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7300000005

第5章 两宋时期的赏石文化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取后周而代之建立北宋,建都开封,改名东京。1127年,金军掳去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逃往江南,后定都杭州,改名临安,史称南宋。1279年,南宋亡于元。

◇两宋的国土与军事

北宋的国家版图,早已不能与盛唐同日而语。东北的契丹族建立辽国,取得北宋幽州城(今北京)后,改名南京,又称燕京。以幽、燕地区为基地,势力深入华北平原。辽末,东北女真族建立金国,灭北宋和辽国后,将南宋压至长江以南,南宋国土日益缩小。与此同时,西北党项族建西夏,尚有吐蕃、回鹘、黑汗、蒙古、大理等部各据一方。大宋王朝实际上只是偏安一隅。

鉴于晚唐军阀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祸患,开国之初,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开国元勋回乡养老。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官都由文官担任。各军队的高级指挥机构,都派有文官“监军”。文官的地位和俸禄都高于武官,同级别武官路遇文官,要回避或拜见。朝廷重大事情都由皇帝与文官决策,文官执政是宋代政治的一大特色。

◇两宋的文化演变

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两宋尤为突出,中唐至北宋,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转折点。

一、与汉唐两代的开疆拓土、雄浑大气相比,两宋偏安一隅的状态。这使士人眼中疆土世界变小,文化的眼界却有极大的转变,对儒、释、道及其他各种文化艺术的研究,更加精微细腻、纵深悠远。

二、宋太祖鉴于晚唐乱杀、杖笞朝官的教训,圣谕不得杀戮朝官,甚至不得加刑文官。北宋赵彦卫说:“本朝待士大夫有礼,自开国以来,未尝妄辱一人。”宋代虽然朝政宽松,但是“党祸”却很残酷。贬官边远如服流刑,令士子生畏。于是白居易“中隐”思想受到推崇,私家园林愈加兴盛,只是更加精巧,选石也更加多变。

三、文官当政,是宋代始终积弱而无著名战将的重要原因,但也是文化大繁荣的重要因素。这种文化的极致到宋徽宗赵佶时达到顶峰,文风更加清新、精致、小巧、空灵、婉约,影响到诗歌、绘画、园林等各个方面,赏石文化自然也在其中。

◇赵佶的艮岳与奇石

宋徽宗赵佶(1086~1135)系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哲宗死而无后,赵佶嗣位。据说神宗在赵佶出生前曾到过秘书省,仔细观看南唐后主李煜画像。赵佶出生时,神宗梦见李煜前来谒见。后人相信,徽宗是后主转世。

宋徽宗赵佶与南唐后主李煜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他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天分,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只是在诗词曲赋上,赵佶略输文采;在书法绘画上,李煜则稍逊风骚。他们在治国方面同样弱智、昏庸,他们同样是亡国之君,归宿也同样凄惨。他们又同样都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奇石玩家。他在位26年(1100~1125)中,从未间断收藏天下珍奇宝物。崇宁三年(1105),朝廷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江南搜罗奇石异卉,用船运至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运石船每十艘编为一纲,称为“花石纲”。“花石纲”前后持续动行20多年,几与赵佶在位相始终。运到京城的石头数以十万计,最大的太湖石高达数丈,需造巨船运送,运费高达30万贯,相当于万户百姓全年的收入。这方巨石被赵佶封为“盘固候”。

政和七年(1117),赵佶命户部侍郎孟揆,于上清宝箓宫之东筑山,号曰万岁山,因其在宫城东北,据“艮”位,即成更名为“艮岳”。宣和四年(1122)完工,因园门匾额题名“华阳”,故又名“华阳宫”。

宋张淏《艮岳记》载:“舟以载石,舆以辇土,驱散军万人,筑岗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巧夺天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赵佶亲笔所绘《祥龙石图》,卷后赵佶《题祥龙石图》诗序云:“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州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腾涌,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具绝妙而言之也。”赵佶亲自于奇石中选得六十五石,逐一封爵题名、铭刻于背,并依形绘成图鉴。因事值赵佶宣和年间,遂定名为“宣和六十五石”。元至元十七年(1280),常懋著《宣和石谱》,流传后世。

“艮岳”耗资数以亿计,动用劳役数十万人,历时6年才得以完成。“艮岳”最高峰150多米,山分东西两岭,引景龙江水注流山水其间,水声潺潺,如歌如诉。其中更有亭台楼阁、小桥曲径、奇石异木、珍禽瑞兽,集中国古典园林于天成。赵佶亲自撰写《艮岳记》,以颂盛景:“万岁山以太湖石、灵璧石为主,宋·赵佶·祥龙石图均按图样精选:‘石皆激怒抵触,若踶若啮,牙角口鼻,首尾爪距,千姿万状,殚奇尽怪。……雄拔峭峙,巧夺天工。’”御道“左右大石皆林立,仅百余株,以‘神运’、‘敷文’、‘万寿’峰而名之。独‘神运峰’广百围,高六仞,锡爵‘盘固侯’,居道之中,束石为亭以庇之,高五十尺。……其余石,或若群臣入侍帷幄,正容凛若不可犯,或战栗若敬天威,或奋然而趋,又若伛偻趋进,其怪状余态,娱人者多矣。”祖秀《华阳宫记》记载赵佶赐名刻于石者百余方。综合各种史料,“艮岳”的叠山、置石、立峰实难数计,类别用途各有所司,而形态也是千奇百怪。《癸辛杂识》说:“前世叠石为山,未见显著者。至宣和,艮岳始兴大役,连舻辇致,不遗余力。其大峰特秀者,不特封侯,或赐金带,且各图为谱。”赵佶对奇石造园如此重视,使“艮岳”成为当时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石园,对宋代以及后世的赏石和园林艺术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石闻追踪

