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69700000003

第3章 画匠、篆刻匠与赋词做诗

1.画神像,开始当画匠

随着阿芝雕花技艺的提高,他近两年的收入也多一些了,但齐家的家底实在太薄,负担又太重,所以还是入不敷出。为了补贴家用,阿芝利用自己的手艺做一些小玩意到杂货铺去售卖,闲时还为乡邻们画些佛像什么的。他师承了《芥子园画谱》中文人画的技艺与手法,又因为长期的临摹所造就的不俗的功力,阿芝开始绘制许多靠想象才能画好的天国神仙的形象,这是阿芝从勾影、临摹到独立绘画的开端。

因为阿芝画得很有神韵,既有文人画的些许韵味,又离百姓的生活很近,所以深受欢迎。以至于后来找他画画的比雕花还要多,简直忙不过来了。有的自己拿纸来,有的给酬金。有些乡邻穷困潦倒、揭不开锅,然而还是虔诚地从牙缝里挤出几个钱来找他画神像,用来顶礼膜拜,以求得来生的超度和幸福,阿芝向来从不收取报酬,他不愿收,是因为那些钱,淌着汗和血。只有他这样从小经历磨难的人,才能体验得到。

阿芝画神像,有着鲜明的世俗化风格,脱去了古代神像神秘的色彩。那时的阿芝,经常说:“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他早先画过的雷公像,他认为是小孩子的淘气,闹着玩的,后来知道雷公是虚构出来的,就不再画了。后来学会画神像,而且出了名,乡邻们请他画的大部分是神像功对,每一堂功对,少则四幅,多的有到二十幅的,画的是玉皇、老君、财神、火神、灶君、阎王、龙王、灵官、雷公、电母、雨师、风伯、牛头、马面和四大金刚、哼哈二将之类。这些神仙圣像,谁都没见过他们的真面目,阿芝就凭想象将他们或画得一团和气,或是煞气腾腾。那些画得煞气腾腾的,是阿芝从熟识的人中挑出几位生有异相的人作蓝本而画的,画成之后,自己都觉得很好笑。他还把在枫林蒙馆的几位长得怪模怪样的同学悄悄地画上去了,这样画成的神像很有人情味和世俗意味,乡邻们喜爱极了。

2.拜师胡沁园、陈少藩

阿芝一位远房本家齐铁珊在道士观打杂,他认识一位叫萧芗陔的画师,以画人像出名的。铁珊建议阿芝跟他学画人像,并以一种朴质的直觉认为画人像总比画神像有出息。阿芝真的动心了,画了一幅李铁拐像,托铁珊带了画去见萧芗陔,想跟他拜师学画。萧芗陔倒是很爽快地答应了。

萧芗陔是扎纸匠出身,自己发奋用功,经书读得滚瓜烂熟,也会吟诗作赋,画像是湘潭第一大名手,还会画山水人物。他很尽心地将自己的拿手本领教授给阿芝,还将另一位画像高手文少可介绍给阿芝。从文少可那,阿芝也学会他很多得意的表现手法。跟从他们学了一段时期后,阿芝画人像的技巧已经很娴熟,也很有功力了。逐渐地,找他画像的比雕花的还要多了。而且他画工笔人物和仕女画颇有特色,在当地有“芝美人”之称。

拜萧芗陔学画人像时,阿芝已经27岁。虽然阿芝7岁时在蒙馆上学时就开始画画,直到27岁,都是自己琢磨怎么画的,从此,算是走上他一生为之不懈追求的绘画艺术生涯。阿芝自己深有感概:自己过去十多年,只是学了一些皮毛,中国绘画的深厚艺术传统,现在才算接触一些。什么顾恺之的“以形写神”、“悟对通神”、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等,对阿芝的启发简直是大得无形了。

如果说画像师萧芗陔是将阿芝领进绘画艺术大门的开始人的话,胡沁园则是阿芝习画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是阿芝真正涉足画坛的重要开端。

阿芝去赖家垅给赖家雕花的时候,因为赖家的灯火比阿芝家的松油柴火亮堂得多,阿芝绘画的兴致大发,画的花鸟画幅幅意兴阑珊,颇有生韵。赖家的人见了,无不拍手称好,说:“芝师傅不是光会画神像对的,花鸟也画得生动得很。”还有人来请阿芝给他女人画鞋样,又有人说:“我们请寿三爷画个帐檐,往往等了一年半载都没画出来,何不把我们的竹布取回来,就请阿芝师傅画画呢?”

