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40500000019

第19章 金岸汇民生(7)

人物故事之一:他敢向沙漠宣战

在宁夏,有一名奇人,他把人生最美好的近30年时光洒向沙漠,带领林场职工在大漠边缘筑起了一道420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说打造“黄河金岸”,我们不能不提这个人物。

他,就是被誉为“治沙英雄”的灵武白芨滩林场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王有德。

20世纪的80年代前后,处在大沙漠夹击中的宁夏,荒漠化面积已超过4.5万平方公里,占到宁夏面积的86.8%,风沙肆虐的毛乌素沙漠像一只饥饿的困兽,每年以几十米的速度向宁夏的西南侵袭。

白芨滩林场就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这个林场,建于1953年,属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的公益性林场。它是阻止沙漠向宁夏首府银川和黄河推进的一道屏障。这个林场虽小,但在1958年却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挥毫表彰,1978年还受到全国科学大会的嘉奖。

然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生活在沙漠西南端的白芨滩人,一年四季与黄沙为伴,有的甚至在黄沙的威逼下,背井离乡,举家远迁。

在王有德的记忆里,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的一位治沙专家来到毛乌素沙漠,尝试用多种方法治沙,均告失败。最后,他只好无奈地说,人类对这里的沙漠无法治理!

事情就是这么神秘。1985年3月,刚刚迈入而立之年的王有德出任白芨滩林场经营副场长。

当时,这个林场已是满目疮痍。上任伊始,王有德面临的是:

黄沙满天的荒漠。

低矮简陋的土坯房。

涣散的人心。

落后的观念。

还有,从小看惯了的刮不完的风,扬不尽的沙。

……

此时的林场,林业生产已多年徘徊不前,职工1年有7个月无事可做。林场179个职工,每年的全部收入就是财政拨款的15万元。可就是这点钱,既要养活198名工人,又要保证生产,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林场职工住房难、吃粮难、就医难、子女上学也难,竟有三分之一的职工要求调走。

这一年的初冬,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有德走进职工吴全礼家。当时,吴全礼一家正在吃饭,看见王有德进来,也给他盛了一碗。王有德端起碗一看,白汤白水,不见一滴油花。“当时我的眼泪就要出来了,潮乎乎的。”他说。

随后,王有德又走了几家,情景如同吴全礼家一样。当最后来到职工马学升、孙喜和老工人杨学仁家里时,他几乎压抑不住自己的心酸,四五口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小屋子里,一大家人仅靠每月四五十元的工资,别说一年吃上几顿肉和几斤鲜菜,就连饭食也常常断顿。

这可怎么办?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王有德的心里产生了犹豫。

王有德毕竟是王有德。王有德出生在20世纪的50年代,他的家乡宁夏灵武的马家滩,原是个林草茂盛的地方。

然而,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因为乱砍滥伐、无序放牧,使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他的家乡逐渐被沙海吞噬。

之后的十几年里,当地20多个村子的3万多人被沙漠逼走。18岁那年,王有德也和家人被迫离开风沙侵蚀的家乡。

背井离乡的那一幕,深深地刺痛了王有德的心。面对白芨滩的艰难局面,他岂能善罢甘休?

此时,他暗暗下了决心:“得先治穷,让职工富起来;再治沙,让沙漠绿起来!”

1986年7月,王有德吹响了上任后的第一声号角:在白芨滩北沙窝流动沙丘地带,开发500亩果园经济林。

然而,在既没钱又没技术还缺人的情况下,王有德的这一举措,遭到了林场多数人的质疑,响应者更是寥寥。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为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王有德决定以实际行动来感召他们,来凝聚人心。

白天,王有德和职工一起推沙平田砌渠道,挖坑施肥栽树苗;夜晚,他点着煤油灯,琢磨着怎样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

王有德的家,虽然离工地只有3公里,但他却坚持和职工同住在工地的帐篷里,吃着工地上刮进沙子的饭,最长一次竟50多天没回家。

在7人一组打制砌渠用的水泥板过程中,其他组一天最多打210块,而王有德所在的一组一天居然打了580块。

三伏天气,背水泥板砌渠时,沙漠温度高达60℃,空脚走都会深陷进滚烫的沙漠,25公斤的水泥板职工背一块,而他却背两块。肩膀晒破了皮,脊背磨出了血,脚上也烫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汗水流在创伤上钻心地痛,他却全然不顾。

上任之初的王有德,就是这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励并感动着林场的职工们。

王有德是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

经过调查走访,他意识到,林场沙化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要想使林场好转,首先是要治穷,解决职工的生存问题。

治穷要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王有德为此伤透了脑筋。

有一天,他正在沙窝子里走的时候,看到了在沙地里平茬时留下的一堆堆沙柳条子。于是,他迅速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何不用柳条编成筐拿到城里卖?