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中国历代帝王中艺术素养最高的皇帝。他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无人能及。后世的“仿宋体”书法就是以此为原型。他的楷书书法被称为“神品”。赵佶的草书书法炉火纯青,人们认为可与盛唐草书书圣张旭和怀素的书法等量齐观。他的丹青造诣堪称登峰造极。现存故宫博物院的赵佶遗作,意境清高深远,为国之重宝。

同时,赵佶穷奢极欲之举也给大宋及其本人带来严重后果。

1125年10月,金兵大举南侵。1126年12月,金兵破汴京。翌年三月,金兵将徽宗、钦宗二帝及其子女(其中只有赵佶第九子赵构在外勤王得以幸免,后为南宋高宗),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乐工、技工万余人,还有大宗金银珍宝一同押送北方,北宋灭亡。因事发于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难”。赵佶的后妃和公主全部被金人瓜分,本人也受尽凌辱,还被戏封为“昏德侯”。赵佶先被关押于韩州(今辽宁昌图),后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住在半地下的小屋中,肉体、精神备受煎熬。赵佶此时有诗道尽凄凉:“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他多么希望儿子赵构来救自己啊,可是一点消息也没有。

1135年,赵佶在哀怨中死于五国城,金熙宗将他葬于广宁(今河南洛阳)。1142年,赵佶棺木运回临安(今浙江杭州),由高宗葬于永祐陵。南宋灭亡后,赵佶墓被盗,发现棺材里只有一段朽木,并无尸骨或骨灰,成为千古疑案。

“艮岳”中的奇石,也难逃厄运。在抵御金兵的战争中,钦宗下令“毁艮岳为砲石”,百姓争持锤斧击之。大量的奇石被推入河中,以阻拦敌船,碎石搬上城头,用来砸击金兵,刚刚建成三年的“艮岳”毁于一旦。

金大定元年(1161),金世宗定都大都(今北京),开始修建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役使兵丁百姓拆汴梁“艮岳”奇石运往大都。至今,在北海琼华岛,还能凭吊当年“艮岳”遗石的沧桑。

◇苏轼与赏石文化

苏轼(1036~1101)是北宋文坛的一代宗师,兼有唐人之豪放、宋人之睿智,展现出幽默诙谐的个性、洒脱飘逸的风节、笑对人世沧桑的旷达,是中国士人的极致。苏轼阅石无数、藏石甚丰,留下众多赏石抒怀的诗文,对宋代以及后世赏石文化的发展启示良多。

宋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知徐州改知湖州,赴任路经灵璧,作《灵璧张氏园亭记》称:“其中因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苏轼喜爱这个山水相依的庭院,继而论道:“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最后又说:“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表达了苏轼乐天知命,终老山林的境界。

苏轼声名远播,遭到朝中李定等人陷害,《灵璧张氏园亭记》也被诬告成“是教天下人,必无进取之心,以乱取士之法,无尊君之义,无大忠之节,显涉讥讽”。同年七月,神宗圣旨拘捕苏轼,十二月判决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轼在差役押解下启程,二月一日到达黄州。

苏轼为官20年,从来没想过积蓄钱财。如今薪俸全无,只有一份微薄的实物配给,一家数口不知靠什么生活。苏轼有诗:“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道出以文为生的苏轼此时的窘境。元丰四年(1081)春,经友人四处奔走,终于批给苏轼一块废弃的营地。于是他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种田,吃饭总算有了着落。苏轼这块荒地在黄州东门之外,于是将其取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第二年正月,苏轼在东坡修筑了一座五间房的农舍,因正值春雪,遂名“雪堂”。

黄州城西北长江之畔,有座红褐色石崖,称为赤壁。赤壁之下多细巧卵石,有红、黄、白等各种颜色,湿润如玉,石上纹理如人指螺纹,精明可爱。苏轼《怪石供》中说:“今齐安江(长江支流)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齐安小儿浴于江,时有得之者。戏以饼饵易之,即久,得二百九十有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其一如虎豹,首有口鼻眼处,以群石之长。又得古铜盆一枚,以盛石,挹水注之粲然。”正好庐山归宗寺佛印禅师派人来问候,苏轼就将这些怪石送给了佛印禅师。随后又搜集了250枚怪石。诗僧参廖是“雪堂”的常客。谈及怪石一事,苏轼笑道,你是不是也想得到我的怪石啊?于是苏轼将剩余的怪石分为两份,赠与参廖一份,也就有了《后怪石供》美文。不离不弃的好友,赤壁的绝古,还有那美丽的石头,都给予苦难中的苏轼莫大的慰藉。

元丰七年(1084),奉神宗诏,苏轼离黄州北上,元丰八年(1085)正月来到宿州灵璧。六年前,苏轼在这里写下《灵璧张氏园亭记》,故地重游不胜唏嘘。园中有一块奇美之石号小蓬莱,苏轼喜爱有加。他想起唐代李德裕平泉山庄里的醒酒石,于是题文:“东坡居士醉中观此,洒然而醒。”这块风韵雅逸的奇石后来被皇家收藏。

