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94500000024

第24章 戶政十四農政下(1)

勸樹桑議

馮桂芬

西北稻田之利。前議詳矣。顧治田宜先治水。重大不易行。更有至簡至易之事。則蠶桑是。西北諸省。千百里彌望平埜。莫不宜桑。一切棄之。其可惜有倍甚於田者。曩侍先恭人京邸。後圃有桑數株。歲飼蠶數簇。繅絲與南中無二。蓋西北地脈深厚。外燥而內潤。故梨桃蔬囗之屬。轉勝於南。桑性亦如之。知西北之棄地多矣。天下事本難於創始。蚩蚩者尤甚。十年樹木。利在日後。而費在目前。吾吳西郊。山地畝值錢數百。桑園畝值錢三十千。然不能化山地盡為桑園者。亦以人情狃於近利。劙地栽桑。必三五年無利有費之故。東南猶爾。況西北乎。勸種之法。宜官為倡導。令編檢部曹中嘉湖人。挈家至城外。發帑買地種桑。募其鄉善飼蠶者為之師。雇本地人受其法。五年之後。招土著承買。歸其帑。永為世業。民間有能仿行者。呈明給照。永不許王公府八旗爭奪。並永不加賦。使安其業。十年之後。桑陰滿邦畿矣。近京不甚寒之省皆仿此。夫經傳所言蠶桑之利。未嘗及吳越。郭子章蠶論云。七月爰求柔桑。則豳可蠶。將仲子無折我樹桑。則鄭可蠶。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則衛可蠶。十畝桑者閑閑兮。則晉可蠶。皇矣其厭木其柘。桑柔菀彼柔桑。則周可蠶。兗州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桑土既蠶。青州厥篚厭木絲。徐州厥篚元纖縞。揚州厥篚織貝。則齊魯可蠶。荊州厥篚元纁幾組。豫州厥貢漆枲絺紵厥篚纖纊。則楚可蠶。孟子樹牆下以桑。則齊梁可蠶。蠶叢都蜀。教民蠶桑。則蜀可蠶。不知何時。利獨歸於吳。視宜稻七州之僅存荊揚。殆又甚焉。作而致之。其有待於大賢乎。又宋秦觀蠶書云。戎治。唐史載于闐蠶蛾飛盡。治繭可為絲。如得其法。所全生命不勝計。是亦當留意訪求者。

勸民蠶桑詩說序

管同

古之時。男耕而女織。天下有不耕之男。而天下無不織之女。詠於詩。著於禮。見於左氏國語。敬姜之論。至於今可考而知也。織則必蠶。其蠶也。自王后諸侯夫人。皆有親蠶之事。蠶則必桑。其桑也。則凡五畝之宅。無不樹之。而宅不毛者有里布。蓋古者男自農夫而外。貴則為天子諸侯大夫列士。賤則為百工商賈與庶人之在官者。彼皆有事而不能耕。而婦女則雖后囗之尊。不與外事。舍蠶織固無所為。而況於民間之卑賤乎。聖王在上。所以裕民衣食者。教之以自力。杜之以外求。率之以躬行。嚴之以法制。絕其飢寒而杜其淫惰。世之所以家給人足而風俗敦樸者。由此其致也。自戰國以後。井田墮壞。而樹桑之制隨之。不桑則不蠶。不蠶則不織。由是機杼別為一工。而婦織移於男子。士庶之家。布帛必購於市肆。而富貴者。披綺羅。曳錦繡。亦無一取諸宮中也。夫如是。民安得而不窮。俗安得而不敝哉。而論者不深維其本末。或曰蠶桑宜東南不宜西北。是大不然。禹頁言青州桑土既蠶。太史公曰。齊魯千畝桑。其人與千戶侯等。是以齊織冰紈。號為冠帶衣履天下。今則青齊惟產繭布。其一切紈綺之屬。皆由吳越而來。而絲縷不能自辦也。若是者。可謂地利之有殊與。可謂東南宜而西北否與。亦民之勤惰不同。而世之居官者。未嘗明以導之也。襄陽太守周公勸民事蠶桑。著為詩說。其考據經史。以為九州之地。無不宜蠶桑。示之以種接之方。告之以飼養之法。治襄數年。而民以殷富。如公者。可謂今之循吏也已。竊嘗論之。古之時上為民謀。而後世聽民之自謀。夫為謀。則不得不去而就勞。自謀。則往往舍勤而趨惰。貧富之不同。實由於此。抑又有說焉。古者農桑並重。桑則公之詩說備矣。以農言之。有蓄水之利。有播種之宜。有用器糞田耕耨之理。今東南之民。頗知事此。而西北則布種於田。視雨暘以為豐歉而已。此財賦所以有偏。而饑饉所以常告者也。使西北之為官者。皆如公輩。用其所以勸蠶桑者。而更勸農田。則江淮大河以北。田與吳越同矣。不尤為生民之至幸也哉。

