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79200000014

第14章

第四部四波底罗提舍尼法

摄颂曰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花色苾刍尼。自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得第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复持第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乞初钵施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难陀从彼乞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巷中闷绝倒地。诸居士见咸生讥议。沙门释子无悲愍意。由苾刍尼乞食。事过分废阙待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于村路中从非亲苾刍尼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非亲者。若是亲尼受食非犯。苾刍尼者。谓已近圆是清净行。于村路中者。若尼住处受取。若苾刍尼自为施主。食非乞得苾刍受取。悉皆无犯。自手者。谓是自受若他为受。若尼遣人送者无犯。言食者。谓五珂但尼五蒱膳尼受得便犯重。言食者。说本意也。是苾刍者。简苾刍尼。应还村外住处者。往本住处说悔其罪。设村路中有苾刍者亦不应说。诣诸苾刍者。谓清净人。我犯恶法者。谓是如来所遮之事。是不应为者。言非苾刍所应作事。是名对说者。各各对人说罪名字。问自余诸罪皆对他说。云何于此得对说名。答谓于住处现有苾刍。皆须一一别对陈说。不同余罪故受别名。又犯罪已。即须陈说不得停息。复异余罪。实非亲尼作非亲想疑得根本罪。亲非亲想疑得恶作罪。于亲非亲而作亲想无犯

受尼指授食学处

佛在室罗伐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语窣吐罗难陀苾刍尼曰。若有施主请僧食处。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与我。尔时彼尼既受教已。于他请处多持好食偏与六众。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诸苾刍空腹而去。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白衣家食。有苾刍尼指授此苾刍。应可多与美好饮食。诸苾刍应语是苾刍尼言。姊妹且止少时。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作是语者。是诸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言众多苾刍者。二人已上乃至大众。白衣家者。谓有门户巷陌之处。若在寺中者。无犯。食者如上说。此与多好等者。显胜显多。姊妹且止少时者。谓据食竟以为少时。是故云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苾刍作是语者。若一人遮合众无犯。若在门外食者。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授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见有尼或出或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若尼亲族家。若由彼尼而设供食指授者。无犯

学家受食学处

佛在广严城。僧诃将军已见谛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库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时教作白二羯磨。于彼舍内不应受食。若有床座应为受之。时尊者舍利子目干连。先受彼请于舍内食。六众见已作是念。此人初见谛时亦请我食。又因食竟。见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烦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刍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言学家者。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唯此学人处在居家非无学位。学家羯磨者。谓众共许作法成就先不受请者。虽得羯磨受请非犯。若非二五羹菜等类。自手受取及得解法。并皆无犯。言解法者。谓彼赀财还复如故。应作白二舍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应知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

佛在劫比罗伐窣睹城多根树园。时六众苾刍。在阿兰若住。时彼林野多诸贼寇。有信心者持供食来。欲就林中兴设福会。是时六众预往迎食。见彼女人被贼剥脱身无衣服隐在草中。六众见已强令授食。家人后至问知非法。断绝信心因生讥谤。事恼同前。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险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还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此据缘起故作是说。若更远处亦同此制。凡是住处若有恶魔不信天众。可畏药叉及诸猛兽。并不应住若险难处无看守人者。应差苾刍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应晨朝诣险难处用心观察。若见贼时应放火烟。或道中布叶。或竖高幡令人远见。若有施主送供食来。见此标时令其警备。或遣人迎接。其观察人。听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无犯。住处外者。谓离住处也。应还住处者。前三学处过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学处。过在空林故云应还住处。实无看守作无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轻后二无犯。在阿兰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应善知。行人来往随力供给干糗及水。量时贮畜。若见客至应唱善来。含笑先言不应嚬蹙。若女人来随其年几作母女姊妹等想。余文可知

