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98300000003

第3章

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此章居一書之首,一書之大旨皆具於此。其意蓋以為道本不容言,纔涉有言皆是第二義。常者,不變不易之謂也。可道可名則有變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則無變無易。有仁義禮智之名,則仁者不可以為義,禮者不可以為智。有春夏秋冬之名,則春者不可以為夏,秋者不可以為冬。是則非常道,非常名矣。天地之始,太極未分之時也,其在人心,則寂然不動之地。太極未分,則安有春夏秋冬之名;寂然不動,則安有七義禮智之名,故曰無名天地之始。其謂之天地者,非專言天地也,所以為此心之喻也。既有陰陽之名,則千變萬化皆由此而出;既有仁義之名,則千條萬端自此而始,故曰有名萬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常無常有兩句,此老子教人究竟處。處人世之間,件件是有,誰知此有自無而始。若以為無,則又有所謂莽莽蕩蕩、招殃禍之事。故學道者,常於無時就無上究竟,則見其所以生有者之妙。常於有時就有上究竟,則見其自無而來之徼。徼即《禮記》所謂竅於山川之竅也,言所自出也。此兩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有與無雖為兩者,雖有異名,其實同出。能常無常有以觀之,則皆謂之玄,玄者,造化之妙也。以此而觀,則老子之學何嘗專尚虛無。若專主於無,則不曰兩者同出矣,不曰同謂之玄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即《莊子》所謂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贊言其妙而已,初無別義。若曰一層上又有一層,則非其本旨。眾妙,即《易》所謂妙萬物者也。門,言其所自出也。此章人多只就天地上說,不知老子之意正要就心上理會。如此兼看,方得此書之全意。

天下皆知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此章即有而不居之意。有美則有惡,有善則有不善。美而不知其美,善而不知其善,則無惡無不善矣。蓋天下之事,有有則有無,有難則有易,有長則有短,有高則有下,有音則有聲,有前則有後。相生相成以下六句,皆喻上面美惡善不善之意。故聖人以無為而為,以不言而言,何嘗以空寂為事,何嘗以多事為畏,但成功而不居耳。如天地之生萬物,千變萬化,相尋不已,何嘗辭其勞。萬物之生,盈於天地,而天地何嘗以為有。如為春為夏為生為殺,造化何嘗恃之以為能。故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其意只在於功成而不居,故以萬物作焉而不辭。三句發明之作,猶《易》曰坤作成物也,此即舜禹有天下而不與之意。自古聖人皆然,何特老子。但老子說得太刻苦,所以近於異端。夫惟不居,是以不去,言有其有者不能有,而無其有者能有之,此八字最有味。《書》曰:有其善,喪厥善。便是此意。聲成文謂之音,故曰音聲相和。

不尚賢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尚,矜也。我以賢為矜尚,則必起天下之爭,禹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便是此意。我以寶貨為貴,則人必皆有欲得之心,其弊將至於為盜。此二句發下面可欲之意也。人惟不見其所可欲,則其心自定。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此八字最好。虛其心,無思慕也。實其腹,飽以食也。弱其志,不趨競也。強其骨,養其力也。言太古聖人,但使民飽於食而無他思慕,力皆壯而無所趨競,故其民純朴,而無所知無所欲。雖其間有機巧之心者,所知雖萌於心,而亦不敢有作為也。聖人之治天下也如此,而聖人於世亦無所容心,其為治也,皆以無為為之,所以無不治也。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言聖人之教其民如此。使者,使其民也。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皆恐有以動其欲心也。動其欲亦不止此二事,但以二者言之耳。老子憤末世之紛紛,故思太古之無事。其言未免太過,所以不及吾聖人也。