他的想法自然很好。不久,一个10多人组成的柳编厂成立了。王有德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给柳编筐找销路。还不到一个月,他就从附近的矿区和内蒙古拿回了第一批订单。这让白芨滩人看到了希望。

随后,王有德又从银行贷款,和其他企业联营建砖厂。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十几天前就把电拉通了,其他的一切也都准备就绪之后,却出现了意外。原来,花7万元划的场地,都已经被平掉了。

为什么呢?人家矿务局的人听说要给林场建窑,马上就撤资不干了。

这一下,王有德的压力来了,一连十几天,他饭吃不香、觉睡不甜……

面对压力,王有德四处奔走。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令人满意的合作单位,砖厂建了起来。砖厂的建立,首先解决了一部分职工和他们的子女就业问题。

紧接着,王有德又带着大家盖房子,并且为职工子女上学的问题四处奔走。职工们的后顾之忧没有了,大家治沙造林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起来。

但是,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斗争过程中,王有德深刻地感受到,治人容易,治沙难。

熟悉治沙的人常说,养个娃娃容易,在沙漠里栽棵树难。千辛万苦栽好的树苗,随时会被风沙埋葬在黄沙底下。

刚开始,王有德带领职工头天开好的田,竟然会在一夜之间消失,连开挖渠也填严了。为了这个事,干部职工都流过泪,也哭过鼻子。

树苗被毁了,王有德的信心没失去。他一边鼓励大家,一边和职工们一起再重新把苗补上。风沙不断地埋,他们就不停地补,直到树木连成片,把沙丘牢牢地固定住。

种树离不开水。对于林场的人来说,水是十分珍贵的。每年冬天,林场可以给树苗灌上冬水,但这上水只有7天到10天的时间。每到这个时候,全场的职工日夜吃住都在水渠边,防止水渠决口。

1992年的冬天,又到了他们给树苗灌冬水的日子,可是谁也没想到,水渠发生了意外。

“渠倒了!”职工一声大喊。

随即,水推沙渠一倒就是几十米。

此时此刻,有的工人跪在渠边哭鼻子:“老天哪,怎么办啊?老天哪,我们怎么这么苦啊!为什么给我们这么艰难的事情做?”

情急之下,王有德毫不犹豫,一下子跳进了冰冷的水渠里。

在这个寒冬里,王有德和职工们在冰冷的水里整整泡了一夜,终于堵住了决口。

从此,王有德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

王有德关节都肿了,裤腰带也系不成,吃饭也端不成碗。最后,他不得不到医院去。他一直住院治疗了三四个月,这才缓解了病痛。

流动的沙丘是可怕的。它可以在瞬间毁灭万顷良田,可以摧毁坚固的公路、铁路,可以填埋美丽的河流山川…

治沙造林的日子是艰苦的。草方格沙障,是人工用麦草扎在沙土里做成的。在流动的沙丘上搭建,必须纵横相连,否则很难固定,而一个一米见方的草方格,至少要20锹才能完成。必须千万次地坚持,必须千万次重复,才能铺出漫无边际的草方格地毯,罩住滚滚流沙,让沙生植物在其茁壮成长。

寒冬腊月,王有德带领着他的职工,顶着凛冽的寒风,在一座座沙丘上扎方草格;春天来了,他们将一粒粒草籽播在草方格内。为了多植拧条、花棒、沙柳,他们吃在沙区,睡在野外……

他儿子王立钧生气地说:“我爸每天都是早出晚归!特别是他总是很晚很晚才回家。”

他妻子则“怨恨”道:“他早出晚归,带回来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沙子。我们家地上有沙子,床上有沙子,洗衣机里有沙子。王有德把沙地绿化了,却把我们的家沙化了。”

治沙造林的日子里,王有德在新栽的树苗前,一回回地巡视,观察苗子出新芽了没有;一次次刨开沙土,看苗根扎好了没有。长年累月,他的指甲缝里钻满了陈年旧土,抠不出,洗不净,身上总是有抖不尽的沙子。

在沙漠深处,干活就更苦了。一是施工机械不容易进去,全靠人力,劳动强度大;二是生活条件差,缺水少菜,干粮成为主要营养来源。买不起帐篷,就挖个沙坑,住“地窝子”。

由于常年风餐露宿,以至于现在,胃病、关节炎、风湿成了包括王有德在内的许多老职工的通病。

“比驴苦,比牛累”。这是职工们的玩笑话,也是实话。

与沙漠抗衡是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胜的。“今天把风沙击退了,明天又卷土重来;春天刚栽的树苗,结果夏天就死了。”王有德说,“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更需要毅力。所以,与沙魔战斗,不能退缩,不能屈服!”