寿三爷名叫胡自倬,号沁园,又号汉槎。性情慷慨旷达,人品高洁,广交朋友,素喜收藏名人遗迹,自己善汉隶、工绘花鸟鱼虫,诗格也清丽洒脱。当地文化名士常在他的“藕花吟馆”雅集,可谓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胡家原为有名的财主,到了寿三爷,因他倡风雅,素广交游,景况并不太富裕。

寿三爷对阿芝也素有耳闻,一天正好来到赖家垅,听说阿芝也在,就吩咐从人叫阿芝来见。阿芝也不知这一见,竟是决定他绘画走向的最重要的会面。阿芝也从未与寿三爷谋面,虽然慕名已久,待他拜见了寿三爷后,他很高兴地对阿芝说:“你的画,我也看过了,大有造就。”阿芝也很机灵地表达了要向胡沁园学画的愿望,接着把胡家延聘的教读老夫子陈作埙也介绍给阿芝。陈作埙号少藩,湘潭名士,学富五车。胡沁园有意要阿芝跟陈少藩做学问、读书。听胡沁园这么一说,阿芝真是又喜又愁啊!喜的是能从师湘潭顶级名士胡沁园和陈少藩学习绘画和诗文,愁的是家里负担太重,自己好不容易能雕花画神像赚点钱贴补家用,如若拜师学艺,势必就没有多少时间去揽活赚钱了。

当阿芝犹疑不决地将心事告诉胡沁园时,胡师给他指明了一条充满光明和希望的路:一面读书学画,一面卖画养家。阿芝充满感激地正式拜两位名士为师,而且还住在胡家。两位老师商量后给阿芝取了个名字,单名叫“璜”,还取了个号,叫“濒生”,又因为阿芝住得离白石铺很近,就取了个别号“白石山人”,预备做题画用。后来大家叫习惯了,就叫阿芝“齐白石”,干脆把“山人”也省略了。

针对白石的特殊情况,陈少藩老师选了《唐诗三百首》做为他近期攻读的方向,因为画画需要题诗,有了诗的底子,无论作画还是题诗,都会受益不浅。在跟胡沁园老师习画时,白石将老师的教诲牢记于心:“石要瘦,树要曲,鸟要活,手要熟。立意、布局、用笔、设色,式式要有法度,处处要合规矩,才能画成一幅好画。”在这里,白石的眼界大为开阔,胡沁园老师将珍藏的名人字画,毫无保留地展示给白石,还一一讲解其精妙,之后要白石仔细临摹。另外还介绍了一位叫谭荔生专门画山水的名家,教授白石画山水。

在以胡沁园、陈少藩为主流的湘潭文化名流的熏陶下,白石逐渐走入文人画的行列,但又不是那种单纯的文人画,而是一种充满生活意趣和昂然生机的艺术。而且,他也逐渐展露出其朴实而有意蕴的诗才,在参加第一次名士雅集时,他即以“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馀甘。”获得众人称赞。大家都说:“濒生是有聪明笔路的,别看他根基差,却有灵性,诗有别才,一点儿不错。”

在胡沁园、陈少藩两位老师的提携教诲下,白石的画艺、诗才得到充分的发展,所以,他的心情是无比愉悦的畅快的,再加他的结发妻子春君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即长子良元,可谓喜上加喜。而且,祖母当年忧心忡忡教导阿芝的话——“哪有文章锅里煮”,到今天竟然应验了,祖母笑着说:“你倒没有亏负了这支笔,从前我说过,哪见文章锅里煮,现在我看你的画,却在锅里煮了。”

白石以卖画养家的愿望实现了,而且相对雕花的烦琐费时,作画卖画当然轻松多了。有时给人画一张像,竟能收到四两银子之多。所以,他就扔掉了斧锯钻凿一类的家伙,改了行,专做画匠了。靠着卖画,家里的光景大有改善,母亲紧皱了一辈子的眉也终于舒展了。白石心里高兴,就写了一横幅“甑屋”,意思是:“可以吃得饱了,不至于像以前锅里空空的了。”

