠儿,拥有惊世天赋,绝世美貌。然而,天赋与危难并存,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身边的人,她不得不收敛光芒,甘心“平凡”,不怕艰难险阻。她日以继夜的修炼,只为了在天赋被人知晓之时拥有自保的能力。后来,一路披荆斩棘,收获了一堆患难与共的朋友,和坚贞不渝的爱情。(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读者修真手册

    读者修真手册

    天地轮回,万物生灵皆归尘土。仙路尽头,谁能成仙?黑暗时代:群魔乱舞,仙魔争霸,日月争辉,诸天生灵皆为蝼蚁。在这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动乱时代,一名少年,手持一柄长枪,打破黑暗之门。有强者问:命运转盘由谁掌控?卢森手持长枪:舍我其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那年的教师日记

    那年的教师日记

    有一种爱情上的自闭症:我永远不会去追赶你,但会默默走到你身边,装成偶遇的样子,如果你不邀请我一起走,那我就改道走!都说相爱的人要并肩同行,但是,往往因为这样一种爱情上的自闭症,有多少情侣分道扬镳了呢?爱就勇敢的去追逐、求同行,善待每个遇到的人,错过了一时就错过了一辈子!
  • 暂停

    暂停

    在S市,卓家可是一个大门大户,什么行业利润丰厚,什么行业回报快又多,他就伸展到哪个行业。从成立至今,分公司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上至政要,下至一些名人,演员无不想跟卓氏扯上关系。哪怕是扯上一点点边角,前者可以为他的政途添上辉煌的一笔,后者则可以捞大把的金钱。
  • 大神求饶过

    大神求饶过

    寒若云嫣在快死的时候被系统0657绑定了,为了能够活,寒若云嫣开始穿梭在各个位面当中做任务。可,谁能告诉她,这个姻缘值三十是怎么回事?每个位面里总会出现一个气质相同的人,难不成,这位就是系统说的那个人?后来姻缘值更是噌噌的往上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本的漫不经心,后来的彼此心动,再到后来的心痛无比,多次阴差阳错,两人最后能否相依相守?0657哀叹一声,两个感情白痴!什么时候醒悟啊!它被夹在中间真不好受OK?主神大人你对宿主心动了就不要让宿主误会了好不好!看着宿主心痛,它也很心痛啊!宿主好可怕!女主来一个黑化一个!再这样下去,宿主真黑化就不好啦!“主神大人快来!我撑不住了啊!宿主真黑化啦!”
  • 电视编导基础教程

    电视编导基础教程

    这是本影视艺术基础课教材。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电视编导的基本素养,栏目编导,剧作构成,情节铺排,影视元素,结构严谨。许多章节后面都附有学生作业,可供参考与借鉴。本书主要供与电视节目制作相关的专业师生做教材使用。
  • 明明白白降“三高”

    明明白白降“三高”

    本书阐释了三种疾病的相互关系、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以及生活保健方面的知识,并精选了一些简单有效的食疗方剂,以帮助“三高”读者走出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