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27200000011

第11章

关于语言的纯洁

在语言应用方面,稍一不慎,即闹笑话。尤其在中医学上,若处理不当,甚至可闹出人命。例如宋代韩只和著的《伤寒微旨论》,其中谈到“和解因时法”说:

“麻黄、桂枝不可轻用。”有个医生读到“不可轻用”,则自作聪明认为,既然不可“轻用”,那一定必须“重用”,于是“重用”之下,病者不死也半条命,可真冤枉。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关于语言的话题也会让你听起来十分费劲。

近日,在吃早点中,听到同桌有两人操着南宁的普通话,议论着暑假出门旅游。

那两人是这样说的:

甲说:累死了,昨天全家刚从北京回到来。

乙又说:我们上月底也去了呢。

甲又说:好玩得。

乙又说:天安门广场大得,走得我们累得。

我总想听听他们在“好玩得”怎么样,“大得”像什么,“累得”什么程度,而后面都没有交代,没有结果。

这种别扭的习惯语言方式,使我想起了一件往事。前些年,我在一家单位供职,与两位同事去北京出差。同事出门较少,平时多操家乡方言。

一天,两位同事出门要去看看天安门,下午回到了宾馆,进门便骂骂咧咧地说电视欺骗了他们。

他说,他俩出门就打“的士”。

司机说,请问您上哪儿?

他们说,我们要去天安门。

司机便按他的回答把车开到了目的地,请他们付款下车。

他一下车左顾右看,东张西望,此“天安门”怎么也不像毛泽东宣布共和国成立的城楼,也不像邓小平检阅“十一”庆典的地方。于是他大呼上当,说我们的电视都是虚构的,是舞台的,眼前的城楼怎么越看越不像天安门。

我说,你们准是把要去的地方搞错了。

他说,没有,我们就说要去天安门。

我一听,便知道,问题就在他们的普通话发音不清,把天安门说成“地安门”,把“天”的发音声母“t”发成了“d”,于是“tian”便成了“diam”,司机便听成了“地安”,怎么不把他们拉到“地安门”呢?

关于语言的纯洁

这后来成了一个休闲的餐桌笑话,实际是一个关于语言的话题。

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交通极为便利,出门旅游成了热点,走遍中国易如反掌。但出门行走,语言交流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共同把语言纯洁起来,我们的沟通就难以产生歧义了。

语言看似并不直接作用于民生经济,但它却涉及一个民族的灵魂,有其根本的重要性所在。前不久与俄罗斯作家交谈得知,总统普京一上台,即对民族语言畸变现象有绝深痛感和警觉。他认为:“外部世界汹涌而人,给普希金、托尔斯泰和契诃夫的母语带来了由商业行话、广告歌曲、计算机术语及外国电影俚语组成的不和谐音。”因此,他下令成立俄语委员会,由四十五位人文学者组成,任务是.“清除俄语中歪曲词义、胡乱生造新词及愚蠢的外来词源源不断的现象,来扶正俄罗斯民族的脊梁,建立民族自豪感。”

普京这个总统还真是要得,他对纯洁语言如此一往情深,令人大有“我见犹怜,何况老奴”之慨,他的文学祖宗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等地下有知,也当颔首!而中国文化传统较之俄国历史更其深郁、灿烂,源远流长;然而,语言败落之甚,也委实令人震恐。

2000.10.

太阳真好

当辉煌的太阳在我桌上跳着耀眼光束时,我不禁想起几天前送走的外国友人,也想起了友人的一句极精彩的话:

“你的国家,太阳真好!”