第五部众学法

总摄颂曰

衣食形齐整  俗舍善容仪

护钵除众病  草水过人树

众学法者。谓于广释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如诸苾刍不应鼓乐。若供养时不得告云汝可作乐。应语言汝可供养大师。不应三指点灰于自额上画为三道。亦不以镜及水为好观而观虫之时。见面无犯。若看面疮痕。若看头白面皱。观知前后容颜改变生厌离想。此皆无犯。不应以梳理发。于诸善品不应懒惰。若为大众种植诸树未花未果不应舍而远行若嘱别人看守者无犯。出入门户咸须用心。开闭之时不应造次。若经行时勿缓勿急。应畜洗足器若见瓶空应即添水。不应以杙钉于制底。不应登上。若无求寂及以余人者。应香汤洗足为供养事上亦无犯。若作大师形像。除脚钏耳珰。余庄严具随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佛陀大会旋绕村城行道之时。五众咸应随从围绕其最老上座应受吉祥水。有力少年应助擎像。如是等于律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作。又于苾刍尼学处。苾刍所不应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众多学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众着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天所说无有异也。因制苾刍披着衣法。言齐整者。离不齐整着衣之过应当学者是应学事。不太高者不过膝上。此中犯者。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或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著者唯犯责心恶作。如是于余学处准此应知。不太下者语不下垂至地。齐何是着裙量。谓齐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边当脐内擫下垂于地。由如象鼻。不蛇头者。谓反出衣角。屈擫腰间。头若龙蛇。不多罗叶者。谓捉裾边细叠。成襵腰边总擫。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不豆团形者。总捉上裙傍内腰裹。同俗妇女。着裙作豆团形。齐整披三衣者。亦是离不齐整着衣过。不太高者。谓不过膝上。不太下者。不垂过裙缘。好正披者。不张手足现撩乱相。好正覆者。应好覆盖不偏露形。少语言者。不应同俗多作言说。不大叫呼如童儿类。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近恐有伤损。不覆头者。不以衣物覆头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双抄者总襵两边置于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不摇身者。如炫色女摇身而行。不掉臂者。犹如小儿及瘨狂类。不摇头者。犹如象子摇动其头。不肩排者。不以肩髆排触于他。不连手者。不应连手在路并行。未请坐不应坐者。在室罗伐悉底城。由邬波难陀在婆罗门舍。制斯学处。不善观察者。亦在室罗伐悉底城由邬陀夷不观床座坐杀小儿。放身者缘在劫比罗伐窣睹城。由邬陀夷习学菩萨。昔在宫时生戏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讥。故制。不垒足者。不以一脚重于脚上垒之而坐。不重内踝者谓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应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时极须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不得满钵受饭者。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应遥唤。随到受之勿生贪想。若预申钵表有贪心。钵临食上是丑恶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说相同淫女。应善用心抟者。谓以手把饭非多非少。可口而内非是抟令相着。张口待食现饕餮相。食在口中不应言。说同白衣法。羹饭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故为弹舌诈现醋相。不[口*((甫-、)/寸)][口*集]食者。其食实醋故[口*((甫-、)/寸)][口*集]唇作声而现甜相。言呵气食者。其食过热戏现冷相呵之使热。吹气食者。其食过冷戏现热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调弄施主致招讥过。不手散食者。不如鸡爬食。不啮半者。半在口中半堕钵中。不舒舌者。长舒其舌舐掠两唇。窣睹波形者。下置糗团仿其塔状。上置萝菔作相轮形。是地狱中脯烂拏塔。为其调戏致俗讥嫌。舐手者。手有余食不应舌舐。手有食水不振余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心。污手捉净水者。谓食所沾及不净所污。凡欲食啖。皆须土屑澡豆等净洗手已。方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有诸俗人从苾刍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邬波难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贱。是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遍净洗钵已。盛满清水诵圣伽他。可两三遍方授与人。地上无替不应安钵者。若以树叶等为替者无犯。不立洗钵者。恐堕破故。及危险等处皆恐损故。听法之人先应虔敬。若怀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离憍傲相及诸兵刃方为说法。若有病者无犯。若青草上好树下。及花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若棘刺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干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应于寺东北角安置圊厕。其厕四边应栽棘刺。大小行厕并须别作。各安门扇皆着傍扂。其便利处应在隐屏。凡欲入厕应脱上衣。在于上风净处安置。向洗手处于甎版石上。先置灰土用为洗净。其置土物长一肘阔一磔手余。用灰及土列作两行。行别七聚。更安一聚总十五聚。土须细末聚若半排。贮土之器应用木槽。预收备拟无令阙乏。将入厕时持土三块。事讫可用余物随时去秽。一用洗身二块遍洗左手。其筹片等不应弃于厕内。应穿小孔向外弃之。下湿之乡别为洗处。水流外出不应停溢。若悬绝临崖者随事筹量。初入厕时作声謦欬。或时蹋地。或复弹指。应掩门扇闭以傍扂。便转既竟。左腋抱瓶右手开门。至洗净处蹲在一边。土近右手瓶安左髀左臂牢[(序-予+猒)/手]。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后右手拨取七土但洗左手。后之七土两手俱洗。余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随洗随流勿令停住。次向余处别洗双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触瓶。以干牛粪揩手。取净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为净。得作余事。此由身子作斯洗净。伏彼外道婆罗门故。世尊因此制诸苾刍。若不依行咸得恶作。若小便时。但一土洗身一土洗身。如广文说。捡挍寺人数观厕处。见有不净即应扫拭涂治。或水洗令净。其小行处有不净时。应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决通无令臭秽。若有病人不能起动者。应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疮损除弃不净。应畜两盆更互净洗。或将油拭。大小行时不应披三衣。但着僧脚崎及裙。亦不应用好者。善须详审勿衣触地。若苾刍大小行讫。乃至未将净水漱口。不受他礼亦不礼他。不坐床座及啖饮食。违者皆得恶作。若饮药汤无水可求者无犯。若服泻药若患苦痢。乃至未止不应数洗。须将筹等权时且用。若泻痢竟依法而洗。鞋履沾污即应洗除。病人坐处及洗净处勿令劳倦。若便利未至不应预去。时至不应久留。若泄下气勿使作声。旋溺事了不。应久住其处。于厕屋内若上座前若在净地。及对食者皆不洟唾。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若多唾者应向屏处。若有病缘听安承器。若沙若石及草土等。安在器中勿使灒溢。应数洗之无令臭气。不得水中者。若水阔应于木上。若无可得同上草田。不上过人树者。恐日时过望取食人。若有虎豹听上高树。但有难缘并皆无犯

此众学法总为八例。一着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啖事。五护钵事。六说法事。七便利事。八观望事。余如广文

七灭诤法

摄颂曰

现前并忆念  不痴与求罪

多人语自言  草掩除众诤

应与现前毗柰耶  当与现前毗柰耶

应与忆念毗柰耶  当与忆念毗柰耶

应与不痴毗柰耶  当与不痴毗柰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当与求罪自性毗柰耶

应与多人语毗柰耶  当与多人语毗柰耶

应与自言毗柰耶  当与自言毗柰耶

应与草掩毗柰耶  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为七灭诤法。何谓四诤。一评论诤。二非言诤。三犯罪诤。四作事诤。言评论诤者。如有诤云。凡说法时获利养者。此物合入说法之人。有云不合由此为缘。遂致纷竞。因评论事而起诤故。名评论诤。此之诤论局在僧众。或望别人诤根有六。若缘差别乃有十四。何谓为六。一忿恨。二覆恼。三嫉悭。四谄诳。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何谓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调伏。四非调伏。五有犯。六无犯。七重。八轻。九有余。十无余。十一责心罪。十二恶作罪。十三恶说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对人说。又有三种。谓善不善无记。亦是诤根。问曰。凡是评论即是诤耶。应作四句。第一句是评论而非诤。谓但有评论不入诤门。第二句是诤非评论。谓余三诤。第三句前二合。第四句谓除前相余之三诤。各为四句。准此应说。言非言诤者。若前人是善不应诘责而诘责者。名非言诤。非者是鄙恶义。谓以鄙恶之法而责诘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说其是鄙恶人。如以非法诘实力子而兴于诤。此即是根。余如上说。犯罪诤者。谓五部罪。由诤此罪而起于诤。此即是根。从身语心有犯。唯身如苾刍。与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卧睡已。女人后至或睡不觉。他置高床。或他然灯烛等有犯。唯语谓无故心过五六语。为女人说法有犯。唯心谓长净时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杀生饮酒有犯。语心俱如为女说法。故心过五六语有犯。身语心俱。谓杀生饮酒发言称叹。是谓三业犯罪差别。作事诤者。由作单白等羯磨之事而为诤根。于所作事诤得生故。已明四诤。七灭云何。今于此中略言其要。初评论诤以二法灭。谓现前及多人语。次非言诤以三法灭。谓现前忆念不痴。次犯罪诤以四法灭。谓现前自言。求罪自性如草相掩。次作事诤和合僧伽当为除殄。言现前者。有其二种。谓人法现前。人是能殄诤。人及所为者法。谓如法如律为其除诤。言多人语者。若诤难殄。应可行筹。据筹多者。而除其诤有四种。行筹覆盖显露耳语。一切僧伽言忆念者。如实力子。被他苾刍非法诘时心生愧耻。众应与作白四羯磨。忆念之法彰其无犯。言不痴者。如西羯多苾刍。瘨狂之时造众过恶。后被他诘众应与作不痴羯磨。言自言者。如有苾刍。既犯罪已或诘不诘。或令忆不忆。诣苾刍前如法说罪。言求罪自性者。谓在众中初言无犯生轻慢心。后言有犯等。应与羯磨为治罚法。求罪自性言如草相掩者。两朋斗诤不和合时。二朋之中有尊宿者。各于自朋以理告示。于他党处共作忏摩。其所犯罪咸皆说悔。息高慢心求共和合。如是展转更相愧谢。如草相掩有三种人。一举事人。二被举人。三处中人。此三各有十六法。及处中人八法。五法简与重简令就有德付使往还。殄诤法等。具如广文。前云因论说法诵经之时。所获施物谁当合得共生诤竞者。佛言。但说法人下至说一颂。所得利养法师合受。勿致疑惑。复次既识于诤及除灭事苾刍。要行伏烦恼法。依阿笈摩教当略言之。此别解脱经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十事。谓止息忍证依仗僧伽净信女人资生受用苾刍苾刍尼俗人之事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事。若苾刍依此十事修行之时。由二种烦恼而生其犯。一远二近。远者谓由忘失正念。追寻昔事而起烦恼作其罪业。近者谓烦恼心忽然自起。于现前事作其罪业。时彼苾刍知其因已。应当远离如避火坑。顺理作意令因不起。若彼烦恼以自心力不能除者。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人请对治法。作意除遣仍不除者。当于昼夜读诵闻思简择其义。于三宝所及师长处。至诚供养忘自劬劳。或向他方或减食等。令彼烦恼不复现行。仍不除者。当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为四念住无常等想。仍不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四事供养。诸佛世尊及得天眼诸同梵行。并天神等悉遥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起烦恼心造诸恶业。当自克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所犯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斯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仍起染心。虽受信施亦无有犯。当自审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然烦恼心不能除者。即应舍戒归俗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此诸恶业定感当来恶异熟果。如增三经广说其事。上明四诤及七灭事了

