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490900000002

第2章

槃而不永寂灭。实寂而常用。从初示成道。次第法轮转。教化说法。终讫于此也。法轮复住者。佛智住持缘正法中。护持十二部经。广化众生。合轨则不失也者。法智通者漏尽通也。世间涅槃无障碍。故不两住也。初愿供养诸佛故功德行满。第二愿护持正法故智行满。第三至第七教化众生。以何身。摄法为首身也。如初成道梵王请法之首。戒律毗尼忧波罗为首。末代流通阿难迦叶为首。皆是摄法之人。以何心行。菩萨心行也。化何者众生。故明知众生也。自身住何处能化。住净佛国土也。后三显自身者彰行体。胜校量者。拟位则从二地至九地。说行则是自利淳熟。故上明同心同行等菩萨地尽。第十究竟觉地亦可利他淳熟。故明不空行得一切地尽。证报佛亦自利利他行究竟满也。如实化者。自利满故能如实教化也。随心求义者。初发心自体愿行与义相应也。成彼所作者正修行也。大行成就者行满也。何以故者。释之习义。随二境界渐习而证。非可顿阶也。何故名大愿者问愿体。光明者自体真照离无明垢。此是智慧行也。善根者功用行也。常勤修习无量行。如上二愿中说得无功用而进力弥旷以为勤修也。与一切同行者。化无不备。普周法界究竟无余也 问曰。十尽句何以而生也 答曰。此有二种。若据法以法成行。若据行以利他行成自利行。故有此文也。就中有三番。初直明境界尽。言尽者是究竟故言尽。可谓尽于无尽。第二辨己之善根与法界相应究竟尽也。第三以法界不尽故成此善根亦相应不尽也。第三过也。众生是总者。菩萨建心本为化物。故众生得其总名。余句显为众生义名别。九句中有三。初三总明所化众生及住处。然化须有法。次三明所用化法。然用须得智。下三句明所用智。世界尽是众生住处。即体以自住无异住也。虚空界者复是世界住处。有为界为世界。无为界以为虚空界。法界尽明用此法化也。善恶无记真如平等为法界。说法化众生置何处。涅槃中也。佛出世界者见佛受化也。如来智界者。上明化法。法须智用。故明如来智也。称众生性欲而化。心缘界者。上明知心。此明复知心所缘境。智入界者。令修入佛境界无障碍解脱智。已说尽者 问曰。此中有九句。始明八句。何故云已说也 答曰。为辩三转更无别法。正以前八为体。故言已说也。不断尽者。称法相应成故云尽。非坏尽也。三转者随顺修行义。称法以兴行。转凡成圣。故名为转。世间者是人无我行。初三是也。法转者是法无我行。即中间三句。法界是教。涅槃是证。佛出世明见佛闻法。此三虽异。莫不是法。以为法转也。与人法相应解为智。即后三句。初句如来智。后二是自体境。云何名智。故经云。说智及智处皆名为波若。故为智转也。增上力者。以十尽句成愿勇猛故。众生不尽。愿亦不尽也。以此无尽愿力道成佛果。不住涅槃广化众生。名作利益也。云何行校量。上明愿胜。次明行胜。愿以悕求为义。若不修行则所求难悕。故次愿后明行。行有其十。一者信。二者悲。三者慈。四者舍。五者不疲惓。六者知诸经论。七者善解世法。八者惭愧。九者坚固力。十者供养诸佛如说修行 问曰。十行之首何故创明信者 答曰。凡欲建心立行。非信不成。今欲舍诸妄想证大涅槃。若无信心以不立行。故经云。信为道元功德种也。发如是愿已者。牒上十大愿结成信义。彼诸善根者。彼安住中亦以信为初。彼之信行由十种愿勤修故行得成就。无碍自在故云胜也。柔软者。上调顺明其体熟此柔软明用熟。此二是初地见道解。在果名调柔果。胜乐行者。释名中欢喜心正是殊胜之悦也。如是则成信者。结成信义。下明信境以显信相。