一点不错,这个外国友人的国家我去过,那些日子,不是下雨便是雾蒙蒙的。

太阳照耀的中国是幸福的。喜爱太阳的民族是健康有活力的。

这几个月复原写作,但说来汗颜,通常一日写作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看看书,听听音乐,冥想,翻阅新的杂志,以及这里那里无目的走动,以补偿我那十数年忙碌朝八晚六的生活遗憾。虽然每天仍觉时间不够,但和从前那种忙碌紧凑的生活相较,到底相去很远。起码我在知识的阳光沐浴下慢慢得到丰富。

我寻觅着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那些先哲们的伟岸身影,一切都还是那么亲近。有些人离我们逝去了,但依然活着。作为先驱者,他们的生命已依附到那些卓尔不群的著作之中;作为思想者,他们的灵魂已铸刻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化史上。百年来先哲们在世纪之变经历着种种的文化苦痛,百年后沧海桑田,一个新世纪又将降临,但沐浴着这些思想光辉,我们就能信心百倍地向前迈步。

有时我在想,如果生活在今天的人们,都能够有我们这些先哲们的思想和智慧,中国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将会出现多少光辉灿烂的奇迹!可是为什么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在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人们,还远远没有达到他们的思想境界呢?著名作家郁达夫在他的《怀鲁迅》一文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这是说得很沉痛和很感人的。如果不是指对于政治权力的奴性崇拜,而是指对于文化成就的深深服膺,郁达夫先生的话应该说是不错的,它对于我们如何继承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来说,值得深深的反思。

思考民族的前程,思考我们新世纪的走向,这很像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那样,常常会使自己激动不已。然而这就得广泛和深入地学习,否则是无法使自己的思考向前迈步,变得十分丰满和明朗起来的。

人生有限,知识无涯。面对二十一世纪,学习是每一个人的事。学习既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更能从中摄取智慧体悟生活的乐趣。我想起伟大诗人苏东坡讲过一个例子。他用种田作例子讲了他的道理。他说:你可曾见过有的人种田吗?他们田地多,而且肥美。因此粮食绰绰有余。由于田又多又好,主人便可以轮流让一些农田不种庄稼,暂时闲置,以恢复地力,这样地力就可得到保全。正是由于粮食丰足,种地时才不误农时,而收割又总是等到庄稼完全成熟的时候,所以他们的粮食质量往往很好,秕壳少,颗粒饱满,长久存放也不腐坏。现在我一家十口人,总共才十把亩薄田,可说是每一寸地都指望收获,哪还顾得上更休呢?日日夜夜盼望庄稼成熟,犁、耙、锄、刀,一个跟着一个在土地上施用,就像鱼鳞一样稠密,地方都枯竭了,耕种常常误了季节,收割又往往等不到成熟,这样怎么能收到好粮食呢?

治学之道与农桑之道其实相似。

过去的人,就其才能来说并不大大地超过现代的人,但他们平时注意自我修养,而不随意滥用知识,透过自养来等待成熟。古人非常谨慎,就像盼望婴儿成长一样,弱者经过自养达到刚强,虚者经过自养达到充盈。他们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屈”之后才“伸”的,等到知识完全充足之后才开始使用,等到水满以后,余水才流淌,等到拉满弓后才射箭,这些正是先哲们超过今人的地方。水满了,流起来才能持久不断;弓满了,箭射出去才有力量;人呢,知识充足再使用,才会得心应手,也更有后劲。

人,不能没有理想、展望,但是想了还是要付诸行动。孔子讲过“思无益不如学”,他还讲过另一句很有启发的话:“坐着想不如起来行。”新世纪在并不遥远的地方,有非常迷人的景致,有富有魅力的目标,如果我们只在那儿空想,而不一步一步地去走,那也只能空想而已。

我这种学习的出发点决定了自己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地求知,而是想去印证和观察面前的社会,想去寻觅与探求理想人生。我思考着就是如何在自己民族的土地上,建立一种合理和健康的现代文明秩序。不过正像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说的那样:“正如建筑家在建立一座大厦之前,先要检查和勘测土壤,看它是否能担负建筑物的重量一样;明智的创制者也并不从制订良好的法律本身着手,而是事先要考察一下,他要为之而立法的那些人民是否适宜于接受那些法律。”无论是多么美好的社会建设的方案,如果在整个民族中绝大多数人们都不能够很好地懂得它,不能出自内心地接受它,它往往就很难巩固地实行和贯彻下去。

这是一种存在。无须多说什么,但存在对每一个人并不意味着亲切,也不意味着自觉。还是友人的话说得好:“太阳真好。”愿太阳照耀我们。

1997,9.