白石从胡沁园老师习画时,先从工笔开始,非常注重训练线条勾勒,准确流畅,无论是粗线条、细线条,粗细交错,变化转折,要交替运用,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或简拙古朴、或奔放活泼,或纤细,或粗犷,都是灵巧地运用线条的结果。牢记胡师的教导:没有线条就没有绘画。他不独画像,还画山水人物和花鸟鱼虫,仕女画画得尤其多,什么木兰从军、文姬归汉等题材,画得很美,虽然还是没有完全脱离清代仕女画的程式,却深得乡邻的喜爱和称颂,当时有“齐美人”之誉。

在胡沁园老师的倡导和萧芗陔师傅的支持下,白石又从萧芗陔学习裱画,因为画画的人学会裱画,一来可以裱自己的画,透着方便些;二来也可以作为副业谋生。萧芗陔素来器重白石,还是白石跟从他习画时,就想将裱画之技传授给他,无奈阿芝家贫如洗,家里也无宽敞的房子用来裱画,所以只好作罢。因为胡沁园提供场地,让白石与其子同学裱画,萧芗陔很爽快地答应了,还是很尽心地教授白石裱画的技艺,白石也很争气,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将裱画的大致工艺都掌握了,而且还学会了最难的揭裱旧字画。这一点让裱画名匠萧芗陔大为吃惊:象这一套技艺,一般人没有三、四年的功夫,是不可独立操作的,就连萧芗陔自己,当年学艺时,凭着天赋聪颖,也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学会。

3.龙山七子

黎丹号雨民,是胡沁园的外甥,与白石交往甚笃,对白石窘迫的家境很是同情,经常与白石一起论诗,白石为其母所作的画像用笔工细,很有表现力。

在胡沁园和陈少藩的赞誉和推介下,白石渐渐有了不俗的名声,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住在长塘的黎松安,名培鎏,是黎丹的本家,请白石给他父亲画遗像。松安的祖父善画山水,还收藏了不少名迹,白石在松安家小住了一段时期,期间也得以尽览黎老爷子的珍藏,增长了不少见识。

在这期间,在黎家教蒙馆的王仲言和黎松安的很多朋友,都来看白石,大家相聚一堂,谈诗论画,十分亲热。后来相约去白泉棠花村罗真吾、罗醒吾兄弟家举行诗会,开始只是四、五人,围坐在罗家庭院的一棵梧桐树下,品茗论诗、赏玩字画篆刻,无拘无束,海阔天空,很是畅神。这样聚会几次之后,大家都觉得有必要成立一个诗社,商量地点就定在离罗家很近的五龙山下。诗社成员包括:王仲言、齐白石、罗真吾、罗醒吾、陈茯根、谭子铨、胡立三,共七人,故称为“龙山七子”。

王仲言为发起人,在他的倡导和其他社员的一致认可下,推年龄最长的齐白石(时年32岁)为社长。龙山诗社的聚会,开阔了白石的眼界,使他的诗才画艺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诗社的诗友,常常来的,还有黎松安、黎雨民、胡石庵等人,还有一个叫张仲*的,出身与白石一样寒微,年轻时学过铁匠,也是靠自己发奋用功,读书读得很有成就,拜了湘潭大名士王湘绮先生做老师,经学根底很扎实,诗也做得工稳,乡里的势力鬼,背地里还是叫他张铁匠。白石因为有着与其一样的经历,两人到是相见如故,成了知己朋友。

黎松安在他家乡罗山,也组成了一个诗社,取名为“罗山诗社”。与“龙山诗社”的成员经常切磋诗艺画技,从诗的演变发展、名家的长短、进而论及诗与人生、与社会、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4.赌气学篆刻

起初白石写字,学的是馆阁体,到了韶塘胡家读书后,因胡沁园、陈少藩两位老师写的都是湖南道州何绍基一体的字,就从师而学了。龙山诗社和罗山诗社的几位诗友,会写钟鼎篆隶,还会刻印章,白石很是钦佩,就萌发了学刻印的念头。

