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14800000041

第41章 参考文献(1)

著作类

[1]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5]本杰明· 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项贤明,洪成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

[6]迈克尔· 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迈克尔· 富兰.变革的力量(续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迈克尔· 富兰.变革的力量———深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9]迈克尔· 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0] 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 Noel W.Smith.当代心理学体系[J].郭本禹,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奥苏泊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 M].邵瑞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

[13]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4]布卢姆,等.教育评价[M].邱渊,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5]吉纳· E.霍尔,雪莱· M.霍德.实施变革:模式、原则与困境[M].吴晓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

[16]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7]罗伯特· 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温建平,王越,译.7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18]梅休,爱德华兹.杜威学校[M].王承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9]莫里斯· L.比格.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张敷荣,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4 .

[20]斯特弗,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1]藤田英典.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M].张琼华,许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2] T.胡森,T.N.波斯尔斯韦特,等.教育大百科全书(第1卷)[Z].海口:海南出版社,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

[2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4]安德鲁· 甘布尔.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M].王晓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

[25]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6]查有梁.课程改革的辩与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8]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9]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30]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1]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

[3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3]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

[35]金生鈜.教育:思想与对话(第2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6]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7]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杨宏进,薛澜,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

[38]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教学(上册)[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39]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

[41]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2]马健生.教育改革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4]毛泽东.实践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5]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6]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变论[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7]石鸥,刘丽群.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48]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0]王本陆.现代教学理论:探索与争鸣[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1]王本陆.中国教育改革30 年———课程与教学卷[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52]王策三,黄济.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3]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4]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5]王策三.教学认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6]王潮.后现代主义的突破[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

[57]王焕勋.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58]魏国栋,吕达.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9]夏甄陶.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60]徐勋,施良方.教育学文集· 教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1]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2]于伟.现代性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3]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4]赵光武.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65]郑毓信.科学教育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66]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枠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7]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68]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69]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0] Sternberg,R.J.& Horvath,J.A.,ed.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s[M].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9.

论文类

[1]蔡铁权.从知识观解读课程三维目标[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2]蔡铁权.三维目标的课程观诠释[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3]蔡伟.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4]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教育学报,2007(2).

[5]陈红.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及其基本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 2007 ( 12 ) .

[6]陈荟,孙振东.教育首先是本土化的[N].中国教育报,2007唱01唱06(3).

[7]陈亮,朱德全.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程教学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3(5).

[8]陈旭,王淑敏.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评价策略的建构[J].课程· 教材· 教法,2003 (6).

[9]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 ( 5 ) .

[10]陈志权.美国教育改革钟摆现象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6(6).

[11]成知辛.教改中的言论偏差[N].中华读书报,2005唱06唱08(13).

[12]程福蒙,葛春.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J].现代教育科学,2006(1).

[13]迟艳杰.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J].教育研究, 2001 ( 5 ) .

[14]丛立新.讲授法的合理与合法[J].教育研究,2008(7).

[15]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1).

[16]丛立新.评价改革及其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3(10).

[17]崔林生,高润珍.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发展观[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18]单文经.教改性质的历史分析:逡逡巡巡步向理想[J].教育学报,2006(2).

[19]邓友超.从目标分类学的角度审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24).

[20]冯国瑞.生成性思维视阈中的教学范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21]冯季林.教学:游戏性的对话活动[J].教育导刊,2009(7).

[22]傅建民.“隐性课程”辨别[J].课程· 教材· 教法,2000(8).

[23]高文.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4).

[24]葛军.对教学评价的若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

[25]宫晓明.课堂教学的讲授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3).

[26]郭华.儿童· 孩子· 学生[J].人民教育,2006.

[27]郭华.教学交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1(2).

[28]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学报,2005(1).

[29]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 教材· 教法,2010(1).

[30]郭继东.研究性学习与教师的角色转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

[31]郭元祥.“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5(9).

[32]郭元祥.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33]韩文峰,王静茹,艾洪福.逻辑特征映射网络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 3 ) .

[34]郝德永.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局限与症结[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35]郝德永.课程认识论的冲突与澄清[J].全球教育展望,2005(1).

[36]何克抗.建构主义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学,2002(8).

[37]胡金平.后现代精神观照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审视[ 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 4 ) .

[38]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 教材· 教法,2000 (5).

[39]纪德奎.当前教学论研究:热点与沉思[J].教育研究,2007(12).

同类推荐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教师工作减压手册

    为了指导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教师职业发展与健康指导”图书,分为《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手册》、《教师职业道德与素质手册》、《教师教学质量提升手册》、《教师快乐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减压手册》、《教师文化娱乐手册》、《教师饮食保健手册》、《教师身体健康手册》、《教师医疗预防手册》、《教师心理健康手册》10册。本图书除了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给予一定指导外,同时还对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在校专业大学生和有关人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收藏的最佳版本。
  •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闽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上)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每种含教育家的生平、教育事迹、教育成就、教育思想评析和经典教育论著选读及注解解读导读两部分。这对于全面深刻和原原本本地了解学习、运用教育家的思想和著作是十分有益的。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 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随着卫星电视、网络电视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应对挑战,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正在进行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走技术创新、高效发展的市场化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有效的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盘活媒体组织原有的大量节目内容和素材、实现媒体资源共享和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热门推荐
  • 阵道征尘