要而言之。不出因果信。始从初地尽为行入因能得果以之为本。是因信也。成菩提觉明果信也。所摄本行者明因行有二。云何行明行体。云何次第成辨地通位修行增长。下举经结也。菩提所摄者明果信。本行入者。果是本行所入处。果德无量略明六种信。此六胜名为信胜。外道立邪信。无畏为对治。魔喜坏善信。十力为对治。二乘狭见自谓究竟信。不共法为对治。不思议者明不思议出世间。虚通无碍得为上也。不杂者安住实性。边中俱正故云无也。证实之义是佛境界故云深也。一切智胜者。智行一切缘用无不在也。离胜者明佛法清净。本今平等故云远离。非谓有烦恼之可遣。信成就果者明因缘故果即是自性离也。上云有六。今但有五者。通数略句为第六句。如来智地说加者。略说因行果行不出。证教二道说加者。始证十地智终得无上菩提果名也。三种观者。自下明第二悲第三慈。远离乐者。慈明与乐乐之最上为第一。第一义乐一切众生等有而自远离。甚可愍念故起慈也。具足苦者。悲能拔苦。岂直无乐而已。复众苦具足苑转其中。甚可怜愍故起悲也。彼二颠倒者。若虽无乐有苦。而自觉智即容返苦得乐。今明于二颠倒显不觉不知甘处无厌。如是甚深者。释上第一义乐。无上菩提至极幽玄名为甚深。故众生不识不解。仰求在于生死。故云远离。佛果万德皆是甚深。总为一观。离则有九。故云有二番。初列数。第二释义。寂静者。体照相应是证道据果即性净果。离妄计实有者体无分别也。妄计正取者离分别也。寂灭甚深者。外用教道亦即方便净果。法义定者。用称于体。空无相等者。所以行融无碍功由三空门故尔。次辩三空门对治。分别者法体体分名为分别。与空相违。相者执体之相。与无相相违也。取舍愿情与无愿相违。有三为缚。无三为解脱。菩萨观三不曾三名为解脱。不以舍三为解脱。此三句显寂静对治差别。离杂染法者。惑障俱尽尘习永止无垢浊智。不可思量者。佛果万德。既正万德。斯备功德无边。此是不住道真俗杂流等也。上者自利利他更莫能过。谓易道行。此三显寂灭体差别。难得者。明至理幽微非近情所测。修途遐旷非一步可穷。无上菩提道理立仪外。自非积时累劫无以可证也。云何具足苦。明远离上乐具足苦义。苦虽无量。十二缘收苦无不尽名具足也。故六地无明行识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因缘分是坏苦。就中有二。初说无明行识三支。第二从名色讫老死一番明惑业果报 问曰。十二因缘。论主何故分两番而明者 答曰。初番明妄想纷竞生死弥轮。特由无明为本生。后一番明诸惑妄想无依不立。妄依真有。是故辩阿梨耶识共生以为万惑之本。故经云。以如来藏故说生死。是故如来藏是一切法本。以有二种本故二处而明也。又解作三番。初三辩同时相。中间名色辨依持相。六入已下辨次第相。皆左右互彰。前明同时。中后亦然。中明依持。前后亦尔。后明次第。前二就粗非无此义。为欲言约而理通。若举烦恼业苦同时义亦尽。举依持义亦尽。举次第义亦尽。若就宗别。六识位中始从无明终讫老死。前后不同时容有十二种义。七识位中有相未穷。一体以辩十二。八识位中七识无体依真而用别。即用为体更无别体。正以用为体。即体用同时以辩十二 问曰。同时相云何 答曰。但是缘心莫不违理。闇于所缘以为无明。即体与集建立于果以之为业。但是有为莫非缘智名之为识。自体形现以之为名。相有外彰以之为色。即此由内外。有相发起以之为入。共相对当以之为触。自住己缘以之为受。体能染着以之为爱取。能有于果以之为有。有自成起以之为生。虚和不固迁变改易以为老死。非谓义说十二而已。体备十二。正以十二为体 问曰。