正巧从长沙来了一位治印名家,大家都求他刻印。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请他刻个名章。谁知白石跟他说明要刻名章时,他竟然连头都未抬,态度很是傲慢。白石只好把石头放在那。过了几天,白石去取印章,岂料治印名家只是从鼻子里哼出声音:“磨磨平,再拿来刻。”白石拿来的寿山石,还是胡沁园老师馈赠的,表面光滑如镜。但念及对方是名家,白石只好忍气吞声,拿回去磨好后,再送来,名家还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白石只好将石头搁在那,过几天再去取。可过了五天,白石再去取的时候,名家变本加厉地用鄙夷的眼光看着白石,漫不经心地说:“没有平,拿回去再磨磨。”

白石长这么大,还从未受到过这样的白眼和屈辱,哪怕跟“齐满木匠”学手艺时,也没有受到这种鄙夷和白眼。气愤的白石取过石头,冷冷地说:“我见过一些名家,但象先生这样的,还是第一次见到。人应该有人格,否则,即使有再好的手艺,也不过是充满铜臭的艺匠。”白石的不卑不亢和出语不凡,令治印名家很是惶恐和张口结舌。

虽然不全是赌气,受了委屈的白石拿出细毫毛笔,在寿山石上写下了“白石山人”四个篆体字,取出一把修脚刀,自己把它刻了,居然很有几分刚毅之气。在与龙山诗社的诗友共同切磋的时候,白石已经跟王仲言、黎松安等人学过一些初步的篆刻技法,这回首次刻印,白石还参用了一些雕花的刀法,顺着笔画,一刀一刀地削、刻,虽然在技法上还缺乏圆润娴熟,却很雅致、朴拙,别有一番风味,令人暗暗称奇。

在老师和诗友们的鼓励和教导下,白石每天除了用两个小时临摹外,其余时间都致力于刻印,从布局、刀法、构思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又得到治印名家黎铁安的指教,白石刻印更是往专业的路上越走越畅达。因为结合了雕花的刀法,因为白石有一双善于雕花和灵活用刀的巧手,也因为他过人的感悟力,白石的刻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5.拜师王湘绮

因为与白石有着同样出身和经历的铁匠张仲*与白石成了莫逆之交,认为白石有着出色的绘画才华,一心想推荐他拜师湘潭大名士王湘绮。一次冒雨来到杏子坞,专程劝白石去拜师。他拿了白石的画、作的诗、写的字、刻的印章去请王湘绮评阅,湘公看了后评价很高:“你画的画,刻的印章,又是一个寄禅先生哪。”寄禅是湘潭有名的和尚,俗家姓黄,寄禅是他的法号,原名读山,是宋朝黄山谷的后裔。也是少寒出身,自己发愤成名,湘公白石比作寄禅,可见评价很高。

白石是那种秉性淳厚、自然朴实的人,鉴于王湘绮在湘潭的名声,一般趋炎附势之人,都以能做王门弟子为荣,还四处卖弄,觉得很有光彩和面子。白石怕人家说他标榜,反而有些犹豫,迟迟没有答应张仲*。王湘绮对白石的这种态度,很是莫名其妙:说高傲不是高傲,说趋势又不是,倒很有几分诧异。他对人说:“各人有各人的脾气,我门下有铜匠衡阳人曾招吉,铁匠我同县乌石寨人张仲*,还有一个同县的木匠,也是非常好学的,却始终不肯做我的门生。”这话传到张仲*耳里,特地跑去告诉白石:“王老师这样地看重你,还不去拜门?人们求都求不到,你难道抬也抬不来?”