次明略教

问于此广说毗柰耶中。或时有事非佛所遮亦非开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答若有此事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为遮外道云释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总结如文。此是如来应正等觉戒经中所说所摄。若更有余法之随法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仁等共集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勤光显大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言所说者。谓是文句所摄。是义有余。谓十七跋窣睹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法之随法者。法谓涅槃清净无累。随法即是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是故名随。余文劝学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毗钵尸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苦身以为正行。又诸邪师顺其情欲为说邪法但由苦行能招乐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说。往昔恶业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复作。宿业既尽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获得常乐。作如是行方曰沙门。尔时彼佛为欲对治此邪解故。说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颂意显对治苦身修行之类。故说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饿苦身受诸热恼得胜涅槃。此中忍者。谓谛察法忍。由解了法终获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证会。复为遮彼邪见外道出家之辈。妄说异法教化他人。无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无果益故。云出家恼他人不名无沙门。沙门者是寂静义。尸弃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后世受天妙乐。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众。说斯略教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谓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故名明眼。险途者。谓是二处。一是生天。二是恶道。虽复生天受诸胜乐。报尽之后还堕恶趣。安隐处者。所谓涅槃安隐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离因。生界者。谓是三界众生。诸恶者。谓是愚夫杀羊祠祀求生天乐。智者了非不随其见。修出离行远彼邪途

毗舍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心生喜足不修胜行。又常乐说他人过失。以语以意恼害于人。为遮彼故。说斯略教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次防意业不欲害彼。善护戒经等者。为对治彼不能证得沙门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净舍诸欲乐。及以苦身不同白衣诸外道辈。离二边过方契正修故。言饮食知止足下卧具者。谓在边房。受粗卧具。及兰若处常习定门。顺教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教

拘留孙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养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譬如蜂采花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苾刍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诸苾刍。行入聚落乞食之时。不应坏彼施主敬心。喻若游蜂在于花处。少持轻蕊无损色香。趣得充虚勿生恼坏。又释云。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花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亏此二

羯诺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自谈己胜毁訾于他。唯习多闻讲论义理。好相违逆乖上人行。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常乐伺求他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不能证解。为对治彼说初半颂。下之两句反上应知。正不正者。谓善恶行

迦摄波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习定。心生味着更不进修。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勿着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勿着于定心者。劝勿放逸耽味于定。勤修寂静处者。谓是涅槃。劝彼速令证入见谛。由见谛理。是妙涅槃所生处故。能救者。谓是苾刍无忧。常令念不失者。显由见谛获斯果利长无忧恼。假令证定暂得无忧。由定不能断烦恼故。由有烦恼心不静息念不圆满。于未来世忧恼还生。若见谛理更不复退。诸余烦恼渐次断除。次一行颂明见谛者断余烦恼。次第之义初之三句。明断欲界烦恼。除悭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渐增。又于圣人清净尸罗及行忍等息诸怨诤。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乱恶心。惑尽至涅槃者。若三界惑尽业累俱亡。契会无生证涅槃乐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恼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时便生喜足。为三事故说其三颂。为遮恶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于十二年中为无疱僧伽。说斯波罗底木叉略教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颂上句云。一切恶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应作。遮其恶行事通三业。故云一切恶莫作。所有众善悉应奉行。故云一切善应修。心所行处悉皆调伏。故云遍调于自心。是则略明佛所教诫。次颂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护三业。故云善护身等。一一不作体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业舍恶从善。劝令尽护。即解脱众苦故叹善哉。是故苾刍随其力分。常善护持能证常乐。次第三颂令不忘念。然于三时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摄想现前。一于他人诘罪之时。应审护口以答于彼。勿令失念为卒暴言。故言善护于口言。二于先时所经欲境若起忆念。当善护心勿生爱着。故言亦善护于意。三于五处非所行境而作游行。他不与物而辄自取。所不应食而强食之。或时以身触恼于彼。离此诸过故。言身不作诸恶。此之三业常令清净名善苾刍。方是光显奉顺圣教。能随大师所行正道。然七佛世尊褒洒陀日。随机设教多少不同。初则六月。一为长净说其略教。次则五月。乃至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说斯略教

毗钵尸式弃  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  如[犛-未+牙]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颂结集所说。初一颂彰七佛名。言天中天者。一切诸佛皆是净天。由彼自证清净无上法故。释迦大师是天中天独能于此五浊恶世调难调者。号调御师。随机教化令得解脱。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颂赞佛胜德。诸声闻众尊重戒经。次有二颂是结集引经。劝希出离勤修解脱。言汝当求出离者。发心舍俗修出离行。于无常等不应乐着。于佛教勤修者。谓得见道降伏生死军者。谓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于草舍未劳尽力。智者亦尔。坏生死狱不假多时。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断诸结漏。于佛教中不为放逸。出烦恼海尽苦边际证妙菩提。次有二颂亦是结集所置。初序劝诫作长净意护戒殷勤宁死不犯。如[犛-未+牙]牛爱尾不顾身命。次明所为福业回施有情广利无边俱成佛果