如大智度论有三种十二因缘。今此所辨竟是何因缘也 答曰。据体而论。唯是六识愚痴因缘。若语观境。通于三种。但得有浅深也。九句中初列名。第二一一相当辩释。九句中初三句无明支。次五句业支。后一句识支。会正道者名为正见。乖正道者名为邪见。皆言邪见者。对向第一义乐。但是生死莫非颠倒。此理外妄倒故悉名邪见也。闇于所缘惑心自覆以为蔽意。此心自取以为憍慢。慢而兴着以为爱念。法名自体。义名功德。亲违理起故名倒。如是次第三句经论相释也。于追求时过者。谄曲诈善在相。嫉妒情忌在心差别。于身财中举果显成过也。集业者。业在相中辨当集起业时。而云受者。欲显大乘辩义同时缘起无别业以论报。彼二颠倒者。顺受故生爱。违受故生憎。欲吹心者业增长相。思是正业体。思转增名炽燃。思后运动三业共相加害名起业邪见 问曰。贪嗔痴皆能发业。何故但云嗔也 答曰。苦受生嗔。嗔于悲心障重。欲障过起悲故偏云嗔也 问曰。若尔未来何故但云爱也 答曰。不爱不生为障生后义便也。意识者。余处说业为种子。以善恶苦乐正相故尔。此中就因缘体性。故识为种子。此是第七识名为本识。与六识心为本。是生死根原也 问曰。何故善业为种子因缘者 答曰。善中有是有非。恶一向是生死。今明善体既随生死恶则亡言。又相善体是有漏故也。三界地者。第二寄九支论差别相。自相者。现前支即相差别各有自体。同相者。虽现未之殊。果类不异。生老无常过患处同。颠倒相者。体性实空。情故为有也。人法二无我名离我我所。以不达故名离。非对治离。自下自相同相合释也。报相者。色从识因复有六入果名为报。名色共阿梨耶识以业动故成种子生名色报也。言共者。妄不孤立不能独受苦乐。今明要依于真染净缘起得名众生。此是依义。共彼生者。上明共生似若名色与藏识二俱相依。今明但名色依所阿梨耶识。应言名色依彼生故也。彼因相者。向托之而起以为依义。今明起也已因之而住不得相离以为持义。彼果者。彼名色果报。既有依持义立种种相集也 问曰。余是果可尔。爱取有是因。何故名果也 答曰。阿梨耶识为因故余悉名果也。离我所此二示现空者。释附前颠倒相义十二因缘是我空义。即此因缘诸法其体即寂以之为空。空故颠倒而有。自体无我者辩真空义。正以真实无二体相俱寂一切无我。唯真为实。离妄想心识为无知觉。示非妄想众生数唯真是知余非知。相缘心体达理以之为动。即缘照理心无相解以为不动。如此动不动事皆亦无知。故借况。草木喻于动。石壁况于不动。又亦如响者。因有山谷音声作本故有于响。响似声而实非声。如依真故有缘心。缘心似心其实非心。故论云相似相类法故也。云何彼二颠倒者。举第三章门释。彼二者上第一义乐十二因缘是苦也。名彼二。颠倒者不知不觉义。佛果至乐而不知因缘至苦而不觉也 问曰。前自体空中云不知不觉。与此何异也 答曰。上辩真寂法体离觉知相。此以不达故为不知觉也 问曰。上开三章门已具释竟。何故此中复举慈悲二行来也 答曰。牒上生下。牒上甚深乐因缘苦欲教众生舍苦取乐。然离苦有方得乐有由。故生下财法二施。先以财施破其贪心。后以法施破其痴心。是故更明此也。不离苦聚者牒悲境。令住涅槃者牒慈境。先以说者如上释也。经曰已下第四明舍行 问曰。此文何故而来者 答曰。上来至此三种观众生故起大悲。自下辩随顺大悲故起舍等业求大菩提拔济众生。求佛智者释能舍义。为求佛智故修行大舍也。是一切物者。以下辩舍相。就中初总明舍相下有九句别明舍相。一切物者此是总句。一外者金银等。二内者头目等。外中二者。一所用严饰代步是也。二贮积者下藏摄是也。如经者总举帖。如是次第者。应次第以经帖。于中广有八种者。应言九种。