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扬州。得两美石,作《双石并序》:“至扬州,获二石,其一绿色,冈峦迤逦,有穴达于背;其一正白可鉴。渍以盆水,置几案间。忽忆在颍州日,梦人请住一官府,榜曰‘仇池’。觉而诵杜子美诗曰:‘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仇池,山名,在甘肃成县西汉水北岸。一名瞿堆,山有平地百顷,又名百顷山。其上有池,故名仇池。山形如复壶,四面陡绝,山上可引泉灌田,煮土为盐。因为仇池地处偏远,历来典籍都将它描写成人间福地,据说那里有99道泉,万山环绕,可以避世隐居,如同陶渊明的桃花源。苏轼神游千里,眼前的绿石已化为“仇池”,“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仇池石”寄托了苏轼对世外桃源的深切向往。

石闻追踪

历经坎坷的“醉道士”石

北宋年间,扬州太守杨康功出使高丽,回国途中从樵夫处得到一方奇石,因以载归,喜爱有加。适逢苏轼由江苏常州赴任登州太守,路过扬州拜会杨康功。杨太守素知苏轼爱石,即请苏轼观看此石。苏轼乘酒兴吟出《杨康功有石状如醉道士为赋此诗》:“楚山故多猿,青者黠而寿。化为狂道士,山谷恣腾蹂。误入华阳洞,窃饮茅君酒。……”古诗共28句。“醉道士”石因而得名。该石传藏于益都法华寺,后来寺院败落,经“文革”之乱,“醉道士”石下落不明。

“文革”期间,贾祥云先生与夏明采先生在被焚烧书籍的残片中,发现了“醉道士”石的资料。此后10多年中,他们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各方人士,终于在1986年,从一堆建筑垃圾中,寻找到“醉道士”石。经与1933年出版的《山东名胜古迹大观》中关于法华寺“醉道士”的记述与照片认真鉴别,确认为“醉道士”石,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醉道士”石为北太湖石,高130厘米,底座高75厘米。该石石体厚实,中间剔透,并有褶皱、空洞。石体表面风化严重,原有刻字已漫漶不清。贾先生与夏先生研究决定,将“醉道士”石陈列于青州博物馆。

元祐八年(1093),苏轼知定州(今河北定县)得“雪浪石”,作《雪浪斋铭并引》:“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白脉,如蜀人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诗:“尽水之变蜀两孙,与不传者归九原。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又有诗《次韵滕大夫三首·雪浪石》:“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离堆四面绕江水,坐无蜀士谁与论?老翁儿戏做飞雨,把酒坐看珠跳盆。此身自幻孰非梦,故园山水聊心存。”雪浪石使苏轼深感天工造化,也勾起诗人思乡情结,唤起诗人归隐故里、纵情山水的情愫。

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惠州(今广东惠阳东)。元符元年(1098),苏轼再贬儋耳(今海南儋县)。此时苏轼已是62岁高龄,他知道自己“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却依然游历山水,赋诗不辍,念念不忘“仇池”仙境。元符三年(1100)五月大赦,苏轼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中北归,旋即病卒常州。

苏轼于嘉祐元年(1056)与父、弟离川赴京师,45年宦海沉浮,几与祸患相始终,却始终展现出洒脱飘逸的风节,笑对人世沧桑的旷达。苏轼被世人誉为苏海,他一生留下7000多篇诗文。虽然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却能徜徉书海,纵情山水,憧憬在自创的桃花源境界“仇池石”中。

◇米芾的书画与奇石

米芾,一个绝世的奇才,他的特立独行使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米颠”的盛名。米芾的好书画、好石、好研、好洁、好异服、好搞怪,都是他“颠”名的发端,以至900年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成为历久弥新的传世经典。

米芾(1051~1108),字元章,先祖世居太原,又迁襄阳,后居润州(今镇江)。其父米佐偃武修文。米芾《书史》中记载,米父在濮州为官时与李柬之手谈,赢得王羲之的法帖,这与米芾笃好书画不无关系。米芾的母亲阎氏曾为神宗母宣仁高太后的乳娘,这也是米芾最早走上仕途的渠道。

米芾7岁习帖,“书壁以沈传师为主”。10岁写碑刻。17岁随母在汴京,饱览时贤书翰大作及唐代名篇巨制,并认真临习。20岁取字元章,在京与蔡京布衣相识。米芾《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说:“我识元长(蔡京字)自布衣,论文写字不相非。”《宣和书谱》蔡京云:“初师沈传师。”蔡京比米芾大4岁,均师法唐礼部尚书沈传师,两人书法风格多有相似之处,相同尚好成为好友,并贯穿终生。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从小不喜科举的米芾,因为母亲的原因踏上仕途,开始了十年的华南游宦生涯。熙宁七年(1074),米芾任临桂(今桂林)县尉。同年五月,游桂林龙隐岩(伏波山)、阳朔山,画有《阳朔山图》并题字:“官于桂,见阳朔山,始知有笔力不能到者,……”桂林清秀瑰奇的山水,给了好异尚奇的米芾不小的震撼,为他日后笃好奇石埋下种子。

元丰四年(1081),米芾离开长沙,结束了南官十年的生涯,此后主要活动在江淮、汴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米芾在《书海月赞跋》中记:“元丰四年,余至惠州访天竺净慧师。见其堂张海月辩公象,坡公赞于其上,书法遒劲。”在中国书画史上,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可见苏轼书法地位之高。苏轼的书法,给了米芾极大的震动,促使他拜访这位北宋文坛一代宗师。

元丰五年(1082),32岁的米芾赴黄州(今属湖北)雪堂拜谒苏轼,受到被贬黄州的苏轼热情款待。米芾在《画史》中有记叙:“苏轼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即起做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见与,后晋卿(王诜)借去不还。”苏轼赠与米芾的画,被驸马王诜借去不还,米芾一直耿耿于怀。苏轼画风运思清拔,唯求笔墨神韵、文人逸兴勃发,给了米芾重要启示,后来他与其子米友仁创造的“米氏云山”,与此不无关系。