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

四波罗底提舍尼法

摄颂曰

非亲尼自受  舍中处分食

不请向学家  受食于寺外

从非亲尼受食学处

佛在王舍城竹林园中。时莲华色苾刍尼。自发愿言。我乞食时。得初满钵奉施僧伽。得第二钵自供而食。后因行乞见饥苾刍。复持第二钵。以用布施。缘斯断食。明日又乞。初钵施僧。得第二钵方欲自食。时邬波难陀从彼乞求。便持施与。身体虚羸。于大巷中闷绝倒地。诸居士见咸生讥议。自言出家无悲愍意。由苾刍尼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于村路中。从非亲苾刍尼。自手受食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非亲者。若是亲尼受食于彼非犯。故苾刍尼者。谓已近圆是清净行。于村路中者。若尼住处受取。若苾刍尼为施主施食非乞得。苾刍受取悉皆无犯。自手者为是自受。若他为受。若尼遣人送者无犯言食者。谓五珂但尼五蒲膳尼。受谓受得即获其罪。言若啖嚼者。此说本意也。是苾刍者。简苾刍尼。应还住处者。圣制遣村外住处说悔其罪。设村路中有苾刍者。亦不应说。诣诸苾刍者。谓清净人。我犯恶法者。谓是如来所遮之事。是不应为者。言非苾刍所应作法。是名对说者。各各对人出罪名也问曰。自余诸罪亦听对说。云何于此得对说名。答曰。谓于住处现有苾刍。皆须一一别对陈说。不同余罪故。受别名。又犯罪已。即须陈说。不得停息。亦异余罪。实非亲尼作非亲想疑。得根本罪。亲非亲想疑。得恶作罪。于亲非亲而作亲想无犯

受尼指授食学处

佛在室罗筏城给孤独园。时六众苾刍。语窣吐罗难陀苾刍尼曰。若有施主请僧食处。汝可就宅教彼施主。多以好食与我尔时彼尼既受教已。于他请处。多持好食偏授六众。由此食少不得周遍。令诸苾刍空腹而去。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众多苾刍于白衣家食。有苾刍尼指授。此与根果此与饼饭。此与羹菜此可多与诸苾刍应语是苾刍尼言。姊妹。且止少时。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作是语者。是诸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言众多苾刍者。二人已上乃至大众。白衣家者。谓有门户巷陌处也。若在寺中者无犯。食者如上说。此与根果等者。显胜显多。姊妹。且止少时者。谓据食竟。以为少时。是故云待诸苾刍食竟。若无一人苾刍。作是语者。若一人遮合众无犯。若在门外食者。应问门内无苾刍尼指授食不。若不问者。得恶作罪。若见有尼或出或入。亦应问之。若不问者。亦得恶作。若尼亲族家。若由彼尼而设供食指授者无犯

学家受食学处

佛在广严城。僧诃将军已见谛理。心生正信。常行惠施。所有库藏遂致空竭。世尊知时教作白二羯磨。于彼舍内不应受食。若有床座应为受之。时尊者舍利子目干连。先受彼请。于舍内食。六众见已作是念。此人初见谛时。亦请我就食。又因食竟。见彼家中有小男女求食而泣。由乞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知是学家僧与作学家羯磨。苾刍先不受请。便诣彼家自手受取珂但尼蒲膳尼食。是苾刍应还村外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言僧伽者。谓众已为作遮护法。言学家者。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惟此学人处。在居家非无学人也。学家法者。谓众详许善为羯磨。先不受请者。虽得羯磨受请非犯。言自手者。谓从彼手堕此手中。初堕手时便得本罪。列二五食者。欲明羹菜等类。受取无犯。若作解法竟者无犯。言解法者。谓彼赀财还复如故。应作白二。舍前遮法。境想六句如上应知

阿兰若住处外受食学处

佛在劫毕罗筏窣睹城多根树园。时六众苾刍在阿兰若住处而住。时彼林野多诸贼寇。有信心者持供食来。欲就林中兴设福会。是时六众预往迎食。见彼女人被贼剥脱。形体露现隐于草中。六众见已强令授食。家人后至问知非法。断绝信心因生讥谤。由饮食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若复苾刍在阿兰若恐怖处住。先无观察险难之人。于住处外受食食者。是苾刍应还住处。诣诸苾刍所。各别告言。大德。我犯对说恶法。是不应为。今对说悔。是名对说法

阿兰若者。去村一拘卢舍。有僧住处。此据缘起故作是言。若更远处亦同此制。凡是住处。若有恶魔不信天众可畏药叉及诸猛兽。并不应住。若险难处无看守人者。应着苾刍。具五法者。令往看守。既被差已。彼应晨朝诣险难处。用心观察。若见贼时应放火烟。或道中布叶。或竖高幡令人远见。若有施主送供食来见此摽时令其警备。或遣人迎接。其观察人听在中前食五正食。若看守人在道受供者无犯。住处外者。谓离住处也。应还住处者。前三学处。过由家起故云向村外。此一学处过在空林。故云应还住处。实无看守。作无看守想疑。得根本罪。次二轻后二无犯。在阿兰若所居方地星辰道路。咸应善知行人来往。随力供给干糗及水量时贮畜。若见客至应唱善来。含笑先言不应嚬蹙。若女人来随其年几。作母女姊妹等想。余文可知

众学法

众学法者。谓于广释及十七事中。所有众多恶作恶说。咸悉摄在众学法中。是故总言众多学法。如苾刍众不应鼓乐。若供养时不得告云。汝可作乐。应语言。汝可供养大师不。应三指点灰于自额上画为三道。亦不以镜及水为好观面。观虫之时见面无犯。若看面疮[病-丙+(一/艮)]。若看头白面皱。观知前后容颜改变。生厌离想。此皆无犯。不应以梳理发。于诸善品不应懒惰。若为大众种植园圃。未华未果不应舍而远行。若属别人看守者无犯。出入门户咸须用心。开闭之时不应造次。若经行时勿缓勿急。应畜洗足器。若见瓶空应即添水。不应以杙钉于制底。不应登上。若无求寂及以余人者。应香汤洗足为供养事。上亦无犯。若作大师形像。除脚玔耳珰余庄严具。随意应作。若菩萨像者听。佛陀大会旋绕村城。行道之时五种咸应随从围绕。其最老上座应受吉祥水。有力少年应助擎像。如是等于律所说不依行者。咸得恶作。又于苾刍尼学处。苾刍所不应为者。亦皆得罪。是故通言众多学法。此等皆由法式事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声闻众着衣服耶。是时诸天前白佛言。如净居天所著衣服。世尊即以天眼观知。如诸天所说无有异也。因制苾刍披着衣法。言齐整者。离不齐整着衣过也。应当学者。是应学事。不太高者。不过膝上也。此中犯者。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或时忘念。或是无知非法著者。惟犯责心恶作。如是于余学处。准此应知。不太下者。谓不下垂至地。齐何是着裙量。谓齐踝上四指。不象鼻者。不放裙边当齐内擫下垂于地由如象鼻故以为喻。不蛇头者。谓反出衣角屈擫腰间头若龙蛇。不多罗叶者。谓捉裙边细叠成襵。腰边总擫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者是也。不豆团形者。总捉上裙傍内腰裹。同俗妇女着裙作豆团形也。齐整披三衣者。亦是离不齐整着衣过也。不太高者。谓不过膝上。不太下者。不垂过裙缘。好正披者。不张手足现撩乱相。好正覆者。应好覆盖不偏露形。少语言者。不应同俗多作言说。不大叫呼。如童儿类。设有须唤他不闻时。应请俗人为其大唤。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踰伽地。是为视量。踰伽量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近。恐有伤损。不覆头者。不以衣物覆头。犹如新嫁女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双抄者。总摄两边置于肩上。凡是行步非大人相者。皆应远离。不摇身者。如炫色女摇身而行。不掉臂者。犹如小儿及癫狂类。不摇头者。犹如象子摇动其头。不肩排者。不以肩搏排触于他。不连手者。不应连手在路并行。未请坐不应坐者。在室罗筏悉底城。由邬波难陀在婆罗门舍。制斯学处

