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09700000060

第60章 散文创作散谈(之二)

关于散文创作的“乱弹琴”真是太多了。多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地步。譬如,笔者最近读到一篇评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文章,其中说:中国的古代散文“几乎都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之作”,所以“要求散文写得情景交融,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这几乎成了中国散文的主导品格”。这两个“几乎”,便人为地把中国的散文传统赶进了一条狭窄的小胡同。

这,难道就是革新散文的呐喊者对于中国散文传统的理解吗?

在中国古代散文中,确有一大批“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作品,但难以计数的散文也不尽是如此格式呀!当然,这里牵涉到了“厅冬旱学冬”的问题。不过,如果翻开那些从秦汉始、直到近代终的各个朝代的优秀散文选本,那就可以看到散文的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何止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也可以说,“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仅是其中的而已。实际上,中国古代散文的“主导品格”并不表现于某种套路上,而是呈显于精彩的见地及卓越的传达方面,那是一种包含了散文家感悟的叙述语言,一种与传达独到的体验或印象相关的优美文体——起码留传至今的好散文都是如此。

倘若仅仅把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视为“唐文宋韵的小桥流水”,那便是冤枉了那些并非专事“小桥流水”的散文家了。况且,“小桥流水”有什么不好?“小桥”是一种存在,“流水”也是一种存在I就看“桥质”、“水质”如何;只要“质地”优秀,“小桥流水”一样可以成为好文章,一样可以“现代”,一样可以从传统中走出像贾平凹那样的散文家:贾平凹的“小桥流水”还少吗?可鄙视“小桥流水”的评家,不是也在歌颂贾平凹的散文创作吗?

笔者在新近编选的一部散文集的序中说到,中国的古代散文传统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讲求文采,讲求风骨,讲求行文造句的过硬功夫,二是凡卓越的散文大部属于“有感而发”或“有事而作”。说到文采或行文造句的功夫,绝不是仅仅指做文章的技巧,或那种驱使文字的才能,更不是指“腹中空空”的华丽辞藻的堆砌与玩弄,因为反对艳浮之风或空洞之习,反对脂粉俗丽掩盖下的所谓“美文”,也是中国散文传统中的一种始终坚持着的强大力量。而“有感而发”或“有事而作”的散文,总是与某种足以流芳百世的见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然也与某种高风亮节或某种卓着品性的融入分不开的。品高而文高,这种传统的观点已经说了千年百代了,且无大错。现在我们可以读到的古代散文中,相当一部分是“记”、“传”、“书”、“札”、“论”、“疏”、“谏”或者是“序跋”、“碑文”之类。这些作品实际上并无多少“创作”的意识,更不是为了“做文章”而“做文章”。其中的一些篇章,不仅需要文采风骨及行文造句的大家造诣,而且还得有点儿“胆识”若无真知灼见,或者碰到刚愎自用的昏庸统治者,说不定会落个“欺君”或“犯上”的罪名,那后果就惨了。但古代的一些散文家,还真有那样一种不怕坐牢不怕掉脑袋的气度,那样一种大义凛然的品位。说他们是忠君报国也好,或者是洁身自好的士大夫尊严也好,其精神还是令人钦佩的。就此而言,我们的一些散文家还能说些什么?

所以,倘要说到中国古代散文的“主导品格”,那以上两个方面的“传统”便是了。但是,我们的一些散文写家与散文评家,往往一提到“传统”,就露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色。这是不折不扣的愚昧无知呀!中国散文毕竟是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种文体。如果我们丢掉了上面提到的“传统”,那所得的“现代散文”还有多少戏可以上演呢?

现今的散文界正面临着一场革新,也可以说是一场包括文体在内的“解放运动”。但这种“解放运动”并不与发扬光大中国散文传统产生冲突或矛盾。相反,真正认识传统的博大精深,只会使“解放运动”得益无穷。散文的评家们正在大谈“革新意识”,但谈来谈去总是说要打破传统,好像当代散文的衰败,是因了传统陷害的结果。什么是“革新意识”,不就是一种坪巧喂尽吗!你是“现代人”,那也不可能写出“古代文”。一切都是时世所致,都是文化背景所致,都是散文家的主体素质所致。你跳了迪斯科、玩了游戏机、唱了卡拉OK、穿了名牌西装或名牌牛仔服,或者装模作样地哼哼几声孤独绝望痛苦,就可以进入“现代”或“后现代”行列了?那是自己哄骗自己。其实,一旦当你拥有了现代眼光,不仅可以使你的心态,情趣,悟性获得某种现代感,命且在你的理解与感受中,传统也会变得新鲜与丰富起来。作宁印“耶巧哪”,将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过程。智慧是相对智慧而言的。传统的智慧要靠现代智慧去开掘与发现。中国散文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如此。

