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90500000029

第29章

譬喻品第三

三门分别。一叙来意。二解品名。三释妨难

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况而方知。上已化于上根。下将晓于中性故此品来。二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及为三种染慢无烦恼人三昧解脱见等染慢。即为治此说三平等。又云余残修多罗明十无上义。此意总显下有二十六品明此三义。七譬喻在七品。一火宅喻此譬喻品。二穷子喻信解品。三云雨喻药草品。四化城喻化城品。五系宝珠喻五百弟子授记品。六解髻中明珠喻安乐行品。七医师喻寿量品。随其次第各在一品。三平等有九品。一譬喻.二授记.三五百弟子授记.四授学无学人记.五法师品.六持品.七提婆达多品.八常不轻.九见宝塔。初之八品皆有授记说初乘平等。后见宝塔中合说生死涅槃法及身二种平等。其十无上有二十一品。初九无上有七品。一药草喻.二化城此有第二第三两无上.三五百弟子授记.四见宝塔.五安乐行.六涌出.七寿量。此有第八第九两无上。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余五品各一无上。余残修多罗是第十无上。谓余十四品并是第十无上。于中有二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三品。一分别功德.二随喜功德.三法师功德。修行力中复有七力合十一品。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师.二安乐行.三劝持。二说力有一品谓神力。三行苦行力亦一品谓药王品。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亦一品谓妙音。五护众生诸难力有二品。一观音普门二陀罗尼。六功德胜力有一品谓妙庄严王本事。七护法力有二品一普贤二嘱累。后十无上是初七喻。三平等残名为上残。故本论中解七喻三平等已云。余残修多罗明无上义。第十无上是前九种无上之残名为下残。故本论中解第十无上云。十者胜妙力无上余残修多罗说

残有二义。一者文残曾未说故。二者义残前虽已说义犹未尽。所望别故今复说之名为义残。恐文繁长故略不说。至下品中一一疏释。其药草.化城.五百弟子.宝塔.持品.安乐行.寿量七品。或文或义重说之故。其七喻者谓凡夫有学名有烦恼。有七种增上染慢。为对治此说七譬喻。如执化城以为真城。即是所求世间三摩跋提将为真灭。执无学满故更无所求。二乘无学名无烦恼人。有三种法执染慢。彼三昧解脱见等法执望二乘虽不名染。此回心已即名菩萨。法执染此菩萨名染无烦恼慢。论翻颠倒义意如此。无上义者于大乘中可说有之。余乘即无。由此三乘说有差别。教.理.行.果等有异故。论引佛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故二乘中不说此义不能解故。由此无上即是一乘教.理.行.果。随其所应配诸品取。七种具足烦恼众生者。第一求势力人起第一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间诸烦恼炽然而求天人妙境果报。为此说火宅喻。富贵自在名为势力。谓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并内果报。不知烦恼炽然烧煮。为此说火宅喻。天人势力烦恼烧煮如火宅故。世尊今者说有二车。即是世间善根三昧菩提假解令其出宅。后令渐入佛大涅槃。故论云第一人者以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戏。后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说解脱道中正证生空择灭真智名为世间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车体。从彼观后入世间定观前所证以心粗故不见正智及生空如。乃见惑业后苦不生心便变作涅槃想解。正智所证根本观中所得择灭。下名化城。不说假观所变为城。不息苦故。今说后时后得智位能变想解。名为世间善根三昧。轻安喜乐种种功德假名羊鹿假名种智。与之游戏后化一乘方令入于佛大涅槃。至佛位中能入牛车即是二智即是菩提。所入涅槃即是宝所。后化城喻二乘执彼惑苦不生故为涅槃。理实涅槃解脱道中是正智证。故说入化城众商皆倦息。前后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实非种智。说羊鹿车有名不见登。说此世间三昧善根。与令游戏故。二乘执此以为二车。实非车体。如二乘者所起四颠倒。正观不然。后方想解缘此起执。化城亦尔。今为对治求势力人颠倒求功德增上慢。说此车喻。故此品来。此余诸义各至品释