不善观察者。亦在室罗筏悉底城。由邬陀夷不观床座坐杀小儿。放身者。缘在劫毕罗伐窣睹城。由邬陀夷习学菩萨。昔在宫时生戏弄心。放身而坐。床座摧破。招讥故制。不垒足者。不以一脚重于脚上垒之而坐。不重内踝者。谓不正身重踝而坐。不重外踝者。准事应知。恭敬受食者。凡受食时极须存念。不应宽慢致令钵破。食钵不得满者。受食之时。应观其钵。勿令流溢。所有羹菜不应多请。后安饭时。恐溢出故。行食未至。不应遥唤随到受之。勿生食想。若预申钵表有贪心。钵临食上是丑恶相。言恭敬者。不多言说相同淫女。应善用心。抟者。谓以手爬饭非多非少。可口而内。非是抟令相着张口待食。现饕餮相。食在口中不应言说。同白衣法。羹饭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不弹舌食者。施主设食其食过甜故。为弹舌诈现醋相。不[口*專][口*集]食者。其食实醋故[口*專][口*集]唇作声而现甜相。言呵气食者。其食过热戏现冷相。呵之使热。吹气食者。其食过冷戏现热相。吹之使冷。此等皆是调弄施主致招讥过。不手散食者。不如鸡爬食。不啮半者半在口中。半堕钵中。不舒舌者。长舒其舌。舐掠两唇。窣睹波形者。下置糗团像其塔状。上置萝菔作相轮形。是地狱中脯烂拏塔为其调戏。致俗讥嫌。舐手者。手有余食不应舌舐。手有食水不振余人。系心而食充躯长道。不得观他生嫌贱心。污手捉净水者。谓食所沾及不净所污。凡欲食啖。皆须土屑澡豆等净。洗手已方捉食器饮器。及净水瓶。有诸俗人从苾刍乞钵中水为吉祥故。为除病故。时邬波难陀。以所食钵水。和残饭持与。令生嫌贱。是故圣制授钵水法。应先三遍净洗钵已。盛满清水。诵圣伽他。可两三遍。方授与人地上无替。不应安钵者。若以树叶等为替者无犯。不立洗钵者恐堕破故。及危险等处。皆恐损故。听法之人先应虔敬。若怀憍慢法水不停。是故恭勤方能受道。离憍傲相。及诸兵刃方为说法。若有病者无犯。若青草上好树下及华果树。人所停息者。不应大小便。若棘刺丛处者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干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应于寺东北角安置圊厕。其厕四边应栽棘刺。大小行厕并须别作。各安门扇皆着傍扂。其便利处应在隐屏。凡欲入厕应脱上衣。在于上风净处安置。向洗手处。于甎版石上先置灰土。用为洗净。其置土物长一肘阔一搩手。余用灰及土列作两行。行别七聚。更安一聚。总十五聚。土须细末聚若半挑。贮土之器应用木槽预收备拟。无令阙乏。将入厕时。持土三块事讫可用。此物随时去秽。一将拭体一用洗身。一块偏洒左手。若有筹片两块。便得其筹不应弃于厕内。应穿小孔。向外弃之。下湿之乡别为洗处。水流外出。不应停溢。若悬绝临崖者。随事筹量。初入厕时作声謦咳。或时蹋地。或复弹指。应掩门扇闭以傍扂。便转既竟。左腋抱瓶右手开门。至洗净处。蹲在一边土近右手。瓶安左膝。左臂牢压。或安三叉木上。注水向身。然后右手拨取七土。但洗左手。后之七土两手俱洗。余有一土。用洗君持。其水随洗随流。勿令停住。次向余处别洗双足。披衣持瓶。既到房已安置触瓶。以干牛粪揩手。取净瓶水如法再三洗漱。方名为净。得作余事。此由身子作斯洗净。伏彼外道婆罗门故。世尊。因此制诸苾刍。若不依行。咸得恶作。若小便时。但一土洗身。一土洗手。如广文说。检校寺人数观厕处。见有不净即应扫拭涂治。或水洗令净其小行处。有不净时应用草揩。或破布拭以水灌洗。有泥决通无令臭秽。若有病人不能起动者。应穿床席作孔。以破衣替身恐生疮损。除弃不净。应畜两盆。更互净洗。并将油拭。大小行时不应披三衣。但着僧脚崎及裙。亦不应用。好者善须详审。勿衣触地。若苾刍大小行讫。乃至未将净水漱口。不受他礼。亦不礼他。不坐床座及啖饮食。违者皆得恶作。若饮药汤无水可求者无犯。若服泻药若患苦痢。乃至未差不应数洗。须将筹土权时且拭。若泻痢竟依法而洗。鞋履沾污即应洗除。病人坐处及洗净处。勿令劳倦。若便利未至不应预去。时至不应久留。若放下气勿使作声。旋溺事竟。不应久停圊内。于厕屋中不弃洟唾。若上座前。若在净地及食者前皆不洟唾。凡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为洟唾。若性多洟唾者。应向屏处。若有病缘听安承唾器。若沙若以石若斩草竖安器中莫使灒溢。应数洗之。勿令臭气。不在水中者。若水阔应于木上。若无可得同上草田。树过人不上者。恐日时过望取食人。若有虎豹听上高树。但有难缘者皆无犯

此众学法总为八例。一着衣服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食啖事。五护钵事。六说法事。七便利事。八观望事。余如广文

