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09700000026

第26章 《心火》:张承志的人生驱力

我读过张承志的十几篇小说,其中只有《湟水无声地流》(载《朔方》一九八〇年第八期)描写了回族农民的生活磨难;也许又因为同龄人之间的生活阅历与人生观念的某些共通性,他的作品所传达的感情大都可以在我这个汉族读者心里掀起难以平息的波澜的缘故,所以我极少想到他的民族属性。只有当他在《民族文学》、《博格达》这样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刊物上发表作品的时候,我才自觉意识到他是一位回族作家。不过,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透过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回族青年作家深沉、直率、含蓄、富有活力的性格,看到他那真实地袒露给读者的内心世界。他的散文《心火》(载《博格达》一九八二年第四期)就具有这种令人感到亲切的特色。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作家一了解他那性格中更深的精神层次,了解他那厚重的民族感情中流淌出来的丰富内涵与灵魂闪光。因为,即使是他的小说,也历来不在其中搀虚琢假;他总是把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与亲自体验过的感情,最大限度地贯穿和熔铸进去,更不用说这篇具有纪实性的散文了。

《心火》是充满真情实意的。它就像作品中描写的“锯末火”:交织着他的记忆、回顾与思索,闪着朦胧的亮色,慢慢燃着,轻轻跳跃着淡蓝微黄的火苗,但其中却包含着丰富的热量、沉着的活力、倔强的韧劲,以及那种生命般执着的求存性与充满历史意蕴的蔓延感。

是的,作品抒写了诚挚的民族感情,但这种感情是在充满理性剖析与历史透视的回忆河流中被折射出来的,因而就显得格外色彩斑驳和富有纵深感。大凡走过了一定的人生路程,理性与情感的自觉意识被唤醒之后,人们才可能把孩提时代种种感受中的内涵揭示出来,才能把朦胧的感情印象提高到自觉的理性阶段,才能把那种对于人生信息与历史积淀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清晰的思维领域。《心火》从“锯末火”写到名字叫赛义德,从穆斯林传统写到“心火”、“这萌芽般的小小火苗”里的“自己”,又写到作为一个回族儿童所感受到的令人悲叹的心灵伤害……虽然作品是以民族学的眼光和充满历史气息的豁达姿态来抒写这一切的,但我还是感受到了其中的苦涩与感慨,感受到了“心火的种子击在侮辱的石上”所必然产生的那种自尊感、屈辱感和人生的驱力。这种奇特的但又是正常的生活感受,往往终生难以磨灭,就像杰克·伦敦走上文坛前的苦难使他终生对底层劳动者怀有同情感一样,张承志的这种还不仅仅产生于孩提时代的性格基因与精神烙印,是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或隐或现的运行轨迹的。

当然,这种孩提时代的精神隐秘的揭示,还只是“心火”燃起的起始形象与最初层次。我们看到,当他真正走向成熟的时候,才深深地体会到自己的民族与整个中华民族一样,正艰难地跋涉在历史的道路上,并倔强地咀嚼和吞咽着生活的苦味(就像我们在他的描写多种民族生活的小说中所常常感受到那种“苦味”一样)。即便是一次与青海回族农民交臂而过的偶然碰触,那铁锅里煮着的“百家食”,那褐色羽毛的尕拉鸡子,那染着污斑的小白帽,那又粗又重的愤愤的声音,都足以使他的心灵感到颤抖和背上沉重的负荷。随着“心火”的蔓延,他越来越不能忘却他的民族所经受的磨难,也越来越不能忘却他的同胞所倾注给他的养育之恩与相助之情。他深深记念着天山通道上的峡谷路遇——那个赶毛驴的回族人是怎样把自己的棉裤脱下来给了他的情景,以至在日本东京大学护雅夫教授的研究室里,与这位著名的突厥学大师进行学术交流的时候,他还记得这件事,而且感到:“人心底最动人、最宝贵的感情,是很难有办法表达和诉说的。”但他是要表达和诉说的一一借助于文学的魔力,而且也这样做了,因为这一切,给他留下了冲抹不掉的沉重回忆与深刻印象。

正是这种民族性的人民感情(或人民性的民族感情构成了他“心火”中的最活跃、最富有冲动性和生命力量的深层内容也揭示了他之所以要在一系列的小说中把“母亲一一民族一一人民”作为描写对象的原因。人的感情总是以自觉不自觉的形式默默地流淌着,但在张承志那里,却因为太炽烈、太沉重而成了他心灵深处的“一笔财富和欠债”——特别是当他猎涉了历史车轮的印辙和沉入了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河流,并越来越多地了解了自己民族的过去与现在,了解了她的牺牲与屈辱,了解了人们对她的无知、不尊重、愚蠢的猜测与议论之后,这种感受就变得更加强烈、清晰与厚实。他终于捉摸到了“心火”的深内涵;它是“尊重人、理解人、正视自己和发奋努力的基础,是一种生命般的力量”。于是他像攀登天山的达坂那样,坚忍不拔地奔波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在事业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也不敢沾沾自喜。他深知现象、真实、目标这几者之间的种种差异,正像他在作品中说的:“我不仅不敢忘记属于自己的偶然性,也想尖锐地剖析别人一举之得的偶然性。我对文学的严峻淘汰和考验深怀畏惧,我从许多志得意满者的身上看见了可悲哀的本质。”所以他要警告自己:“肤浅愚昧的陷阱埋在每个人前方的路上;要严于律己,两倍于人地投入热情,两倍于人地增加教养,要使自己拥有的比别人多得多。”这就是“心火”的底蕴熔铸着民族感、人民性与爱国热情的人生的驱力!