解品名者。譬者况也类也。玉篇云。比类以相晓。喻者开也晓也。玉篇云晓也谏也。今举世间之近迹况类出世之深致。以开未语用晓前迷。晓喻之譬名譬喻品。或譬即喻名譬喻品

释妨者。一问。此以喻晓理名譬喻品。前直以法彰应名法品。答前后相例理实应然。立者不同何详所以。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别义。譬喻者况中之通名。通别既殊得名遂别。未可相例。二问。何故七喻唯此独名。余兼别称。答喻虽有七此最初故。虽标总称即自别名。余品不单名譬喻故。三问中根领。记别标信解。上根领记理应别开。何故此品之初寄明鹙子领记等事。答中根领记文广义长。所以别开。鹙子不然故寄此说。又因鹙子领记启请方陈喻况。故在此初寄明领记

经。尔时舍利弗(至)得未曾有

赞曰。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鹙子闻法领喜述成得记。后佛广以譬喻化彼中根。初文属前第一周法说一乘。初周有四上法说讫。自下第二鹙子闻法领解。自责而生喜于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标闻法以喜生。后释欢喜之所以。此初也。依俗间释。踊跷也。跃跳也。跷足跳者喜之极也。闻真道以起权故踊跃。称悦所希之意故欢喜。表发大心故即起。心契所说故合掌一心请益。瞻仰尊颜启本所怀故言白佛。法音者大乘言教也。曾所未闻得未曾有。又由三义所以欢喜。一闻佛说法心安如海。知佛非魔所以欢喜。二闻今一实解昔三权。三为一因所以欢喜。三闻佛说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所以欢喜

经。所以者何(至)无量知见

赞曰。下释欢喜之所以。有四。一失大法以兴嗟。二处小阶而起欢。三喜今闻而恼尽。四知佛子而道成。此初也。豫者入也关也。玉篇预先办也备预也早也。切韵若逸作豫正应为预。尔雅为预。逮及与也。古文为与。左传云公必与焉。感者激也。伤者叹也。昔闻菩萨如是受记之事我等不入。昔闻授记之流不及授记之事。所以感激恨切伤叹失于如来五种知见。或失如来智性智相之知见也

经。世尊我常独处(至)而见济度

赞曰。下处小阶而起叹。有二。初叹住小。后自责躬。此初也。常恒也。每者数也。屡也。非一定辞。入者证也。法性者谓人无我真如。彼同证故。我与菩萨俱能证入无我真如。云何如来独以小乘而见度脱。或性谓体。同入佛法体类之中。有本作尝谓曾经也

经。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赞曰。下自责躬。有三。初标。次释后成。此标也。咎谓罪失我之愆过。咎音巨久反。字从人各。人各相违即成过咎

经。所以者何(至)而得度脱

赞曰。此释所由。所因者成大菩提之因行也。谓于七地四菩萨行。一菩提分.二波罗蜜.三诸神通.四成就有情。故迦叶言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好乐。故正觉因即此四行。待者承望.渴仰.希须之义。鹙子自言。若我等辈承望希须渴仰无上正觉之因。佛必以大乘而见度脱。但由我辈于大因中不生希待。所以世尊不以大乘而见济度。或因谓菩提心。略为三种。一厌离有为。二求菩提。三深念众生。即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

经。然我等(至)思惟取证

赞曰。此成自责。然由我等不解佛之方便随宜所说诸法。初闻即信即便受行。思惟取证。故佛不以大乘度脱。由此是我辈之咎也

经。世尊(至)快得安隐

赞曰。喜今闻而恼尽。克者专也。昔来修小专自悔责不求于大。又疑菩提于己无分不生欣趣。或复自身已得解脱与佛无差。闻佛今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二乘不了疑佛为魔。今既闻说一实三权知昔修小为大之因。所以悔断知已作佛菩提有分。所得解脱是佛方便故疑亦断。心开意解身意泰然。泰然者安泰怡然之貌。既无疑悔故快安隐。疑悔若生恒不安隐。何得泰然。断者徒管反截也绝也。又都乱反。今从初。问疑生分别。入见即除。悔多忧俱。离欲便舍。如何鹙子今二方除。答烦恼之疑预流即尽。烦恼伴悔离欲已除。今法执之类异熟生疑。如阿罗汉疑黑盐之辈。于事之疑。恶作名悔未爽于理。此恶作体即是善愧。轻拒暴恶故。或即是厌。慧俱无贪之一分也。亦即省察心心所故。但是悔相性必粗动故。离欲舍。离欲有悔必是恶作。以悔名说从果为名。岂离欲已而不厌恶