道沖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沖,虛也。道體雖虛,而用之不窮。或盈或不盈,隨時而不定也。不曰盈不盈,而曰或不盈,纔有或字,則其意自見,此文法也。淵者,美也。似者,以疑辭贊美之也。萬物之宗,即莊子所謂大宗師也。言此道若有若無,苟非知道者不知之,故、曰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言其磨礱而無圭角也。解其紛,言其處紛擾之中而秩然有條也。光而不露,故曰和其光。無塵而不自潔,故曰同其塵。此佛經所謂不垢不淨也。湛者,微茫而不可見也。若存若亡,似有而似無,故曰湛兮似若存,即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是也。吾不知誰之子者,亦設疑辭以美之也。象,似也。帝,天也。言其在於造物之始,故曰象帝之先。曰象曰似皆以其可見而不可見,可知而不可知,設此語以形容其妙也。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生物仁也,天地雖生物而不以為功,與物相忘也。養民仁也,聖人雖養民而不以為恩,與民相忘也。不七,不有其仁也。芻狗,已用而棄之,相忘之喻也。三十八章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仁猶不德也。《莊子·齊物》曰:大仁不仁。《天地》曰:至德之世,相愛而不知以為仁。亦是此意。芻狗之為物,祭則用之,已祭則棄之,喻其不著意而相忘爾。以精言之,則有所過者化之意,而說者以為視民如草芥則誤矣。大抵老莊之學,喜為驚世駭俗之言,故其語多有病。此章大旨不過曰天地無容心於生物,聖人無容心於養民。卻如此下語,涉於奇怪,而讀者不精,遂有深弊。故曰申韓之慘刻,原於芻狗百姓之意,雖老子亦不容辭其責矣。籥者,橐之管也,橐籥用而風生焉。其體雖虛,而用之不屈,動則風生,愈出愈有,天地之間其生萬物也亦然。橐籥之於風,何嘗容心,天地之於生物,亦何嘗容心,故以此喻之。況用之則有風,不用則無,亦有過化之意。數猶曰每每也。守中,默然閉其喙也。意謂天地之道不容以言盡,多言則每每至於自窮,不如默然而忘言。子曰:予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亦此意也。但聖人之語,粹而易明,此書則鼓舞出入,使人難曉。或者以為戒人之多言,則與上意不貫矣。如此看得破,非惟一章之中首末貫串,語意明白,而其文簡妙高古,亦豈易到哉?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此章乃修養一項功夫之所自出,老子之初意卻不專為修養也。精則實,神則虛。谷者,虛也。谷神者,虛中之神者也。言人之神自虛中而出,故常存而不死,玄遠而無極者也。牝,虛而不實者也。此二字只形容一箇虛字。天地亦自此而出,故日根。綿綿,不已不絕之意。若存者,若有若無也,用於虛無之中,故不勞而常存,即所謂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也。晦翁曰:至妙之理,有生生之意存焉。此語亦好,但其意亦近於養生之論。此章雖可以為養生之用,而初意實不專主是也。

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此章以天地喻聖人無容心之意。天地之生萬物,自然而然,無所容心,故千萬歲猶一日也。聖人之脩身,無容心於先後,無容心於內外,故莫之先而常存,是以其無私,而能成其私也。此一私字,是就身上說來,非公私之私也。若以私為公私之私,則不得謂之無容心矣。此語又是老子誘人為善之意,及釋氏翻出來財無此等語矣。故謂之真空實有,真空便是無私之意,實有便是能成其私之意。但說得來,又高似一層。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矣。

此章又以水喻無容心之意。上善者,至善也,謂世間至善之理,與水一同。水之為善,能利萬物,而何嘗自以為能。順流而不逆不爭也,就卑就濕,不以人之所惡為惡也,以此觀水,則近於道矣。幾者,近也。居善地,言居之而安也。心善淵,言其定而靜也。與善仁,言其仁以及物也。言善信,言出口皆實理也。政善治,以之正國則必治也。事善能,以之處事則無不能也。動善時,隨所動而皆得其時也。此七句皆言有道之士,其善如此,而不自以為能,故於天下無所爭而亦無尤怨之者。此即汝惟不爭,天下莫與汝爭能也。解者多以此為水之上善七1,故其說多牽強,非老子之本旨。