    阵道征尘

    这是一个三界分明却如洪荒般动荡的黑暗年代。这是一条以火与血铸就的不朽传奇之路。第四梦境的彼端,是一个用众神尸骨堆砌而起的永恒王座。谁将平步青云,屹立于不朽青天?谁又将陨落巅峰,成为别人脚下的一抔黄土?永夜的背后,点燃希望的烛火,需要莫大的勇气。踏上征尘,这一次,我要——主宰诸天万界!!————————————————————————————————————当所有光芒散去,万恶笼罩整个世界,我愿化作撕裂黑暗的那道黎明!
  • 管理中的心理操纵术

    管理中的心理操纵术

    管理的核心是人,只有把握了人的心性,才能把握住管理的方寸。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管理中的各种心理学现象及背后的成因,是适合广大管理工作者阅读的通俗心理读物。书中引证了大量鲜活、真实的案例,并引用了众多心理实验和心理专业术语,集可读性、实用性与科学性为一体。通过学习这些心理规律,我们可以在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了解他人,读懂人心,顺利开展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 剑凌万空

    剑凌万空

    世人皆言“有生皆苦,有念皆妄。”世人皆求“以武入道,只为长生。”吾之道,只为一人,此生之剑,便只为你一人而学!这是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是一条逆天之路,更是一条通往巅峰之路!
  • 逆天魔姬:妖妃不可惹

    逆天魔姬:妖妃不可惹

    前世她是魔界之主,地狱的死神。这世她是将门之女,却被人害成废材。前世他是仙界的月焚上仙,不可亵读。这世他是当朝太子却在母胎中被人陷害沦为残废。前世她为他放弃了魔界之主的位置,奈何想到这却是个阴谋为了使魔界分解,最后她被他一剑杀死。前世他被迫与仙皇合作攻打魔界,遇上了魔界之主爱上了她,最后不得不拿起剑把她杀死。“到头来这只是一个梦,至使至终我只是被利用被欺骗。上一世是如此这一世也是如此,无止无休。”“怎么你还妄想得到我的爱吗?我告诉你永远也不可能。”他是妖界王者,为了她宁愿轮回十世保她一命。“我可以为了你付出我的生命,哪怕魂飞魄散。”“你就不能用看那渣男上仙的眼光看一下我吗?”
  • 明朝权臣

    明朝权臣

    他十年寒窗,高中状元,却摔落马下,穿越到金陵城外一个十五岁少年身上。家有极品后娘,慈爱老爹,萌萌哒小厮三两只,难免一地鸡毛。收拾好后院,带上四书五经八股文,再次走向考场,谁言少年不能一飞冲天?嘉靖西苑炼丹,严嵩把持大权;财政空虚,兵备废驰;倭寇扰民,鞑靼侵边;他以一介文官之身,斗严嵩,平倭寇,驱鞑靼,还大明一片安宁。自身终成旷世名臣,当朝权臣。
  • 读《孟子》学生活

    读《孟子》学生活

    “梁惠王”在这里是作为《孟子》七篇第一篇的篇名。《孟子》的篇名和《论语》一样,是摘取每篇开头的几个重要字眼来命名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章句”两个字,是汉代经学家、训诂家所常用的字眼,作为训解古书的题名。《孟子》一书共七篇,后汉赵岐著《孟子章句》,他把每篇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
  • 走开江

    走开江

    《走开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川东小平原-开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传奇的历史文化。作者历时五年,足迹遍及开江的旮旮旯旯,然后用笔用心记录下那些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奇的历史人物。对研究者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历史补充资料;对游客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旅游手册;对读者来说,《走开江》是一本散文大全。《走开江》在不动声色中,将人们带进开江的画卷长廊中,让人们摸到了开江的脉络,听到了开江的心跳,看到了开江的面相。写出了开江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开江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历史传奇,是开江地域文学的百科全书,是开江地域文学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是达州市一部具有地理标志性的作品。
  • 感恩挫折,学会坚强

    感恩挫折,学会坚强

    讲述了挫折,是懦夫的拦路石,又是勇士的健身器。只要能坚强面对,它便是成长的一笔财富,人生的一所学校。成长的路上,总会有失意彷徨,对挫折报以微笑,坚强的心上就总能生出无穷的力量。
  • 俺是老猪

    俺是老猪

    在屠宰场,从小在城郊长大的垃圾猪和一生下来就在农村猪圈里长大的农村猪不期而遇,虽然已经快命归黄泉,但这一对宝贝并不寂寞,于是在乡村猪谦卑的恭维下,那头城市来的,受到点城乡痞子熏陶的垃圾猪有点儿陶陶然起来。当乡村猪问及垃圾猪的生活时,垃圾猪摸了摸自己的大肚皮,带点儿傲气的反问道:“你们平常吃什么?”乡村猪有点颓丧的说:“我们猪能吃什么好东西,无非是稻糠,麦麸,加上点烂菜皮,野菜。”“怪不得你那么瘦。”垃圾猪不屑的看了乡村猪一眼。
  • 衍尘战纪

    衍尘战纪

    活死墓下人肠断去留情谛两坤殇问卿尘泣容颜印断来生支路泉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