在近30年与风沙的战斗中,王有德始终与职工一起顶烈日、睡沙窝、啃干馍、喝冷水……

“不是一年两年这么干,是30年,我们都是这么苦干过来的。”老职工吴占忠动情地说。

“树苗不能隔夜”。这是王有德给白芨滩人立下的不成文规矩。

在这个规矩面前,王有德就得和职工们不分昼夜地苦干。

在宁夏,一提起白芨滩林场,人们总是会说:“白芨滩的今天,是王有德他们苦出来的!”

2009年3月的一天深夜,已经熟睡的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职工吴敬忠,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王有德直接打电话来了,说是有一批树苗到了,要他通知其他职工立即前去栽树。

此时,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吴敬忠迅速赶往植树点,一看王有德早已干了起来。

王有德和职工们一直栽到天亮,5车苗子全部栽进去,最后把水浇上。

这批的树苗成活率,竟然达到百分之九十几。

因为王有德治沙有方,宁夏政府对他寄予着众多的希望。

在灵武市大泉乡东边有8700亩沙荒地,一直荒废着,看到王有德治沙如此有成效,1992年10月,当地政府就将此划拨给白芨滩林场,要求王有德到年底初步开发1000亩。

接到任务后,王有德立即带领林场的几十名职工向茫茫荒漠挺进。

时值初冬,一望无际的沙漠,看不到一点绿色,听不到一声鸟鸣,只有呼啸的寒风夹杂着冷酷的沙子漫天狂舞。作为总指挥的王有德,和职工们奋斗在肆虐的风沙中,吃住在一起,在工地上一住就是3个月。职工每人每天定额挖25米沙渠,连续10多天,他也一天不落,一米不少。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王有德与职工们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在荒漠中铺设道路7900米,完成渠道工程1050米,主渠砌护3670米,开发土地1040亩,种植果树19532株。

1997年,中日友好林项目在白芨滩分场正式实施,投资1600万元。在看到王有德很快就营造225亩的林地后,日方的投资信心迅速增强。

从2002年开始,他们又在白芨滩林场投资开展友好林续建项目。

显著的治沙成就,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恢复的动植物资源,令社会各界对白芨滩林场刮目相看。2000年4月,白芨滩林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123万亩。

2003年年初,宁夏政府又将银川河东机场周边的一片荒山划拨给白芨滩林场。王有德及时启动了机场的绿化工程。如今,先期开发的2万多亩荒山,早已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站在山顶,王有德指着那一片新绿,动情地说:“在飞机上俯视,这里呈现在人们眼中的是一片绿洲,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林海。”

“工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了。”王有德长舒了一口气,也确定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随后,白芨滩林场在全国国有林场率先打破“铁饭碗”,林场工人全部实行合同制,打破工人工资界限,实行计件工资,按劳取酬;包括场长在内的每个管理人员,都实行岗位责任制,向下浮动一级工资,视其工作成绩,年终考核兑现。

“那时候还没领悟迈出的这一步叫改革,当时的叫法就是一些新举措而已。”王有德坦言,“当时觉悟还上升不了这个高度,只想通过一些尝试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让工人多劳多得,创造更大的效益。”

王有德要求职工们实现“六个一”。即每个职工1年挖1万个坑,栽1万棵树,扎1万个草方格,治沙100亩,从治沙之中实现1万元的收入。

这样既可以扩大治沙面积,还可以增加职工收入。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全场职工的积极性,自1994年起,王有德在全场实行植树造林与经济指标挂钩。采取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办法,提高职工们的积极性。

之后,王有德又将场里的果园作价卖给职工,让职工直接参与经营,从中得到实惠。

从2000年开始,他把场里治沙植树等大小任务全部进行招标,在全职工中展开竞争,谁的技术力量强,谁能为场里争取最大利益,谁就中标,把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激发了林场职工的积极性。

同类推荐
  • 沉默的悬崖

    沉默的悬崖

    永远要有这个严峻的抱负。不论在什么境况下,都必须直面人生,用全身心去拥抱、搏击充满荆棘与鲜花的人生和命运。因此,我在祖国和历史热切的逼视下,仍然是很惶愧的。
  •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

    《福建尤溪民间故事》收编的34个故事中,有的是在当地曾经发生过的一段真实历史,而绝大部分是在史志记载之外,长期散落在民间的口头传说。采取正史、野史、奇闻、逸事结合,汇集而成的情节有趣、内容新颖。其中,有的故事虽然发生近代,但它在当时却是关系到当地百姓生命财产安危的特大历史事件。有过亲身经历的当地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现代人,对于这一段历史,都很陌生,只是偶尔在闲谈中,像听故事一样,听人传说,印象淡薄,相距遥远,今天已融入到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 红尘禅心