苏轼对小自己14岁的米芾的书法也是青睐有加,他在“雪堂书评”中说:“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于钟(繇)王(羲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宋人温革说:“米元章元丰中谒东坡于黄冈,承其余论,始专学晋人,其书大进。”苏轼对米芾书艺师晋的指点,影响其终生。

元丰七年(1084),米芾从苏激处得晋人法帖,王献之的“十二月帖”。米芾激动异常,终日临习。他的一个临本,即被乾隆帝当做王献之真迹,宝藏为“三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之一的《中秋帖》,可见米芾功力更加精进。

元祐二年(1087),米芾前往汴京寻求仕途发展。《何氏语林》记载:“元祐间,米元章居京师,被服怪异,戴高檐帽,不欲置从者手,恐为所污。即坐轿,为顶盖所碍,遂撤去,露帽而坐。”蔡肇《米元章墓志铭》说:“冠服用唐制,所至人聚观之,视眉宇轩然,进趋如谵,吐音鸿畅,虽不识者亦知为米元章也。”至此,米芾“颠”名扬于京师。这时的苏轼重回京城权位,米芾在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参加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以苏轼为首的16人在驸马都尉王诜私邸举行的“西园雅集”。这时的米芾已俨然为后晋名士了。

元祐四年(1089),39岁的米芾出任润州教授,也就在这时,米芾以所藏李后主研山,换取海岳庵宅基地,并定居下来。蔡絛《铁围山丛谈》记此事:“江南李氏后主宝一研山,……为米元章所得。……而苏仲恭学士之弟者,才翁孙也,号称好事。有甘露寺下并江一古墓,多群木,盖晋、唐人所居。时米老欲得宅,而苏觊得研山。……苏米竟相易。米后号‘海岳庵’者是也。”米芾好研闻名,在《山林集》中称研为“吾首”。《海岳志林》记载:“僧周有端州石,屹起成山,其麓受水可磨。米后得之,抱之眠三日,嘱子瞻为之铭。”蔡肇《米元章墓志铭》说:“过润州,爱其江山,遂定居焉。”米友仁曾说其父居润州40年,说明米芾小时候就曾随父居于此地。米芾母亲阎氏也归葬于此。这些都是研山易宅基地的原因。

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扬州,米芾从润州渡江而来为座上客,赵令畤《侯鲭录》记:“东坡在维扬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元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大,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皆笑。”东坡的“吾从众”,欣赏也。米芾“颠”名大震矣。

绍圣四年(1097),米芾在涟水军任职,更加“颠”得可以。《宋稗类钞》记其事:“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璧,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加以美名,入书室则终日不出。时杨次公为察使,知米好石废事,因往廉焉。……”米芾于袖中连出三美石,杨察使取一石而去。杨杰与米芾是多年旧友,对此“颠”人,也无可奈何。米芾自称“不入党与”,与“旧党”如苏东坡、黄庭坚,“新党”如蔡京、赵挺之(李清照公公)等朝廷大员皆以书画交游,无论哪方在政治上落魄时,他绝不落井下石。所以,因“颠”出名的米芾,固然不至丢官,仕途却也难以发展。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蔡京夺职居真州。据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米芾谒蔡京于舟中,见晋《谢安帖》,求易之。京意以为难,芾曰:‘公若不见从,某不复生。’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坠,京遽以之。”米芾得此帖后,始名书房为“宝晋斋”。米芾《画史》说:“余家晋唐古帖千轴,盖散一百轴矣。今惟精绝,只有十轴在。有奇书,亦续续去矣。晋画必可宝,盖缘数晋物命所居为‘宝晋斋’,身到则挂之,当世不复有矣。”米芾不但是书画收藏大家,而且精鉴赏、善模仿、笔力遒劲。米芾以临本易真迹时有所闻,其摹本被当成原本流传也屡见不鲜。米芾对晋帖推崇敬奉,甚至外出舟行时,也于船上高挂“宝晋斋舫”匾额。米芾旧友黄庭坚,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贬所荆州,闻知如此风流雅事,神往不已,有诗赞曰:“苍江静夜虹贯月,定是米家书画船。”

就在这一年,苏轼于被贬岭南经年后北归,《京口耆旧传》记载北归途中苏轼自述:“儿子于何处得《宝月观赋》,琅然勇之。老夫卧听之未半,跃然而起。恨二十年相从,知元章不尽,若此赋,当过古人,不论今世也。”于是苏轼致信在真州的米芾,《东坡全集》记载此事:“岭海八年,新友旷绝,亦未尝关念。但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秽瘴毒耶!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

六月一日,东坡过真州,访米芾于白沙东园,逗留十余日。惜别时,约定年终米芾至朝廷述职后,到常州拜谒苏轼。米芾记叙苏轼临别语:“待不来,窃恐真州人道‘放著天下第一等人米元章,不别而去也’。”北宋文坛宗师苏轼,心胸如此旷达,对“米颠”喜爱有加,褒奖不吝美文。谁料一个多月后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即于常州溘然长逝。米芾闻噩耗已是中秋,悲中写挽诗五首并序文,其中有句:“道如韩子频离世,文比欧公复并年。我不衔恩畏清议,束刍难至泪潸然。”

崇宁三年(1104),米芾知无为军。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路。北宋无为军属淮南路,领无为、巢、庐江三县,故治在今安徽省无为县。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记载:“知无为军,初入川廨,见立石颇奇,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言事者闻而论之,朝廷亦传以为笑。”宋费衮《粱溪漫志》载:“米元章守濡须(今安徽无为县北),闻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来,人以为异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为燕游之玩,石至而惊遽,命设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米芾还为拜石之事自画《拜石图》。元代倪瓒为此作《题米南宫拜石图》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此时米芾旧交蔡京、赵挺之在朝廷先后为相。吴迥《五总志》记载:“米元章尝谓蔡元长,后当为相,慎勿忘微时交。……蔡喜之,寻除书学博士,攫礼部员外郎。”祟宁五年(1106),56岁的米芾赴汴京任书画博士。为了感谢蔡京的提携,米芾有《除书学博士呈时宰》诗:“浪说书名落人世,非公那解彻天关!”