七灭诤法

应与现前毗奈耶  当与现前毗奈耶

应与忆念毗奈耶  当与忆念毗奈耶

应与不痴毗奈耶  当与不痴毗奈耶

应与求罪自性毗奈耶  当与求罪自性毗奈耶

应与多人语毗奈耶  当与多人语毗奈耶

应与自言毗奈耶  当与自言毗奈耶

应与草掩毗奈耶  当与草掩毗奈耶

若有诤事起。当以七法顺大师教。如法如律而除灭之。此等皆由他诘问事。不忍他诘讥嫌烦恼。制斯学处

七灭诤法者。于四诤事七法能除。是故名此为七灭诤法。何谓四诤。一评论诤。二非言诤。三犯罪诤。四作事诤。言评论诤者。如有诤云。凡说法时获利养者。此物合入说法之人。有云不合。由此为缘遂致纷竞。因评论事而起诤故。名评论诤。此之诤论局在僧众。或望别人诤根有六。若缘差别乃有十四。何谓为六。一忿恨。二覆恼。三嫉悭。四谄诳。五无惭愧。六恶欲邪见。何谓十四事。一法。二非法。三调伏。四非调伏。五有犯。六无犯。七重。八轻。九有余。十无余。十一责心罪。十二恶作罪。十三恶说罪。十四越法罪。下三对人说。又有三种。谓善不善无记。亦是诤根。问曰。凡是评论即是诤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评论。但私未入诤门。第二句是诤非评论。谓余二诤。第三句前二诤合。第四句谓除前相余之三诤。各为四句准此应说。言非言诤者。若前人是善。不应诘责而诘责者名非。言诤非者。是鄙恶义。谓以鄙恶之法而言诘他。如世人云。此非是人意欲说其是鄙恶人。如以非法诘实力子。而兴于诤。此即是根。余如上说。犯罪诤者。谓五部罪由争此罪而起于诤。此即是根从身语心有犯。惟身如苾刍与未具人同室宿。未出作已出想。若卧睡已女人后至。或睡不觉他置高床。或他然灯烛等有犯。惟语谓无故心过五六语。为女人说法有犯。惟心谓长净时有心覆罪有犯。身心俱如杀生饮酒有犯。语心俱如为女说法故。心过五六语有犯。身语心俱谓杀生饮酒发言称叹。是谓三业犯罪。差别作事诤者。由作单白等羯磨之事。而为诤根。于所作事诤得生故。已明四诤七灭。云何今于此中。略言其要。初评论诤以二法灭。谓现前多人语。及众行筹有三种人。谓能诘所诘及处中人。此中能诘人有十六事。当审观察。然后诘他。他信语不其事实。不是顺时。不有利益。不有是闻疑根。不为身为语。若村野昼夜有余无余。我有力不如是称量。自有五法成就。方始诘他。异此不应。其被诘人亦有十六事。当审观察。容他诘问。此诘我人。是持戒不有追悔。不有多闻。不善律教。不见等十二如前已说。称量彼人具五法不。又处中人亦具十六法。谓持戒等有慈爱心。亲往二朋和谐诤事。有德有能。异此便非应。以现前法而殄其诤。有二现前。谓人及法。其称量事有多十六法。及以八法。诸进不事其相繁多。此不详述

其所治人。若不肯随顺者。应连缰杙等弃而调御之。若仍不随顺者。应授与僧及简重简人。并具德行解三藏者。若皆不能殄息。应付上座。遮不令诤。若此亦不息者。应还付僧作行筹等。是名三法具如广文。又非言诤如初诤说。忆念法者。如实力子应与忆念法。不痴法者。如西羯多苾刍痴狂时犯。应与不痴法。又犯罪诤。以四法除作事诤。惟对众灭颇有诤事。不以七法除灭。得销殄耶。有谓二人为斗诤事随一身死。或时归俗。或复长病。或向他方。前云。说法诵经之时。所获施物谁当合得。因生诤竞者。但说法之人。下至宣说一颂。所得利养法师合受。勿致疑惑。有七种事。以七法灭。云何为七。谓所犯罪不自言事。于他所说言无犯事。制不自由曾为恶事。他诘问便讳事。若他诘时。时不自臣事。先有许言。后慢事。初谓苾刍见自言悔事。共相朋党为傲事不臣。其罪众应彼犯罪。对面诘问。彼臣其察彼罪非罪相。随所犯罪。应令说悔。不令更诘。此之诤事。以现前法而除灭之。复次于他所说。具以三根而诘问时。彼云。我不忆其事。众应善察问。能诘者令其忆念。观知虚实。以忆念法而除灭之。复次制不由己。曾为臣事。他诘问时云。我痴狂不自省觉。差后不为众应对。彼善三藏者。宣陈其事。彼当善察。于犯不犯求其实性。以求实事法而除灭之。复次他诘问时。初言有犯。后言无犯。众应善察。彼对多人自言其犯。今云不犯。取多人语而除灭之。复次他诘问时。不往众中自言有罪。即如法悔。以自言法而除灭之。复次若彼此两朋共相纷竞。各执己见恃怙慢情。有善苾刍。于后此朋各令息诤。更相忏谢。说悔其罪。起卑下心不相举发。以草敷法而除灭之。既识诤事及除灭法。苾刍要行。当总言之。此别解脱戒经统明首末。体义大纲要有其十事。谓遮止不忍不证依仗僧伽净信女人。受用资具苾刍苾刍尼俗人相涉。取食受请。威仪轨范。共相诘问。若苾刍依此十相修行之时。有二种烦恼。或容生起由忘正念。便忆曾经远境起染爱心。造众过失。复由观现前近境。起染爱心而犯众罪。苾刍了知起犯缘已。即于此事生对治心。令其除灭。若染缘强盛。不能除遣。应就尊宿及闲三藏有德行者所请。受教诫作意蠲除。若仍不息者。当勤昼夜请诵闻思简择深义。于三宝所。至诚供养。师长等处。忘自劬劳。尽心供给。或游他方。或复灭食。于时时中制断饮食。或往尸林独居兰若。修不净观等。或为四念住。或作无常死想。冀令烦恼因斯除灭。若仍不除者。应生惭耻作如是念。我所为非戒不清净。犯小随小。不能一一如法护持。而复受他信心施主四事供养。又复诸佛世尊及有天眼同梵行者并诸天人悉观见我知我破戒。为此不应造众恶业。当自克责如救头然。于清净境说除其罪。勿致后悔。如上所说。不能依行及受信心。所有衣食皆得恶作罪。若作如前对治行时。性多烦恼。未能殄息。虽受信施者无犯。然应审自观察。虽作种种折伏方便。仍烦恼不能除者。即应舍戒而为白衣。勿令有罪受他信施。由受用时更造众多罪恶之业。定感当来苦异熟果。如经广说。应善修持言。此是如来戒经中所说。所摄者。于戒经中所有文句。名为所说。其所有义即名所摄。谓是略教。或时有事。非是佛遮。亦非佛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若有此者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诸所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佛制略教有其二意。为遮外道云佛非一切智故。又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即如用筯吃食着黄衣等是。由事无定准但以义摄之耳)言若更有余者。谓是十七事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言法及随法者。法谓涅槃清净无累正行之法。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故。名随法。余文劝学勿为放逸。当勤奉行

次明略教

问于此广说毗奈耶中。或时有事非佛所遮。亦非开许。苾刍于此当云何行。答若有此事。应观略教如律杂事中说。佛告诸苾刍。或时有事。我从先来非遮非许者。然于此事。若违不清净。顺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行之。若违清净顺不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制此略教有其二意。一为遮外道。云释迦子非一切智故。二令未来诸弟子众得安乐住故。总结如文。此是如来应正等觉戒经中所说所摄。若更有余法之随法。与此相应者。皆当修学。仁等共集欢喜无诤。一心一说如水乳合。应勤光显大师教法。令安乐住。勿为放逸。言所说者。谓是文句所摄是义有余。谓十七跋窣睹等所说学法。咸应修习法之随法者。谓涅槃清净无累。随法即是八圣道等。能随顺彼圆寂之处。是故名随。余文劝学可知

