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59600000004

第4章

三藏义

作十番分别。一名。二体性。三起说因缘。四辨差别。五论旨分别。六明对治诸障。七明次第八广略分别。九大小有无分别。十相摄分别。

第一名者。分别有三。一释名。二得名。三辨名差别。一释名者。世习相传苞含蕴积是藏。若依摄大乘论。云何名藏。由能摄故。此摄何法。一切应知义。三行等法是一切所应知故云一切应知义。二辨得名者。藏虽有三。得名有二。修多罗从能诠教立名。毗尼阿毗昙从所诠事受称。所以然者。欲显藏是能诠相。初一就教体受名。欲显所诠三行有别故。后二显所诠。若也就体即为一藏。若就所诠即立定藏。但寄互互据尔。三辨名差别者。修多罗藏梵名有二。一修多罗。二修妒路。修多罗者。一对偈显名。所名法分齐名直说语言。若论义用有五。如杂心以五义解修多罗。即是五名。修妒路者。是天竺语音轻重。此处名别有三。一名法本如。寻教悟理。名教为本。诠旨相称曰如。二名经。如杂心云契经等。契者契当也。经者言能诠表事等于经也。此之二名此方言教名也。三名为綖者。但彼处以一名名二法。此即二名名二法。如此名缕为綖。名圣人言教为经。若彼此一法若有名者。以此名翻彼名。若法彼有此无。即以义用以翻名。如彼觉用名佛。此即名觉也。毗尼藏名有四种。一毗尼。二毗那耶。三波罗提木叉。四名尸罗。此名有四。三名行体名。一名能诠名。三名者翻对余三。即是毗尼者此方名灭。凡论灭义有三。一果中涅槃灭。二因中弥留陀灭谛灭。三戒能灭诤名毗尼灭。戒体非灭。戒能除业。是戒之义用。故入大乘论云。佛教二乘菩萨净已三业乃至成佛。兼及众生满足一切尸波罗蜜。乃至当知摩诃衍者随顺毗尼。毗那耶者。天竺语音差别。解义与毗尼同波罗提木叉者。此名解脱解脱有二种。一无法解脱。二有法解脱。相续解脱经云。五分法身名解脱。胡音云毗木叉。涅槃解脱胡音直云木叉。此二解脱是果解脱。是戒因所得。故遗教经云。戒是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若依杂心。波罗提木叉者。防恶戒故。入七众故。故名波罗提木叉。此偏就因中解义。尸罗者此名清凉。以离身口业热故。杂心论云。尸罗者淳善义。不害心起故身口淳善慈心动发。离害心所起身口业故名身口清凉。此处能诠名律者。诠量是律义。前四为律教所诠论犯非犯。犯者有轻重。此就教释。若就所诠戒行说。示行者令依戒法身口离过住如法处。此调伏以解律。净名经云。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乃至下文就律法调伏故名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阿毗昙藏从所诠有二名。一阿毗昙摩。二名阿毗达摩。能诠有四名。一名毗婆沙。二优婆提舍。三名摩德勒伽。四名摩夷。阿毗昙摩者。阿之言无。毗之言比。昙摩者法。此称无比法。慧行最胜过于戒定故名无比。广解无比。所以依婆沙有九论师有二十九复次解释。如业章所明。阿毗达摩者。天竺语音左右解义与阿毗昙摩同。二毗婆沙者此云广说。三优波提舍者翻名论义。摩得勒伽者此云行境界。摩夷者此名母说亦名行母。

第二体性者。此之三藏体性。若欲依两论宗分别。如十二部中已说。今且依大乘略明其体。若就诠旨有异名义互为客。即用诸佛法蠡圆音名味句阿含为体。然此阿含要具三义。谓数习相续次第。相无相有无相对即无所有为量。摄相就体即唯智为性。此粗如净土用唯识为体。故摄论云。最清净自在唯识智为相。