书缘

我想,我是很小的时候开始与书结缘的。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乡下度过的。父母算是知识分子,也扛过枪,曾有不小官份。建国后被谪于乡下。在一所学校里,父亲当了教书匠,母亲做个图书馆管理员。这就不赖,小时放学后便常窜到母亲的书库里看书,记得多是图书馆的人都走光了,我才和母亲最后关门。父亲已摘乌纱,也潜心读书,那自悦的条幅挂于堂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句话便成为家训。其实父亲上过大学。因此,必以诗书淑子女,给我们灌输的乃是用中国儒家传统说法,还记得叫做什么先内圣:正心、诚意、修身……而后才又有什么叫外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他命运沉浮的事实来说,则熟读马列毛,把其精髄溶化于心,而后才有可能通权达变,造福于社会,有利于事功而又不违矩。除此当然还有其它的经、史、子、集,这是极为正统的模式。由此,就足以说明:我的家庭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了。以致相对而言,我这个人后来还不算孤陋寡闻,冥顽守旧。无庸讳言,是由于家庭的特定影响,使我与读书连系起来,我的确也感觉到读书成了我三十多年重要的人生消费。

近年来,我愈发体会到读书这种特殊精神品质的深层意义。我们说这个时代有点浮躁不算过分,这个不正常时期的人在物欲横流的浊流中,将日趋文明进化的正常社会心态扭曲变形。当此之时,这读书人才真不愧为觉慧和清醒者。这两年,甩开扰人的杂乱事务,多与嗜书至朋谈叙读书,其可以说有真知灼见,直抒胸臆便自然朴素,生机勃勃淋漓尽致。因为读书宽容、谅解、养心、谦逊;我享有以书会友,以文会友的娱乐,以致我不能不体会到更能在幸福中享受人生,或在痛苦中忍受、铸造、超越人生。的确,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看出,俊美的容颜和身材可以引人注目;非凡的智慧和才能可以使人肃然起敬;而博学和思虑精纯,则令人心灵震慑,倾慕之至,难以忘怀,这便是由于读书积蓄的一种令人难以抗拒也不可抗拒的精神吸引力、情绪感染力和人格凝聚力。

读书本身是极其轻松愉快的。然而,行万里路不难,读万卷书则不易,特别是现在交通工具发达,朝发于昆仑,暮宿于苍梧,真是一点不假。走运的十多年编辑身份,全国几乎所有省区我都已浪迹,再远则东渡扶桑,西跨亚欧,所有这些当我读到李白醉酒真言“黄河落天去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的诗句,我已可以不凭想象感受,而是有切实的体验书了。

当然,我尚不知自己是否算得上一个读书人(因为这是缘个代表着文化人至纯至性之境地),但我算上一个编书的人,抑或藏书人应该是实实际际的。作为五千年精神财富的拥有者,面对汗牛充栋的典籍,我绝不能说我“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了。是的,别说外国的书,也不说我们远古的三五典,秦汉以来的经、史、子、集,就是新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金红交辉重叠于床前,哪怕掏毕生精力也难以皓首穷尽。但我们真正拥有,看与不看,或有时再看,我已十分满足。我曾见过冯骥才先生撰文道:“书,有[时未必非去读,人与书的境界是超越读。”自然,我是不可能有大家那种“超越读”的造诣和境界的,但是到自己家里真正拥有的日渐增多的书籍,就好像有了新的思想、新的收获和永恒的餐佐,于是孤独的时候不再孤独,无聊的时候不再无聊,在这世上便少了一分寂寞,便多了几分话题,于是生活就变得充实,更何况我职业的需要,有了这些财富,就能终生受用不尽。