七佛略教法

毗钵尸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苦身以为正行。又诸邪师顺其情欲。为说邪法。但由苦行能招乐果。令生信解。作如是说。往昔恶业由苦身除。今日新罪更不复作。宿业既尽苦果不生。果不生故破生死堰。永出有流获得常乐。作如是行。方曰沙门。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故。说斯略教

忍是勤中上  能得涅槃处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此颂意显对治苦身修行之类。故说忍是精勤中上。不由自饿苦身受诸热恼。得胜涅槃。此中忍者。谓谛察法忍。由解了法终获涅槃。是常善故不由苦身而能证会。复为遮彼邪见外道出家之类。妄说异法教化他人。无益苦身令同己行。自他俱恼终无果益。故云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沙门者是寂静义

尸弃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为生天而修梵行。希望后世受天妙乐。尔时彼佛为欲对治诸弟子众。说斯略教

明眼避险途  能至安隐处

智者于生界  能远离诸恶

如人有眼能避险难终获安隐。此中眼者。谓是慧眼。眼有明照。与慧相应故。名明眼。险途者。谓是二处。一是生天。二是恶道。虽复生天受诸胜乐。报尽之后还堕恶趣。安隐处者。所谓涅槃安隐常住。智者。即是善解方便修出离因。生界者。谓是三界众生。诸恶者。谓是愚夫杀羊祠祀求生天乐。智者了非不随其见。修出离行远彼邪途

毗舍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于持戒心生喜足。更不修余所有胜行。又常乐说他人过失。以语以意恼害于人。为遮彼故。说斯略教

不毁亦不害  善护于戒经

饮食知止足  受用下卧具

勤修增上定  此是诸佛教

此颂意明初遮口过不毁訾他。次防意业。不欲害彼。善护戒经等者。为对治彼不能证得沙门果故。令依教行求妙涅槃。要由戒净离诸欲乐。及以苦身不同白衣。及诸外道离二边过。方能出离故。言饮食知止足下卧具者。谓在兰若依寂静处。常习定门顺教勤修。故云勤修增上定。此是诸佛教

拘留孙驮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希利养慢修善品。为欲遮彼说斯略教

譬如蜂采华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苾刍入聚然

彼佛世尊。教诸苾刍。行入聚落乞食之时。不应坏彼净信敬心。喻若游蜂在于华处。少持轻蕊无损色香。趣得充虚勿生恼坏。又释云。苾刍之行有二端严。犹如妙华色香具足。持戒喻色。具定如香。乞食资身勿亏此二

羯诺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自谈己胜毁訾于他。惟习多闻讲论义理。好相违逆乖上人行。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不违逆他人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时彼苾刍由自持戒。观他破戒。常多伺求他人过失。是应作是不应作。令心散乱不能证悟。为对治彼说初半颂。下之两句反上应知正不正者。谓善恶行

迦摄波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多乐习定心生味着。更不进修。为对治彼说斯略教

勿着于定心  勤修寂静处

能救者无忧  常令念不失

若人能惠施  福增怨自息

修善除众恶  惑尽至涅槃

勿着于定心者。劝勿放逸耽味于定。勤修寂静处者。谓是涅槃劝彼速令证入见谛。由见谛理是妙涅槃所生处故。能救者。谓是苾刍无忧。常令念不失者。显由见谛获斯果利。长无忧恼。假令证定暂得无忧。由定不能断烦恼故。由有烦恼。心不静息。念不圆满。于未来世忧恼还生。若见谛理更不复退。诸余烦恼渐次断除。次一行颂明见谛者。断余烦恼次第之义。初之三句明断欲界烦恼。除悭贪垢故。能行施等其福渐增。又于圣人清净尸罗及行忍等。息诸怨诤由上二地等持力故。能除欲界散乱恶心。惑尽至涅槃者。若三界惑尽业累俱亡。契会无生证涅槃乐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诸声闻众性多烦恼。造诸恶业。多行放逸不修善品。作少善时便生喜足。为三事故说其三颂。为遮恶行示善方便。令不忘念善品日增。于十二年中为无疱僧伽。说斯波罗底木叉略教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修

遍调于自心  是则诸佛教

护身为善哉  能护语亦善

护意为善哉  尽护最为善

苾刍护一切  能解脱众苦

善护于口言  亦善护于意

身不作诸恶  常净三种业

是则能随顺  大仙所行道

此中初颂上句云。一切恶莫作者。明性遮罪。俱不应作。遮其恶行事通三业故。云一切恶莫作。所有众善悉应奉行故。云一切善应修。心所行处悉皆调伏故。云遍调于自心。是则略明佛所教诫。次颂即是示善方便。初之三句如其次第别护三业故。云善护身等。一一不作体皆是善。然生死涅槃皆由三业。舍恶从善。劝令尽护即解脱众苦故。叹善哉。是故苾刍随其力分。常善护持。能证常乐。次第三颂令不忘念。然于三时人多忘念。教令存意。摄想现前。一于他人诘罪之时。应审护口以答于彼。勿令失念。为卒暴言故。言善护于口言。二于先时所经欲境。若起忆念。当善护心勿生爱着。故言亦善护于意。三于五处非所行境而作游行。他不与物而辄自取。所不应食而强食之。或时以身触恼于他。离此诸过故。言身不作诸恶。此之三业常令清净。名善苾刍。方是光显奉顺圣教。能随大师所行正道。然七佛世尊褒洒陀日。随机布教。多少不同。初则六月一为长净说其略教。次则五月乃至释迦如来半月半月说斯略教

毗钵尸式弃  毗舍俱留孙

羯诺迦牟尼  迦摄释迦尊

如是天中天  无上调御者

七佛皆雄猛  能救护世间

具足大名称  咸说此戒法

诸佛及弟子  咸共尊敬戒

恭敬戒经故  获得无上果

汝当求出离  于佛教勤修

降伏生死军  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  常为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  当尽苦边际

所为说戒经  和合作长净

当共尊敬戒  如[(犛-厂)-未+牙]牛爱尾

我已说戒经  众僧长净竟

福利诸有情  皆共成佛道

初有三颂。是结集所说。初则总说七佛名。号言天中天者。一切诸佛皆是净天。由彼自证清净无上法故。释迦大师是天中天。独能于此五浊恶世调难调者。号调御师。随机教化令得解脱故。曰天中天。次有二颂。赞佛胜德。诸声闻众尊重戒经。次有二颂。是结集引经。劝希出离勤修解脱。言汝当求出离者。发心出家修出离行。于无常等不应乐着。于佛教勤修者。谓得见道。降伏生死军者。谓得修道。如象摧草舍者。譬如大象摧于草舍。未劳尽力。智者亦尔。坏生死狱不假多时。依教奉行作自他利。断诸结漏。于佛教中不为放逸。出烦恼海尽苦边际。证妙菩提。次有三颂。亦是结集所置。初序劝诫。作长净意。护戒殷勤。宁死不犯。如[(犛-厂)-未+牙]牛爱尾不顾身命。次明所为福业回施有情。广利无边俱成佛果