《心火》所笼罩的氛围是深沉执着的,它的格调是富有进取性的。但我觉得,这种从容不迫地从字里行间溢流出来的顽强的奋发精神,不仅是属于回族的,也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一特殊性中包孕着共同性,因而它的寓意要比描写形态本身丰厚得多。在这个呈椭圆形的地球上,我们中华民族不正是一个充满自尊感、屈辱感与奋发感的民族吗?不过,我们可以从回族的历史进程与生活观念中引出更多的坚忍品性与进取精神。作品这样写道:

回族从她诞生的那天,就别无选择地与中华民族相濡以沫。哪怕她还是以人的名称进入中北亚、进入盛唐文化之中时,就已经丧失了发展哪怕是心理上的民族沙文主义的些许土壤,尽管她在那时就是一个高文化水平的集团。她只有爱国,尽管只有她才是一个真正的外来民族。她没有一种特殊的母语,但她具有着最特殊的心理素质。她不可能对成为东方文明基础的汉文化采取任何的排斥态度,因此也避免了陷于狭隘、历史规律不允许她自吹自擂,封闭自己。在唐元以来的历史长河中,她的儿女人才如涌。她若代表,就代表中华民族的水平。

这儿写的是历史,但我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足以使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国繁荣兴旺起来的精神。我不想对这段简练深刻、但又含蓄的概括性文字作出任何解释,因为我不懂民族学与历史学。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这段描述所具备的那种富有历史高度的多层性意蕴,可以越出回族的范围,它应该属于我们每一个包括汉族在内的民族一回族的形象,对中国人的世界性跋涉是有普遍的启迪意义的。

《心火》是一篇充满思索感的耐人寻味之作,它的显着特点就是具有一种从具象描写与诗情抒发的融合中进发出的丰厚的思想力度、哲理意蕴与真情实意(真实性散文也应该是正视现实,直面人生的结晶,它容不得半点虚情假意。说实在,当代的一些散文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如果把某些包括“名篇”在内的散文放在诞生它们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作一番考察,其间所包容的那种装点升平的粉饰性弊端就会显露出来。

这些作品大都站在一个不甚真实的既定圈子里,描写了那么多的“生活美”与“心灵美”,但正是这种片面的“美”掩盖了生活的矛盾与人民的疾苦,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邪恶现象。而六十年代前后(甚至是目前果真是每个角落都被美填充着吗?美是需要揭示的,但美是在与丑的斗争(对照)中获得显现的。民族的美、人物的美、思想的美,甚至山水环境之美,都是在严峻的苦难、激烈的搏斗、执着的进取、无情的对照等等不同的矛盾态势中形成和升华的。而某些远离了真实生活的所谓“美的意境”或“美的诗情”,是具有极大的“海市蜃楼”性的,大不了只能成为文学艺廊里的“小摆设”。当然某些作品也包含了一定的人民感情,但由于它们排斥了生活的严峻成分,躲避了现实的严肃思考,所以往往缺少“力度”与“深度”。这种批评也许是过分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当前散文艺苑的不景气状况,而这种状况多多少少与这种散文观念的变异及思想萎缩相关,多多少少与散文的远离生活急流与无视现实矛盾的倾向相关。难道说,散文的职能仅仅是为了那么一点悠闲的或掉着书袋的巧思奇想,那么一点“小家子气”的“情趣”与“意境”吗?不,它像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报告文学一样,需要真情实意,需要严峻的思考,需要深刻的开掘,需要生命般的奋发感,需要奋斗的气质,需要撼动人心的精神力度,需要令人惊醒的思想启示,需要一个国家崛起时的强有力的民族形象。而在这些方面,张承志的《心火》是有一定的开拓的。当前的散文@地里需要这样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毕竟是少了一点。

一九八三年四月

同类推荐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 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
  • 白垩纪文学备忘录

    白垩纪文学备忘录

    本书为作者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外国理论书籍的评论文章。全书共分五辑,内容涉及近20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评价,其他世界著名作家及其作品评论,近年来流行的国外文学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书籍的评论;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的评论;以及古典俄罗斯文学大师的评论。作者根据近20年来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的关注热点,选择评论对象,既有总体性评价,也有具体的作家作品评论。
  • 你的地铁阅读清单·八卦

    你的地铁阅读清单·八卦

    “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是对我们这种上班族每天真实而又尴尬的写照,没有阅读的时间,面对日益快速更新的阅读内容,也不知道该如何选择!“2016学习清单”全新推出《你的地铁阅读清单》系列,主题性分享梁文道先生的精彩书评,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重拾你的碎片时间,深度你的主题阅读!
  • 幸福时分

