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15800000026

第26章

天台沙门湛然略

弟子品之五

佛告富楼那五命富楼那文亦二。一命问疾二辞不堪。所以次命者以弟子中说法第一。富楼那是姓从姓立名此云善知识。弥多罗尼即是母名。此云满愿。满愿所生故言子也。所以加母名者恐表异同名也。但法华至下根方得授记。而今先命者或是随近或是机便故先命也。何者既有辨才庄严文辞利用。有所言说悦可物心。若遣传旨众情弥仰。故先命也。如佛说大品唯命身子善吉及富楼那转说般若。大论具有料简深求其致。乃至成前五种利益可知

富楼那下二奉辞不堪文为四。一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述不堪之事.四结成不堪。初奉辞者。良以往昔说法乖机致被呵折。故不堪传至圣之旨

所以至说法二明不堪之由。由于往昔树下为新学比丘说法。树下是标其说法处。或有所表类身子可知。新学者是三乘初心。然诸比丘机在于大。不审谛观妄为说小。虽不云说法之语寻经可知。文云欲行大道勿示小迳。小迳即是小乘所行之处。此乖大机致被弹斥。不堪之由由乖机也。时维摩诘下三正述被弹之事。文为七。一呵说法失机.二结过.三净名入定如诸比丘.四诸比丘心志开发.五净名为说法.六诸比丘得不退转.七富楼那敬摄。初文为四。一呵不观本心.二呵不知心念.三呵不观根源.四呵不观乐欲。此四呵者义推即是用大乘四悉。一不知本心即自性清净心。即第一义。大经云正因佛性众生心是。二不知心念即为人也。人有种种念修不同。故法华云念何事修何事。三不知根源即对治也。根利有遮现不开发。若对治破遮利用即发。四不知欲即世界。若乐闻大即便为说一切法。皆以世间名字而分别之。但四悉次第第一义在后。今反在前者讨本故也。满愿不以四悉故有差机之失。初呵不知本心者。夫欲说法必须审谛。若不入定则不见根缘致有差机之过。所以呵不先入定观比丘心故不见其久已发大妄说小乘第一义也。问入何等定能知根缘。答定有八种。前六不知后二能知。一者外道根本闇证本非照机。若入此定则不能知。二者凡夫外道若断障通无知。虽得他心入定止能知他心念。亦不知根。三者三藏慧解脱人得有作四谛中八种之定。此本缘理亦不能照机。四者此教俱解脱人得根本禅观练熏修。发他心智亦止知他心而不能照机。五者通教慧解脱修无生四谛中八定。此亦缘理不能照机。六者此教俱解脱人得根本禅观练熏修。发他心智亦但知他心。不见根缘。菩萨亦尔。七别教菩萨修无量四谛中八定。若入此定知他心见物机也。八圆教菩萨修无作八定。寂而常照知心所念及诸根缘。今约后二并知念知根呵其不入此二定也。问心之与根有何等异。答知心只是他心智。凡小共有知他根缘即道种智。别教始有通教尚无况复凡小。问若尔净名何得呵不知心。答种智知根必因他心。故下次第约不知欲呵。问无量无作知根何殊。答无量八定从空入假发道种智能知物根。此是缘修为显真修。非是任运普照之定。无作真修寂而常照。不以二相普见诸土。即不二相照诸根缘。若尔何得劝满愿入定。答此语似将别教八定对破二乘不观人根。故言先当入定。圆教无入出相。或为破为助方便说入。复次心心自然流入始是真入。无以秽食置于宝器者。此诸比丘久发大心。大心即是法性真心。出法性外无别真心。宝器者菩提心如宝容佛法如器此即大乘器世间也。秽食置者小乘法喜禅悦。带尘沙无明之秽。满愿以不入定观诸比丘大心宝器。为说小乘法喜禅悦食。此不可也

当知至水精。二呵不入定不知心念。念即念数。是诸比丘曾发大心修行六度。今生虽忘犹有习因。应用大乘为人发其宿行。云何以小乘为人说其小法。如身子教二弟子之失也。大乘真实以喻琉璃。小乘不实取喻水精非真宝也

