鼖鼓(即晋鼓。「冬官考工记」:『韗人为皋陶(注:「陶当作鞠,鼓腔也」)。长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广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注曰:『版中广、头狭为穹窿,左右端广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注曰:『版中广、头狭为穹窿,谓鼓木一判者。其两端广六寸而中央广尺。如此乃得有腹。鼓木腹穹窿者,居鼓三之一。其鼓四尺者,版穹一尺三寸,三分寸之一;倍之为二尺六寸,三分寸之二。加鼓四尺穹之径六尺六寸,三分寸之二。此鼓合十二版也。上三正者,谓两头一平、中央一平。郑玄谓:三,读作参,正直也。言直其两端,各居二尺三寸,不弧曲也』。又云:鼍鼓即鼖鼓。「考工记」云:『鼓长八尺,面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注云:『中围加三之一者,加于面之围以三分之一也。面四尺,其围十二尺;加以三分之一四尺,则中围十六尺、径五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也;今则合二十四版,则板穹六寸,三分寸之二』。今制:鼓大而短,安于架中;其面上仰,乃俯而击之。凡冒鼓,以桑木为体,冒以牛、马革。必于启蛰之日造之,应雷声也。占日之阴晴,阴则声缓,缓即不变;晴则声急,急则无恒。凡制大鼓,俱准此法以差而增减之,不必泥古也)、悬鼓(周之制:其大小视楹鼓。腹加铜环,悬之簨虡,在宫悬四隅。其簨虡并如锺磬架)、楹鼓(殷之制:木身高三尺五寸、皮面阔二尺二寸。两旁用四铜环,冒皮用铜泡钉二行。通身漆以朱。横施于木柱,柱高六尺六寸,以重十建之柱,贯鼓上出高又半之。顶上安彩凤,作来仪状。方盖,并缀以红罗销金云花,双檐四角,有裹金四牛首,皆衔璧翣,每串各五,末缀以涤结。柱下方趺如十字,俱髹以朱;刻裸属四如狮,安于趺,俱头向外)、足鼓(夏后氏之制:较楹稍长。独木为架,高七尺。上端木刻为云,横鼓于上;其下,施四足如十字)、鼗鼓(面广六寸,高、厚相等。横腹加柄,长一尺九寸,贯中上出五分许。两旁当鼓之半,安铜钮,系以红丝绳,绳末丸蜡为珥,其长短称鼓面之中。用木为架,两纵、二横相比;下各施方趺、横木,上开孔、下开半孔,植鼓柄于中)、搏拊(状如革囊,以韦为之,若鼓然;中实以糠。今制:以桑为囗〈皷,桑代皮〉,长尺有咫。两头冒以韦,径六寸。腹微大,采绘,饰以金环二,并直列之以系襻焉。间则卧置于架,其架如鼗鼓之架,上安二荷叶以承之)、田鼓(亦为应鼓。其制:以木为筩,长一尺二寸;韦面五寸。鼓之最小者。卧于架,击之。其架如搏拊之制)、相鼓(小而匾。或云悬击于胸前,或谓相鼓即拊鼓,韦表、糠里者;皆非。今制:匾鼓安柄,执而击之)。
木部
柷(以桑木为之,状如漆桶。上方二尺四寸、下阔一尺九寸、深一尺八寸,中虚有底。柷之中,东方图以青,隐而为青龙;南方图以赤,隐而为丹凤;西方图以白,隐而为驺虞;北方图以黑,隐而为灵龟;中央图以黄,隐而为神螾。外三面绘山;东一面绘水,水上穿一大圆窍,径四寸五分,象日之浮于海上如。椎以梓木为之,柄长二尺四寸)、敔(以梓木为之,状加伏虎。身长三尺、首高一尺二寸五分、尾长一尺一寸。背刻二十七龃龉,绘黄色黑纹。载以方趺,朱髹。籈以竹为之,长二尺四寸。中砐一尺二寸为十二茎,用篾箍之)、木铎(铸铜铁为铎,上安木柄。铎内施钩,悬垂木舌。节舞者执柄而摇)。
舞器
旌节(簇红缨为之,加涂金铜云宝盖于其上。又用绿斜皮刻花为盖,覆缨上。其顶处,用皮金缘为七层,长七尺,贯以红绒绦,下缀以结。竿长八尺五寸,朱髹;上安涂金铜龙首,口衔宝盖,下垂红缨)、钥(古者笔钥;今制:以竹为之。长二尺二寸,三窍,朱饰)、翟(以木为之。柄长一尺四寸,其巨细度钥孔足容;朱髹之。柄端刻龙首,长五寸,饰以金彩。每翟用雉尾三根,插龙口中)。
大成乐舞
大成乐,共六曲八奏;内迭奏二曲。其谱止有合、四、上、尺、工、六六字,共享二律、三吕、五正声、一子声。有宫,商、征、羽而无角,有喉、齿、舌、唇而无牙。自前明肄于太常,颁行天下。至国朝,复察废坠,审音律、招徕乐舞,先期演习,故声容缀兆,咸肃雍和平云。
迎神奏咸平之曲(有乐、无舞)
大(太四)哉(南工)至(林尺)圣(仲上),峻(太四)德(仲上)弘(林尺)功(仲上);敷(南工)文(林尺)衍(仲上)化(太四),百(林尺)王(仲上)是(黄合)崇(太四)。典(黄合)则(太四)有(仲上)常(林尺),昭(南工)兹(林尺)辟(太四)雍(仲上);有(黄六)虔(南工)钥(林尺)簋(仲上),有(林尺)严(仲上)鼓(黄合)锺(太四)。