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此章只言進不如退,故以持盈揣銳為喻。器之盈者必溢,持之則難,不如不盈之易持。已者,勿盈之意也。揣,治也。銳,銛也。治器而至於極銛極銳,無有不折,不若不銳者可以長保。富而至於金玉滿堂,必不能長保。居王公之位而至於驕盈,祕遺其答。故飲全其功、保其名者,必知早退,乃為天道。功成、名遂,是隨其大小而能自全者,故曰成、曰遂。若不知自足,則何時為成耶?何時為遂耶?此四字須子細看。

載營魄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營,魂也,神也。魄,精也,氣也。此三字,老子之深意。載猶車載物也,安一載字在上,而置營魄二字於下,如謎語然。魄以載營,則為眾人;營以載魄,則為聖人。合而言之,則營魄為一;離而言之,則魂魄為二。抱者,合也,其意蓋曰能合而一之使無離乎,將離而二之乎,故曰抱一能無離乎。此六字意亦甚隱,正要人自參自悟也。嬰兄未有聞見,則其氣專。致者,極也。柔者,順也。能如嬰兒專氣政柔,則能抱一矣,故曰能如嬰兄乎。此老子設問之語也,蓋曰人能如此乎,此下數句皆然。蕩滌瑕垢而觀覽玄冥,則必有分別之心。無疵者,無分別也。雖蕩滌瑕垢,而有不垢不淨之心,則能抱一矣。有愛民治國之功,而有無為而為之心,則能抱一矣。陰陽闔闢,有雌雄交感之理,而無雌雄交感之心,則能抱一矣。天門,即天地間自然之理也。此亦借造物以為喻。緣此等語,遂流入修養家,或有因是而為邪說者,誤世多矣。明白四達,無所不通也,而以無知為知則抱一矣。生之畜之,言造化之間生養萬物也。造物何嘗視之以為有,何嘗恃之以為能。雖為萬物之長,而何嘗有宰制萬物之心,如此而後謂之玄妙之德。此章之意大抵主於無為而為,自然而然。無為自然,則其心常虛,故以神載魄而不以魄載神,此聖人之事,以魄載神則著述矣。老子一書,大抵只是能實而虛,能有而無,則為至道。縱說橫說,不過此理。

三十輻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涎壇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轂,車中之容軸者也,輻輪之股也。轂惟虛中,故可以行車。埏埴,陶者之器也,虛而員,故可以成器。戶牖,室中之通明處也。此三者,皆是譬喻虛者之為用,故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車、器、室,皆實有之利也,而其所以為車、為室、為器,皆虛中之用。以此形容一無字,可謂奇筆。

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目盲,謂能惑視也。耳聾,謂能惑聽也。口爽,失正味也。心發狂,不定也。行妨,謂妨害德行也。此五者,皆務外而失內。腹內也,目外也,聖人務內不務外,故去彼而取此。彼,上五者也。此,道也。老子諸章,結語多精絕。務外亦不特此五事,舉其凡可以類推。

寵辱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於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於天下。

若,而也,寵辱不足驚,而人驚之。身為大患,而人貴之。先提起兩句,下面卻解。何謂者,不足言也。寵辱一也,本不足言,而人以辱為下,自萌好惡之心,故得之失之皆能驚動其心,此即患得息失之意。身者,我之累也,無身則無累矣。而人反以為貴,是不知其真身之身也。知其真身之可貴,知其真身之可愛,雖得天下,不足以易之。人能如此,則可以寄託於天下之上矣。寄託二字,便有天下不與之意。此章兩何謂,自有兩意,乃古文之妙處。

