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35000000127

第127章

诸余有学至往上界故者。通。诸余有学预流等人。若就异门成就八正。亦可说为有善士性。以诸有学由成八正。于五种恶杀.盗.邪淫.诳语.饮酒皆获得毕竟不作律仪故。不善烦恼多已断故。应名善士。今者所立七善士趣。不就异门。约唯行善不行恶故。唯托胜因往上界故。立善士趣。又婆沙云。问行无色界不还于行色界不还有五事胜。谓界胜.地胜.断烦恼胜.损减蕴胜.三摩钵底胜。何故不立为善士趣。有说若粗显易了立善士趣。彼不显了是故不说。广如彼说 又云。问何故阿罗汉非善士趣。答复次趣上生者立善士趣。阿罗汉无生。是故不立 复次趣上果者立善士趣。阿罗汉即是上果。更无上果可趣。是故不立。广如彼说

诸在圣位至无练根并退者。此即第四明非生上界。上两句明非生上。下两句明无练根退

论曰至极有顶者者。欲圣经生。若能励力起得圣道。断诸烦恼必不生上。厌欲界生多苦恼故。恐生上界有长时苦。同欲界故。故欲界经生不生上界。色界无苦厌心劣故。故于色界经生圣者。容生无色 问欲圣经生不生上界。欲圣经生亦应不更生欲 解云虽于欲界经生圣者极生厌离。惑难断故。道未熟故。所以更受欲界多生。若经生圣能起圣道。于此身中必断惑尽故。不往彼上界受生

然天帝释至佛亦不遮者。会释经文。然天帝释。五衰相现来归世尊。佛为说法得预流果。虽复得果。然作是言。曾闻有天名色究竟。愿我命终后退落人中为佛弟子。若不获得阿罗汉果当生彼天 毗婆沙师作如是释。彼天帝释虽得预流由不能了对法相故作斯谬说。若谬说者佛何不遮。为令帝释一时喜故佛亦不遮。故正理六十五释云。我后者。三十三天自在异熟最后边际。言退落者谓于后时若不获得阿罗汉果。当生彼者。谓愿当生色究竟天。勿生欲界。以天帝释缘五死相极生忧苦。来归世尊。死相才除。便作是说。为令喜故。又观遮彼无多益故。佛不遮止

即此已经至并退者。释下两句。明经生圣无练根退

何缘不许至并退者。问

以必无故者。答

何缘必无者。征

经生习根至所依止故者。释。经生习根极成熟故。及得殊胜所依身故。昔是凡身未名殊胜。经生圣者唯是圣身方名殊胜。或上界身亦名殊胜。由此彼无练根.退理 又解经生习根极成熟故显无练根。及得殊胜所依止故显无退也。应知欲界唯人趣退。三恶趣中无圣道退。天趣虽有。彼无退具功德坚牢。设不经生亦不退也

何缘有学至般涅槃者者。问意可知

以彼圣道至无如是能者。答。一圣道未熟。二难令现起。三随眠非劣。故住彼中有无有般涅槃。又毗婆沙者作如是释。一诸欲界法极难越故。二彼尚有余多所作故。多所作者。谓应进断欲界不善.上界无记二烦恼故。及应进得若二沙门果。谓从一来进得不还.阿罗汉果。若三沙门果。谓从预流进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并应总越三界生死有漏法故 又解及应进得若第二一来果。若第三不还果。并应总越三界法故得阿罗汉果。住中有位无如是能。色界不尔。故住中有能般涅槃。又婆沙一百七十四云。问如欲界没受色界中有得般涅槃。如是从色界没受色界中有。亦般涅槃不。答不尔。所以者何。彼于欲界多苦多障多诸灾横可厌之身极生厌逆。既舍离已。起色界中有现在前时。于当所受长时异熟亦生厌患便般涅槃。色界无有如是灾横极可厌事令生厌逆。如于本有有缘碍故不般涅槃。今中有亦尔。故从彼没所起中有不般涅槃

