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16200000044

第44章 参考文献(2)

Lawlor,Clark. Consumption and Literature:The Making of the Romantic Disease.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7.

Leary,Ralph M. Uncertainty in Harold Pinter’s Play:Playing with the Responses of the Spec-tators. Dis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1984.

Lorber,Judith and Lisa Jean Moor. Gender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llness. New York:The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Inc.,2002.

Lupton,Deborah. Medicine as Culture:Illness, Disease and the Body in Western Societ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2003.

Merritt,Susan Hollis. Pinter in Play:Critical Strategies and the Plays of Harold Pinter. 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

Myers,David G.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McGraw-Hill,1992.

Myers,Kimberly R. Illness in the Academy:A Collection of Pathographies by Academic. West Lafayette: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7.

Peacock, D. Keith. Harold Pinter and the New British Theatre. London: Greenwood Press,1997.

Pinter,Harold. Harold Pinter Complete Works(1-4).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1.

—. Harold Pinter:Collected Screenplays Three. London:Faber and Faber,2000.

—. Harold Pinter:Various Voices:Prose,Poetry,Politics. London:Faber and Faber,1998.—. Poems and Prose:1949—1977. New York:Grove Press,1978.

Prentice,Penelope. The Pinter Ethic:The Erotic Aesthetic. 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 Inc.,2000.

—. Harold Pinter:Life,Work and Criticism. Friderieton:York Press Ltd.,1999.

Prosser,Allan Davi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The Body Politics of Trauma in Pinter’s The Dwarfs,The Room,A Slight Ache,and The Homecoming. Diss. Simon Fraser University,2005.

Raby,Peter,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Regal,Martin S. Harold Pinter:A Question of Timing. Hampshire:Macmillan Press,1995. Sakellaridou,Elizabeth. Pinter’s Female Portrait. London:Macmillan Press,1988.

Santirojprapai,Anthony D. Brutal Spaces Political Discourse in the Late Plays of Harold Pin-ter,1980-1996. Diss. Saint Louis University,2008.

Silverstein,Marc. Harold Pinter and the Language of Culture Power. Lewisburg: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Simpson,J. A.,J. A. H. Murray and E. S. C. Weiner,eds.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nd ed. Oxford:Clarendon,2004.

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New York:Penguin Groups,2002.

Strunk,Volker. Harold Pinter,towards a Poetics of His Plays. New York:P. Lang,1989.

Sugarman,Susan. Freud on the Psychology of Ordinary Mental Life. Maryland:The Rowman and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2010.

Taylor,Russell John. Harold Pinter. Harlow:Longmans Green and Co.,1969.

—.“A Pinter Power Struggle”. The Best plays and Players:1963-1968. Ed. Peter Robert. London:Methuen,1988.

The Holy Bible. The Authorized King James Version. The Salt Lake City:Deseret Book Company,1859.

Trussler,Simon. New Theatre Voices of the Seventies. London:Eyre Methuen,1981.

Wandor,Michelen. Postwar British Drama:Look Back in Gender. London:Routledge,2001.

Williams,Raymond. 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李琨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安托南·阿尔托,《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桂裕芳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巫漪云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彼得·琼斯编,《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漓江出版社,1986。

柏拉图,《蒂迈欧篇》,陈村富编:《古希腊名著精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陈宏薇,《战后英国戏剧中的哈罗德·品特》。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邓中良,《品品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多米尼科·斯垂德菲尔德,《洗脑术:思想控制的荒唐史》,张孝铮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迈克尔·比迪斯,《疾病改变历史》,陈仲丹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高春常,《世界的祛魅:西方宗教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古斯塔夫·弗莱塔克,《论戏剧情节》,张玉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邓中良,“解放的面具———品特接受欧文诗歌奖在授奖仪式上发表的演讲”,《书城》, 2005(11):34。

哈罗德·品特,《归于尘土》,华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赫伯特·马尔库赛,“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伯幼、任荣译,《哲学译丛》,1978 ( 6 ):17-23。

亨利·欧内斯特·西格里斯特,《疾病的文化史》,秦传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洪霞,《和平之途———当代世界移民问题与种族关系》。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蒋孟引,《英国史》。北京:中国社会群众出版社,1988。

金元浦,“本文中心论的衰落———现代西方文学批评史的一次重大转折”,《学术论丛》,1992(4):67-72。

凯特·米利特,《性的政治》,钟良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李裴,《小说结构审美》。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李银河,《女性主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林石编,《疾病的隐喻》。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刘新民,李建民,《变态心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罗明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5。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张寅德编:《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张大庆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

米歇尔·福柯,《作者是什么?》,王潮编:《后现代主义的突破:外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年。

孟繁华,《叙事的艺术》。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

诺思洛普·弗莱,《神力的语言———“圣经文学”研究续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赛万提斯·萨维德拉,《堂吉诃德》,屠孟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舍斯塔科夫,《美学范畴论———系统研究和历史研究尝试》。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程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舒伟洁,《恍惚的世界:200 部电影中的精神疾病案例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谭光辉,《症状的症状:疾病隐喻与中国现代小说》。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6。

汪民安,《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王燕,“论品特戏剧里的疾病”,《当代外国文学》,2(2008):72-79。