但先道外中八种所用有七。贮积有一。以为八。内者自身直指内施也。所摄是外事者指外施也。舍中初舍是总者。即上经文中即时所有可施之物乃至财物谷等是也。余九舍是别者。下通内外皆是也。二种者。贮积故有藏摄喜。所用故有利益喜。谓金银等者释藏摄。八种者释利益义。通内句为八也。一切爱事者。随所染事过于余者以为坚着。头目等是内舍有何利益。但以称心为益也。随宜而行者。自下并释后六行 问。曰何故前四行别说。后六行合说也 答曰。前四是方便故别说。后六是行体故合说 问曰。六行之中。初不疲惓。第二知经论。何故不释者 答曰。上明起大慈悲舍身命财。已知无疲惓得大众无畏能说深法。则是知诸经论其义以显。故不假释也随宜者。第七行随自己力应当善自量己不得过分而说。应如三量智为物说也。一随自己分。二随彼所受者。前人过分自取宜抑。下分自取宜破。自分相应宜授。故云随宜也。如论中说者。发菩提心地持论并明随宜事故为证也。惭愧者。第八行于修行中进否皆生惭愧。一念时者。如商那和修教忧波鞠提惭愧学心法。此中亦然。日夜时。明始终时必定不断者修行相续。于此时中修之得方宜进。即进不宜则舍。日夜等亦尔也。坚固者第九行不可俎坏。如上所说信等。于向信等离过坚固。精勤者释坚义。于自分坚固名不退。故下云不舍行故。于胜进分中行解转明为不转欲。故论云精进不息也。如说修行者。第十行明修行供养。利养者方便行。修行者自体行。亦云功德智慧行。二种胜者。论分十行相。信悲慈行之未立但云深心。虽未圆证于佛决然。行未普周而心周法界。以为深义。余之七行名为行成就。于中已下分别行相差异也。摄护信等者。为辩后之三行更无别体依七行而成。于七行不著有过生惭愧除障垢也。坚固者于七行中坚固令不退也。修行彼垢净者。以依七行如法修行供养佛者善根满足。得二种身者。显修行胜满足相。上妙身者是初地菩萨报得妙色庄严身。调柔心者初地证智名智慧身也。亦可报应二身。前所说者。为辩校量行义。向信增上等亦是持地净法。今辩此不异同。彼前地中修治净地净于见道。今此十句离清净尽是地障净法。应言尽障也。练向修道也。云何果胜者。校量中第三行之淳熟胜出二乘相。调柔者。但志洪远乃至方便满证。居初地体用淳熟。名果校量也。行体淳熟无诸。刚朴由如练金柔软清净。此行如是证行相应。柔软利益即是证道相应。发趣者。修证相应豫鉴通塞。趣果必达也。前调柔果始证相应。此发趣者是修进观达先后际见道相也。摄报者。行既成满有统御自在现涉生死摄化之力。即教道相也。愿智者。行已淳熟福智用彰。即是证教圆寂无障无碍自体平等不住道也。地之胜分淳熟无碍以之为果。非生因习因果。金相似者。喻调柔义。寄事显法。地前如金在草中。见道相应时名出也。安住中行果中行尽是金体。准下正以菩提心出世间智为体也。信等善者。始得证之解与信名也。三种入者。金师三遍入火。金体明净调柔随用。初入火离草石。二入火莹光色。三入火金体调柔随意所用。喻十地证智调柔果。行功德火熏修成就。略而言之。不出此三。供养具等皆出世间善根所成非世间等。下论云世间不共之物具足奉施。用此三行修治地法如入火数练也 问曰。何故但明三入火者 答曰。为明初地修三种行火除三种垢。四住惑粗喻矿石。习气闇细障体。不净无明障性不能得证。除此三障得证初地。下论云除外贪等垢也 问曰。若依经应先见佛后明喻。何故先明释练金者 答曰。为解调柔义便故即释练金也。见佛者。既证地上入佛境界与如来相应。眴眉动目旷周法界与佛不异名见也。神通力者。是教道方便行。见色身者。与报佛相应也。内正愿力者。证真如智是正因也。见法身佛者。与法佛相应已见真如法身。