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00600000011

第11章 CIA眼中的中国人的“逻辑”(1)

爱打比喻的中国人

不打比喻语不休

为了说明深奥的道理或者术语,CIA探员常常会使用形象的比喻,或者生动地打比方来引起对方的联想。他们认为,之所以会用到比喻句,是因为人们在述说一件对方并不熟悉的东西的时候,想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以便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听话者通过所列举的熟悉事物的比较联想,很容易就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对方所描述的形象。这在逻辑上,CIA探员称之为比喻推理。通俗来讲,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打比方”。

“打比方”这种方法,比起冗长烦琐的表达更受人们的普遍欢迎。比如“某某听了对方的话以后,心里开始害羞,引起她的交感神经兴奋,肾上激素分泌提高,心跳非常快,于是毛细血管也随之扩张,出现脸红的症状”这句话,CIA探员听完后一定会偷着乐,因为这段话只要用打比方就可以很简单地表达出说话者的意思——“她害羞的脸蛋像熟透的苹果”。

生活中,中国人很喜欢运用比喻推理的方式来跟人交流,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打比方的话语,用以证明自己的话是正确的,几乎达到了不打比方不罢休的地步。

在CIA眼中,逻辑中的比喻论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类比式的。比如“一个女人就是三千只鸭子”、“男人是泥做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相逢像雨又像雾”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举例,所打的比方也是自己熟悉的类比物。比如对于同一轮圆月,处于乡村的农民可能将它比喻成一个盘子,而诗人则可能将之比喻成一颗明珠。

另外一种则是推理式的比喻,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举个例子,中国古代比喻严苛的政治环境的时候喜欢说“苛政猛于虎也”,因为虎在古时候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古人十分惧怕,可是政治统治竟然比虎还要令人心惊胆战,可见人们心目中对统治者的害怕和痛恨。

CIA探员在进行调查的时候常常使用比喻论证来说明复杂的道理,但这种打比方看似简单,其实也大有奥秘,如果不恰当地使用,则很容易犯下逻辑错误,反而造成交流的困境。

生活中打比方为何容易出错

一、不注重换位思考,对方难以理解

因为话语中的对象和你的想法无法百分百相同,正如CIA探员们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必须根据对方的文化背景、国家民族、所处学习工作环境进行换位思考,去打比方,才能使得自己的比喻发挥该有的作用,言辞达意。

《梁祝哀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一部比较优秀的戏剧作品。当时周恩来出使西方访问的时候也将这部片子带出去了,到了外国,为了宣传中国文化,周恩来吩咐随从放映这部彩色戏剧。一听到有中国传统优秀戏剧看,很多外国友人纷纷前来,看到影片的名字后,不少人就离开了,放映室人影寥寥。

周恩来听说这个情况后,派人去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外国友人发现自己看不明白影片的介绍,因为当时工作人员将这部片子翻译成《梁山伯和祝英台之悲剧》。外国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而且影片名字本身也并不吸引人,于是观看的人就失望地走了。

周恩来知道后,笑着把影片的名字改成了“中国版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不久以后,影片果然观影者众多,好评如潮。

之前的工作人员的翻译之所以不被认可,是因为他们没有仔细考虑到观看者的文化背景,不是所有外国人都听过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此,睿智的周总理用了一个巧妙的比方,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认知,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和肯定。

二、比喻论证的本体与喻体缺乏关联

在CIA的办案生涯中,经常有调查对象使用比喻论证的时候栽倒在他们手里,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些调查对象忽略了“比喻论证的本体与喻体之间必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个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中国人说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比喻论证,比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种用“天要下雨”这种自然的现象来比喻“娘要嫁人”的事实,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很大的相似点和关联度,不具有比喻性,说服力并不强,这是一个错误的比喻论证。

因此,CIA探员们指出,比喻论证中的本体与喻体之间,一定要存在高度的关联性。才能让人一听就明白。

比如在《晏子使楚》中,对于楚国的刁难,晏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用高超的比喻论证来证实对方的错误。在和晏子饮酒的时候,楚王故意让官吏绑着一个齐国的罪犯经过,想要晏子难堪,没有想到晏子神色自若地说:“我听说橘树生在淮河的南边就是橘树,到了北边就成了枳树,可见不是人的问题,是水土的问题。齐国人在齐国不偷东西,反而到了楚国就成了大盗了。”就这样,晏子使用巧妙的比喻,顿时让楚王无话可说。

打比方是为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中心的主体是论点。因此,CIA告诉我们,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的话语都要紧紧扣住论点,围绕论点形象地打比方,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使人抓不住重点的感觉。

比如,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把书本比作良药认为可以医治愚蠢,这个论点关键词在于“书的作用”,但是如果我们说“读书好像药”或者“书本就是药”,那都是错误的比喻。

