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27200000009

第9章

土病则气陷下。湿邪入胃。故腹痛自利。厥阴主相火。火病则气上逆。火邪入心。故心中疼热也。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厥阴饥不欲食。食即吐蛔。同是食不下。太阴则满。厥阴则饥。同是一吐。太阴则吐食。厥阴则吐蛔。此又属土属木之别也。太阴为开。本自利。而下之则开拆胸下结硬者。开拆反合也。厥阴为合。气上逆。而下之则合拆。利不止者。

合拆反开也。两阴交尽。名曰厥阴。又名阴之绝阳。是厥阴宜无热矣。然厥阴主肝。而胆藏内。则厥阴热症。皆少阳相火内发也。要知少阳厥阴。同一相火。相火郁于内。是厥阴病。相火出于表。为少阳病。少阳咽干。即厥阴消渴之机。

胸胁苦满。即气上撞心之兆。心烦即疼热之初。不欲食。是饥不欲食之根。喜呕。即吐蛔之渐。故少阳不解。转属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而欲愈。如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不欲食。至热除欲食。其病愈者是也。

太阴提纲。是内伤寒。不是外感。厥阴提纲。是温病而非伤寒。要知六经各有主症。是仲景伤寒杂病合论旨也。

诸经伤寒无渴症。太阳不恶寒而渴。是温病矣。杂症矣。惟厥阴伤寒。肝木郁而不得出。热甚于内。欲窃母气以克火。故渴欲饮水。若不恶寒。当作温病治之。要知温乃风木之邪。是厥阴本病。消渴是温病之本。厥利是温病之变。内经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此正其类矣。

厥阴消渴。即以水饮之。所以顺其欲。然少与之。可以平亢火。多与之。反以益阴邪。当量其消与不消。恐水渍入胃耳。

渴欲饮水。与饥不欲食对看。始尽厥阴病情。

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症。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夫阴寒如此。而不同姜附者。以相火寄于肝位。虽寒而脏不寒。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手足愈冷。肝胆愈热。故厥深热亦深。所以伤寒初起脉症如此者。不得遽认为虚寒。妄投姜附以遗患也。厥者必发热。热与厥相应。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定局。

先热后厥。厥热往来。厥多热少。热多厥少。此四症。是厥阴伤寒之变局。皆因其人阳气多寡而然。如太阳伤寒。亦有已发热未发热之互辞也。

内经之寒热二厥。因于内伤。与本论因外邪者不同。内经热厥。只在足心。是肾水起涌泉之下也。本论热厥。因热在肝脏。而手足反寒。故曰厥深热亦深。内经之寒厥。有寒无热。本论之寒厥。先厥者。后必发热。热胜则生。寒胜则死。此内伤外感之别。

厥阴有晦朔合具之理。阴极阳生。故厥阴伤寒反以阳为主。厥少热多。是为生阳。故病当愈。厥多热少。是为死阴。

故病为进。如热气有余者。或便脓血。或发痈脓。亦与内经热厥不同。

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阳气起于五指之表。气血和调。营卫以行。则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厥阴无阳。厥阴病则阴阳不顺接。故手足逆冷。若热少厥微而指头寒。知病可愈。手足反温者。虽下利必自愈。此阴阳自和而顺接也。盖脉微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是阴阳之气绝矣。

本论云。诸四逆厥者。不可下。又曰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二义不同。当理会上下文。盖诸四逆是指虚寒症言。故曰虚家亦然。应下之。是单指热厥言。故曰厥深热亦深。盖发汗。只能引火上升。不能逐热外散。故令口伤。若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此时外寒切迫。内热未起。又当发汗。

厥而脉微欲绝。是伤寒所起之脉。所谓不可下者是矣。脉滑而厥。是内热闭郁之脉。所谓厥应下之是已。下之是下其热。非下其实。泄利下重者。四逆散。欲饮水数升者。白虎汤。此厥阴之下药。所以下无形之邪也。若以承气下之。

利不止矣。诊厥阴病以阳为主。而治厥阴病以阴为主。故当归四逆不去芍药。白头翁汤重用连柏。乌梅丸用黄连至一斤。

又佐黄柏六两。复脉汤用地黄至一斤。又佐麦冬八两。要知脉微欲绝。手足厥冷者。虽是阴盛。亦不阳虚。故即可表散外邪。而不可固里。脉代结。心动悸者。似乎阳虚。实为阴弱。只可太剂滋阴。而不可温补。所以然者。肝之相火本少阳之生气。而少阳实出于坎宫之真阴。经曰。阳予之正。阴为之主。又曰。阴虚则无气。又曰。少火生气。壮火实气。

审此。则知治厥阴之理矣。

中州。四肢。皆脾所主。厥阴伤寒。手足逆冷。而又下利。是木克土也。复发热者。下利必自止。火生土也。若肝火上行逼心。故反汗出。气上撞心。心不受邪。因而越之。故咽中痛。而喉为痹耳。若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是阳虚外亡。为有阴无阳。与少阴亡阳同义。若肝火内行而入脾。土火合德。必无汗而利自止。若发热而利不止。此肝火内陷。血室不宁。故便脓血。若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是土败木贼。诸阳之本绝也。厥阴伤寒。有乘脾乘肺二症。