我说职业是一种向导,或者甚至是一种坐骑,它时时带着你阅历你所追求的世界。我当编辑,我知道书是绝对读不完的。因为天天都出新书,我也在日日读书,由于我是第一读者。很多人读书可以先翻一两页,如果发现文字不好,就可以不读。过去古人说的“一目十行”,这里面有两种情形,一是这本书不值得读,二是这个人不会读。但有些书非要我们去读,而且还要认真读,这就是我的职业。我记起一位作家说过,非要读一本书或一篇作品,也有两种情形,一是主动去读,因为文字内容太吸引人,非常自由。二是被迫精读,这里面大约有三种人,就是评论家、教师和编辑,你不读就无法论好一部书,教好一课书,编好一本书,所以缘定我们都做特殊的读者、被迫的读者、自由的读者。

就像一个歉收的庄稼人,我在读书的题目面前,着实难以启齿。因为我自知没有读过的书永远多于读过的书,浅读的书也一定多于精读的书。除自己负责编辑的书,除了择善而读,择用而读数量有限的书籍,不要说陌生人写的书,就连自己朋友写的书也没有办法看完,真的不是不想看完,而是根本没有时间。何况历代还有那么多早就该看而一直没有看的好书,正带着责备的眼色,期待闲静的环境等我去读呢。

1994.10.

同类推荐
  • 也看风景也读书

    也看风景也读书

    《也看风景也读书》是崔济哲先生的近期新散文集,收录散文41篇。全书洋洋36万字,内容涵盖地方风物人俗、古人古事感怀、佛说佛思佛史、历史伟人逸事,以及他国历史文化。在这本书中,有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严肃追寻,也有对独特且有趣的地方文化的展现;有当下的细枝末节,也有过往的风起云涌;有因风物之壮阔而诞生的美丽文字,也有因文字之厚重而更美胜一层的风景。这本书打开了大千世界的一条门缝儿,透过这道门缝儿,你看见的是崔先生与历史、社会、人生的对话。
  • 白鹿原纪事

    白鹿原纪事

    我的生活场就是白鹿原。——陈忠实《白鹿原纪事》是陈忠实“闭关”乡下潜心写作时期创作的作品,他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场白鹿原,用本色的地方语言描绘了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刻画出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出白鹿原地区的人情风貌。“马罗大叔”正直强悍表象背后的温情柔软让人感动落泪;“鬼秧子乐叔”的狡黠虚伪却因曾经动荡的社会背景而显得可爱睿智;逼迫长工“黑娃”舔碗的“黄掌柜”绝非周扒皮似的刻薄地主,而是用夸张滑稽的“陋习”告诉我们勤俭致富的道理;……每一个人物都入木三分,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白鹿原人的精神内核。
  •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爱在唐诗,情在宋词

    因为喜欢唐诗宋词里的文字,所以我在那里邂逅了一场场倾城之恋。待繁华落幕,待经年流尽,爱却仍在唐诗,情也仍在宋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诗里的爱,宋词里的情,一经读过,便深入骨髓,想要忘记,怕是很难了。因为这里的爱和情,是契合到人的心灵深处的。那些诗词里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山无陵……天地和,乃敢与君绝!”千古传颂着的爱情,让我们读到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优美,也为结局“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而肝肠寸断。
  • 走开江

    走开江

    《走开江》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川东小平原-开江秀美的自然风光与厚重传奇的历史文化。作者历时五年,足迹遍及开江的旮旮旯旯,然后用笔用心记录下那些秀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传奇的历史人物。对研究者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历史补充资料;对游客来说,《走开江》算是一本旅游手册;对读者来说,《走开江》是一本散文大全。《走开江》在不动声色中,将人们带进开江的画卷长廊中,让人们摸到了开江的脉络,听到了开江的心跳,看到了开江的面相。写出了开江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开江的人文地理、山川河流、历史传奇,是开江地域文学的百科全书,是开江地域文学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是达州市一部具有地理标志性的作品。
  • 虚实之间