白石37岁那年,怀着感激和不忍拂湘公的美意,就不再固执,同了张仲*,到王湘绮那正式拜门。这样,白石就成了“王门三匠”之一——铜匠曾招吉、铁匠张仲*、木匠齐白石。

白石私下里总认为自己学问太浅,担心别人会说自己拜入王门,是想抬高身份。所以在人前还是不敢老把湘公挂在嘴边。不过在心底,对湘绮师是感激地五体投地的。白石学做诗是半路出家,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却嫌辞藻不够文绮,押韵工对也不够熟练,王湘绮对他当时的评价是:“文倒还象个样子,诗却成了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一体了。”基于当时白石的诗文,写的完全是心里想说的话,在字面上很少做修饰,平铺直叙而少承折转合,朴直有余而意蕴不足。

在这期间,黎铁安兴冲冲地介绍白石给湘潭著名乡绅谭氏三兄弟刻印。他们都是前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谭仲麟的公子。本来谭氏三公子是慕黎铁安之名,黎铁安却将此好机会让给白石。白石很珍惜这次机会,周到细致地设计后,精心地为他们刻了十几方印章,无论是黎铁安还是白石自己,都很满意。不料有个丁拔贡,名叫可钧的,自称是个金石家,却大肆指责白石的刀法太嫩,还说了许多坏话,谭氏兄弟听信了丁拔贡的话,竟然将白石所刻之印悉数磨掉,另叫丁拔贡重刻。到了后来白石名气越来越大,谭氏兄弟再求白石刻印时,当然是后悔莫及啊。

6.借山吟馆

光绪二十六年,白石38岁。沁园老师介绍白石给一位山西盐商画一套南岳全图。盐商最近游览了衡山七十二景,被那壮丽的河山所折服,决定重金聘请名画家绘制《南岳全景图》。盐商早就听说白石的山水画湘潭闻名,又是名儒胡沁园介绍来的,当下就决定请白石绘制七十二景图,一个半月完工,只是提出要白石画得气派一些。

南岳这块热土,神奇、瑰丽,逶迤于衡阳、湘山、湘潭、衡东、长沙之境,方圆数百里,主峰七十二,象一条巨龙奔腾在苍茫的云海之中。回雁峰是首,岳麓峰为足,祝融峰最高。七十二峰,峰峰雄伟峻峭,气象万千。白石用激扬的笔触、澎湃的心情、鲜艳的颜色描绘了重峦叠嶂、层林沟壑,真是笔墨酣畅、气势浩荡、熠熠生辉。为了迎合盐商的喜好,画这十二幅画,光是石绿颜料,足足用了二斤,白石后来提及此事,都说是个笑柄。盐商看了后,连连称好,赞不绝口,为了表达他的满意,竟然封了厚厚的一包银子——三百二十两之巨做为白石的润笔费。

三百二十两银子,这对当时的白石来说,的确是他生平所得到的最大的一笔润资。而当地的百姓听了后,都吐吐舌头,说:“这还了得,画画真可以发财了。”这下,白石的画名就更远扬了,找他画画的人也更加多了。

近几年虽说白石“卖画养家”大大改善了家境,但随着弟妹的降世,春君也生了几个孩子,家里人口是越来越多,原先的几间旧房,早就不够住了。这次挣了巨额润资,家里人一致认为该找一处宽敞一点的住房。正好离白石铺不远的狮子口,有所梅公祠,附近还有几十亩祠堂的祭田,典租出来要八百两银子,白石手里没那么多银子,凑巧有个朋友愿意典祠堂的地种,于是,白石出三百二十两典住房屋,他出四百八十两典种祠堂祭田。

于是,白石带了春君和两儿两女,搬到了梅公祠。因为梅公祠附近连着二十来里,一望都是梅花,白石就将梅公祠取名为“百梅书屋”。白石专门做诗一首:

最关情是旧移家,屋角寒风香径斜。

二十里中三尺雪,馀霞双屐到莲花。

梅公祠边,还有许多木芙蓉,花开时非常灿烂。白石在梅公祠内的一块空地上盖了一间书房,取名“借山吟馆”,房前房后,种了几株芭蕉,很有意境。居有定所,白石心情畅快,画起画来、做起诗来格外有兴致,做的诗竟有几百首之多。后来别人问他为什么叫“借山吟馆”,白石笑着说:“意思很明白,山不是我所有,我不过借来娱目而已。”白石还特地画了一幅《借山吟馆图》留作纪念。