治旱條議

李東沅

天災流行。何國蔑有。然事後而始圖補救。何如事前而預切綢繆。況事關 國計民生。當軸者尤宜先務之急乎。今西北各省。疊遘旱荒。東南復多水患。若不專心農政。設偏災偶至。何以禦之。今陳末議三條。請備詳擇。一曰開溝洫。次曰用水糞。次曰補種樹。分言之則各有所宜。並務之則備收其益。其開溝洫若何。昔禹平水土。盡力溝洫。稷因得施稼穡之功。三代因之。即遇天災。未聞赤地千里者。皆溝洫之力居多。迨秦廢井田。開阡陌。溝洫之制。蕩然無存。其後水旱。始有連及數郡者。自漢以來。循吏輩出。代不乏人。深知井田古法。斷不能復。惟有詳察水道。濬源導流。疏渠設閘。專事蓄洩。俾資灌溉。遇有旱澇。不憂荒歉。此鄭白等渠之所以利賴無窮也。雍正時。怡賢親王與眾大臣等。大開畿輔水田。漸欲推行於直隸與西北各省。惜功未竟耳。然畿輔水田。至今民猶賴之。可見水利之興。無地不宜。若各省大吏。能於有水之地。盡開水道。而於無水之田。復講求溝洫遺法。令民於每年農隙之時。疏通水道。深濬溝洫。則大水可免淹沒之虞。亢旱可無乾熯之患。其事甚易。其功甚多。此不待智者而後知之。至如平曠之區。可倣泰西風車之法。風車之法。淮揚一帶水鄉多有之。如灘河水碓之製。可見機器不盡屬泰西也。以代人力之勞。遇旱則挖深井。以風力汲水。灌溉田疇。遇潦則開水道。以風力戽水。導注江海。工程既省。晝夜弗輟。尚何偏災之足患乎。其用水糞又若何。查此法盛於東洋。余聞之東瀛游客曰。東洋種麥。獨有妙訣。其農人暇時。均於村莊預備糞池。脩砌堅固。不使稍有滲漏。所有人畜糞溺。一切垢穢之水。傾注其中。以備糞田之用。其田隴廣狹。皆同一式。開溝深約寸許。及期種麥。農夫播種已畢。將水糞運往田間。用長柄巨杓。挨次澆灌隴溝。俾得停蓄。潛滋土脈。此後天縱不雨。麥亦萌芽。迨麥苗出至二三寸高。如前澆灌一次。吐秀時復澆一次。結實時更澆一次。由是農乃登麥。東洋麥田。所以無患天旱者。大率恃此。至於分秧種稻。必賴甘霖。與中華無異。惟田家互積水糞。利益多端。凡癘疾之興。由穢氣中人所致。果能將污物盡投郊外。則城市中俱得清氣。調攝以時。疫證何由而作。此有益於居民者也。盛暑之時。污水不蓄於街衢。自不至臭穢載途。行人鼻觸而痧疹可免。此又有益於行人者也。且凶年飢歲。倉庾空虛。生民乏食。若用水糞。多種宿麥麰麥。以備不虞。即使亢旱頻年。或不至民無粒食。此東洋所以有不懼三年旱之說也。今西北各省。宜於種麥。無如屢逢亢旱。民無蓋藏。亟須思患預防。籌之於早。則水糞之法。非當採用者乎。其種樹之法又若何。西人謂成頃之田。四圍須多種樹。蓋樹之發榮。自下而上。其所以發榮者。資乎土脈。而土脈之所以能培養樹木者。以其有水氣耳。樹根入土。不啻用竹管插地上。施巧力。可使水由本達末。暗長潛滋。其地勢平衍。去水較遠之田。苦無時雨沾濡。復乏桔槔灌溉。惟有樹以吸水。則枝葉固茂。且陰森之氣。又浸囗而生水。自上而下。歸於地中。土脈愈潤。上下呼吸。長養不窮。雖值旱乾。猶不至於速槁。儻忽然得雨。將前此未盡之水氣。合後來之雨澤。接續滋榮。尤為神速。若無樹。則雖時雨偶降。而水性就下。苗根入土不過數寸。水已入地尺餘。吸引無資。涸可立待。故古者井田之法。必於兩旁種桑。一以養春蠶。一以囗五穀也。乃後人習而不察。罔知種樹。徒事西疇。反不若西人之即物以窮理矣。在上者果能廣為勸諭。令民於畎畝之旁。有樹者增益之。無樹者補種之。將雨澤雖或愆期。不可恃而仍若可恃耳。夫種樹之義。莫詳於西法。實仍乎古制。利益無盡。亦何樂而弗為哉。故曰。與其遇患而始圖補救。何如未事而預切綢繆。謹獻芻言。未始非千慮一得之助也。