宋何薳《春渚纪闻》记载:“上(徽宗)与蔡京论书艮岳,复召芾至,令书一大屏。顾左右宣取笔砚,而上指御案间端砚,使就用之。芾书成,即捧砚跪请曰:‘此砚经赐臣芾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上大笑,因以赐之。芾蹈舞以谢,即抱负趋出,余墨沾渍袍袖而喜见颜色。上顾蔡京曰:‘颠名不虚得也。’京奏曰:‘芾人品诚高,所谓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者也。’”

《海岳名言》记载:“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种痛快简洁且深刻不凡的语言,正是“米颠”的本色。

大观元年(1107),蔡京提携米芾升任礼部员外郎,又称南宫舍人,元章“南宫”之号由此得之。礼部员外郎与书画博士闲职不同,该职是正式五品京官,也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中央官位,米芾很看重,御史却上书弹劾。吴曾《能改斋漫录》载:“米元章为礼部员外郎,言章云:‘倾邪险怪,诡诈不情。敢为奇言异行,以欺惑愚众。怪诞之事,天下传以为笑,人皆目之以颠。仪曹春官之属,士人观望则效之也。今芾出身冗浊,冒玷兹选,无以训示四方。’有旨罢,差知淮阳军。其曰出身冗浊者,以其亲故也。”这回蔡京也无能为力了,米芾去职外放,知淮阳军。

这一打击对晚年始为京官的米芾过于沉重,随即病倒。大观二年(1108)早春,米芾上书请辞,未获准。这时米芾头部毒疮日重,预感来日无多,他的仙逝也是惊世骇俗。米芾于去世前一个月,写信与亲友告别,焚烧书画奇物。同时造楠木棺,起居饮食、签署公文均在其中。去世前7天,不吃荤食,更衣沐浴,临终前作《临化偈》:“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人欲识去来,去来事如许。天下老和尚,错入轮回路。”最后合掌而逝。越年,归葬润州丹徒西南长山下,蔡肇为撰墓志铭。历经九百年岁月,米芾墓至今尚存,在茂林奇岩环绕中,供人凭吊。

◇黄庭坚与砚石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在北宋诗坛上与苏轼并称“苏黄”,系苏门四学士(黄、秦、张、晁)之首、青年学子的导师、江西诗派的缔造者。其书法被誉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一。

山谷是饱读诗书的学者,对文房石尤为青睐。他曾在好友刘昱处得到一方洮河绿石砚,感慨之余即兴赋诗:“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好友王仲至曾送给山谷一方洮河黄石砚,山谷有诗谢答:“洮砺发剑虹贯日,印章不琢色蒸栗。磨砻顽顿印此心,佳人持赠意坚密。”山谷将一方洮河石砚赠给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张耒有诗称颂:“谁持此砚参几案,风澜近乎寒生秋。”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山谷赠予苏轼一方洮砚,苏轼作《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归予者,黄鲁直。”晚清时期,该方名砚流落日本,先为前首相近卫氏所得。后来,日本汉学家小野钟山之父,用一幢花园洋房换得,此方宝砚一直为小野氏家族收藏。

元祐九年(1094),山谷赐知宣州(今安徽宣城)。正在老家分宁居母丧的山谷,赴任途中过婺源进龙尾山考察歙砚,留下著名诗篇《砚山行》。

山谷《砚山行》开头说:“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岳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龙尾群山耸半空,人居剑戟旌幡里。”穿云破雾,峰峦延绵,龙尾山之险令人仰止。“其间石有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罗纹、眉子、金星都是龙尾石妙美的纹理,也是文人雅士的挚爱。“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砻形为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砚山村一百多户人家,终日凿岩刻石,往往百石中选不出几件,得材不易,弥足珍贵。“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湿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从质地、色彩各方面评判,歙石都不亚于端石。

有宋一朝,文坛大家考察龙尾山,恐怕只有山谷一人。《砚山行》以白描手法,生动全面地将龙尾山砚石坑的地理环境、砚石品种、居民状况、砚石开采以及砚石品质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论述,对歙砚的传播、研究与发展都是居功至伟。

山谷是东坡的挚友和门生,一生执弟子礼甚恭。徽宗崇宁元年(1102),山谷系舟湖口(今江西湖口县),诗人李正臣持东坡两篇遗诗来见(此时东坡已于上年作古)。山谷不禁悲从中来,作《追和东坡壶中九华并序》:“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东坡先生名曰壶中九华,并为作诗,后八年,自海外归,过湖口,石已为好事者所取,及和前篇以为笑。……石即不可复见,东坡亦下世矣。感叹不足,因次前韵。”诗曰:“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人、石皆去,阴阳两隔,奈何!