经。今日乃知(至)得佛法分

赞曰。知佛子而道成也。瑜伽八十四有六句。谓是大师子。佛腹所生佛口所生。佛法所生佛法所化。得法等分。胜鬘云得佛余财。此有四句。瑜伽解云。初是总句。后五别句。腹所生者简去异生卑劣子故。得圣智慧佛腹亲生。非如异生是佛养子。一切众生皆佛子故。佛不亲生非腹生故。从佛法所生。尔乃是真生。又二乘等非从妇生子如婢生子。故下经云。若如我子。初地菩萨生如来家证法界故。是妇生子。已前非是妇所生子名非腹生。今发大心当为菩萨法界中生。总言腹生。佛口所生者。从说法音而诞生故。体即闻慧。缘教生故佛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之所生故。体即思.修二慧所摄缘理缘教随应生故。佛法所化者从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法身路者谓诸菩萨福.慧二因。我亦如是。彼从二因中而成立故。法身有二。小乘大乘二义异故。得法等分者受用无漏法之财宝相似法故。法谓法宝。或七圣财谓信.戒.闻.舍.慧.惭.愧。等者相似。分者余分.分类。诸佛菩萨能用法财我今亦然。与彼相似亦得受用无漏法宝之余分故。随其所应在二乘位望异生中已教一重。真是佛子。今作菩萨望二乘位又教一重。真佛子等可如理释。彼又解云如是诸句显示增上生圆满及父相似法生圆满。后五句中前三句显增上生圆满。后二句显父相似法生圆满。增上生者自体胜生。父相似法生者袭父遗体用父家财。并相似故。增上生中初句遮器过失。佛正智腹所生。遮世间中依于胞胎恶器生故。第二句遮精血不净所生。佛口所生非以精血为自体故。第三句遮其欲贪非正法生。凡夫由欲贪资润而有。非正法生。今从正法所生。非由欲贪非正法之所生故。第四句显自体相似之法。从法身路而得成立。袭继法身自体殊胜。如袭婆罗门种性成立尊贵。第五句受用相似之法。受用无漏佛之法财如世受用父母资什。此中有四阙第二句。合化及生总为一句。昔住权中非真佛子。今求实位方是腹生。是此经文之大意也。故摄论云非如二乘无智婢子。又有义云以上四段别配领前开.示.悟入四义。如次细寻法体理未必然

经。尔时舍利弗(至)疑网皆已除

赞曰。二十五颂半分二。初二颂半颂标。二十三颂颂释。初文有二。初一颂颂标中得未曾有心喜疑除。后一颂半释得未曾有彰忧悔尽。此初也。昔疑自身于佛无分。今闻得作所以疑除疑损众生难可出离故喻于网

经。昔来蒙佛教(至)闻亦除忧恼

赞曰。释得未曾有彰忧悔尽。谓我昔来所蒙佛教。谓住于小更不得大。所以忧悔。闻说此经今日乃知不失大乘。彼昔所修大乘因故。由此悔尽。佛音希有妙用能除众生烦恼障之忧恼。我虽漏尽今者闻之亦能伏除法执忧恼。此中忧者忧不作佛。一云即是法执之忧。离欲不舍。如毕蔺陀筏蹉粗恶语习法执不舍故。同前疑悔随应亦尔。二云实是忧者。即恶作俱厌贱舍受。以忧名说。或法执类无记善忧。离欲不舍。忧相应恼。恼即忧悔非烦恼也

经。我处于山谷(至)云何而自欺

赞曰。下颂前释。分四。初二颂半处小阶而起叹。次五颂半失大法以兴嗟。次十四颂喜今闻而恼尽后一颂知佛子而道成。与前长行前后不同。故初中有二。初一颂半叹居小位。后之一颂颂所叹事。此初也。呜呼者嗟叹词。云何自欺者欺者轻也。叹自小智住证于小不求大位。谓己无分名自欺轻

经。我等亦佛子(至)演说无上道

赞曰。此一颂颂所叹事。无漏法者法性真如。入者证也。理虽同证俱称佛子。无智可能当来作佛为众演说一乘正道

经。金色三十二(至)而不得此事

赞曰。下五颂半失大法以兴嗟。中分二。初三颂半所失大法。后之二颂明自兴嗟。初中复二。初之二颂内外庄严德。后一颂半名利高广德。初中复二。初一颂具相降魔德。后一颂好满不共德。此初也。金色三十二者。佛身紫磨金色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凰轻狂:狂女逆乾坤