汝不至之也三呵不先入定观其根源。是诸比丘久种大乘善法名之为根。本所值佛初因发心即是源也。满愿既无无量无作八定。是故不见比丘根源。有障应说大乘对治。云何妄为说小治之。令其厌苦而求于灭。彼自无疮勿伤之也。即是譬显。此诸比丘发大心来。所有善根未有意着小乘法疮。忽为说小令生念着。即伤大乘善法根也

欲行至萤火四呵不知欲。此诸比丘欲慕于大。应说大乘世界成其乐欲。那忽以小乘世界起其小欲坏于大欲。此根欲性开十力中三力也。根是过去欲是现在性是未来。此中但明根欲。不辨性者以善根未成欲乐犹有可改之义未成性也。故大论云欲名随缘而起。性名深心为事。若过去善根牢固成就今生对缘则起。此是因性成欲。若过去善根未牢今生遇缘起欲数习成性。故云性以不改为义。欲性相关呵不知欲即兼得性。此有三譬。即大乘三种欲乐之心。一欲行大道莫示小迳。此譬欲观法身实相无上大道。即智度大道佛善来也。何者此诸比丘已有欲求实相之心。满愿为说半字之法即是示小迳也。二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此譬欲修大乘万行功德。何者此诸比丘欲修大慈万行。大心即是大海。满愿为说小乘道品。即是牛迹。令本大心修小行者。即是大海内于牛迹。三无以日光等彼萤火。此譬用大乘无作四谛一切种智。比于小乘有作一切智也。何者此诸比丘欲求大乘一切种智。满愿为说小乘一切智慧。若言见真是同理须比并。然以日光不可比萤略有五义。一是虫光非宝光.二[日*焱]烁不停.三破闇少.四夜自照.五无所利益。岂得等彼日光。日光者一是宝光.二常照停住.三破闇遍.四自照照他.五一切皆蒙日光恩被。合萤光五譬寻之可知。此诸比丘具此三欲必成三德秘藏。何者大道即法身。日光即般若。万行即解脱。岂可以小乘三欲而比并焉。复次满愿不知此四心者。不能深知往昔值佛已来有此心数根欲。中间废忘四心虽在犹未决定。若闻大乘大心即发。藉前相资至不退转。既是不定。若闻说小便随二地。故不可也富楼那下二结过文为二。一正结过弹呵。二譬显。初文者。过去值佛发前四心中忘此意者。自尔已来经生历死。虽报障所障犹为可发。何得以小乘四悉而教导之令乖昔志。问往昔善根定失不失。答虽忘不失。故法华云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珠。又经言一句染神弥劫不朽

我观至利纯二譬显结过。小智微浅观生灭见真名一切智。此智不断尘沙无明。又不能知物根缘。不能圆照法界故名微。如兔渡河不穷实相之底名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者。二乘但有肉天慧三无法眼。故不见根缘。无佛眼故不见佛性。无菩萨根对三谛尘不发三智。心无所了故如盲。又如生盲者。二乘虽有肉眼不如法华明六根净。一时见三千界十法界色故如盲也。二乘虽有天眼作意能见千界乃至大千。诸佛菩萨有真天眼。不以二相见诸佛土。小乘无此故如盲也。若菩萨慧眼少见佛性而不了了。二乘慧眼都不能见。但见于空即是盲也。诸佛慧眼者如十六王子所叹。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当知二乘全无五眼故说如盲。若无五眼不能分别众生于三谛理根之利钝时维摩诘至三菩提。三净名入定加诸比丘。所以加者令识宿命自忆。曾于五百佛所发心修行回向大道

即时下。四诸比丘还得本心文为二。一明得本心二致敬。初文者以三昧力加诸比丘。令悟昔修四心。故言还得本心。二诸比丘敬礼者。满愿差机回遑无益。今蒙所加即知宿命。善根开发荷恩不轻感愧顶礼。问出家何以礼俗。答入道恩深碎身莫报。此诸比丘方行大道岂存小仪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五净名为说法。正用大乘四悉赴其四心而为说也