“偷换概念”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移形换影”大法

CIA在叙述自己关于某件事情的意见或者看法时,思维总是确定、统一的,说一就是一,说一不离一,概念并没有发生偏移,听者也听得明明白白。然而在中国,情况却不是这样。中国人历来都是“偷换概念”的高手,比如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就曾经利用“移形换影”大法,使他人转怒为喜。

明代有一大户人家的老奶奶过八十大寿,主人为了热闹,特意大宴周边住户,也请来了洒脱不羁的唐伯虎。酒足饭饱之后,主人毕恭毕敬地请喝得醉醺醺的唐伯虎题字,为老母亲做纪念。

唐伯虎笑笑点了点头,左右拿来了文房四宝,宾客们听说唐伯虎要题字,赶紧过来凑热闹,围观的群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只见唐伯虎大笔一挥,在宣纸上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

围观的宾客们脸色变了,站在旁边的主人的脸上也是一紧,老奶奶的儿孙们撸起了袖子,想要跟他“理论”一番,老奶奶却笑盈盈地说:“不碍事,且让他写下去罢。”

唐伯虎拿起醉笔,又挥毫写下:

“九天仙女下凡尘。”

于是众人大喜,主人也是笑呵呵的,称赞唐伯虎构思巧妙。唐伯虎继续在纸上写道:

“儿孙个个都是贼。”

刚才还哈哈大笑的宾客们,一见到这句话停住了笑声和恭维,主人的脸色也不好看,儿孙们几乎要跟唐伯虎打起来了,最后还是老奶奶制止了他们。唐伯虎又喝了一口酒写下:

“偷来蟠桃奉至亲。”

于是声乐大起,主人很高兴地接过唐伯虎的墨宝,大为致谢。

上面的例子中,聪明机智的唐伯虎巧妙地偷换了“不是人”是“仙女”,“贼”和“偷蟠桃”的小仙的概念,博得了众人的会心一笑,偷换概念在中国用得好可以制造幽默,运用不当也会带来笑话和欺骗,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大街上,一个跪在路边的“大学生”胸前挂着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

“求两块钱上大学。”

他膝下的地面用粉笔写着大家已经见怪不怪的经历:由于家庭贫困,屋漏偏逢连夜雨,父母双亡,考上了某某名牌大学但是无力负担学费、生活费,好不容易凑了一点点,要求大家慷慨解囊。

一个愣头愣脑的年轻人跑到“大学生”的跟前,涎着脸问:

“只差两块钱,你就可以上学吗?”

“大学生”没有说话,默默地点了点头。

年轻人见状,非常开心地掏出四块钱,说:

“我多给你两块,也让我上大学去吧?”

上面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从上面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来,这个愣头愣脑的年轻人犯的就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因为“只差两块钱就可以凑够学费”并不等同于“只要有两块钱就可以上大学”。混淆了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造成诡辩的情况。

CIA面对对方偷换概念的情况,总是能巧妙地识别出来。而中国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却很容易就被他人的概念偷换所影响,被他人的“移形换影”给骗过去。比如前面章节提到的“买一送一”和“羊肉饭中没有羊肉,正如老婆饼里面没有老婆”这样的狡辩。那么,什么是偷换概念?请听CIA探员为您讲解。

怎样才算偷换概念

在CIA的逻辑思维里,说话或者论辩中的概念都应该保持统一,由于辩论和言语具有思想的自由性,因此,说话者往往可以自己设置规则,来改变其中的游戏玩法。偷换概念正是由于说话者、辩论者在对方不经意间换掉了原来的说法的概念,而导致了逻辑错误,以此来蒙混过关,扰乱对方关于某件事情的判断。

CIA探员们曾经打了个很简单的比喻来说明偷换概念的定义。最初的时候,对方在你面前放出了一只兔子,你看着兔子钻进了树洞,出来了一只土拨鼠,土拨鼠爬上了树,树上原来有七只鸟儿,然后对方问你,这种情况下,树上的鸟儿还有几只。当你绞尽脑汁地想树上的鸟儿还剩下几只的时候,对方就偷偷笑了,因为你没有发觉的是,兔子为什么会变成土拨鼠?