視之不見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此章形容道之無迹。夷,平也。希微,不可見之意。三字初無分別,皆形容道之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得耳。搏,執也。三者,希、夷、微也。三者之名不可致詰,言不可分別也。故混而一者,言皆道也。此兩句是老子自解上三句,老子自曰不可致詰,而解者猶以希、夷、微分別之。看其語脉不破,故有此拘泥耳。不皦,不明也。不昧,不暗也。上下,俯仰也。上下二字亦不可拘,但言此道不明不暗,上下求之,皆不可見耳。繩繩,多也,多而不可名,其終皆歸於無物,故為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所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亦惚恍耳。迎之而不見其首,無始也。隨之而不見其後,無終也。執古之道,言其初自無而出也,以其初之無,而御今之有,則可以知古始之所謂道者矣。紀,綱紀也,道紀,猶曰人紀,猶曰王道之綱也。

古之善為士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

此章形容有道之士通於玄微妙,可謂深於道矣,而無所容其識知。惟其中心之虛,不知不識,故其容之見外者,皆出於無心,故曰強為之容。豫兮以下,乃是形容有道者之容,自是精到。冬涉川,難涉之意也。豫,容與之與也,遲回之意也。猶,夷猶也。若人之畏四鄰,而不敢有為也。客者,不自由之意。儼,凝定也。渙,舒散也。若冰之將釋,似散而未散也。敦,厚也。樸,渾然之意也。曠,達也。谷,虛也。渾兮其若濁,澄之而不清,撓之而不濁也。於濁之中,而持之以靜,則徐而自清。安,不動也,安之而久,徐徐而動,故曰徐生。孰能者,言孰能若此乎。徐,優游之意也。此兩句,只是不清不濁,不動不靜,濁中有清,動中有靜耳。不欲盈者,虛也。敝,故也。保此道者,其中常虛,則但見故而不新,此便是首章所謂常道。處敝而不新,則千載如一日矣。能如此而後,為道之大成。是以能敝不新是一句,成是一句。

致虛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虛,致知之致也。學道至於虛,虛而至於極,則其守靜也篤矣。篤,固也。能虛能靜,則於萬物之並作而觀其復焉。作,生也。復,歸根復命之時也。此便是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芸芸,猶紛紛也。物之生也,雖芸芸之多,而其終也,各歸其根。既歸根矣,則是動極而靜之時,此是本然之理,於此始復,故曰復命。得至復命處,乃是常久而不易者。能知常久而不易之道,方謂之明,此便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人惟不知此常久不易之道,故有妄想妄動,皆失道之凶也。知常則其心與天地同大,何物不容。既能容矣,則何事不公。王天下者,即此公道是也。以公道而王,則與天同矣,天即道也,故曰王乃天,天乃道。久,常也,人能得此常道,則終其身無非道也,又何殆乎?自天子以至庶人皆然。

太上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太上,言上古之世也。下,天下也。上古之時,天下之人但知有君而已,而皆相忘於道化之中。及其後也,民之於君,始有親譽之意。又其後也,始有畏懼之意。又其後也,始有玩侮之意。此言世道愈降愈下矣。上德既衰,誠信之道有所不足,故天下之人始有不信之心。此商人作誓民始叛,周人作會民始疑之意。民既不信矣,而為治者猶安然以言語為貴,故有號令教詔之事,豈不愈重民之疑乎?猶,夷猶也。猶兮,乃安然之意。太上之時,功既成矣,事既遂矣,天下之人陰受其賜而不自知,皆曰我自然如此,所謂帝力於我何加是也。既謂貴言之非,而以此一句結之,是傷今而思古也。

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行,則仁義在其中,仁義之名立,道漸漓矣,故曰大道廢,有仁義。譬如智慧日出,而後天下之詐偽生。六親不和,而後有孝慈之名。國家昏亂之時,而後有忠臣之名。此三句皆是譬喻,以發明上一句也。

絕聖棄智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聖知之名出,而後天下之害生,不若絕之棄之,而天下自利。仁義之名出,而後有孝不孝、慈不慈分別之論,不若絕而去之,與道相忘,則人皆歸於孝慈之中,而無所分別也。巧利作而後盜賊起,不若絕而棄之,即所謂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也。聖知、仁義、巧利三者,皆世道日趨於文,故有此名。以知道者觀之是文也,反不足以治天下,不若屬民而使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而天下自無事矣。令,使也。屬,猶《周禮》屬民讀法之屬也。此意蓋謂文治愈勝,世道愈薄,不若還淳反樸,如上古之時也。此亦一時憤世之言。