于阿耨至退转。六诸比丘得不退转。圆教似解不退即铁轮位。若真不退即铜轮初住。往昔发心应是五品不定位耳。或是通别不退未可定判

我念至说法也。七满愿自愧。无种智法眼不见根缘。致有差机之失。岂得称为说法第一。而谬有所说于物无益甚可愧惧。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四结辞不堪。自惟往昔说法差机致被呵折。今岂堪传佛旨往问疾也

佛告摩诃迦旃延。六命大迦栴延文为二。一命问疾二辞不堪。所以次命者诸弟子中论义第一。摩诃言大旃延姓也从姓立名。又此翻不定。有云肩[利-禾+垂]有云文饰未知孰正。如须陀耶沙弥。八岁论义而得受戒。又如十仙梵志皆因论义发心入道。故大经云乐论义者生五净居。即于彼天而般涅槃深求其致。乃至成前五种利益。具如身子

迦旃延下二辞不堪文为四。一正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述不堪。四结成不堪。初文者良以往昔解释五义被弹无答故。不堪传如来旨也

所以下二述不堪之由。由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致被弹呵。文为二。一佛略说法要二迦旃延于后广说。初文者此有四句。一名略义广名教少解义多。二名广义略名教多解义少。三名义俱广名教多解义亦多。四名义俱略名教少解义亦少。如总相说苦谛不多解释即是名义略。若别相分别苦有四行种种譬喻解释即是名广义广。若但总说五行而种种解释即是名略义广。若具说十六行不分别解释即是名广义略。佛为诸比丘或当总相略说苦谛不别解释。或是略以十六行总相为说五行。不为别相广分别说即是名略义略。故言略说。问旃延广解佛五义。何得约五行解。答约理名五义约智名五行约定名五禅。转侧相关义无乖异。言法要者。以五行撮要众行旨归入道最胜故云法要。何者此十六行摄一切行。今取此四者。苦下四行总缘念处能生暖法。即是似道。至上忍世第一法随用一行得入苦忍。即是真道入道事足。故言法要。又此五行即三法印。印声闻经。何者苦合无常空合无我。及以寂灭即三法印。故言法要。又此五行即三脱门。空无我即空。寂灭涅槃即无相无常苦即无作。此三脱门摄一切法故云法要

我即于后敷演其义。二旃延广说者谓无常等五。言于后敷演者。佛为诸比丘总相说苦。或总相说五。正为得意令其进道。故不别相广分别说。恐以乖机失正道意。旃延谓比丘不解。故于说后广敷演之。敷者言开。演之言广重为开广说五义也。又广说有二种。一横广二竖广。一横明者历于三界一一别说苦谛五义。二竖明者约身边二见四见六十二见一一分别说五行也。若常徒数师虽细分别说于五义。只是横广不得入道。今一家置横用竖以为入道。但旃延见有无入道。造昆勒论。论所明义。若说念处即知四倒说三毒。即知三圣行说有即知无。今为诸比丘必依其论约有无门。纵容二边广说五义。但佛在世说无违诤。入门虽异得道是一。有所造论各述其门不说余法。故大经明五百比丘各说身因。即其事也。旃延造论若不善通三藏四门分别无滞。其论焉得传南天竺。毗昙有门乃至非空非有门各明五义。四门明义具在玄文。细推于经四种五义宛然可见。具出事繁。问何等是有无纵容五义之相。答如有空二门二师各判一往硕乖。今昆勒论纵容有无因之入道。而还用此为诸比丘广说五义。青目注中论云。少有少无入道者钝根人也。恐此纵容不决判属钝根。或是旃延因此纵容广说五义。不能决判令其入道致为所弹。即是不堪之由。问佛说即略比丘未解。旃延广说此有何过。若佛用三藏教不逗机者。此过由佛非关旃延。答佛意难测出没多端。虽初以三藏接引入道必由衍门通教。是以如来权用三藏五义。旃延不达更广说之。既不能令比丘进道。致令被呵故云由也