乃至多百者。与一报相应。百千报亦相应。法身亦尔也。示现多佛者。语实而言。佛无限数。而言百千者。为作阶降故如此也 问曰。摄报中初地见百。二地见千。调柔中皆言多。何故不同 答曰。摄报中为明阶降十地力用不同故。初百。二千。金调柔中不为校量力用多少。直明证体。证体平等故无忧劣也。三种供养谓三业也。不共物者出世间果也。发趣者。初地是诸地之始。为辨修行方法具足在此一切法成。众地皆成义同问知也。故二地已上更不明发趣果。就文中有四分。第一法说。第二喻说。第三合喻。第四结句。说中有四。第一从初至无厌足名问。第二从是菩萨善知已下名知。第三名行。第四从已得地智已下名到。喻中还四。合中亦四。依文可见 问曰。云何地果中由故不知初地中事始请问也 答曰。言请问者示彼问故彰知之。善巧知相既得初地后。于二地乃至十地行处相应。但深浅为异。故名请问。就问地法中有四。一地具。此诸地皆然。诸相者。惑为障相。解为治相。是入地方便。即教说修等以之为相。正与出世间智相应。以之为证。安住中地满足无障碍淳熟以之为果。修行校量以之为成地之法。言世间者无漏世间也。所谓信等者是行体。为满彼故者。显相具足。五种方便者。经文有十。论主略为五门。观者除烦恼障。得者除智障。增上者除体障。性离非缘饰是果亡。不退者始显先际自体平等因果也。尽至者无障碍解脱圆穷后际也。观方便中二句。一者障对治。二者成坏。所显真实证道性净名为成。教道方便净随缘差殊为坏。又解。教行除障相显为成。寂证行灭为坏。虽寂而逆乱俱兴为善巧。欲入者未入正证。已入者明正证时。当地行满名胜进也。转下作上名增上。地转行者。十地中地地胜进不停。一地中修行未满未入余地名住处。增长善巧者。善巧修十地行行转明。此中所辨行皆同时而有。但义有其别。下必阶降别也。不退者。从初地尽十地修行增长不失本解名不退。尽至者。地分既成与如来行相应。成初地既尔。十地同然。喻中令得正行者。知见明了勘任发趣。不迷道者正喻见道。从初至安住心是也。道中者行路中间。喻地道修行。处者宿止处喻地。得位皆有利患。资具者当地行校量分是也。摄报果者应言报摄。何以然者。逐因名果。酬因名报。若果不能更起。摄行者直可名果不名为报。今从厚集善根之所集成对此胜果。果不自住即与方便以摄胜行以为报。故应言教摄。前柔软果此摄报果。义通上下为障也。之阶降上下相别而相不同。后愿智果为障地之实行。故平等无优劣相。柔软果以金差别以辨地位优劣。前三地以练金为喻。四地至七地成就庄严具喻。八地已上以依人为喻。何以然者。初地始离世间如金出草。粗垢未净故以火练。柔软之用以二种火。愿是自体火。供养等以为外火。金得清净。二地以樊石练金除其内垢。所以樊石为况者。石但能去垢之用非是胜用。如戒但能离过非是胜用。故以为况。三地重以火练金体明净称两等住成金之用。以况真实无漏。三地以前是世间行。但除烦恼体得明净。以之为明。未得体用。所以不名为证。未为道用。无其光明外用。不得作庄严具。第四地体证相应以成照用。未成行用。如但以金为庄严具。五地六地七地皆内得证用成就不住道。无量庄严光明外障无漏行立。如似用金种种磨莹众宝间错为庄严具以成器用。此显自行义。八地已上以此庄严具依人用者。为显八地已上自行已成。今以外化自资。故依人为况。化有差分上下优劣。故有三地之别。此是义通上下而相不同。报果可知。发趣唯在初地。此三既就真实位中以辩阶降也。就理而言之。与法界相应。岂容尔也。此中就人报阶降以报地位。就中有二。在家出家。上胜身者。此真行所得果报是胜高位。阎浮王者。圆通法身统摄秘密是自在义。