前说上流至及遮烦恼退者。此即第五明杂修静虑。初句答初问。第二句答第二问。下两句答第三问

论曰至彼最胜故者。释初句。等持堪能乐行最胜故。先杂修第四静虑。后方杂修下三静虑

如是杂修至杂修静虑者。释第二句。不还无学方能杂修。起多念心是远加行。至二念心加行成满 次后唯从一念无漏如无间道。即入有漏不染无知定障成就得俱灭 引起一念有漏现前亦如无间道则入无漏不染无知定障成就得俱灭。望前应是解脱道。与从无漏入有漏不染无知定障不成就得俱生故。今但望后从有漏入无漏不染无知定障成就得俱灭故。如无间道 第三刹那无漏心起。与从有漏入无漏不染无知定障不成就得俱生故。如解脱道 如是有漏中间刹那。前后刹那无漏杂故。名杂修定根本圆成。前二刹那似断惑无间道。与不染无知成就得俱灭。第三刹那似解脱道。与不染无知不成就得俱生。如是杂修第四定已。乘此势力随其所应亦能杂修下三静虑。又显宗三十一云。杂修静虑五蕴为体。然于此中诸世俗智是四法.四类八智所杂修(已上论文)此杂修定说力起故。先于欲界人趣三洲。杂修定已后若退失生色界中。亦能如前欲界杂修静虑。三洲厌强。又慧胜故能初杂修。不通余处。故显宗三十一云。谁于静虑能杂熏修。唯诸圣者通学.无学。学位唯通信解.见至。于无学位通时.非时。必先三洲杂修静虑。退生色界。亦能杂修。退已练根成见至姓。从欲界没生色界中。乘前复能杂修静虑。故六种姓皆有上流

杂修静虑至起烦恼退者。释下两句。如文可知

杂修静虑至生有五净居者。此即第六明净居唯五

论曰至净居唯五者。略释可知

何谓五品者。问

谓下中上至令感净居者。答。一下.二中.三上.四上胜.五上极品差别故。此中初品据成满时三心现前便得成满。第二品成满更有三心加前为六。第三品成满更有三心加前为九。第四品成满更有三心加前为十二。第五品成满更有三心加前为十五。故婆沙一百七十五云。此一一品。于成满位皆有三心。一心有漏。二心无漏。如是总有十五心。五心有漏。十心无漏(已上论文) 又解初品最劣修至三心即得成满。第二品渐胜至起三心犹为加行。更起三心方始成满。并说近加行。故言第二有六心也。后三品心准释可知。故正理六十五云。此中初品三心现前便得成满。谓初无漏次起有漏后起无漏。第二中品六心现前方得成满。谓二有漏为四无漏之所杂修。如是所余随其次第有九.十二.十五念心如应现前方得成满(已上论文)虽有两解前解为胜。真谛亦同前解。又正理云。如是十五有漏无漏心。皆是先来未曾得今得 有余师说。初五无漏是从先来未得今得。余十皆是曾所得心。前五现前时已未来修故。正理所说皆非正义。故婆沙一百七十五。有说五是未曾得十是曾得。谓前五现在前时。余十未来修故 有说十是未曾得五是曾得。谓前十现在前时。后五未来修故

如是说者此则不定。或有十五皆未曾得。或有十五皆是曾得。或有少分曾得。少分未曾得 又云。如是说者。此即不定。或有不起定能十五心相续而转。或复起定。于中或有起三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六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九心已而便起定。或有起十二心已而便起定。是故于彼五品中间。或起.不起杂修成满 又婆沙云。如是说者。能杂修作十六行相。所杂修或作十六行相。或作余行相。谓无量.解脱.胜处(已上论文)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如其次第感五净居。应知此中前后无漏势力。熏修中间有漏令感净居。非无漏感。弃背有故。以因有五品故净居唯五。故婆沙一百七十五云。有说杂修静虑有五品故。所感净居亦唯有五。问则杂修静虑何故唯五不增不减。答杂修势力唯尔所故。如见道十五心势力。唯尔所不增不减。如是杂修静虑势力。亦十五心而无增减 广如彼说

有余师言至感五净居者。有余师言。由信等五次第增上感五净居。谓或有时信根增上杂修静虑。或有乃至慧根增上杂修静虑。随此差别感五净居故唯有五。又婆沙云。问杂修下三静虑有几品。有说但有三品。谓下.中.上。下地无有五净居果故。如是说者。亦有五品。问彼无五果何故有五品因。答虽无五果。而其彼定法有五品。复次下地虽无。五净居果。而有五品根故 问因论生论下三静虑既有五品杂修。何缘无有五净居果 答如非其因非其器。乃至广说。复次圣者厌患异生共生处故求生净居。若下地有净居者。便于异生共生处所不能厌离。于上处所未离染故。复次圣者厌灾患处故求生净居。下三地中皆有灾患故无净居(广如彼说)问圣生净居造引业不。解云此论既云熏修有漏令感净居。明知圣人造牵引业。又婆沙异熟因杂修静虑业引五净居众同分