就在白石39岁那年,疼爱他的祖母马孺人去世了,想起祖母的种种好处,白石真的有切肤之痛啊。

7.旷世情缘——齐白石与杨颦春的友谊

白石年轻时靠做木匠手艺为生。从师胡沁园、陈少藩学习诗文后,眼界渐开,由木匠成为民间画师,但声名未显。直到后来在湘潭县城拜一代名儒王湘绮为师后,结识了杨度、夏午诒等人,受其影响,出门远游,开拓艺术视野,方学艺大进,逐渐由民间画师步入文人画家行列。

白石早先居住在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后迁居茶恩寺茹家冲寄萍堂。每次出门远游,途径湘潭县城,他都慕名去城内聚英旅馆投宿。女主人春姑娘为人娴熟,举止大方,善解人意,又正值青春妙龄。

春姑娘即杨颦春,又名阿春,人称“春姑娘”,湘潭县仙女山人,生卒年不详。幼年丧父,寡母将其抚养成人。她长相俊秀,温柔贤淑,通诗书,善歌舞。后嫁一黄姓男子为妻,不料红颜薄命,夫丧早寡,遂回娘家侍奉其母,母女俩相依为命,自此没有再嫁。后与其侄子在湘潭县城开一客栈,名“聚英旅馆”,赖以谋生。旅馆有近十间客房,数十张床位,可容纳几十个旅客。春姑娘母女热情待客,服务周到,宾客盈门,远近小有名气。

白石见到阿春,爱慕之情顿生。阿春也仰慕白石的人品和才华,更钦佩他那锲而不舍的求艺精神。很真纯地希望白石能早日成为一代名家。阿春待白石很是热情周到,使白石每次到聚英旅馆,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有时他兴致所致,还画了一幅《梅花》赠给杨颦春,并在画上题诗一首:

惜玉谁为醉似泥,孤山如梦鸟空鸣。

梅花可否无遗恨,曾嫁林家唤作妻。

此诗此画,深深表达了白石对阿春的怜爱之情。他在作诗之前,还写了一则短序:“邑女杨颦春,迟嫁早寡,常依其母,喜读书,能诗。尝求余画,或恐他人加题余白,并求赠诗以满之。”

白石每次出远门,都到聚英旅馆小住。他总是青布衣衫,一只大行囊,风尘仆仆,见过阿春与其母亲后,便挥毫泼墨,或操刀刻印、吟诗作赋。阿春则麻利地为他炒出几个爽口小菜,端来热气腾腾的茶水,还为其浆洗换下来的衣物。有时还为白石铺纸、磨墨。夏天为正作画的白石摇扇驱蚊,冬天为他生火温酒。阿春纯真、质朴的关爱深深打动了白石,日久生情,两人相知很深。直到晚年提到这段往事,白石还是很坦率地说:“不错,那时我是聚英旅馆的常客。春姑娘待我很好,照顾很周到,我们俩无话不谈。”

阿春是个具有传统婚姻道德观念的女性,将贞节看得很重,虽然对白石充满爱恋,最后始终没有以身相许。但对白石的照料和关爱却依然不减。

一次临别时,白石特意画了一幅《松雪图》赠给杨颦春,以示谢意。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有着高尚的品格、劲健的风骨和傲霜斗雪的精神。此幅《松雪图》与《梅花》可谓珠联璧合表达了白石对阿春的无限深情。白石也在此画上题诗道:

忘情又为松留影,瘦爪老鳞岁月深。

空谷幸余梅竹在,后凋不负岁寒心。

杨颦春双手捧着《松雪图》仔细端详,感动得热泪盈眶:“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以视之。”白石从忘情的依恋中清醒过来,轻轻拭去阿春脸上的泪花,凝视着这位红粉知己,一字一顿地说:“颦春,来日方长,我今后会常来旅馆的,你多保重吧!”杨颦春说:“濒生兄,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今生今世,我和你这位难得的兄长做知己,已经是心满意足了,也可说是三生有幸!但愿你日后多来旅馆。如果不嫌弃的话,我愿能常服侍你。旅途艰辛,你也要多保重啊!”