第三起说因缘者。若依摄大乘论有九因缘。初三番为生解除迷摄住一境舍离断常持戒离业得正智舍邪见。次三番明能成三行。后三番为成四无碍辨。有此三三九义故立三藏。就初三内。一立修多罗者。为成闻慧除众生疑故。论云。立修多罗为对治他疑惑。若人于义中起疑。为令得决定智故。二为立毗尼者。为成戒行舍离断常故。论云。为对治受用二边故别立毗那耶。又论云。由佛遮有罪过受用立毗那耶对治乐行边。此明佛立毗尼教舍身口受用时过。由佛随喜无罪过受用立毗那耶对治苦行边。此明顺法成就身口善业为佛随喜赞叹故。三立阿毗昙摩者。为得正智对治见取偏执烦恼故。论云。为对治自见取偏执故别立阿毗达摩。能显无倒实法相故。第二三义中。一立修多罗者。欲以修多罗诠三行故。故论云。为说三种修学故别立修多罗。二立毗那耶者。为明修戒定故。论云。为依戒依心学故别立毗那耶。何以故。若人持戒则心无悔。由无悔故能次第得定。三立阿毗达摩者。为成依慧故。论云。为成依慧学故别立阿毗达摩。何以故。能简择无倒义故。第三三义中。一立修多罗者。为说法义辞乐故。论云。正说法及义由修多罗。二立毗那耶者。为成戒行离障得成就四辨故。论云。成就法义由毗那耶。何以故。若人修行戒毗那耶。三立阿毗达摩者。明由于教缘于四境成无碍智用故。故论云。法义决定胜智由阿毗达摩。由此九因缘故立三藏。是名起说因缘。

第四辨差别相者。先依大乘。次依毗婆沙。依大乘者。将欲明差别先辨无差别。一就意所显无二故无差别。故摄论云。见修多罗等十二部经同显一真如味故。第二教体不二故无差别。故维摩经云。诸佛一音广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第二明差别者。约就所诠三行。故摄论云。为说三种修学故。为成依戒依心学故。为成依慧学故。次依毗婆沙者。于中有二。一为明差别先辨无差别。故广论云。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摩有何差别。或有说者无有差别。所以者何。从一智海佛所出故。因大慈心说故。二亦有差别。于中有六对。一随名定法。名别故法别。故论云。云何差别。即名差别。所谓此修多罗此毗尼此阿毗昙。二约所诠三行辨差别。论云。为分别心名修多罗。为分别戒名毗尼。为分别慧名阿毗昙。若依入大乘论。修多罗者分别因果。阿毗昙者分别法相。亦断烦恼净己三业名毗尼。三就方便趣入不同辨差别。故论云。修多罗中应次第求。以何等故。世尊说。此毗尼中应因缘求。如说此戒缘何事制。阿毗昙中应以相求不以次第。四就起因不同辨差别。故论云。修多罗依力明说。毗尼依大慈故说。阿毗昙依无畏故说。五对所诠法相辨差别。故论云。种种杂说名修多罗。广说戒律名曰毗尼。说总相别相名阿毗昙。六摄益不同辨差别。于中有二。一为修习福智。故论云。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名修多罗。已种善根令成熟名曰毗尼。善根已熟得正解脱名阿毗昙。二摄起解行。故论云。初入法者名修多罗。已入法者为受持戒名曰毗尼。已受戒为令正解名阿毗昙。是名差别也。