在我们没有留心的很多瞬间,兔子就被替换成了土拨鼠。类似这种偷换概念的现象防不胜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概念本身的意思被替换掉,它的修饰词、应用领域和所指代的目标、对象等皆发生了改变,CIA因此将这种现象称作“偷换概念”,偷换概念常常和诡辩联系在一起,成为蒙蔽他人的重要手段。

诡辩家的江湖伎俩

诡辩家们在CIA探员们面前,通常都会无计可施,因为他们惯用的技巧无非是几种,只要留心,你也可以像CIA探员们一样见招拆招。不过在此之前,让我们先知己知彼,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看诡辩家是怎样偷换概念、请君入瓮的。

一、你在上当之前就已经被人先入为主

CIA探员们指出,很多情况下,诡辩家们在偷换概念之前就已经给你一个设定,先入为主地设想正常人的思维,模糊对象的性质。比如“菠萝作为蔬菜,是炒着好吃还是蒸着好吃”这个问题,它的前提就已经是默认“菠萝是一种蔬菜”。你在思考到底用哪种做法好的时候,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跳入了对方的圈套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稚气的青年人恭敬地来到远近闻名的智慧老人家里向他请教,到底什么是诡辩。老人笑着让青年人坐下,然后问:“如果沙漠里有两个人,一个灰头灰脸,一个干净整洁,如果他们遇见了绿洲,那么你认为,谁会去洗脸呢?”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那个灰头灰脸又脏兮兮的家伙了。”

“你错了,应该是干净整洁的那位会去洗脸。因为爱干净的人无论到了哪里都要求干干净净的,而邋遢的人情愿像猪一样赖在泥地中,也不会去把脸洗干净。那么你再考虑一下,到底谁会去洗脸呢?”

“那位干净的。”

“你又错了,应该是那位灰头灰脸的,因为干净整洁的那位没有必要再去洗一把脸了。而脏兮兮的那个却非常有必要。有需要才有动力,这是做事的惯常道理,难道不是这样吗?”老人笑呵呵地继续说道,“那你说说,最后是不是那位灰头灰脸的家伙跑去洗脸了?”

“一定是这样的。”青年人充满自信地说道。

“你又犯错误了,年轻人。既然干净整洁的人有洗脸的爱好,灰头灰脸的人有洗脸的需要,那么两个人最后都会一起洗的。那么,你再说说,是不是最后两个人都会去洗脸?”

“是吧。”青年人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

“不对的,两个人都不会去洗脸,因为干净整洁的人不需要洗脸,而脏兮兮的人不喜欢洗脸。”

青年人睁大了眼睛。这时候,睿智的老人摸摸他的头说:“瞧,这就是诡辩。”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见到,智慧的老人不断给青年人假设前提,也在不断地偷换概念,导致作为听话者一方的青年人犯糊涂,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掉入他的陷阱之中。那么,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办呢?

二、留个心眼,搞明白对方所指的概念

逻辑中的概念含义很重要,如果一词多义,就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要让诡辩家的伎俩在自己身上不起作用,就要留一双慧耳,先仔细听清楚对方到底在说什么,把对方提到的概念在心里记下来,然后再跟对方明确一下是否是这个意思,在以后提到这个词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不变,才能让对方的诡辩不攻自破。比如前几节我们提到过的,“买一送一”中的“送”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如果不确认这个概念的确切含义,就很容易上当。

三、加个前提,防止对方“跑题”

逻辑说话一定会有明确的逻辑主语,因此如果说话者的对象出现了偏移,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跑题”,主语或者指向对象被巧妙地转移。此时,我们一定要跟说话的那一方明确有歧义的,等得到了对方明确的答案以后,我们必须给对方加个前提,限制概念使用的范围,才能防止对方有机可乘。

比方在上面提到的诡辩家的例子,青年人其实可以跟智慧老人先确认一个前提——老人所说的“谁会去洗脸”,是谁需要洗脸,还是谁会按照自己习惯去洗脸。只要得到了明确的前提,那么就很容易确认答案到底是什么,也不会一次次地陷入对方的逻辑陷阱了。

同类推荐
  • 人脉圈

    人脉圈

    “圈子决定位子”,你拥有什么样的圈子,对于人生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同一个工厂生产的两个同样的盘子,一个可能成为招待贵宾的餐具,一个可能成为喂猫喝水的用具。盘子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作用和命运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所处的圈子不同。姜子牙在乡下只是个隐士,以耕田渔猎为生,到了周文王集团,就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是找到了适当的位置,当然也是入对了圈子。
  • 把工作做到位

    把工作做到位

    本书针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念建设和实践的需求,阐述了把工作做到位的重要性,剖析了工作不到位的种种表现,最后告诉人们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
  • 九型人格读人术

    九型人格读人术

    九型人格理论的卓越之处在于能透过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最隐秘之处,发现人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九型人格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系统性,“九型人格与领导力”被斯坦福商学院列为工商管理硕士的进修课程,同时它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广泛采用的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本书作者中原老师一直是国内九型人格最有影响力的讲师,也是国内最早通过电视和音像制品传授九型人格的培训老师。通过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他人的处境有更多了解,从而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当你运用性格类型的视角观察周围人时,你会发现,没有哪一种性格是完美无缺的,不仅你所属的性格的存在偏见,其他不同性格类型也因为观念的不同,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局限性。
  • 这样做事最得体