    幸福时分

    本书收录书有密码、一本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书痴、读书如旅行、读书是心生命成长的需要、快乐推敲、善写源于多读、思想的碎片等作品。
  • 一路林红

    一路林红

    以文情并茂的短故事,带领读者遍访欧亚美洋非五大洲。以企业高管的眼光和文学的情怀,细腻温婉、诙谐幽默的笔触,诠释中西方文化。以充满哲思、怡情怡景的人生感悟,编制成绚丽多彩、姹紫嫣红的人生大片。《一路林红》是作者路琳根据她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游历,用足迹和心情写就的作品。文中记述了在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与一件红风衣的奇缘;在夏威夷海滩与英俊飞行员偶遇,并再次巧遇飞越基拉韦厄火山;在北海道雪域邂逅一只野红狐而那红狐却温顺地在她身边坐下对眸……
热门推荐
  • 三千尺空骑

    三千尺空骑

    英勇唯空,空是空骑,三千尺是空骑的极限进攻距离,三千尺空骑这是每一个空骑最高的追求。人类从强盛到衰弱的转折点,这股力量默默的支撑起人类最后的脊梁。这是一位将要退役空骑的故事,不长不短。低吟浅唱听悲曲,风高浪急葬离别。(这不是波澜壮阔的战争,而是生活)
  • 女扮男装之千金校草

    女扮男装之千金校草

    洛溪城因老是打架被自己亲爹亲妈赶回了国内,没想到一回国内,自己亲弟居然在学生资料上把自己的性别都填错了。这不是害人吗?好,她忍了。没想到这学校还是要住校的,要她和九个人同住一个寝室,我去,臣妾做不到啊!洛溪城是洛氏集团的千金,也是星华学院的校草,凭借着自己的颜值和在打架方面的‘天赋’,在学校还是有个第一校草之称的。结果学校还有另一个第一校草,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那一校,可否容得下两位第一校草呢!
  • 重生之闪婚的季节

    重生之闪婚的季节

    重生回到小时候,槿槿没有在选择那对养父母,而是留在孤儿院不让任何人收养。从小开始写作,十四岁开始出道,利用重生的记忆生活的风生水起,唯一遗憾的是她的心已经死了,也许没有死,只是不知道怎么爱了,因为女人最怕的就是情伤。上辈子在爱情跟亲情的欺骗里面活了半辈子,这辈子逃出这些欺骗后她有点举目无亲的感觉。
  • stop不许独占天使

    stop不许独占天使

    在很久以前就一见钟情,只不过不愿意说出来,她喜欢白千羽是因为一个约定,而她自己都不知道爱他是不是一直的。
  • 恶魔玩具城

    恶魔玩具城

    城市一角,两栋建筑中间坐落着一座恶魔玩具城,传说中它能实现人们内心深处的很多愿望。不过我告诉你,他们有些夸大了它的作用,恶魔也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我叫容和,我在恶魔玩具店,欢迎你的到来!
  • 只对女人说

    只对女人说

    《只对女人说》既是一本女性生理科普小书,也是一本幸福生活指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其中有很多桂质良教授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一应俱全。本书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对女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问题,如孕育、生产、婚姻、绝经期、衰老等内容一一作了解答与探讨。这本小书就如同你的闺蜜一般悄悄絮语,作者用知识分子的严谨、准确和女性的优雅、温润,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些临床私房话,告诉你那些作为女人应该知道的事儿,提醒女性朋友如何认识自身,如何适应生理变化,如何实现角色转变,以及如何破解生活中绕不开的难题,从而做出正确抉择,以便最佳地实现自我。
  • 上古韦爵爷

    上古韦爵爷

    松杉女王的小儿子,一个没有种族天赋的伪继承人,他的真实来历居然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家人的冷漠,伙伴们的嘲讽,愤怒的他毅然脱离家族,用智慧和铁拳,靠着一帮兄弟,从一名奴隶到佣兵团首领,再到封地领主,万人敬仰的韦爵爷。
  • 魂弄九天

    魂弄九天

    人出生以来就存在着“魂”。而在这个大陆上人们的“魂”却不止于人之本源的“人魂”更有着赖于生存的“战魂”。而战魂在这个名为“魂陆”的地方就是强者的代名词。“魂陆”上有着一个传说,那就是——天生拥双战魂者,非王即尊。主角又如何在这个强者如云的大陆上展现光芒呢?
  • 开创盛世:康熙

    开创盛世:康熙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开创盛世:康熙》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康熙的生平事迹。
  • 末日之前没有想念

    末日之前没有想念

    青年作家姚瑶用抒情诗般清新、干净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关于成长、青春、动荡、遗失与追寻的故事。这十五篇故事,表面上是看似平缓无波澜的瓶中水,却犹如静水深流一般坚强而又令人无法抗拒地击中内心。总有一种柔软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伤痛无法言说,那是面对生活而不愿妥协的倔强呐喊。也许,这些独属于青春期的爱与悲伤,是每个人在心底始终无法忘怀的珍贵记忆,虽时光老去,仍在心间灼灼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