同类推荐
  • Nada the Lily

    Nada the Li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松窓寤言摘录

    松窓寤言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心雕龙张立斋考异

    文心雕龙张立斋考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驹父诗话

    洪驹父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父母恩重经

    父母恩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养女初成:爆笑萌妃乐翻天

    养女初成:爆笑萌妃乐翻天

    她,世界第一杀手组织‘曼珠沙华’的圣主。一朝穿越成孩童,又遇闷骚腹黑王爷,究竟是福是祸?他,南沐国的摄政王,战功显赫,连皇上都敬他三分。摄政王不是喜欢男人吗?怎么又养了个娈宠?还十分宠她?咱来瞅瞅:“王……王爷,小郡主……”一侍卫战战兢兢的说。“说!”“小郡主又与太子和公主们打架了。”那名被称为王爷的男子摸了摸下巴“赢了还是输了?”侍卫内心狂飙冷汗,王爷你还好意思问。“小郡主赢了,但小郡主手被太子用树枝刮伤了”某男脸色一黑“你跟太子说,今天皇叔请他喝茶,顺便‘开导’一下他”完了,太子必死无疑……此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喜勿喷。祝大家看的开心!(*﹎*)嘻嘻……
  • 幻梦神录

    幻梦神录

    前世,苏瞳与伙伴们攻打上神界,结果惨败。今世,灵魂记忆觉醒的苏瞳为了当年没有完成的心愿,在途中遇到了灵魂记忆觉醒,在那次战役中陨落的伙伴们。如今由于十大上古超神具幻梦的出现,让面前的种种阴谋都被迫浮现水面,仙界的灭亡、圣域留下的遗迹……这一切究竟是谁在暗地操纵着?
  • 祸世绝凤:邪妃逆倾城

    祸世绝凤:邪妃逆倾城

    魂穿异世,附身废材?忍了。人尽可欺可辱?忍了。父不爱姐妹害?也忍了。什么,敢欺负她的人?真是忍无可忍!老虎不发威,当她是HelloKitty吗?闹皇宫,“没到程度,不够!”傲御风,“实力不足,再来!”祸四国,“我偏要祸世,怎样!”灭世家,“宝贝多真不错,搬走!”他揉着她的头,轻笑,“他们欠收拾,全部剁了。”毁血族,捣魔界,游仙界,霸神界,她搅个天翻地覆,她就要天下跪倒!而他拥着她,妖孽的脸上尽显猖狂,“你要愿意,天地相覆,何难何妨?”逆天种种世现,凤一逆绝倾城,前生之缘今生延,他只愿与她,坐拥笑看风云,此生便足矣!【本文鬼儿自己构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群号:183437615】
  • 不见时光唯见卿

    不见时光唯见卿

    "表姐是美女画家,表妹是甜音女歌手。美女画家邂逅亿万男神。甜音歌手爱上亿万男神。美女画家,与甜音女歌手,他爱的是谁?弱水三千,他会只取一瓢吗?误入豪门,又唯恐深陷。满腹才情,却被不断封锁打压。拗不过七年之痒。逃离他给的一世荣华。"
  • 到可可西里吃大餐

    到可可西里吃大餐

    肖黑发来短信的时候,我正和二宝在歌吧K歌。这个歌吧,坐落在桥旗路的中段,距离我家也就两公里的样子吧,我每天上下班,都要从它门前路过,但从没进去消费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它应该是上个月的月初刚刚开始营业的。歌吧名叫第八感觉,我估计你也猜不出是哪个没长脑袋的人想出了这个店名,更猜不出是哪个没长手的人题写的牌匾,总之这店名看上去就像一群蟑螂,有些扭捏地在那儿撒欢呢。
  • 爱的禁区

    爱的禁区

    她还是一朵雨季的百合,心却在男朋友死去的那一夜凋零。她爱上发呆爱上躲在角落里偷偷思念。她说,莫小北一辈子都是爱着浩的,一直爱着的。他,是天宇集团的总裁,冷酷,俊美,却不相信爱情,它可以游戏人间,却不愿为任何一个女人驻足。原本两个世界的男女终于走到一起,同在一个屋檐下,耳鬓厮磨中,他们,果真还是原来的他们么?
  • tfboys之薰衣草的密语

    tfboys之薰衣草的密语

    一次偶遇,让萧依依成为了赤手可热的明星。同时,她与王俊凯的感情也随着日益加深。终于幸福牵手了,却因为一个误会,被迫分手。童可可到底是谁?蒋雪露为什么和童可可长得那么相似?一直喜欢着叶楚的王源,又为何拒绝她的告白?这是一部全新打造的同人小说四叶草必看
  • 我的老公是王子

    我的老公是王子

    她是穷苦人家出生的善良灰姑娘;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家大少爷,风靡全校的冰山王子。两条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却因为一场偶然的变故紧紧的缠绕在一起。“只要你嫁给我孙子,我就替你们家还债,供你上大学,让你衣食无忧。两年的时间,如果他不能爱上你,我就放你走,但你得保密。”“这。。。”她为难了。“只要你娶她,我这辈子就什么遗憾都没有了。”“这。。。”为了‘孝’字,他妥协了。说好不理她的,可为什么在学校里看见她和其他男生在一起,心里会不舒服?为什么误会她心里会这么痛?为什么偏偏忍不住要帮助她?为什么。。。。。。没有感情的婚姻,真的可以培养吗?
  • 妃我良缘

    妃我良缘

    她是国际刑警,他是暗黑头目。她卧底三年,他恋她三载。一场抓捕行动,两人共赴黄泉。醒来后已是千年后的架空王朝。她是江湖侠盗,也是相府千金,身世扑朔迷离。他是铁面神捕,也是嗜血鬼王,命运疑点重重。一纸婚约驱使,她嫁他娶,再续前缘。他宠她上瘾,她爱他如命。一宗案件牵扯,携手并肩,揭开真相。他舍生忘死,她勇往直前。天下巨变,他们的人生开始出现转折。人前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人后他们是善良的魔鬼。两个穿越者玩转朝堂和江湖,收萌宠,打BOSS,修仙晋级,创下完美游戏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上仙独爱魔女

    上仙独爱魔女

    他是高高在上的仙。她是被人类所畏惧的魔。似乎所有的的事情都在那个陷阱划上了句号。昔日的情早就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有爱亦有恨,他爱她,他恨他。三世纠缠,或福?或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