申明勸課農桑舊例疏道光十七年

胡長庚

奏為申明勸課農桑舊例。請責成地方官認真督辦。以儆浮惰而遂民生事。查戶部則例內載。民間農桑。責在有司。勸課果著成績。三年後准予議敘。不實心者。以溺職論。其勤耕務本之農民。該管官時加獎勵。每一州縣。量設老農數人。以為董率。每三年。察舉老農之勤勞儉樸無過犯者一人。請給八品頂帶。以榮其身。濫舉者議處等語。定例至為切要。而近來計吏之典。未聞議及。在南方之民。善於謀生。類能自食其力。至北方之民。於農桑要務。僅得其麤。地有餘利而不知。人有餘力而不用。非良有司設法董勸。則積重難返。幾若安於固然。臣現任山東道監察御史。查山東一省。地瘠民貧。曾於經過時。見其田野荒蕪。井里凋敝。豐稔之歲。尚可自支。比因年榖不登。不免流離失所。雖由地力之所限。實亦人謀之不臧。如本年教匪滋事之案。其初不過二三奸民為之倡惑。餘則無業之游民。與失業之貧民相聚而為盜耳。臣愚以為欲正本清源。必先開其衣食之原。使游民各有本業。貧民各安生計。優游漸漬。而獷悍之氣自消。漢龔遂之治渤海。其明證也。惟查山左情形。與江南北迥異。以南方之農田水利。行之於北。恐遷其地而弗能為良。似應因其風土之所宜人情之所便推廣盡利俾小民樂資生之易而忘趨事之難庶可以省繁文而收實效。臣嘗與山左士庶。及服官該省者。詳求利獘。謹以簡而易行者數條。為我  皇上陳之。

一禹貢桑土既蠶。屬在囗州。今查山東通志所載。宜桑蠶之地。指不勝屈。而較之杭湖之利。百不及一。緣其民多麤通組織。而每苦於無桑。桑樹之大者。伐作器用柴薪。小者牛羊又從而牧之。有日減而無日增。職此之由。欲修復其舊。應倣古人種椹壓條移樹接木之法。法載齊民要術。及蠶桑說諸書。參以今人之法。更為詳備。應責成地方官捐廉設局。或寺觀中亦可。延江浙之善蠶桑者二三人董其事。擇左近隙地。遍種桑株。近者一年可用。遠者二三年即成拱把。種植之時。曉諭民人入局觀覽。俾通其法。蠶事既畢。令民間之願學織者。赴局報名。先學筐絲。次學織紬。大約不出兩三月。即可有成。歸而語其家人婦子。輾轉相傳。則麤者可底於精矣。地方官仍不時赴局查看。以課勤惰。所捐廉俸有限。而民之受益無窮。從前江蘇溧陽縣知縣吳學廉。貴州遵義府知府陳玉殿玉。正安州吏目徐階平。均以教民蠶桑。著有成效。至今咸利賴之。至設局之法。山東泗水縣志內載。邑令孔之嚴設立務本園。教民農桑。郡人為之立記。可倣而行焉。一該省地衍土鬆。難以蓄水。向無溝塘之利。然考濟水伏流地中。若斷若續。所在多有。尋其脈絡。掘地二三尺。即可及泉。以古人三畝一井之法行之。於此最為便易。應由地方官勸諭農民。尋濟水伏流之脈。多穿土井。深者則用轆轤。淺者則用桔槔。仍於因公出行之便。詳驗看以期振作。如恐沙地土井。易於湮沒。自當於澆灌得力後。積有餘資。各該囗公砌囗井。以垂永久。因地制宜。亦不減南方溝塘之利。一該省農民治田。每夫動以百畝。不知糞田之利。與霑體塗足之苦。較之南方。每人不過十畝者。轉形其逸。無怪其廣種薄收也。且泥於兩年三種舊章。鮮能變通。一遇歉年。坐守飢困。應責成地方官。教以廣種雜糧。及蔬菜之法。雜糧種類甚多。惟甘藷藷蕷及芋為尤要。種法載甘藷錄。及農桑輯要中。既與該處地利相宜。且根伏土中。並可避蝗蝻之患。至蔬菜之利。該省種者甚少。曹南一帶。買食尤艱。亟宜設法教導。令貧民區地以種之。工本既微。灌溉尤易。不特有資於日用。且遇歉收時。亦可備荒。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新派美味徽菜