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似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為道日損,為學日益,此等字義不可與儒書同,論學則離道矣。絕學而歸之無,則無憂矣。唯、阿皆諾也。人之學者以善為勝惡,是猶曰唯勝阿也,不若併善之名無之。此即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之意。雖然古之知道者,雖以善惡皆不可為,而何嘗無所畏。凡人之所畏者,我未嘗不畏之。若皆以為不足畏,則其為荒亂何所窮極。荒,亂也。未央,無窮極也。禪家曰豁達空撥因果,便是人之所畏而不畏也。莽莽蕩蕩招殃禍,便是荒兮其未央哉。眾人之樂於世味也,如享太牢,如登春臺,而我獨甘守淡泊,百念不形,如嬰兄未孩之時,乘乘然無所歸止。兆,形也,萌也。此心不萌不動,故曰未兆。嬰,方生也。孩,稍長也。嬰兒之心,全無知識。乘乘,若動不動之意。無所歸,不著迹也。此我之所以異於眾人也,眾人皆有求贏餘之心,而我獨若遺棄之,我豈愚而如此沌沌然乎?沌沌,渾沌無知之貌。此意蓋謂我之為道以不足為樂,而無有餘之心,非我愚而汝智也。昏昏悶悶,即沌沌是也。俗人昭昭察察,而我獨昏昏悶悶,此其所以異於人也。其心淡泊,如乘舟大海之中,風飂然而無所止宿,此即乘乘若無歸之意也。有以,有為也。眾人皆有為,而我甘於不求,故若頑若鄙。我豈真頑鄙哉?我之所以異於人者,味於道而已。有名萬物之母,母,即道也。食,味也。貴求食於母,言以求味於道為貴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杀手穿:坐拥众美男

    杀手穿:坐拥众美男

    大家说写的不好所以镜子现在要精修!精修!精修!停更!停更!停更!玫,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杀手,虽说如此,却有那么“一丢丢”的好色。一次执行任务时,却意外来了个脑残穿越。穿越?无所谓,穿就穿吧,听说古代美男多多,正好可以让她过过色瘾。来到古代后桃花多多的她却只愿成为他一人的妻子。在新婚当天,新郎却出现在怡红楼内,伤心至极的她失去记忆和声音,离开了这块伤心地,重新开始了她坐拥众美男的计划。美男快到碗里来!当她想再找美男时,美男们却一致阻止道:“不!许!再!找!美!男!”
  • 误惹大少爷:强娶小甜妻

    误惹大少爷:强娶小甜妻

    【完结】十九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入狱,她从千金小姐沦为卑微平民,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个卧底的男朋友。自杀未遂,绝望出国,四年后重返故乡,却在下飞机的那一刻遭遇毒枭绑架,历经生死一劫。机场爆炸的那一刻,她被一个似曾相识的怀抱相救,从此落入他无边无际的宠爱之中。当她以为厄运已逝,真爱降临之时,命运又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堂堂陆家数代基业,差点毁于兄弟二人争夺一女。当目的达到,仇怨已了,她准备抽身而退之时,却被男人锁进了牢笼。“陶婉如,你以为我陆君浩的家门这么好进?我不会允许你逃开第二次!”男人温柔多情的眸子变得桀骜冷漠,出口的话亦是冷若寒冰。
  • 油菜花地,一只小猫