崇宁二年(1103),山谷被贬宜州(今广西宜州市),逆境中仍不忘文化的传播。崇宁四年(1105),山谷卒于宜州。至今宜州尚存山谷祠,内有门对,下联写道:“作神此地原非偶,恰似龙城柳子、潮阳韩子,能令边徼化诗书。”人们将同样贬谪岭南的韩愈、柳宗元、黄庭坚奉为神明,永受香火祭祀。

◇杜绾的《云林石谱》

杜绾字季阳,号云林居士,北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杜绾出生于世家,祖父杜衍在北宋庆历年间为相,封祁国公,父亲也为朝中重臣,姑父是著名文学家苏舜钦。由于家学渊源,杜绾自幼博览群书,游历山川,对奇石瑰宝尤为喜爱。

北宋文人寻奇石、集名砚成风气,徽宗于江南设“应奉局”,专事搜集天下奇石异珍。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杜绾也未尝置身其外。南宋绍兴三年(1133),孔传在《云林石谱·序》中说:“云林居士杜季阳,盖尝采其瑰异,第其流品,载都邑之所出,而润燥者有别,秀质者有辨,书于编简,其谱宜可传也。”杜绾将收集的奇石,按品位、产地、润燥、质地等各项分类编辑,成为足以传世的《云林石谱》。

《云林石谱》分上、中、下三卷,《灵璧石》列于上卷首篇:“宿州灵璧县,地名磬石山。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扣之,铿然有声。”磬石山距灵璧县渔沟镇东两千米,海拔114米,目测绝对高度只有30多米。磬石山南侧尚存摩崖石刻,不同造型佛像100多座,雕刻在长16米,宽2米的巨石上,为北宋至和三年(1056)所作。磬石山北坡下,百米宽、千米长的平畴地带,即是灵璧磬石的产地。磬石始采于殷周,近年来出土的磬石编钟即为实证。北宋老坑也在这里。宋王明清《挥尘录》记载:“政和年间建艮岳。奇花异石来自东南,不可名状。灵璧贡一巨石,高二十余尺。”宋《宣和别记》也载:“大内有灵璧石一座,长二尺许,色清润,声亦冷然,背有黄金文,皆镌刻填金。字云:宣和元年三月朔日御制。”《西湖游览志余》又载:“杭省广济库出售官物,有灵璧小峰,长仅六寸,玲珑秀润,卧沙、水道、裙折、胡桃文皆具。徽宗御题八小字于石背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以上大、中、小三磬石,皆为宋徽宗“花石纲”贡石也。

《云林石谱·太湖石》:“平江府太湖石产洞庭水中,石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崄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纹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府,洞庭在其辖区内。太湖石在唐代就被大量应用于造园,白居易、牛僧孺、李德裕等人留有许多咏太湖石的诗歌。以后历代,都将太湖石视为造园、赏玩的珍品。南宋范成大《太湖石志》说:“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湍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上等的太湖石,出于西洞庭。明文震亨《长物志》说:“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为波涛冲击,皆成空石,四面玲珑。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太湖石有水、旱之分,正宗“水太湖”早已绝迹,只有在古代遗石中,才能一睹其真容。清张紫琳《红兰逸乘·琐载》说:“太湖石玲珑可爱,凡造园林者所须,不惜重价也。”

《无为军石》:“无为军石产土中,连络而生,择奇巧者,即斫取之。易于洗涤不著泥渍,石色稍黑而润,大者高数尺,亦有盈尺及五六寸者,多具群山势,扣之有声。……又米芾为太守,获异石,四面巉岩崄怪,具袍笏拜之。”由于米元章在无为和濡须的“拜石”,就有了“石丈”和“石兄”之别,演绎了一段千古佳话,也成就了“无为军石”的盛名。

《昆山石》:“平江府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赤土积渍,即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磈,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元杨譓《昆山郡志》说:“巧石出马鞍山后,石工探穴得巧者,斫取玲珑,植菖蒲芭蕉置水中。好事者甚贵之,它处名曰昆山石,亦争来售。”明文震亨《长物志》亦说:“出昆山马鞍山下,生于山中,掘之乃得。以色白者为贵,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清戴延年《吴语》说:“昆石佳者,一拳之多价累兼金,有葡萄纹、麻雀斑、鸡爪纹之别。”昆石产于江苏昆山市马鞍山,自古以来为四大名石之一,甚为名贵,近年来越发稀少了。

《英石》:“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四面有光,可鉴物,叩之有声。……顷年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英德市现为广东省清远市所辖县级市,因英山产英石而得名。北宋元祐七年(1092),苏轼任扬州知府时,表弟程德儒送给他一绿一白两枚英石,遂题名曰“仇池石”。其石为英山脚下溪水中所产水英石。现在新采的英石都为旱石,与水英石有天壤之别。南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英州石山,自城中入钟山,涉锦溪,至灵泉,乃出石处,有数家专以取石为生。其佳者质温润苍翠,叩之声如金玉,然匠者颇秘之。常时官司所得,色枯槁,声如击朽木,皆下材也。”早在南宋时,英石就有水、旱之别,质地相去甚远矣。清蒋超伯《通斋诗话》说:“英石之妙,在皱、瘦、透。此三字可借以论诗。起伏蜿蜒斯为皱,皱则不衍,昌黎有焉。削肤存液斯为瘦,瘦则不腻,山谷有焉。六通四辟斯为透,透则不木,东坡有焉。支离非皱,寒俭非瘦,卤莽灭裂非透。吁,难言矣。”蒋超伯将石形皱、瘦、透,以韩愈、黄庭坚、苏轼的诗格以论之,曼妙而贴切也。