说一句老实话,现今的散文界所缺乏的,并不是泛泛而谈的“革新意识”,而是一种观照传统的现代眼光,一种真正理解生活的卓越见地,一种真诚的创作态度。这几十年来,散文在散文家的书桌上病了,变得虚弱不堪,不是玩些花前月下的雕虫小技,就是弄一点儿莺歌燕舞的苍白文章。散文快死了。这自然不是散文这种文体的过错,而是散文家的困顿不力造成的。散文确有一种走向末路之感,但以为散文是“多余的文体”、而且“必然灭亡”,那实在是不懂历史或不懂文体的荒谬说法。任何一种文体,都具有盛而衰、衰而盛的历史发展规律。在五四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散文曾经盛过,朱自清、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林语堂、梁实秋的作品,便就是这种“盛”的标志了。但后来就走向不景气。当代散文的衰落当然具有复杂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文学的。但归根结蒂是散文家自身的不争气造成的。这正如一位先写诗后写散文的朋友所言,当代散文是一群缺乏活力的人把它弄死了,或者说,他们没有力量把它救活……现在谁在救散文,是小说家、诗人或学者,而且救得有声有色,颇有成效。

但特别奇怪的是,那些不涉民生远离现实而写尽了浮华虚假的散文家,那些把散文扮演成为搔首弄姿媚态百出脂粉气十足的“美妇人”的散文家一就是那些弄死了当代散文的人,却最乐意把继承传统当作自己的“挡箭牌”。殊不知,真正丢弃传统与窒息传统的就是这些散文家呀!这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有意无意地在进行着摧毁优秀散文传统的勾当。在他们的作品中,还有多少中国散文传统的气息呢?或者说,他们的散文中还有多少“见地”?还有多少“胆识”?还有多少文人学士的高风亮节?还有多少“有感而发”或“有事而作”?还有多少真诚或真诚的书卷气?还有多少可以被称为东方艺术精神的文学品位?可是他们最喜欢谈论传统,甚至以传统继承者自居。可同样奇怪的是,一些“革新意识”强烈的散文写家与散文评家,居然会毫无知觉地走进这种虚张声势的圈套,并真的以为这些自我标榜者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传统呢。为什么会走进这种弥天大谎般的圈套?大约也是对于传统不甚了了的缘故。

当然,我们的散文创作“再不能噪喋地吟哦花前月下的古风古韵,也不能满足于仰望五四新文学的大山”。说说好高骛远的大话,总是轻松愉快的,但做起来便难了。我想,还是先从理解'传统、认识传统、发现传统、继承传统开始做起一一其中自然包括了丰巧印与写印半的散文传统。传统永远是个好东西。传统维系秩序,也培养革新家与批判家。传统是才情的摇篮。传统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与传统相互挑战。承认传统就是信任自己的智慧与才华,而蔑视传统,无疑等于蔑视自己智慧与才华,因为他既看不到传统中的光彩,也看不到传统中的污浊,良莠不分,便只能以蔑视了之。就现今散文界的实力而言,企图憋一口气而跃过“古风古韵”、甚至翻过“五四新文学的大山”,那多少有点儿痴人说梦的味道:无论是才情、气度还是素养、知识结构,都不足以夸下如此海口。智者曾说:望岳兴叹,未若一试脚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倘要创造第一流的中国现代散文,还是从头做起吧。

说到这种“距离”,笔者想到新近读到的一本书:那就是唐德刚所着的《胡适杂忆》。这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关于胡适先生生平轶事、特别是为人处世做学问的散文长卷。唐德刚何许人?四十年代的赴美学人,曾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早年与旅美的胡适先生相处甚笃,于是便有了写作《胡适杂忆》的条件。但主要条件还不在这儿,而在唐教授的学识、才情、见地与行文的功夫上,以及对华夏文化的一往情深。这本书的序分别为夏志清、周策纵所作,自然对《胡适杂忆》大加称赞。这的确是一部好散文,一部为一般散文写家无法企及的精品。先不说其中的学识、见地、才情,就是作品的叙述语言,那种韵味,那种流畅,那种传达的左右逢源与妙趣横生,那种深得汉语言精义的文采,实在是好极好极!据序者所说,唐德刚十四岁便圈阅过《资治通鉴》,想来对中国古代散文亦了如指掌。一个远离故国几十年的学者散文家,是如此推崇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那在中国土地上生活着的散文写家与散文评家,有什么理由不去对文学传统下一番工夫呢?

散文是一种富有前途的文体,也是一种自由而充满活力的文学样式。它无拘无束,无规无范。它可以使写家真正享受到一种在散步时才有的舒畅随意。而现今的散文界正越来越强烈地期待着自身的颠覆与复活,且渴望着新的生命的诞生,它要由衰而盛,重新焕发蓬勃的朝气。为了这种期待的实现,传统问题很自然地将成为散文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不是停留在嘴巴上,而是真正身临其境,潜心钻研与体会,从而作出自己的选择及领悟。还是那句话,智慧是相对智慧而言,而散文传统之中所蕴藏的智慧必然是无穷尽的……