    油菜花地,一只小猫

    曾愿挥去的羁绊,如今,车窗外,菜花地中,已越发的朦胧,我如同迷了路的小猫,回到了那满藴着温柔的过往,这般的束缚,这般的隐忧。
  • 霸道冷少强制爱

    霸道冷少强制爱

    黑道中传闻着一个蛊惑人心的魔力戒指,然而得此戒指者可以统一黑道做王者。一晚因争夺戒指与一个带有面具的神秘男人正式交手,听闻拥有戒指的人在一所贵族学院却勾起她踏入学院,先是被风流轻浮的腹黑恶少挑起下颚。“我真不舍得碰你,可是不碰你,你又做不了我女人。”后是温柔的黑道少爷向她表白时。“我喜欢你”她却恢复成邪质的样子慢慢推开他引诱着他“只要你把真正的戒指交给我,我就跟你在一起。”当迷惑的她得之真相后,嘴角边邪魅的笑容顺即转变成了苦笑,被冰冷潜伏在她身边的他讽刺着。“上天赐予了你一副天真无邪的面孔而你的内心却是满腹心机”
  • 战神七小姐

    战神七小姐

    一个强者之魂,进入一个弱者之躯,当她成为了她,在一个崇尚武力,强者为尊的大陆上,一次生死搏斗,她用实力洗刷了她的骂名,从“废物七小姐”到空前绝后的天才中的鬼才第一,一头黑发,一身红衣,她走上了强者之路,疯狂的追随者们,姐靠得就是实力!
  • 汉末莽军师

    汉末莽军师

    三国知识问答,请填空。1.水淹七军?——(本军师做的。)2.白衣渡江?——(本军师做的。)3.草船借箭?——(本军师干的。)4.连环计?——(本军师干的。)5.空城计?——(本军师干的。)6.苦肉计?——(本军师干的。)………………98.美人计?……(老混蛋王允干的!本军师是受害者!)99.东吴美人计?……(小白脸周瑜干的!俺儿子是受害者!)******建了个群52378564,请诸位大能进来聊天打屁,谈论三国~
  • 仙功

    仙功

    自太古开天以来,世界已经发生了无数次演变,如今的世界,名为五州。其中,东洲乃妖兽山脉,西州乃黑雾森林,北州乃蛮荒雪原,南州乃蓬莱海域,中州乃神州浩土。中州,已被人族占领了长达上千年的历史,因中州土地肥沃,山川水美,所以,在这几千年来,曾不时的遭到其他州的妖孽异族蚕食。而人族为了保卫这片家园,于是开始奋起抵抗。然而,妖孽异族都很强大,渺小的人族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所以人族在抵抗的同时,又开始研究起天道。最终,一个聪明绝顶的修士参透天道,悟得了强大的武艺仙法,并撰写出《仙功》一书,随后,才将妖孽异族赶出了中州。在妖孽异族离去后,那名修士便看破天机,飞升入天了,而他留下来的《仙功》,则遗落人间,沦为了神话。自此,《仙功》里记载的那些强大武艺和超群仙法,便成了世人追逐的梦想。不过,《仙功》到底遗落在了何方,谁都不知道!仙功一群:81768797
  • 仙侠之救世传说

    仙侠之救世传说

    也许是最好的玄幻。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景小凡却偏认为自己可以做个文武无双的人,甚至坚信有一天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要说这自恋的本领,他若认第二,世上便无人敢认第一。只可惜命运没有给他拯救世界的机会,这一年,景小凡去世,年仅十八岁。死后,他却在另一个世界浴火重生,开始另一段非凡人生。而在这个世界里,有人,神,鬼,仙,佛,魔,玄幻小说中的一切这里都有。重生后的羽篷终于有机会改变世界了,这一次,他改变的不是世界,是六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而这个故事,不过是羽篷或者景小凡的传奇。但愿你会喜欢这个故事。
  • 超级任性

    超级任性

    有了超级任性系统,谁能比方小乐更任性!从任性的保安,任性的老师;到任性的歌王,任性的影帝。方小乐一路任性,留下一路风光。
  • 绝世九姑娘:幻境九州录

    绝世九姑娘:幻境九州录

    孑然孤傲的血镰刀如妖治的火舌在猖狂地舞蹈,泣血红衣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那是一个集美貌和智慧与一身如迷一样的女子,没有人知道她的过去,没有人知道她的师承,她游走于各大势力之间,如伐破长空星光,照亮整个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