初献奏宁平之曲(有乐、有舞)
觉(太四)我(仲上)生(林尺)民(仲上),陶(太四)铸(黄合)前(仲上)圣(太四);巍(南工)巍(林尺)泰(仲上)山(太四),实(黄合)予(太四)景(仲上)行(太四)。礼(仲上)备(太四)乐(仲上)和(林尺),豆(黄合)笾(太四)惟(林尺)静(仲上);既(太四)述(南工)六(黄六)经(林尺),爰(南工)斟(林尺)三(仲上)正(太四)。
亚献奏安平之曲(有乐、有舞)
至(太四)哉(仲上)圣(黄合)师(太四),天(南工)授(林尺)明(仲上)德(太四);木(仲上)铎(太四)万(仲上)世(林尺),式(仲上)是(太四)群(林尺)辟(仲上)。清(黄合)酒(南工)维(林尺)醑(仲上),言(林尺)观(仲上)秉(黄合)翟(太四);太(太四)和(南工)常(黄六)流(林尺),英(南工)才(林尺)斯(仲上)植(太四)。
终献奏景平之曲(有乐、有舞)
猗(仲上)欤(南工)素(林尺)王(仲上),示(林尺)予(仲上)物(太四)轨(黄合);瞻(黄六)之(南工)在(林尺)前(仲上),神(林尺)其(仲上)宁(太四)止(黄合)。酌(太四)彼(黄合)金(林尺)罍(仲上),惟(南工)清(林尺)且(太四)旨(仲上);登(仲上)献(太四)既(林尺)终(仲上),弗(黄六)遐(南工)有(林尺)喜(仲上)。
彻馔奏咸平之曲(乐作、舞止)
璧(仲上)水(太四)渊(仲上)渊(林尺),崇(太四)牙(仲上)嶪(黄合)崇(太四)。既(太四)歆(南工)先(林尺)圣(仲上),亦(仲上)仪(林尺)十(太四)哲(仲上)。声(黄合)金(太四)振(仲上)玉(太四),告(南工)兹(林尺)将(仲上)彻(太四)。鬷(黄合)假(太四)有(仲上)成(林尺),囗〈羔上火下〉(黄六)墙(南工)靡(林尺)愒(仲上)。
送神奏咸平之曲(乐作、舞止)
煌(太四)煌(南工)学(林尺)宫(仲上),四(黄合)方(太四)来(仲上)宗(太四);甄(黄六)陶(南工)冑(林尺)子(仲上),暨(南工)予(林尺)微(仲上)躬(太四)。思(仲上)皇(林尺)多(南工)士(林尺),肤(仲上)奏(太四)厥(林尺)功(仲上)。佐(黄六)予(南工)永(林尺)清(仲上),三(南工)五(林尺)是(仲上)隆(太四)。
望瘗乐
曲同送神(有乐、无舞)。
乐谱
太四:琴,七徽、二弦,左手食指按,右手中指勾。瑟,外二、三弦,用右手食指连勾;内十五、十六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二、第三管。笙,第四管、第八管、第十一管以右手食指及左手大指食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六孔开,余皆闭。笛,第六孔开,余皆闭。埙,上窍平吹,下五孔皆闭。篪,第六底孔开,余皆闭。双管,开第一孔。凡「太四」谱,皆仿此。
南工:琴,七徽、五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瑟,外九弦、十弦,用右手食指连勾;内二十二弦、二十三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十管、第十一管。笙,第一管、第三管、第七管、第十一管,以左、右手大指及食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二孔与下四孔皆开,余皆闭。笛,第二孔与下四孔皆开,余皆闭。埙,后二孔、左手大指窍与前三窍俱开,余皆闭。篪,第二孔与下三孔、底一孔皆开,余皆闭。双管,开第五孔。凡「南工」,谱俱仿此。
林尺:琴,七徽、四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琴,外七弦、八弦,用右手食指连勾;内二十弦、二十一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八管、第九管。笙,吹第十二管、第十五管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三孔与下三孔皆开,余皆闭。笛,第三孔与下三孔皆开,余皆闭。埙,右手食指窍并左手二窍俱开,余皆闭。篪,第三孔与下二孔、底一孔俱开,余皆闭。双管,开第四孔。凡「林尺」,谱俱仿此。