《云林石谱》中涉及各种名石116种,石种范围广达当时的82个州、府、军、县和地区。其中有景观石、把玩石、砚石、印石、化石、宝玉石、雕刻石等众多门类。对各种石头的形、质、色、纹、音、硬度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表述。形:主要以古人瘦、漏、透、皱的赏石理念,对奇石评判。质:杜绾将石质分为粗糙、颇粗、微粗、稍粗、光润、清润、温润、坚润、稍润、细润等级别。色:有白、青、灰、黑、紫、褐、黄、绿、碧、红等单色。还列出了过渡色、深浅色和多色的石头。纹:列出核桃纹、刷丝纹、横纹、圈纹、山形纹、图案纹、松脉纹等奇石品种。音:杜绾常敲击石头,得到无声、有声、微有声、声清越、铿然有声等不同效果。硬度:杜绾对石头硬度的描述有甚软、稍软、不甚坚、稍坚、坚、颇坚、甚坚、不容斧凿等级别。

杜绾不但是奇石专家,还是矿物岩石学家。他的《云林石谱》是中国古代载石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石头专著。清代《四库全书》入选的论石著作,只有《云林石谱》。《四库提要》说:此书“即益于承前,更泽于启后”。《云林石谱》这部奇石学巨著,对后世影响巨大,绵延不绝。

◇宋代赏石文化的特点与贡献

两宋承袭了南唐文化,文房清玩成为文人珍藏必备之物,鉴赏之风臻于极盛,苏轼、米芾等文人均精于此道,发展成专门学问。与此同时,中国汉唐以来席地而坐的习俗,逐渐被垂足而坐所代替,两宋几、架、桌、案升高而制式成形。这些都为赏石登堂入室创造了条件。

小型赏石的兴盛

宋代赏石大、中、小型俱备。小型赏石不但脱离了山林,也脱离了园林,成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小型赏石已经有了底座,可以置于几架之上,欣赏情趣也有了很大变化。苏轼《文登蓬莱阁下》说:“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袖中藏石其小可知。宋孔传《云林石谱·序》中说:“虽一拳之多,而能蕴千岩之秀。大可列于园馆,小或置于几案。”拳石亦为可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说:“怪石小而起峰,多有岩岫耸秀嵚嵌峰岭之状,可登几案观玩,亦奇物也。”几案赏石要求更高。宋李弥逊《五石诗》序云:“岁戊戌,舟行宿泗间,有持小石售于市,取而视之,其大可置掌握。”掌中小石的兴盛,促进了赏石市场的交易。

宋代赏玩石种

宋代赏石品种主要是太湖、灵璧和英石,其他石种不占重要地位。杜绾《云林石谱》说,太湖石“鲜有小巧可置几案者”。大型灵璧石比较常见,也有置于几案之上的小石。刘才邵《灵璧石》诗:“问君付从得坚质,数尺嵚嵌心赏足。”英石一般体量不大,《云林石谱》说,英石“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观”。英石应该是文房中的主要石种。

石屏、研山、山子的应用

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苏辙《欧阳公所蓄石屏》:“石中枯木双扶疏,粲然脉理通肌肤。剖开左右两相属,细看不见毫发殊。”宋代的石屏也是赏石的一种,择其平面纹理有若自然山水画境,以木镶边制作而成,用材多为大理石。石屏小而置于几案之上、笔研之间称为研屏。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研屏辨》说:“古无研屏。或铭研,多镌于研之底与侧。自东坡、山谷始作研屏,即勒铭于研,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研屏自苏轼、黄庭坚始。

研山自南唐李煜始。南唐遗物尽入宋,其中两方有名的“海岳庵”和“宝晋斋”为米芾所得,其辗转传承为古今奇闻。研山又称“笔格”“笔架”,是架笔的文房用品,制作精巧的研山,也属文房清玩的范畴。另有一种欣赏把玩的“山子”,也开始出现。

瘦、皱、漏、透四字相石法

四字相石法为米芾结合画理而创,各种文献有不同表述。宋《渔阳公石谱》称:秀、瘦、皱、透;明代《海岳志林》为:瘦、秀、皱、透;清代郑板桥题画记说:瘦、皱、漏、透。其他说法很多,而板桥说流传最广。各种说法共同交汇处,是瘦、透、皱三字。瘦为风骨,透表通灵,皱显苍古,都是中华文化意境的精粹,也是天人合一的诠释,对赏石、鉴石影响至今不衰。

宋代赏石文化的传承

宋代传承了中唐的园林赏石而更精致,传承南唐的文房而形成文房清玩门类。佛教衍生出完全汉化的禅宗,它的“梵我合一”与老庄的“崇尚自然”,使士大夫心中的自然之境与禅境融为一体,更加重视形外之神、境外之意。宋郭熙《林泉高致》论远景、中景、近景之说,近景中的高远、深远、平远之分,更加丰富了景观石欣赏的内涵。五代、北宋的山水画在崇山峻岭、溪涧茂林中常有茅舍高隐其间,反映出士子的理想境界。南宋平远景致,简练的画面偏于一角,留出大片空白,使人在那水天辽阔的虚空中,发无限幽思。这里文化的交融与内敛,却使赏石文化的意境更加旷远,给后世赏石以更多滋养。

同类推荐
  • 看名画的眼睛

    看名画的眼睛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先生,他曾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曾任东京大学美术史研究室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现任日本西洋美术财团理事长。出版有《日本近代美术史论》《日本近代的美意识》《西欧艺术的精神》《19-20世纪的美术:东西方的相遇》等著作和译作近百部。译者范钟鸣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赴日,1989年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邀请赴美从事艺术创作交流。现为职业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译著有《日本美术尚未诞生》等作品。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丰富惬意,它时不时地把你卷入一个潮流中,再把你拉出来,推向另一个潮流。千万不要以为,是你选择了设计,其实,是设计选择了你。设计左右着大众的审美,甚至左右着人们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选择。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改变,它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那些不易察觉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作者用活泼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读者阐释生活中的设计奥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让你更贴近设计以人为本的实质。
  • 与生俱来的依恋:走进艺术设计