经说不还至转名为身证者。此即第七明身证不还

论曰至故名身证者。有灭定得起名得灭定。即不还者。若于身中有灭定得。转名身证。谓不还者。由此色身而能证得灭尽定似涅槃法故名身证

如何说彼但名身证者。问

以心无故依身生故者。答。入灭尽定以心无故。依身生故名身证。后出定已犹名得彼。得依身生故亦名为身证

理实应言至身寂静故者。论主述经部解。理实应言非正入彼灭尽定时名为身证。彼从灭定起。得先未得有识身寂静。色身有识名有识身。简无识位。初从定出此身寂静。返缘前定便作是思。此灭尽定最为寂静极似涅槃。如是证得出定位中身之寂静故名身证。由灭定得及出定后。缘灭定智现前。证得身之寂静 又解由得身寂静。及出定智现前。证得身之寂静

契经说有至不说身证者。依经起问 言十八者。于二十七贤圣中除九无学。故正理六十五云。何缘佛说有学福田。身证不还不预其数。谓世尊告给孤独言。长者当知。福田有二。一者有学。二者无学。有学十八。无学唯九。何等名为十八有学。谓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见至。家家。一间中。生。有行。无行。上流。是名十八。何等名为九种无学。谓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是名为九种(解云。俱舍二十五云。非练根得名为不退。练根所得名为不动) 依因无故者。答

何谓依因者。征

谓诸无漏至说有学差别者释。谓诸无漏戒.定.慧三学。及择灭果法。依彼差别立有学故。故名依因。因彼立故故名为因。此灭尽定非是三学以有漏故。亦非学果以有为故。故不约成彼说有学差别

不还差别至数成多千者。结前生后

其义云何者。问

且如中般至九十二者。答。且如中般约根成三。约地成四。约姓成六。约处成十六。约地离染成三十六。色界具缚乃至已离第四静虑八品染故。离第九品即是空处具缚故不说之。若约处.种姓.离染.根建立总成二千五百九十二

云何如是者。问

且于一处至九百六十者。答。诸离下地九品染者。即说名为上地具缚。为成四静虑。一一地离染九数皆等故。以断下地第九品染不生下故。故断第九为上具缚。断下地第九并上地前八品即成九品。故名离染九数等也。余文例释。总结可知

已辨第三至成无学应果者。此下第四明阿罗汉向.果。就中。一明向.果差别。二因论明治道。三明尽智.后智。四便通明道果。五明六种种姓。此即第一明向.果差别。一结前。二生下。三颂释。就颂中前一颂半明向。后两句明果。又婆沙六十五云。问何故离欲界染立二沙门果。谓一来.不还果。离色界.无色界染立一沙门果谓阿罗汉果。复次以欲界难断难破难可越度故离彼染立二果。色界.无色界易断易破易可越度故离彼染唯立一果(广如彼释) 又云。问何故离见所断染立一沙门果。离修所断染立后三沙门果耶。答见所断染易可远离故。离彼时立初一沙门果。修所断染难可远离故。离彼时立后三沙门果

论曰至阿罗汉向者。释初行颂。如文可知

即此所说至最为胜故者。释第五.第六.句。此定从喻为名故名金刚喻定。如世金刚能破一切。此定亦尔。能破一切惑。故正理云。此定坚锐喻若金刚

金刚喻定至互为因故者。总有三说。此即初师。金刚喻定说有多种。谓断有顶第九品惑无间道生。通依九地。故说此定约诸智别。约行相别。约所缘谛别。未至定摄有五十二。如文可知。如未至定摄有五十二。静虑中间及四静虑应知亦尔 空处二十八。谓于前五十二内。除缘灭.道二法智。及除缘下四静虑灭类智。总除六智各四行相四六二十四。余有二十八 识处二十四。于前二十八。又除缘空处灭类智四行 无所有处二十。于前二十四。又除缘识处灭类智四行。以依无色无有法智及缘下灭灭类智故。所以除法智及缘下灭类智。然缘下地对治道者。以同品道互相因故。故三无色道类智能缘九地道

有说此定至二十四者。第二师解。有说此定约智约行约缘别故。未至定摄有八十种。谓道类智缘八地道。亦各别有四行相应四八三十二。于中除四已入前五十二中故。由此于前五十二上。增二十八成八十种。如未至定摄有八十种。静虑中间及四静虑。应知亦尔 空处四十。除缘灭.道法智。及缘四静虑。四灭类智.四道类智。总除十智各别有四行。总除四十。故八十中唯有四十 识处三十二。于前四十。又除缘空处灭.道类智八行但有三十二 无所有处二十四。于前三十二。又除缘识处灭.道类智八行。但有二十四