第五诠旨分别者。于中有二。一就三行明诠旨。二通就诸法明诠旨。三行者有二说不同。一依小乘毗婆沙。修多罗藏诠定。毗尼藏诠戒。阿毗达摩诠慧。问曰。若依三学次第先戒次定后慧。今三藏以何义故初定中戒后慧。解云。若通论受戒明义。先戒次定后慧。今约定共道共解义。是故先定次戒后慧。亦可三藏中修多罗者从诠作名。余二就所诠得名。但诠义在初。是故先举。非谓行时先定次戒后慧。二依摄论。修多罗藏总集三学能诠。毗尼藏中通明戒定。阿毗达摩藏单明其慧。故论云。复次为说三种修学故立修多罗藏。为依戒依心学故别立毗那耶。为成依慧学故别立阿毗昙。二通就诸法明诠旨。于中有三。一就修多罗。二就毗尼。三就阿毗昙辨差别。修多罗所诠差别者。或说四种九种二十九种。四种者有两番四种。一依相续解脱经。何等为四事。一谓闻事。二归事。三戒事。四菩萨事。深密解脱经有四。初二同前。三名学事。四名菩提事。二依摄论。修多罗有四义。一依二相三法四义。依者是处是人是用。依此三佛说修多罗真俗二谛差别名相。如彼广说。九事二十九事如相续解脱经广说。毗尼所诠差别。或说四或说六或说七。四者如摄论说。六者如大集经说。七者如相续解脱经说。摩德勒伽藏所诠有十一种相。宣通分别广说显示是名摩德勒伽藏。此如深密解脱经中广说。

第六明对治障者。分别有三。一明三藏教缘生解对治障别。二明所诠三行对治法。三明戒对定慧辨同异。第一者修多罗藏生解除疑惑。毗那耶生解除二边情执。阿毗昙生解除见取偏执烦恼。此义如前三藏因缘引摄论为证中已说。第二所诠三行对治法者。于中有二。一明三行别治。二明于慧别治中有二。一对烦恼业苦。慧由理成解观除迷义对烦恼。身口净业能除不善业为所治。定为乐行是苦对治。二对粗细与性。戒防粗业。定遣细乱。慧心行空则能除性。此两对遮永通论。故论云。何处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何处救度者。谓烦恼业苦。以何救度者。授三学摄取故。云何救度成者。谓二种涅槃界。二但明慧断就永处为语者。慧断烦恼。烦恼是业因。因尽故业不起。无业故报不生烦恼业尽体大涅槃。第三明戒对定慧辨同异者。戒有二种。一别解脱。二定道二共。别解脱戒者。正对治破戒恶身口七业道兼期业心。若菩萨戒兼遮意地正业心。若论护根戒正对治意。治起戒破恶。以用念慧为体故。第二定道二共者。先成立同。次约三种律仪辨同异。第一者定共与定同对治意地烦恼。以同一果故。是以杂心云。共念处断烦恼。以摄受具及略缘境界故。道共亦然。第二次约三种律仪辨同异者。若论断律仪对治欲界九品破戒烦恼。禅律仪有治不治。根本禅律仪不断烦恼。是以杂心云。根本净初禅是亦同一缚不能断烦恼。二禅三禅四禅边定律仪皆能断除下地烦恼。然非起破戒恶。故十地云。虽生色无色界暂离犯戒。不免戒行相违。无漏律仪通在六地。未来中间根本四禅。此六地未来禅者断律仪所摄。余者道律仪所摄。然未来禅地无漏戒与道同一功用。能断欲界起破戒恶。亦能断上二界一切烦恼。自余地者论其力用能断三界。但下地已离无可对治正取功用唯断自地及上地。问。无色何故不立律仪。答。依成实立定律仪。依杂心所明对治破戒非分故。又律仪是色。无色无色故。问。禅律仪随地四大造。彼地无大。可无定律仪。无漏律仪随身四大造。身在下二界。依下三无色发无漏。何意同聚无无漏戒。答。以心不依色转破裂色相。

第七次第分别者。分别有四种。一诠旨广略明次第。二摄益次第。三起说次第。四结集次第。诠旨广略明次第者。如摄大乘论说。复次为说二种修学故立修多罗。为依戒依心学故别立毗那耶。为成依慧学故立阿毗昙。摄益次第者。如前差别中说。起说次第者。依普曜经。佛初在波罗奈说转法轮经。从此已后始说修多罗。若依大乘。第二七日说修多罗法华经。三七日后说修多罗大集经。七七日后说修多罗。此诸说前后事在见闻不可会。其所以次因迦兰陀子制非梵行戒。初说毗尼藏。后于毗舍离弥猴陀侧并集在讲堂。佛见拔耆因缘本末。为诸比丘说五怖畏。谓杀生乃至饮酒。初说阿毗昙结集次第者。大智论云。如来灭后七日留住后方入棺椁。诸离车等阇毗如来竟。八国王分舍利为供养。故迦叶语阿难言。诸白衣等以报佛恩。我等今者亦应报恩。集千罗汉在王舍城结集法藏。先命阿难诵修多罗。次请优婆黎诵毗尼藏。诸阿罗汉复令阿难诵阿毗昙藏。普曜经中亦如是说。依阿育王传。先令阿难颂修多罗。迦叶自颂阿毗昙。后优婆离颂出毗尼。若依五分律云。先优婆离颂毗尼藏。次令阿难颂修多罗。后令阿难颂阿毗昙藏。