疑似难明。最当详辨。一曰伤寒腹满 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夫腹满 语。似胃家实。然脉浮紧而不潮热。非阳明脉也。脉法曰。脉浮而紧者。名曰弦。此弦为肝脉矣。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

肝气盛则多言。是腹满由肝火。而 语乃肝气所发也。木旺则侮其所胜。直犯脾土。故名纵。一曰伤寒发热。啬啬恶寒。

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夫发热恶寒。似太阳之表。未经大汗而大渴。非转属阳明。未经妄下而腹满。非转属太阴。且头不痛。胃不实。不下利。断非三阴症矣。要知发热恶寒。是肺病。肺虚而肝火乘之。

脾畏木邪。水精不上归于肺。故大渴。肺不能通调水道。故腹满。是侮所不胜。寡于畏也。故名横。一纵而乘脾。一横而乘肺。总是肝有亢火。当泻无补。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募原清。则三气皆顺。表里尽解矣。此非汗吐下清利诸法所可治。故宜针。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此亦肝乘脾也。故先与小建中安脾。继与小柴胡疏木。要知小建中。是桂枝汤。

加芍药以平肝。加饴糖以缓急。为厥阴伤寒驱邪发表和中止痛之神剂也。不瘥者。中气虚而不振。邪尚留连。继以小柴胡补中发表。令木邪直走少阳。使有出路。所谓阴出之阳则愈也。仲景有一症而用两方者。在太阳先麻黄继桂枝。是先外后内法。在厥阴先建中继柴胡。是先内后外法。亦是令厥阴转属少阳之机。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此亦肝乘肺也。虽不发热恶寒。亦木实金虚。水气不利所致。彼腹满者。是水气在中焦。故刺期门以泻其实。此水在上焦。故用茯苓甘草汤以发其汗。此方是代水为汗。发邪内散之剂。即厥阴治厥之剂也。

厥阴中风之脉。与他经不同。凡脉浮为风。此云不浮为未愈。是厥阴中风。脉反沉矣。此木犹阴处。风入地中。木郁不舒。故未愈。微浮是风行地上。草木发陈。复厥阴风木之常。故愈也。

凡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厥阴中风。其脉既沉。其症亦为在里。此热利下重。是厥阴中风也。太阳中风。下利呕逆。是有水气。厥阴中风。热利下重。是有火气。故以白头翁为主以治风。芩连为辅以清火。佐秦皮以升九地之风。则肝木欣欣向荣矣。下利而渴欲饮水。是厥阴之消渴。亦中风之烦所致也。下利脉沉弦。是沉为在里。弦为风脉。弦而大。

是风因火动。故利未止微弱数者。是风少火微。故为自止。虽发热不死者。阴出之阳也。下利有微热汗出。是中风本症。

里症出表。则风从外散。故令自愈。欲愈之脉当微浮。若寸脉反浮数。风去而热不去。尺中自涩者。热属阴络。肝血不藏。必便脓血也。

厥阴中风之热利。是里有热。伤寒亦有热利。是里有寒。又与厥利不同。厥利见发热则利止。此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汗出不止。是外热内寒。故谓之有阴无阳。要知内经之舌卷囊缩。是有阳无阴。故热虽甚而可治。

阴阳易之为病。本于厥阴之欲火。始也因肝火之动。致伤少阴之精继也。少阴之精不藏。厥阴之火不羁。所以少阴里虚。阴中拘挛。热上冲胸。眼中生花。头重不欲举。皆厥阴相火为眚。顿令无病之人。筋脉形气为之一变。此即温疫传染。遗祸他人之一症也。

制方大法第七

凡病有名有症。有机有情。如中风。伤寒。温暑。湿 等类。此为名也。外有头痛。身热。腰痛。内有喘咳。

烦渴。吐利。胀满。所谓症也。其间在表在里。有汗无汗。脉沉脉浮。有力无力。是其机也。此时恶寒。恶热。苦满。

喜呕。能食。不能食。欲寐不得卧。或饮水数升。或嗽水不欲咽。皆病情也。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症定方者。中工也。于症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症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凡中风伤寒杂病。

宜主某方。随手拈来。无不合法。此谓医不执方也。今谈仲景方者。皆曰桂枝汤。治中风不治伤寒。麻黄汤。治伤寒不治中风。不知仲景此方主何等症。又不察仲景何症用何等药。只在中风伤寒二症中相较。青龙白虎命名上敷衍。将仲景活方活法。为死方死法矣。

仲景立方。精而不杂。其中以六方为主。诸方从而加减也。凡汗剂。皆本桂枝。吐剂皆本栀豉。攻剂皆本承气。和剂皆本柴胡。寒剂皆本泻心。温剂皆本四逆。浑而数之。为一百十三方者。未之审也。