同类推荐
  • 九牛坝观抵戏记

    九牛坝观抵戏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ard Cash

    Hard Cas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

    七元璇玑召魔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九天上圣秘传金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巨星成长记

    巨星成长记

    一本清新的娱乐小说!一个励志的成长故事!一群勇敢的同学少年!一段热血的青春岁月!
  • 杀天界

    杀天界

    众神大战的六万年后,大陆一片纷乱危机……秦无作为孤儿,将如何学会斗技、魔法、炼丹术、制符术、炼器术,御兽术,成为拥有千年寿命的斗士王。他含有修罗血液,被秦堡他人称作修罗妖兽,受尽嘲笑,尝尽孤独,但是没人知道修罗属于六万年前的天族一脉,秦无该如何解谜一般的领悟修罗力量,成为一个升级疯狂、魔武双修、战斗强悍的天才。
  • 家居生活指南

    家居生活指南

    生活是人生的积累,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婚丧嫁娶,幸好有了书本来传递过来人的经验,不至于让我们多走些弯路。《家居生活指南》从衣物、家具保洁、食物清洁、生活小用品的废物利用、家庭药物使用、饮食烹饪等方面描绘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 重启游戏人生

    重启游戏人生

    方凡莫名其妙的进入另一个时空的九七年,作为重生大军的一员,太跌份的事情肯定不能做,于是他选择引领世界游戏潮流。仙剑,红警,魔兽,星际,cs,传奇,dnf,英雄联盟,好吧!太多的经典游戏等着他去制作了。但这样就算游戏人生了?当然不……掌机,家用机,模拟游戏机,体感游戏机。极限运动,现代舞,跑酷,撩妹……您还想要那样?最后当然是二十一世纪谁也逃不开的“互联网”。
  • 末世异能一队

    末世异能一队

    司月和萧亓青梅竹马,奈何一个暗恋无果一个得不到才会珍惜。告白失败,司月选择逃避奈何末世来临。再次见面,她身边多了父母,他身边多了白莲花。作者:月啊,我是亲妈,你俩肯定会在一起的!
  • 向往天堂之路

    向往天堂之路

    这是一个勾心斗角的教室,每个人都是自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我在乎的人离我而去,我不禁留下了眼泪。。。
  • 缱绻仙凡间:报君恩

    缱绻仙凡间:报君恩

    她原只是佛祖坐下一盏青灯,为得道升仙,在佛前许下誓言,必做三千功德。就在她完成了两千九百九十九件功德之时,却宿命一般的遇上了那个白衣如雪的少年。他为她续上断了的灯芯,她为他将仙路放弃。共同谱写了一段旷世仙凡恋。
  • 康德的智慧

    康德的智慧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德意志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人类哲学界的哥白尼”。今天,我们来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并非是附庸风雅,而是为了训练我们的思维,改进我们的思维习惯,扩大我们精神生活的视野。康德哲学是我们了解西方理性精神的一个关键,为此,我们思考再三之后,从康德思想中精挑细选了最具影响力,对我们的思维方式最具冲击力,对我们的观念最具启发性的篇章组成了这本可以雅俗共赏的案头藏书。本书包含有批判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内容,力求将康德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展示给读者朋友,希望读者能在闲暇之余走近康德,了解康德,从中有所收获。
  • 一夕如环

    一夕如环

    三千年前的一场浩劫,妖尊现世,留下了一个断壁残垣的六界……世上神界消逝,仙界跃起她身为夕玦仙子,却是生来的煞气冲煞了仙气,空有仙人之衔,而无仙人之身。无容身之所,更名未央,寄于仙隐山上仙陌之羿门下。他位列上仙,面若宋玉,仙姿飘立,却冰冷淡漠。手握众生,那一袭无法触及的袂袂白衣,他的天下大义,他的万物苍生,他的淡泊冷傲,在她这儿却成了至毒利器。一句定不负托,却是亲手将她推入深渊,永生永世不得脱身。阴差阳错地兜转,却至始至终改不了命格,又回到原点。终是沉浮…“未央,跟师父回仙隐山,再没有人可伤你半分。”而她,肤惨唇白。师父,你以为还有归途?离佛一尺即是魔,既已成魔,何处皈依?
  • 得罪神的错觉

    得罪神的错觉

    死亡,地狱,深渊……欧阳兆丰表示,这和传说中的地狱完全不一样啊!一层一层的地狱,完全可以当做网游、闯关!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串起来让人头晕目眩……你到底是谁,我又是谁,天啊,饶了我吧!只有脸可以看的欧阳兆丰如何亲手揭开事情的真相?(本书慢热,非常慢……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