    红尘禅心

    一个人的人生结局不论是圆满或徒劳,命运总是显得那么微妙无常。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如白马过隙,活在当下也许是对人生最直接最简单的诠释。我们无限感慨生活却总是在花开花落的悄然无声中体会着生活的无语。在浮浮沉沉的命运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善待自己,善待自己就是善待生命。
  • 野狼的嚎叫

    野狼的嚎叫

    玛兰沁夫说得没错,我这“点点”的确是只狼。1990年,我从同学那儿换来一条苏格兰牧羊犬,这“小姑娘”才半岁就有小牛犊子那么大。它尖尖的头和宽宽的肩,披着一身褐色长毛,肚皮和腿却有一袭雪白短毛。我打算给它物色个如意郎君,就找养父给出个主意。他说起早年村里有条雌藏獒,发情的时候,一到夜里就往草原深处跑。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热门推荐
  • 探索前世

    探索前世

    人生前世是多少人想知道的,前世的你可能是任何有生命的东西,想知道你的前世么,跟着我一起探索吧!
  • 夜无天

    夜无天

    2016年,全新的世界,每天都有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虽然我们都没有见过,但不一定不存在…………
  • 时空神谭

    时空神谭

    一个以时间为货币的世界,一把无形却致命的枷锁。一位为了家庭辍修八年的年轻人,面对一览无余的未来,在时间的轴线上,恒速前进,恒速腐朽之际。一位神秘长者出现,赠其寰宇至宝。他紧紧攥住,不论如何都不会松手。这是一段逆天改命的不朽传奇!
  • 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

    重新寻回难得的感动,重新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成长,是大自然最寻常的奇迹,比如一粒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成长,也是人生最朴素的过程,我们都要从孩童长成大人。每一个好故事,都会给孩子们种下完美人生的种子。《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精选了众多极具代表性的亲情故事,阅读这些温暖而充满智慧的故事,能够使青少年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趣味。《感悟青少年心灵的故事: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内容丰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 云落闲庭

    云落闲庭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他本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文武全才,一心只想报效国家,却不料在无意中得罪了奸佞,连带着家人一起卷入了生死是非之中。她本该是个闺阁小姐,却因为政局变幻而家破人亡。她见多了大厦一夜倾倒的事情,并非想要报仇雪恨,只希望找出自己当年家破人亡的真相。机缘巧合,她与他相遇。她本只想借助他身份之便查清真相,却在朝夕相对中情谊渐生。他今日之种种,正似数年前她所经所见生,她又怎能坐视他身死家破?一纸批复,他从功臣变罪人,却仍旧想着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她,在确定自己的心意后,便无声相随。大起大落之后,他将如何选择?
  • 炼空劫

    炼空劫

    幽篁之门现世后,天地巨变发生,修行界赫赫有名的山海阁竟然连同整个山门遁入了虚空。在这场劫难中活下来的叶峰,获得了逆天秘法《九野秘录》的其中三阙,当他纵横修行界时,却发现这一场惊天动地的灾劫,皆因一样东西而起。上古功法纷纷现世,无数天骄纵横天下,为争得天地间的一场机缘,引发了一场惊世浩劫。--------------------仙侠小说“正能量”,有血有肉有真情。有些传统,但绝对值得一看的仙侠,还请各位多多收藏,推荐!
  • 必谈的科技趣闻(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必谈的科技趣闻(青少年科技爱好培养)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健美

    健美

    健美健身锻炼是修塑体格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科学健美健身锻炼,可获得理想体格。本书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健美健身运动知识方法,使锻炼者易于了解掌握健美健身运动发展过程、项目特点、运动技术、训练理论、裁判方法等,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本书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编写,引导科学健身理念,注重通过健美健身运动锻炼,达到健身的效果。同时,收集了最新的健美健身资料信息和重要的生理解剖等理论知识,使得具有较高文化水准的群体,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具体锻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 血鼎邪神

    血鼎邪神

    以灵魂为媒介,以兽魂为实体,凝天地之精华,得兽魂灵魄。这天,若想压我,我必翻天。这地,若想葬我,我必覆地。以废物之身,修逆天功法,心存执念,终蹬巅峰之境。善恶,是非,本心无愧即可。又何须他人言评?
  • 混在天使之城

    混在天使之城

    养父的一颗“家传宝珠”,无意间在华裔青年吴铮的身体中发挥出神秘强大的能量。从此,他结束了在洛杉矶最底层挣扎厮混的命运,开启了一段快意恩仇、荡气磅礴的传奇人生。这里有恩怨纠葛的手足兄弟,风华绝代的知己红颜;还有险恶叵测的黑风孽海,掀天揭地的惊涛怒浪……吴铮蹈险履危,九死不悔,表示混在天使之城,痛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