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如桂枝麻黄二汤。为太阳营卫设。而阳明之病在营卫者亦用之。真武汤。为少阴水气设。而太阳之汗后亡阳者亦用之。四逆汤。为太阴下利清谷设。太阳之脉反沉者亦宜之。五苓散。为太阳消渴水逆设。阳明之饮水多者亦宜之。猪苓汤。为少阴下利设。阳明病小便不利者亦宜之。抵当汤。为太阳瘀血在里设。阳明之蓄血亦用之。瓜蒂散。为阳明胸中痞硬设。少阴之温温欲吐者亦用之。合是症。便用是方。方各有经。而用可不拘。是仲景法也仲景立方。只有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并无伤寒杂病中风之分别。且风寒有两汤迭用之妙。表里有两方更换之奇。或以全方取胜。或以加减奏功。前人论方不论症。故反以仲景方为难用耳。

桂枝汗剂中第一品也。麻黄之性。直达皮毛。生姜之性。横散肌肉。故桂枝佐麻黄。则开玄府而逐卫分之邪。令无汗者有汗而解。故曰发汗。桂枝率生姜。则开腠理而驱营分之邪。令有汗者复汗而解。故曰解肌。解肌。解肌肉之邪也。

正在营分。何立三纲者。反云麻黄主营。桂枝主卫耶。麻黄汤。不言解肌。而肌未尝不解。桂枝汤之解肌。正所以发汗。

要知桂枝麻黄是发汗分浅深之法。不得以发汗独归麻黄。不得以解肌与发汗对讲。前人论方不论药。祗以二方为谈柄。

而置之不用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无上道种

    无上道种

    道种,道之种,道之精。千年万载,天地孕育,藏大道之精粹。人身有道田,道田栽道种,开启体内世界,有望登天得道,长生不朽。道种,分天级、地级、人级,有一传说中的道种,远在天级之上,只能以“无上”称之。少年龙云天,身世神秘,体质奇异,由乱域走出,步步风云,踏向绝巅。他的身后,是一条光辉璀璨的传奇之路......
  • 那一世的风情

    那一世的风情

    本书记述了沈从文、叶浅予、罗家伦、邵洵美四位民国才子的爱情故事和生平事迹。
  • 枭霸娇妻

    枭霸娇妻

    一场酒醉,让她失去清白,失去爱人,失去家人,却得到万人景仰的斯总裁的宠爱。他阴冷,他铁血,他是无数女人趋之若鹜想嫁的钻石男,唯独对她视若珍宝。他宠她,爱她,让她忘记伤痛,但当美梦惊醒,她发现所有的一切,竟是无情的阴谋利用。她恨他,报复他,他忍着她,她逃跑,他追着她,她便再逃……
  • 灵碎

    灵碎

    一个由破碎的上古十大神器,八荒禁器,四方灵器所诞生的生命来到了现代,轩辕盘古斩天地,诛仙四神唯我尊。
  • 极品鲜妻:总裁宠上瘾

    极品鲜妻:总裁宠上瘾

    怀孕后,她才知道他对自己根本毫无感情,曾经的甜言蜜语不过假象。看到他和别的女人订婚的消息,她不再奢望他的感情,带着孩子逃离。当她带着孩子回来,他却穷追不舍。他将她堵在角落:“借了我的种,竟然逃走?”这一次,她再也逃离不了,他的天罗地网,他的爱。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
  • 家有厉妃,误惹钟情太子

    家有厉妃,误惹钟情太子

    她是冷静沉稳的云静,事事都在算计之内,运筹维握!她隐忍极深,目的只有一个……替家人报仇!他是当朝太子,狂妄自负,玩世不恭!天下万物都不在他的眼中!但是……好不容易看上个不顺眼又欠揍的女人……他岂能放过?一缠二闹三上吊,一闹二缠三耍贱,女怕缠郎!他就不信……她还不束手就擒。她躲他搜,她跑他追,一句淡话,二字靠山,换了她一世深情。他登基,封她为贵妃。却一旨令下,打入冷宫。“穆千尘,我有什么魅力让你这么穷追不舍的?”某人大言不惭的道:“谁说你有魅力了?自古一朵鲜花都是插在牛粪上才能茁壮成长,你不懂?”
  • 念:傲视众神

    念:傲视众神

    岁月无声,安然淡化,她与他再见却是生死无话,曾经的痴痴傻傻,哪里还有丝毫牵挂?四目相对,眼里的情愫不假却依旧无话。爱或不爱早已心知肚明,曾经的冷漠转到情愫萌发,命格未知的她与他却被命运的齿轮硬生生的分离,她踏着众神的尸体走向他。应君诺,怎能相忘?三千繁华埋葬,他在轮回守望。回首百年仍见风华,却生死无话。
  • Two Poets

    Two Poe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朝有青花

    朝有青花

    一个都市,千百人,千姿百态,总有那么一些事,一些人,在默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