一九九三年二月

同类推荐
  •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

    以前我一直觉得对爱情还是不要太认真的好,不然会伤的太重,但是遇见你之后,什么伤的重不重都不管,我只想用所有来爱你。也许最后我们可能不会在一起,可我还是想把什么美好都给你。70多个爱的故事,10多万字的心灵独白,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感悟,却还远远写不尽你带给我的从未有过的感觉。当我朝你看过去时,发现,你已经在凝视着我,这是最美妙的感觉。《守在青春里的那些理所当然》愿欢喜和困惑交织、告别与告白不断、受伤与成长并行的美好时光在此定格。
  • 玫瑰念珠

    玫瑰念珠

    本书是旅奥美术史学者李述鸿的随笔集,主要为美术评论。内容包括艺术杂谈、咀嚼文化、看画说话、看电影四大部分。作者李述鸿纵谈古今,既有美术经典作品赏析,又有对国内外美术界状况的独特评论。读者可以看图说话,直接面对大师经典,详细了解这些作品的来龙去脉和美术史地位。
  • 希腊神话故事·第一卷

    希腊神话故事·第一卷

    本书是古斯塔夫·施瓦布的著作之《希腊神话》的精选本,每则故事都选配了精美的插图,使图书更具可读性和知识性。
  • 自然藏岁(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自然藏岁(一生必读名家精品)

    集中外名家美文之精粹,好书是来自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让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更生。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只有那些历史上最具天赋的作家才能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只有那些超越了时空的经典文字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我们,指引着我们远离浮华虚空。
  • 回归的江河

    回归的江河

    本书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多年努力和付出的总结。通过书中案例,展示了通过景观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代表性工程包括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上海合流污水治理工程、白龙港城市污水处理厂、重庆鸡冠石污水处理厂、世博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和世博轴及地下空间综合体工程等。
热门推荐
  • 衍修

    衍修

    何为仙?仙者,维两种,一为天地宠儿也,集天之运,地之道,顺天而行;一为天地逆修者,夺天之寿,地之命,逆天而修。何谓仙?仙者,可排山倒海,气吞星河;可长生不死,三生连理;更可斩断六道,自衍轮回。何唯仙?仙是指人,还是指道?实则,仙凡皆为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掌指乾坤

    掌指乾坤

    祖傲天,因万世生灵,携同八大帝尊守护人族而陨落。八千年后因《鸿蒙经》夺舍先天之灵而重生,杀蛮族,闯混沌绝地,封神魔,重开成神路。
  • 末路彷徨

    末路彷徨

    “如果世界走到了它的尽头,你会怎么选择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想活下去,即使已经完全没有了活下去的动力。我想这大概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吧。”
  • 山村炼妖师

    山村炼妖师

    洪荒时期,佛道衰落,妖族乘势崛起,天下大乱,看一个被佛道所看不起的炼妖师弟子怎样破除种种艰难险阻,踏上修真界的最顶峰。
  • 上古戒灵

    上古戒灵

    仙界第一神匠,鲁班耗尽毕生精力打造出被誉为上古仙器榜第一的仙器戒灵后,却突然与戒灵一起失踪。数万年后,戒灵被一个少年无意中得到,从而开始了属于他的修仙之路。看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笑傲仙林。
  • 青锋党

    青锋党

    在异界神秘人的帮助下柳天得到重生,可是却失去了前世所有的记忆,重生的他是改写命运还是重操旧路,敬请期待青锋党带来的故事,一个年轻的时代,一个热血的传奇
  •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

    《生命穿越死亡》是朱增泉将军的军旅诗,共分五个部分,是作者在自己漫长军旅生涯中的感悟和思考。因为将军特殊的身份,他的军旅诗也被赋予了独特的个性:直面战争、呼唤和平、赞美生命、书写英雄。从古至今,战争都是人类逃避不了的话题,和平更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目标。而作为将军的作者,对战争与和平更是有着不同常人的思考。几十年的军人生活给作者留下了沉重而深邃的人生思考,看着自己身边的生命一次次穿越死亡,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渴望显得尤为真诚与强烈。其中《猫耳洞奇想》是一组很独特的军旅诗,更是一个军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的思考与感悟,充满着血的浓烈与烫热。
  • 摇光遮天

    摇光遮天

    重生摇光,在这浩大的遮天世界,酣畅直行,红尘成仙。热血似火山沸腾,激情若瀚海汹涌,欲望如渊无止境。登天路,踏歌行,弹指遮天!
  • 情境鹿鼎记(休闲版)

    情境鹿鼎记(休闲版)

    本书不仅仅告诉我们管理的本质是彻底解放职员的自由和创意,更是未来企业战略规划的灯塔之作。下一秒就是未来,现在就是未来。未来所有的行业都是时尚行业。自由、个性、时尚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和组织的核心元素。
  • 列那狐的故事

    列那狐的故事

    诡计多端的列那狐无论身处何种险境,都能巧妙地化险为夷。他躺在路上装死骗过鱼贩子,从容地饱餐美味的鳗鱼;他让老狼叶森格仑把尾巴伸进冰洞里钓鱼,结果变成了秃尾巴狼;他一次次捉弄狮王派来的使者,以自己的智慧战胜了所有的敌对者……他既聪明伶俐,又狡诈残忍,让人又爱又恨。列那狐的故事引人入胜,精彩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