    凰轻狂:狂女逆乾坤

    她,前世修真大家的家主,却因错信爱情而死。她,上官家的废材大小姐,却因惨遭欺凌而死。当死亡降临,灵魂转换,她成了她。一双凤目缓缓而开,带着摄魂夺魄的光芒,“没死?很好,就让你们,血债血偿好了。”嗜血的微笑,自嘴角荡开。“废材体质?很好。不可逆转?很好。听天由命?非常好。既然如此,我若不逆转给你们看看,岂不是太对不起你们平日的关照?”她冷冷一笑,握在手中的剑泛出莹莹白光,动作似缓实快的袭向众人。……当身陷困境,她奋力挣扎,即将绝望之际,从天而降一黑衣男子。“可想活?”黑衣男子倾城一笑,深邃的黑眸却带着寒潭般的冷意。“自然。”她回以一笑,同样日月无光。“好。”男子轻而易举,救她出了险境。……
  • 永胜天

    永胜天

    武学奇才来到异世,且看他如何玩转江湖。永胜天,不只是一个名字,它,代表很多!
  • 重生空间之彼岸花开

    重生空间之彼岸花开

    “美人,不知在下可否同行?”当他放下自尊只为一个她。“我六岁。”她只给了他一个背影,连一个眼神都没有施舍。她,一个从小就生活在黑暗的杀手,没有任何情绪。她是地狱的使者,银色的双瞳就像是地狱的赐福。一次意外的死亡,重生异世的她又该如何生活下去?他,黑暗的王者。孤独了亿年,黑暗是他最忠实的朋友。一双银色的眼瞳入帘,一颗孤寂了亿年的心疯狂跳跃。两个同样孤独的人,又该如何相处?
  • 小男人的春天

    小男人的春天

    坚持就有机会,努力终有回报!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
  • 弑天录

    弑天录

    刘辰曾经是大陆的王者,因为一部功法被最爱的人背叛身死,却意外的来到因为一个大陆,再次重生要怎样才能看破万千,超脱满天星辰……
  • 异世武圣

    异世武圣

    实力雄厚的家族,罕见而又争议无比的武圣之体。忠诚的兄弟。人生如此,便已足够。走上这片从未涉足的大陆,经历世间的种种柔情与凄凉。是造物弄人,还是他本不该平庸?那承载的志向和刻骨的疼痛成就了他一步步的巅峰之路。我本平庸,与世无争,愿一世安详。但是奈何造物弄人!如此,何不争得天下!
  • 重生追美

    重生追美

    在暗恋女孩的婚礼上不幸醉酒身亡。意外的回到了过去,不但预知了未来还拥有了超能力。前世错过的姻缘,今生将不再错过。建立科技帝国,寻找外星科技,和阎王成了结拜兄弟……
  • 爱久成医

    爱久成医

    这是一个从医学角度剖析大龄剩女林文方走出前任情伤阴影、终获真爱的情感故事。大龄剩女林文方在三十岁即将来临的时候,迎来一堆可以预见的事:过年被逼婚,孤单情人节,和前任颜疏的感情历史遗留问题,老板与情人娜娜之间棘手的感情私事,还要敷衍和招架母亲极度认可的相亲对象苏亦诃,焦头烂额,一团乱麻。而林文方越来越淡漠绝望的爱情观,与前任从藕断丝连到一刀两断,以及和苏亦诃从彼此不顺眼到最后擦出爱情的花火,一系列戏剧性的插曲,无不深受着神秘的“爱情物质”影响,情到酣处,更是无意中牵扯出一段上辈人之间隐秘难言的情感纠葛来……
  • 第七间

    第七间

    夜深人静的校园,某个方向忽然传来了几道令人头皮发麻的恐怖嘶吼,似兽吼,不过却比兽吼更加低沉,恐怖。紧接着便是撞击铁门的刺耳声音,仿佛在这所知名学府里某个角落囚禁着一头恐怖的恶魔正在试图逃出囚笼……
  • 成语故事百咏(英汉对照)

    成语故事百咏(英汉对照)

    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把100个成语典故改写成100首叙事诗,读起来合辄押韵,朗朗上口,是学习普及成语典故知识、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新尝试。本书选用的成语,故事性强,使用频率高,多见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和报刊,好记易懂。本书适用于中学生以及具有初等以上英语水平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