同类推荐
  • 大乘二十二问本

    大乘二十二问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 Little Tour In France

    A Little Tour In Fr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极拳小序

    太极拳小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深雪偶谈

    深雪偶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洗尘传

    洗尘传

    释心儒表道为骨,斩尽红尘魔中仙。凡心洗尘求自在,我命由我不由天!
  • 狙魔家族

    狙魔家族

    公元2010年,世界各地发生了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超自然现像,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一件件的超自然现象中都会出现两兄弟的身影,而他们是为了寻找杀害母亲的凶手和破解身上的诅咒。当兄弟俩踏上寻找父亲的道路时,他们会卷入怎样的阴谋之中呢?他们一次次出现在世人无法理解的超自然事件之中,但没有人会知道他们要做什么。人们只知道,有那么两兄弟,他们叫狙魔兄弟!
  • 中华私房菜

    中华私房菜

    顾名思义,私房菜是私人的菜、私家的菜。就是在别人家里吃到的由主人做的拿手好菜。私房菜通常对外无店面招牌,无固定菜单,不设专职服务员,但这些菜的烹调技法往往是祖传的,有独特风味,而且限量供应,在市面餐馆无法吃到。据说这种菜馆多源于古时的深宅大院,位置比较偏僻,各具特色,并且相对低调。
  • 丑女也有爱帅哥的权利

    丑女也有爱帅哥的权利

    前世是个胖妞,穿越后居然还是一个胖妞!老天啊,不带这么整人的!咦,胖妞的周围怎么还会有这么多帅哥转圈圈呢?喂喂喂,别再来了!
  • 华严经决疑论

    华严经决疑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班级图书角系列)

    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班级图书角系列)

    王志编著的《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部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短小精悍的文字,为青少年读者娓娓讲述历史的精彩,她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纬”,再现历史风云的种种精彩片断和瞬间,勾勒出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那每一位耀眼夺目的时代骄子,每一件震憾人心的历史事件,就如同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隧道,代代传燃不熄。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没有今天就没有美好的明天。
  • 绝世荣华:后宫无妃

    绝世荣华:后宫无妃

    【纯虚构,勿模仿】新婚之夜,他轻轻将她拥在怀中,说,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天上的星辰,即便陨落,也只能落在我的心里面。
  • 牵着手一起走

    牵着手一起走

    《青春系列之牵手》没有谁的脊梁生来就是弯的,这是木子认识这个小无赖后最大的感悟……酸甜苦辣,生离死别,每一刻都在上演,我所能为你做的,就是拉着你的手,尽我所能,牵着你一起走……
  • 林魂大陆

    林魂大陆

    唐魂一觉醒来穿越了,穿越到林魂大陆,他的魂技被灼炎给废了,唐魂他来到这个世被别人欺负,天天被乞丐打,后来被灼炎给杀了,后来唐魂被一个陌生人给救了,这个陌生人把安魂收了当了徒弟,他师父给他了一个修炼白骨附身的魂技。
  • 守望先锋:起源故事

    守望先锋:起源故事

    三十年前的一场危机促成了世界山最伟大的组织:守望先锋的诞生;二十年前的一场叛乱,让正义卫士沦为阶下囚徒。现在,守望先锋被重新召集,面对智械的卷土重来,面对国际社会的全面否定,面对领袖的抛弃,特工们还能撑下去吗……作品是守望先锋背景故事猜测,可以看做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