两人依依难舍。见天色已晚,白石硬着心肠对颦春说:“颦春,后会有期。白居易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生今世我们虽然不能结为连理,长相厮守,但我们的心是永远在一起的。”

在白石的远游中,他对杨颦春的思念与日俱增,真正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他们只好靠鸿雁传书来传递那种难解难消的离愁别绪。白石以侬丽的辞藻和对仗工整的句式饱醮着浓郁的感情色彩给颦春回信:

钦州万里,闻杜宇,已伤情,是时四月中矣。忽辱手书,喜极生恨。湘城白石,咫尺天涯,况复迢迢边地也。羡君红粉,嫁得其人;愧我青衫,老犹作客。十年毛发,对镜全衰;孤夜梦魂,还乡无计。未知何日,可使颦春见而怜之也。

56岁的白石定居北京后,两个有情人天各一方,还是只能靠鸿雁传书,各叙离别之情。后来随着时日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沧桑渐渐磨蚀了昔日那如火如荼、如痴如醉的激情,但继而化作艺术创作上的动力。

二十年代初期,齐白石由京城返湘,时值杨颦春的老母病逝,白石专程来到聚英旅馆,探望和安慰了悲痛欲绝的颦春,并在杨老太太灵前烧香、叩头、祈祷,还为老太太写了一幅挽联:

世人何必重生男,有女事亲,床上药汤襟上泪;

逆旅最难逢此姥,惟余感泣,寒时炉火渴时茶。

既表达了对杨老太太当年对自己殷勤照料的感激之情,也颂扬了老人有个胜过男儿的好闺女。

1925年5月,齐白石又京城再度回湘探亲,抵达湘潭时,闻知乡下“绿林如鳞,未敢还乡省亲”,此乃“平生恨事”。于是他住在湘潭县城的聚英旅馆,在女主人杨颦春的悉心照料下,每日作画、吟诗、刻印,应酬友人,愉快地度过了数月时间,直到秋初方才返程。据齐白石的嫡孙齐佛来回忆,其祖父于1925年四月返湘,由于乡匪猖獗,未敢到乡下看望其祖母陈春君,住在城内聚英旅馆。

光阴如水,过了若干年,白石老人再度由京返湘,途经湘潭,再一次去聚英旅馆探望了杨颦春。毕竟事过境迁,昔日温馨热闹的聚英旅馆已变得萧条冷落,而丰姿绰约的女主人杨颦春也是白发斑斑。白石老人也是银须飘飘、两鬓华发。四目相对,几多感概、几多嘘唏。在白石老人临行前,杨颦春拿出齐白石早年在聚英旅馆为她画的《扁舟载妓图》请他为此题款以作纪念。白石欣然应允,提笔写道:

载将西子任舟流,态度销魂背面羞。

来去不劳摇桨力,好风能唤逆回头。

杨颦春对白石清新质朴的题诗深为喜爱,两人之间这种真纯深挚的感情,一直保持到终年。

同类推荐
  • 鲁迅读书记

    鲁迅读书记

    这是一部具有新视野的人物特色大传,作品通过跋涉在传统文化书山、放舟于西方近代学海、沐浴自然科学之光等华彩乐章,充分展示了鲁迅读书治学的三大板块,给人以去天盈尺欲泊无涯之感,通过对传主读书目的,态度及其方法的精审条陈,读者从中获致深刻肯綮与良多教益,而有关传主之盘桓书肆、披沙简金雅事趣写,则将一代传人行藏,万种书缘风情染得相当丰饶与葱茏。本书作者可谓将其有关积累扫数捐出,而心境笃读在致,笔墨平朴不奢,琢华夏之璞,写五岳之势,于是,鲁迅白一个新的切面向我们走来,剑锋般的人生态度,色正芒寒,巨轮似的求索之路,履深载厚。
  • 舒伯特(名人传记丛书)

    舒伯特(名人传记丛书)

    他对音乐执着追求,善于捕捉瞬间的灵感,时常陶醉于创作之中。他虽然一生总是遭遇困境与贫乏,但却为人类留下了大量的不朽之作,他谱写的一曲曲乐章都是旷世名曲。本书生动客观地讲述了音乐巨匠弗朗茨·舒伯特短暂又充满传奇的创作生涯,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顽强的精神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 孙武