    这样做事最得体

    本书以生动真实的事例和形形色色的故事深入浅出地向展示了社会生活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做事技巧,带给你一个全新的做事理念,帮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好做事的分寸与尺度。
  •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中国辩论词名篇快读

    辩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生动体现。在辩论场上,双方心平气和地摆事实,平等自由地讲道理。胜者不以势压人,因为他从对方的巧辩中看到了智慧的火花;败者也不气馁,因为他从对方的雄辩中学到了知识和真理。辩论是展现个性风釆的舞台。在辩论中,你反应敏捷,口齿伶俐;我则处之泰然,沉着稳重。你思维缜密,逻辑严整;我却滑稽调侃,风趣幽默。你可以持名家大师之言,侃侃而谈;我能够列举事实,独辟嶝阡,固执己见。在这里,除了不可动摇的规则外,没有了僵化的约束和死板的规范。你的思想可以在广阔的空间信马由缰,任意驰骋;你的风格,能够随心所欲地遨游。通过辩论,能让人体验和欣赏到真正的个性美。
热门推荐
  • 斗天缘

    斗天缘

    一个悲剧爱情的开始、一个毁天灭地的结局
  • 仙丝

    仙丝

    《仙丝》系列小说,讲述仙丝陈实在天界的各种趣事和情事。本篇小说,是整个系列的第一篇,一遍能看懂的,脑子很够用哦!
  • 婚婚欲睡:娇妻休想逃

    婚婚欲睡:娇妻休想逃

    苏子语从未想过她的人生会是一个如此雷人的剧本,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相亲,却不想意外重逢前渣男友,渣男不愧是渣男,明明早已分手,却要对她纠缠不休,众目睽睽之下,苏子语真想找块豆腐撞死!可是更让她懵逼的却是,那个“见义勇为”的陌生帅哥是谁?好想有点眼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彼岸神社

    彼岸神社

    听说过彼岸神社吗?据说那里都是庄子的传人呢!不会是骗子吧?看看现在的寺庙谁敢去?那里许愿是免费的哦!据说只要在这污秽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什么样的愿望都能实现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来历不明:小丫头太彪了

    来历不明:小丫头太彪了

    来历不明的她,和养父养母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直到有一天,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份。遇到一群各种特色的帅哥,和他们在一起变了不少!
  • 一半是天堂

    一半是天堂

    一群还在结婚状态的爸爸和妈妈们,他们的老婆或老公却好像只是在结婚证上签了一个名字,从来没有尽过做父母的责任。男人或者女人,成为家长之后,不是捐献一个精子或卵子的事情。有些人,永远有说不完的理由来推卸育儿的责任,“家长”只是空有一个称谓。孩子,是天心的验证,美的极致。隐性单亲,让我们隐隐作痛……作为国内首部关注隐性单亲家庭的小说,此书将目光投向了“隐性单亲”这种由来已久、却很少被大众真正关注的社会现象,聚焦因孩子教育成长而引发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其它成员关系的变化,借“隐性单亲”这一主线引爆80后夫妻的婚姻大战,唤醒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对另一半的关心、对家庭其它成员的关注。
  • 火影之九幽传奇

    火影之九幽传奇

    第一次写不好看别介意啊“只要有树叶飞舞的地方,火就会燃烧,火的影子会照亮个村子,并且,让新的种子发芽。”
  • 卓越之途

    卓越之途

    1700万以前,地球存在着比现在更高等的文明,由于无法阻止即将在地球上发生的毁灭性灾难。他们移居到了织女星系的某一颗适合居住的星球上。1700万后,他们突然发现地球上又进化出了智慧生命。但看到如今的地球战争不断,资源缺乏,灾难不断。使曾经是地球主人的他们下决心要好好保护这颗美丽星球,就在地球上找了一个代言人——卓越,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青年。并给予了他十分先进的超高科技技术。让他用这些超高科技来改变目前社会的现状......
  • 我本是仙

    我本是仙

    那些断断续续的梦境说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吗?凡间几载,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仙界众生其实与凡尘无异。若愿意平凡一生,谁愿意就此波折;若愿意随遇而安,谁愿意不自量力;若愿意活在当下,谁愿意回顾曾经。一个人一个故事,真相其实并不是真相。一个一个任务自然有所代表的涵义,被迫任务的迷糊丫头真的能够体会到师傅大人的良苦用心吗?
  • 暗夜众神

    暗夜众神

    以荒诞写出真实,借恶搞折射现世。一个异世界中的宅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