王晓路,《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维克多·雨果,《克伦威尔序言》,选自《雨果论文学》,柳鸣九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西蒙·波伏娃,《第二性》,桑竹影,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解释篇》,方书春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杨文华,《西方戏剧导论》。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

易红郡,“英国的种族问题与种族教育”,《教育史研究》,2004(1):72-75。

余凤高,《疾病阅读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赵维森,《隐喻文化学》。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周来祥,《文艺美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周宁,《西方戏剧理论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同类推荐
  • 温暖的门边

    温暖的门边

    这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对生活方方面面的观察与思考,涵盖了日常生活中丰富而常见的诸多的小小图景,并以小见大,衍生出不同层面上的思想火花的碰撞,或多或少,给人带来种种有益的启迪与思考。面对喧嚣躁动的都市生活,她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着世态人情的演绎与嬗变,有质疑,有批评,有认同,也有感动与欢喜。
  • 世事咏叹(读者精品)

    世事咏叹(读者精品)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
  • 幸好,没有在一起

    幸好,没有在一起

    《幸好,没有在一起》收录的是爱而不得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的是W小姐亲身经历的,有的是发生在朋友身上的,有的是陌生人向她吐槽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很多熟悉的影子,有你,也有他。你不愿相信的,却是真实存在的,绕不开的。W小姐的文字,有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扇醒那些不断骗自己的女人,揭穿男人那些欲盖弥彰的真相,让你隐藏多年的情感尽情在她的文字中宣泄。当你读完这些故事后——真正醒来时,一定会带着微笑,给自己一个变得更好的理由,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 鲁彦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彦作品集(2)(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彦作品集》讲述了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
  • 最美不过诗经2

    最美不过诗经2

    最唯美的诗经读本,最动人的爱情史诗。国学大师汤一介倾情推荐。翻开一卷古老的《诗经》,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沐浴温暖的午后阳光,轻轻吟诵那些唇齿留香的诗句,体会其中不加修饰的旋律,无一粉饰的爱恨,原来,爱情只不过是生活,它只需要我们尽情哭笑,安然相守,最后淡然相忘。
热门推荐
  • 毒医鬼盗:轻狂大小姐

    毒医鬼盗:轻狂大小姐

    她是医学界最德高望重的青年俊才,一支银针悬壶济世,妙手回春。一朝穿越,成了东陵最让人耻笑的大小姐,没爹没娘,废物灵根,却生得骄纵跋扈,盛气凌人。因婚约遭姐姐陷害,惨死凶兽林。当灵魂转换,她携天下而来,活死人,肉白骨,谁敢来惹,毒杀全家,拆毁城池。斗灵?驭兽?她不稀罕,天才地宝搜罗不尽,功法秘籍皆入囊中,只是这之中,却总跟随着一抹身影。当初错认他人,却不曾想惹上一身债。他妖孽邪肆,阴狠毒辣,却唯独对她,唯命是从,情有独钟。”滚下我的床。“某毒医咬牙切齿。某男一脸暧昧,”城都被你卖了,你忍心我睡地板?“
  • 前妻带球跑

    前妻带球跑

    看着他们十指紧扣的手,看着他温柔的眼神,她的心仿佛就这么被血淋淋的破开,再被人活生生的取出来了一般,呵呵终于她还是麻木了,麻木的看着他们,麻木的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麻木的走出了才住了年的新婚之家那个她原本以为是她幸福的归属的家,谁知道它最终竟然成了她幸福破灭的地方!
  • 清宫冷妃:臣妾做不到啊

    清宫冷妃:臣妾做不到啊

    我吃了我爱的人,连皮带骨。我吃了爱我的人,贪婪咀嚼。背叛我的爱人呀,我饿了,挖出你的心肝来填充我饥饿的灵魂吧。和尚啊,你满口慈悲,不若舍身喂我?这是一个被心上人害死的姑娘复仇的故事,因为只剩下一堆骨头,所以用人皮伪装自己。美艳无双的画皮呀,你的灵魂可在叫喧着饥饿?这是一个‘吃货’的倾国传奇。
  • 青梅竹马:我们分手吧

    青梅竹马:我们分手吧

    自从发现自己是孤儿,莫璃就冷默了,不说话、不交谈,眼睛里满满的都是冰凉,“你不要再这样了好不好,这样的你…很讨厌”“那又如何?讨厌又如何?喜欢又如何?那不过是一个人的主观思想罢了”……本书是作者的第一本书,如果写的不够好可以提出来哦!
  • 武运天道

    武运天道

    星辰三千万,帝君重降世。挥剑战九霄,以武运天道。
  • 璀璨人生.

    璀璨人生.

    生活总是充满戏剧性,人们总是希望所有一切都如同想象中一样。可却被迫活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你说要敬往事一杯酒,再苦也不回头。可若是那人伸出手,你又是否跟她走?
  • 你若爱我一次,便足矣

    你若爱我一次,便足矣

    “对不起,小言,我.......”,那把刀刺过了我的心脏,痛到窒息的感觉令我难忘,“你叫什么名字”,“凡言,平凡的凡,无言以对的言”,“那么,你记住了,我,叫莫原”
  • 中华家训4

    中华家训4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

    大广方总持宝光明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假如我是一只猫

    EXO假如我是一只猫

    呐。脸盲啊,被守护治好了呢,他们是光啊,是信仰啊。那么喜欢,当只宠物陪着他们也不错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