    孙武

    本书分为童年时代、少年立志、游历四方、潜心著述、吴国拜将、助吴争霸、急流勇退7部分介绍了我国古代军事家孙武的一生。
  • 十全天子:乾隆

    十全天子:乾隆

    乾隆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关于他的出身,历来说法不一。一种是浙江海宁陈氏。据《清朝野史大观》所称,康熙年间,皇四子雍亲王胤禛与朝中大臣陈阁老很相善,王妃钮祜禄氏生得非常美貌,深得雍亲王宠爱。
  • 中华将帅故事

    中华将帅故事

    战争造就将帅。将帅统领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勇敢勇猛,冲锋陷阵,用血与火书写了威武雄壮而又残酷血腥的篇章。中华历史上的有为将帅,大多是杰出的军事家,有的还是军事理论家。《中华将帅故事》从众多将帅中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四十三人,采用故事形式,真实地客观地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中华将帅故事》展现将帅的风采,讴歌将帅的功勋,旨在激励广大青少年从中吸取力量,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军队,随时听从召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而战斗,哪怕流血、献身也在所不惜!
热门推荐
  • 曦研公主

    曦研公主

    我是曦研国的公主,曦研·樱梦。三岁时,母后去世了,五岁时,父王开始严格训练我,为了让我继承王位,做一个合格的女王,但我还是一个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没吃过苦。在我十四岁那年,发生了许多事:父王的死;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优诺的背叛;离开王都……好在我不是一个人,我还有另外一个好朋友季翔陪着我。我好累,父王,母后,我可以去陪你们吗?一不小心闯进了冰氏一族的隐居地,知道了优诺杀父王的原因,明白了自己的使命和身份,结识了新的伙伴,踏上了旅程。我,会活下去,为了去世的父王和母后,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要复仇!
  • 日知录之馀

    日知录之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他到异界很疯狂

    他到异界很疯狂

    一个屌丝玩转异界的故事。有哭有笑有情有调。美女坐拥,金钱万贯,修为高升的日子。。。一个字——爽。
  • 朋友,你在哪里(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刘建超卷)

    朋友,你在哪里(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刘建超卷)

    《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刘建超卷:朋友,你在哪里》收录了炖,跟不上的节奏,一首最浪漫的诗,将军,中锋,将军印,将军泪,滑一刀,夜话,富娃,和平,永远的“高原红”,从人到猿,没有年代的故事,孤傲,南笙痛苦和快乐的生活……
  • 第零鬼神

    第零鬼神

    拥有鬼神的异能者,拥有异能的鬼神。接受了吉格的传承的主角,是否能重振人界辉煌,为了所爱之人,是否能踏上七界之巅?
  • New Thought Pastels

    New Thought Pastel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醉仙传

    醉仙传

    九霄云端歌一曲,谁人红袖不相怜?仙路渺茫,一个从天而降,身世离奇的少年,又会缔造怎么样的,只属于自己的传说呢?
  • 铁血诸天

    铁血诸天

    看天帝叶凡,段德,无始,狠人等,入仙域,见无边的洪荒宇宙,无数大界中征战鸿蒙踏无敌之路。
  • 撕夜

    撕夜

    鲍贝:居杭州。中国作协会员,二级作家,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出版长篇《爱是独自缠绵》,《红莲》,《伤口》;中短篇小说集《撕夜》;随笔集《悦读江南女》,《轻轻一想就碰到了天堂》等。
  • 绝品灵师:腹黑邪王逆天妃

    绝品灵师:腹黑邪王逆天妃

    她,21世纪的职业神棍因为得罪了城隍爷,竟穿越到了一个任人欺凌的小乞丐身上。衣食无忧?您可别想了,风餐露宿的,就连解决温饱都困难。更可恶的是,地痞流氓还天天找上门收保护费,她住个小破庙碍着谁了?想跟她斗?看她无双风水相术,如何颠倒乾坤!《风水帝经》为术,玩转五行八卦,二十八星宿,观看各种风水,点穴,寻龙,葬墓……《玄黄奇术》为法,通晓阴阳二界,捉鬼,镇鬼,驭鬼,寻宝……将军如何,丞相如何,就是皇上又当如何?她单手屠百鬼,一阵定乾坤!我说,某个狐狸王爷,您天天锦衣玉食的就别撩我这个小乞丐了……小心,我连你也吃掉……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