    新派美味徽菜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本书精选了葱油淋鸡、腐乳爆肉、桂花鸭、卷筒粉蒸肉、鱼白三鲜、炸鸡丝卷等好吃的菜肴。无论你是初进厨房不谙操作流程的生手,还是经验老道日煮万馔的老手,都能从本书中习得最健康、轻松、简单、方便的美味,令你的厨房从此浓郁芬芳。
  • 网游之君临天下

    网游之君临天下

    网游《天下》风靡一时,屌丝男空手逆袭,手执血迹斑斑的铁剑,鲜血与泪水遮蔽了视线,杀戮一直在延续……一把长剑,割断无数敌人的咽喉;一腔热血,洒落在祖国的疆土;一尊肉躯,挡住无数虎狼的入侵;群雄逐鹿的战场,他为战友开辟前方的道路,踏着敌人的尸体前进,从此他成为了敌人的噩梦。扫敌虏,荡贼寇,平四方,定天下。笑傲江湖日,君临天下时!
  • 九霄霸主

    九霄霸主

    我很软弱,甚至懦弱,因为一直以来我迷失了自己,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男人。十岁那年雁枫在宗门召唤大典上,召唤了一块让他被视为宗门耻辱的石头。自此沦落异乡,五年的摧残后,邪恶的黑袍人帮他解开了命运的禁制,从此雁枫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是继续软弱,还是选择坚强?
  • 通天封神记

    通天封神记

    自盘古开天以来,天地混沌,万物生息。宇宙衍生为万千,星系衍生为亿万,星球不计其数,但因轮回未定,多数星球为死气沉沉,并无生命气息,幸运的是在这亿万星球中,有一个星球得天地之灵气,得以滋生万物,其万物又分轮回,轮回之中,妖魔乱生,万物以得道升天为荣,以修仙成神为终!日月轮回,峰回路转,世事沧桑,万千世界,形形色色的万物众生,在演化期间分支成了神、仙、道、人、魔、鬼、怪七世轮回!其中神为至上,怪为至下,人为中庸!
  • 都市之时空大神

    都市之时空大神

    一个穷小子突然获得了时空的能力,看他如何成为英雄豪杰!本书获得了无数人的好评!本书获得了专家教授的肯定!本书是少男少女的最爱!“无数人”、“专家教书”、“少男少女”都是作者的小名!这是一本好书!
  • 傲剑凌神

    傲剑凌神

    魔之道,吞噬,杀戮,基因进化,身体不灭!神之道,炼化,掌控,大脑升级,精神不朽!少年陈枫,偶得一颗神魔心脏,从此走上傲剑凌神之路。魔若逆我,我便屠魔。神若逆我,我便弑神。天若逆我,我便碾碎这片天道乾坤!(新书《噬剑诛天》已发创世,请继续支持爱之)
  • 鬼夜惊魂

    鬼夜惊魂

    你经历过真正的恐怖吗?错综复杂鬼打墙使你烦躁不安,浑身浴血的半身女鬼让你尖叫不绝,干瘦腐烂的嗜血活尸正在冲着你张牙舞爪……你,害怕了吗?
  • 手书无愧

    手书无愧

    父神降世,开天辟地,定三界,立轮回。父神座下有神尊九位,又称父神九弟子。司命星君,也恰恰是其中一位。
  • 无奈王爷:王妃是杀手

    无奈王爷:王妃是杀手

    “君颜笑,别以为你和别的男人在一起,本王就不会不要你了,你永远都是本王的玩物。”花倾颜抬起他那绝色倾城的容貌看着身下的女子。“呵……玩物又怎样!你终有一天会将玩物丢弃掉。”花倾颜伸出手紧紧的掐住君颜笑的下颌道“话不能说的太早,我会让你尝尽各种不同的尝头,我会让你在我的身下苦苦的哀求着,会让你生不如死的活着。”我的嘴角勾勒出一抹决裂的笑容出来,看着眼前的冰冷王爷,手指紧紧的捏住锦被……唇角还流淌着鲜艳的血,我伸出手将血抹在了手指上,然后用唇吸了进去。“只要我一日还没有死,我就会有一天的时间来杀你……”
  • 三国外传之最衰先锋

    三国外传之最衰先锋

    三国不过百年,被后人评说了上千年。三国的人物很多,能够贯穿始终的人很少。“蜀汉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三国演义中出身黄巾战斗到蜀亡的人物是否真的那么衰?野史中有很多关于廖化的传说,其中有比过五关斩六将更真实,更传奇的故事。考虑到写三国前期的人很多,归刘前只做必要的铺垫,归刘后逐渐丰满。本书在改进中,欢迎三国爱好者评论、指导乃至合写。把关于廖化的正史、野史、传说都归入本书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