    虚实之间

    芮成钢是央视最有影响力的新锐主播,承袭了白岩松的正直形象和评论深度,又具备极好的经济专业素养、极强的英语沟通能力,以专访过数百名国际政要的资历,在央视赢得了独一无二的地位。书中信息量巨大,观点新锐全面,不乏幽默风趣,体现了芮成钢独特的人格魅力。
热门推荐
  • 云起苍生

    云起苍生

    心中的花,开在心中的噩梦,破碎的梦,一张纸分离,只不过是为了等待两张纸重合,你,还愿意等我吗?
  • EXO之十六岁雨季

    EXO之十六岁雨季

    你的眼睛很美,不适合流泪。by鹿晗等哥哥回去牵你的手。by吴世勋等我……by边伯贤
  • 金满洲冒险

    金满洲冒险

    我在大学期间迷上了卫斯理,也写了几部伪作,名字叫做《阴阳》、《中医》、《九龙》和《玛雅》,我发于各大网络,却如石沉大海。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拾人牙慧的模仿是不行的,所以我收回了那些小说,重新加工,变成了我自己的小说。
  • 神武修行录

    神武修行录

    神武大陆,历经万年前的大劫之后,天地剧变,规则紊乱,再无神级高手出现,一凡公子如何在这片不能成神的世界称霸天下,笑傲天地间......
  • 从女孩到女人

    从女孩到女人

    调酒师是一个特别的人,他叫dark,是个南方人,有着清秀的面庞和不羁的笑容,笑容里满是无所谓,让女人不敢依靠。樱子却无畏,她本就是不再爱的女人。她是一个不停行走的女人,从女孩到女人,她一直在路上,就为了等一个男人义无反顾的对她说:“我要带你走。”
  • 风云再战

    风云再战

    什么叫猖狂?猖狂就是打架往死里打,从不手软。什么叫嚣张?嚣张就是我想要的东西,那就一定是我的,否则,我就算抢也要抢来。谁也不能阻挡。既然要混,那么规矩就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一个平凡的少年,一步步的战胜了一切阻碍,成为史上最强的枭雄。
  • 最强女配:征服高冷总裁

    最强女配:征服高冷总裁

    她资质平庸,身边总有很多耀眼的主角,她一直都是衬托别人的绿叶,有人用她挡子弹,有人把她当成提款机。他将她看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宽衣解带一炮而红后,认为她失去了使用价值狠心遗弃,害她成为全城最受瞩目,名声狼藉的女人。有一天,他气焰嚣张走进她的房间,鼻青脸肿爬出来,才发现她是个披着羊皮的红太狼。当揭开真面目时,谁都无法与她媲美。主角是用来超越的,男人是用来征服的!女配的职业生涯,且看她如何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 断孽屠邪风云录

    断孽屠邪风云录

    昔日有欧冶子,干将合铸十口名剑,分别为纯钧,胜邪,鱼肠,巨阙,湛卢,泰阿,工布,干将,莫邪,龙渊,今天我们所说的故事也是关于宝剑的,上古神器断孽剑。昔年人皇伏羲于山中狩猎偶得飞天玄铁一块,传说飞天玄铁是王母派九天玄女散到人间的,飞天玄铁体内蕴藏着无尽的魔力,对于妖孽有着极强的破坏力和杀伤力,于是伏羲便命工匠将玄铁打造成了两把神兵利器断孽剑和屠邪刀。伏羲在斩妖除魔后将断孽剑封藏在了伏羲山,而屠邪刀的下落却是没有人知道,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就是有关断孽剑和屠邪刀的精彩传奇。我们暂且将此故事称为断孽屠邪风云录。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出世时,家道已衰落,是没落贵族的后裔。据说他的父亲名激,在孟轲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轲的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对孟子的教育,历史上广泛流传着“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足见其良苦用心“。在母亲的精心教诲下,孟轲度过了充实的少年时代。 本书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 龙玄战神

    龙玄战神

    有比别人多上十倍的修炼时间,这样谁比谁天才?啥?你还比我天才!靠,那我一百倍如何?再不行一千倍。一个传说中天才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