上胜果者从果起方便胜行义。就胜行中有二。从初讫回向大菩提故明方便修相。第二为首已下辨修行成就次第增进相。初中有二。前明摄化人行。不离念已下辩自行。不离念佛者。施等善根随顺发心回向菩提也。事中行已者。此是正觉世间缘起差别故名为事。除妄想者。以无发为发。即无念之念。施等善根皆随顺发心除妄想。念有十句要则唯四。三宝福田中最以为上。念佛者。诸佛所得相应。我亦相应。念法者。诸佛所得行法。诸佛正以与此法相应得成为佛。我亦应尔也 念僧者。如此佛法以方便修行得与相应。我当修行也。念菩萨者。谁解修行。菩萨修行与我同行故云同法也。诸波罗蜜等以为功德。菩萨何由得与相应。因于功德故言功德。念求义者。我所得当来果力无畏等也。何者以下。论辨前十念直名为法。此明修行与此念相应。施者己身即上同法念。受者前因即上三宝念。物者财物即上功德念。菩提果即上求义念。不生分别者。四事皆空。如是一切者结前也。作者不着结施者。境界结受者。作事结财物。果报菩提如是皆空。与空相应不着行成。自然回向无上菩提。不假作意而成也。为首以下胜进行中第二辩修行成就次第增进相。就中亦有二分。第一从初至为无上七句辨自行相。第二从为导已下五句辩化人行。为首者总也。以胜大二字释为首义。明具足功德智慧二种庄严。成上首义略为二种。庄严广为六波罗蜜。光明者是波若波罗蜜。功德者是五波罗蜜。具足二种庄严名为胜首也。更无与等名之为大也。胜者有二种。此二句明智断具足。妙智者智具足。离一切烦恼者明断具足。大者有二种。此二句释大义。无与等者自体无等。二无能过者自体无过。如是显示结也。导者化行。阿含教门相似。将者主将义。能破恶相似。上明在家行。行于非道以通正法。复次出家已下第二明出家果 问曰。初地至三地皆摄报果中彰出家四地已上。何故调柔果中彰出家者 答曰。三地已还为明世间中修出世间行。四地已上为彰自体出离故也。出家行中百三昧者。此是位之阶降也。初地百。二地千。如是转增以数约地。出家果禅定胜。此文中但有禅业。论主依业说禅定胜也。业胜中有十二句。三昧者。于禅定中种种法相自在也。依三昧见佛等名三昧 所作胜以得三昧。故下释所作义。于十方佛见百佛也。及佛所加知百佛神力也。修智慧明见佛智力为自修智慧也。动百佛世界令众生生信。下明为化众生也。能入等牒释。往至者入百佛世界。及见者能照。正化者能化。住寿百劫第八句明摄取胜生。起向自他利能知过未。各百劫事者第九句。若不达三世无以施化。要须达过因识来果达机施化。化无不益。善入百法门第十句 为增自智思惟种种法门。能变身为百下二句为多利益也。愿智者。此初地证智名愿智。作要期之愿力至十地皆名愿 问曰。何故须明愿智者 答曰。上来为明地位高下故但止百数。不达之徒谓初地之力但止于百。二地止千。不能更过。为显实力过于此数故。须明愿智也。于中身者。十一句中总也。身者真实法身。身为道器万用根本。故言菩萨行根本所依。有光明者。体照内明也。及神通者。无障碍用也。依光明有天眼。光明与天眼为本物无不了也。有天眼见前境界者。缘别殊分也。眼有五种。如摩诃衍说。有音声者。无碍备显也。行者旷周法界。庄严者巧妙殊特也。加者得胜境界。音声者下释四句作业。信者依向神通所作。令众生信。业者是口业。所以言慧眼所摄者。欲明说法须识根性。应病与药。慧眼善知漏无漏别。以慧眼观照然后为说。故言依慧眼所摄也。陀罗尼名总持。体通无碍名门。现说法故者。以慧眼照空导达法眼观根为说也。略说诸地各有因体果者。犹入住满三渐次。因者地前方便。体者地体。果者地满足果。校量诸地类有此三也