    与生俱来的依恋:走进艺术设计

    本书上篇主要讲述了艺术设计的来历、特点、本质、内涵,以及在现代生活的作用、地位;下篇则选取艺术设计中最具代表的衣、住、用、看几个环节做样板,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加上自己动手训练这两种方式。
  •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

    《西戏中演:用戏曲搭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主要收录了用戏曲进行跨文化沟通:成功的先例、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访美比较、亚洲戏剧让西方人接受并学习的可能、西戏中演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意义、莎士比亚与昆曲:内心外化的麦克白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南洋国商(上)

    南洋国商(上)

    清末明初,风云际会,华夏之国却在风云中飘摇不定。站在历史的乱潮之中,尹正纲——这位“猪仔”的后代,该何去何从?丛林、土著、会党、奸商、恶霸……一个个生死难关。爱情、亲情、友情,成了他一飞冲天之前最好的磨炼。于是,勾心斗角的商战之中,他杀伐决断、运筹帷幄,于那一段沉郁暗淡的历史中,留下光彩绝伦的一笔。本书通过爱国华商尹正纲的传奇经历,再现了继闯关东、走西口之后,被称为规模最为壮观、生存环境最为恶劣、对当今国际政治格局影响最大的“下南洋”的这段历史,讲述了下南洋的一代人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坎坷之路,也充分展示其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
  • 猎魔大帝

    猎魔大帝

    妖族肆虐,鬼族猖獗,万灵哀寂。猎魔师征战天地,所谓何?守护?忏悔?少年秦歌得上古印符,历尽万难,寻找万恶的根源。“不论这天地大局何人所布,吾非棋子,定碎此局!”(觉灵、破邪、破魔、真武、玄武、圣尊、帝尊)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蠢萌小妖:帝君倒追没门

    蠢萌小妖:帝君倒追没门

    新文:《强势霸爱:别动,下堂妻》已发,欢迎各位亲们去留脚印!读者群:513099938不好意思的是,她好像陷入了一段不伦恋。她永远记得,那日那个男子面容清俊,衣带生风,神色倨傲斩钉截铁道:“既知是本君院里的花,那便不该随便采。”那时,她便对他死心塌地了。于是,她悲剧了,被情敌用幽冥司凶火焚得连渣都不剩。玄光镜中,有一个男子,耗了半生修为护住她的魂魄,用三夜冥的宝贝招魂幡聚着,不停不歇,弹了九九八十一天的还魂曲,十指红阑遍布,滴血成花,终是聚齐她的魂魄,后来割肉剔骨,引血渡气,遂成魔胎。待他醒了,他将一双手拢到袖中,朝她温润笑道:“六月初六是个吉利日子,你是六月,这些事情,想必你都忘却了吧?”
  • 龙血狂暴

    龙血狂暴

    当夜天来到异界大陆当他面临各种宗族他该何去何从?
  • 网游之无线正在

    网游之无线正在

    当霸王铁蹄遇到虎豹军团,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当韩信对决诸葛亮,会是怎样的大战!霸王、吕布谁强谁弱?铁与血的较量,智与慧的碰撞!两个时代的霸主,跨时空的较量!且看三国之霸王圣骑!
  • 冷酷王子的校园生活

    冷酷王子的校园生活

    两个王子同时喜欢上了姐姐,而妹妹喜欢上了轩
  • 江山圣手

    江山圣手

    莺歌燕舞,煮酒温香,道不尽的鼎盛辉煌。题名金榜,指点江山,说不尽的天下兴亡。点烽烟为墨,执铁骨作笔,为盛世续写华章!
  • 网游之凌仙绝尘

    网游之凌仙绝尘

    一名大学生看着电脑上的屏幕陷入了沉思,他失恋了,而且还是暗恋!心情极其的低落,而《创界》却如同王者一般,在尚未发布的时候就将多款前段时间十分热门的游戏轻松击溃!书友群(570581247),恭候你的加入!!!微博:Vare娱乐
  • 见五秒之后

    见五秒之后

    人有三六九等,世有三教九流。一天总有白天和黑夜。退伍回家后的莫一凡,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赶快找个媳妇。让好辛苦一辈子拉扯他长大的父亲,过上子孙满堂的晚年生活。可是,生命起源都是一次偶然,人生又岂能没有伤痛和意外。只是这伤痛来的如此突然,意外又来的如此莫名其妙。张九千,和莫一凡一个火车皮拉去,又一个火车皮拉回来的感情。和莫一凡一样退伍后,进入一家普通的国有企业。不一样的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之后,他成了莫一凡眼中的“妇女之友”。竹六道,莫一凡的同年同班战友。农村出身的他,退伍后,一直在南方打工。李三有,一次不成功的盗窃,让他落到了莫一凡和张九千的手里。从此,人生多了三个异姓的哥哥,却不知是福是祸。
  • 掌舵:政商圈子生存指南

    掌舵:政商圈子生存指南

    人到中年的杜林祥,事业看不出任何转机,他是如何抓住稍纵即逝的偶然机会,大踏步走上了成功之路?在事业发展的上升期,杜林祥又怎样凭借过人的智慧,多方运作,苦心经营,拓展重要的人脉资源,并利用这些人脉做大事业、搞定对手,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高手对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