仲上:琴,七徽半、三弦,左手无名指按,右手中指勾。瑟,外五弦、六弦,左手食指顺勾;内十八、十九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六管、第七管。笙,第二管、第十管以左、右手大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第四孔与下二孔皆开,余皆闭。笛,第四孔与下二孔皆开,余皆闭。埙,左手中指与食指二窍皆开,余皆闭。篪,第四孔与下一孔、底一孔皆开,余皆闭。双管,开第三孔。凡「仲上」,谱皆仿此。
黄合:琴,七徽、一弦,左手中指按,右手中指勾。瑟,外第一弦,用右手食指顺勾;内第一弦,左手指法同。凤箫,吹第一管。笙,第十二管、第十四管以左手食指及中指按其孔,余孔皆开。箫,六孔皆闭。笛,六孔皆闭。埙,上窍向上稍仰吹,五孔皆闭。篪,六孔皆闭。双管,六孔皆闭。凡「黄合」,谱俱仿此。
黄六:琴,七徽、六弦,左手大指按,右手食指剔。瑟,内第一弦,用左手食指顺勾;外第一弦,右手指法同。凤箫,吹第十二管、第十三管。笙,第十二管、第十四管以左手中指及食指按其孔,余孔皆闭。箫,后一孔开,前五孔皆闭。笛,第一孔开,下五孔皆闭。埙,右手大指窍、前后各窍皆开。篪,后一孔开,余皆闭。双管,六孔尽闭。凡「黄六」,谱俱仿此。
鼍鼓:在殿陛之下,先击三百六十数以警戒。后又击三通,以节其进。其击法:首以两椎连双击囗〈皷,桑代皮〉者二,其鼓一击又两;再作如前,凡三作。但末作鼓两击以别之,三次共四击。此起鼓之例。此后不必击囗〈皷,桑代皮〉,但以椎于鼓上先后二击者三,三次共六击:此为第一通。又先后三击者三,为第二通,三次共九击。又急五击者三,而末紧加二击以结之:此为第三通。三次带末二击共十七击,通前共三十六击,以当一岁之运。初起,乐生卷班;第一通毕,俱升堂;第二通毕,俱入室;第三通毕,俱就位:谓之「着往」。全乐奏终,其击法又如前:初起,卷班;第一通毕,离位;第二通毕,致事;第三通毕,拜辞而散。此全乐之收宫,谓之「饬归」,所以警其退也。击鼍鼓于始终,皆取警戒之义焉。
(「鼓」字用左手击,「冬」字用右手击)
初起:扎扎冬、扎扎冬、扎扎冬冬。
第一通:鼓冬、鼓冬、鼓冬。
第二通:鼓冬冬、鼓冬冬、鼓冬冬。
第三通:鼓冬鼓冬冬、鼓冬鼓冬冬、鼓冬鼓冬冬。
结尾:冬冬。
(左手欲轻、右手欲重)
大鼓、大钟:在大成门之左右。初行祭礼,则击鼓;祭事俱毕,则击钟。鼓三百六十击,钟一百八响。凡「迎神」、「送神」,俱鼓、钟齐鸣。
麾:麾生执麾,升龙向外、降龙向内。如「迎神」作乐,举之则升龙现;高唱曰:『乐奏咸平之曲』。「迎神」二字,一读欲勃如而起,末稍加腔韵;「咸平之曲」四字,分排欲匀,尾声悠长。但要舂容和雅,不可急促暴戾。每起一曲,即举麾依「歌章」唱一声。凡八曲奏终,听栎敔毕偃麾,则降龙现;高唱曰:『乐止』,欲沨然而去(起止乐谱:『乐奏..咸…平…之…曲』,长韵渐大;乐止,长韵渐细)。
柷:每奏一曲之始,听举麾唱毕,两手举止,先撞底一声,次击左旁一声,次击右旁一声,共三声以举乐。堂上、堂下之乐,俱统命于柷焉。
敔:每奏一曲之终,听悬鼓响毕,即两手举籈,先击其首者三,次逆栎龃龉者三,共六响以止乐。堂上、堂下之乐,皆制命于敔焉。
镈钟:宫悬左右各三架。每奏一曲之始,听击柷毕,即击一声以开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左之中、次右之中、次左之北、次右之北、次左之南、次右之南、又次左之中、又次右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始条理也。
特磬:宫悬南北各三架。每奏一曲之终,即击一声,以收众音。每架主一曲:先南之中、次北之中、次南之左、次北之左、次南之右、次北之右、又次南之中、又次北之中。全乐八曲八响。乃一曲之终条理也。
悬鼓:宫悬四隅各一架。每奏一曲之终,听特磬响毕,即击悬鼓,先干响,巽应;次坤响,艮应;凡四声。盖一曲之收宫也。
编钟: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始,即击一声,以开众音。自东而南、自西而北,轮更击搏。每奏八句八响。乃一句之始条理也。
编磬:宫悬四面各一架。每奏一句之终,即击一声,以收众音。自西而南、自东而北,轮更敲戛。每曲八句八响。乃一句之终条理也。
楹鼓、足鼓、鼗鼓:堂上左右共四架。每奏一句之终,听编磬响毕,先击楹鼓一响,足鼓应之,鼗鼓尾之:凡三响、三应、三尾。摇鼗法,持柄左转,两耳击三点。盖一句之收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