同类推荐
  • Mr. Gladstone and Genesis

    Mr. Gladstone and Genes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难三

    难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传戒正范

    传戒正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手杖论

    手杖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穿越时空之寻找前世之忆

    穿越时空之寻找前世之忆

    你不记得我们前世玉兰树下的誓言,没关系!我会从新让你爱上我,你什么都不用担心,只要你记得我是你坚实的后盾,放心依靠,只要。。。你还在我身边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 被迫成为勇者的村姑

    被迫成为勇者的村姑

    林天音发现自己重生了,变成了某本蛋疼勇者与魔王故事里的肥婆反派。原著的作者是个变态,整个故事里都没几个正常人,因此她只能努力变得更变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世鬼修

    绝世鬼修

    六道皆可修真,唯我鬼修独尊!冥界是死者的国度,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荒野与黑暗浑浊的冥河,但却没有丝毫生气。这里没有草木,没有动物,有的只是躺在荒野之中,数之不尽的遗骸白骨,以及被冥河吞噬,不断挣扎,哭喊的死者亡魂。而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死气森森的冥界开始的。
  • 大明张居正

    大明张居正

    大明权相张居正重生了。拥有巅峰权术的他无意中改变了历史。因恶人陷害。家族在巅峰时突然崩塌。未婚妻将嫁他人。这让他如何能够忍受?他要凭借自己的巅峰权术,迅速崛起……
  • 综穿之改变计划

    综穿之改变计划

    书名是什么鬼,原谅取名无能的渣作者。如题,这是综穿,白陌接受委托完成心愿,只是为了……渣作者是小新人,内容请毫不留情的喷,因为这样才有进步,勿喷笔名,嘤嘤嘤,谁年少的时候没有中二过。剧透1:本文有cp。剧透2:cp为师徒。剧透3:…………渣作者忘了。哦……目测都是古代……
  • 王俊凯之乖巧萌妻:不要动

    王俊凯之乖巧萌妻:不要动

    沫依你喜欢什么?是温柔的风?还是灿烂的?你最喜欢村口古老的树,沧桑的井,你不知道我喜欢的是你。___王俊凯
  • 不死妖祖

    不死妖祖

    【免费新书,热血爽文】识海内悬浮着九颗如太阳一般的雷霆圆珠,每打开一颗都有如海潮一样的记忆流光冲刷出来,在承受快要融化大脑神经的痛苦中,炼丹,炼器,铭文,武技,境界感悟,种种神秘的记忆一一浮现。当他翻阅海量典籍,发现记忆中的一切都是上万年前所失传的珍贵知识时,一条上万年前被堵住的修行之路在他面前打开。他携带万年前的修行记忆,练就天地间最强的禁忌之体,一步步攀上万族修行界的巅峰,俯瞰无数天才。
  • 许嵩不如吃茶去

    许嵩不如吃茶去

    【搞怪甜心:我给校草做女佣】新书出炉,收藏推荐票,评论,么么哒~关于爱恨情仇的道理,关于人生的感悟,我们说了那么多,也听了那么多,最后又如何?有诗云:空持百千偈等到烟火清凉山水之间七夕有桃花惊鸿一面隐隐约约宇宙之大梧桐灯弹指一挥间
  • 大神后羿

    大神后羿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保留着一样他认为最美好的东西,曾经拥有或者从未出现过,为了这份美好,他一辈子都努力地去寻找,不管他是神或是人,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
  • 偏执到死

    偏执到死

    对于林琛和安宁这对离婚夫妻来说,前任是场瘟疫。安宁避之不及,林琛甘之如饴,可偏偏除了对方无药可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