时维摩诘下三正述不堪之事。文为三。一呵能说心非.二呵所说法非.三诸比丘心得解脱。初文者小乘入真无言无说。从真出俗则有心有说。是则以生灭心说实相法。既是生灭不称实相。岂以此心而说实相。又四义是生寂灭是灭。如此分别非说实相。又出观心起是生。入观心忘是灭。实相不尔何以此心说实相法。又旃延因有无入道。还约有无以说五义。生即是有灭即是无。所说既是生灭有无。能说必尔。故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又声闻四门五义皆是折法生灭之观。故中论云。为钝根声闻说因缘生灭。是则四门虽异皆是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何者一往通教八地已上二谛双照。即真而说。别教初地道观双流。即寂而说。并恐是有教无人。唯圆初心即寂而说。如修罗琴名非生灭说实相法。又旃延非但说法心非亦不知根。此诸比丘必因通教巧度得道不藉三藏。故大士呵其生灭无定慧力不见他机谬说迂拙之五义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澜家小堂

    澜家小堂

    而我目光死死的看着逝去的年华何尝不是羡慕你意气用事的洒脱?
  • 两世爱,一家人

    两世爱,一家人

    万庆原本生活在华夏西南的一个城市中,有着美好的生活,在意外遭遇了绑架事件后歹徒开枪,万庆的灵魂从肉身飞离出来,然后飘落在了空中,万庆看着周围的一切,看着警察队长蹲在自己的身旁,使劲的喊着自己。他不得不离开这个美好的地方,来到另外的世界,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桃花灼灼

    桃花灼灼

    在日本人侵华战争中发生惨案的一个小村庄,发现了铁矿,日本人来投资,村民们开始抵制,后来为了生活去矿上做工,于是噩梦开始了……
  • 刻于新月之铭

    刻于新月之铭

    让我们手捧故事书的林,为你讲述在四千零一个夜晚里发生的故事。
  • 婚然天成:总裁追妻36计

    婚然天成:总裁追妻36计

    霍瑾年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王者,不愿做人,却愿当狗,因为狗的特性是忠诚……而他今生唯一的使命就是对余静好尽忠。她被家人轻视,他秒秒钟打包带走。她被同学欺负,他分分钟火速救驾。她被异性告白,他直接亮出结婚证,宣示主权。“我要离婚。”“汪汪汪。”她要离婚,他假装听不懂人话。于是乎,她为了能够跟他沟通,怀了他的孩子,可惜,孩子也是汪星人。爷俩有事没事盯着她,她欲哭无泪:恋爱那么美,我想尝尝鲜。
  • 久世

    久世

    天命石的悲哀,一次次探寻着更强之路。诡异的世界,当混乱来临,谁又能躲过。天地之宇,物横之,或草生以木,或畜生以畜,草木以为之,或木以苍天,或草以地方,或朽之,或恒之,牲畜存之者,或驯之以为骑,或屠而郯之...
  • 浮屠九级

    浮屠九级

    会昌年间,朝廷大举灭佛,慎智大师携带弟子出逃至破庙,想起自身遭遇悟得无上神功《浮屠九级》,后被有宿怨的赵归元等人追杀,藏身光王府,为报救命之恩,慎智护送光王进宫面圣,而嘱托《浮屠九级》交与闭门弟子保管,哪料为赵归元之流所觊觎,百般威逼之下,秘籍一分为三,由此展开一系列武学故事,热血江湖,武林胜举,下部转战沙洲,民族大义与个人命运的百般摇摆,且看顾修辞如何抉择……
  • 超极高手

    超极高手

    山村少年刘劲只因偷看了村里寡妇的女儿洗澡,怕被师娘惩罚,被迫离开了村子,闯入了花花都市。且看穷小子如何在花花都市中混的风生水起!完本作品《最狂门徒》《特种高手纵横都市》
  • 敢问敢答

    敢问敢答

    本书从录像从录音从回忆中整理出数十万字的“问答”,挑挑捡捡地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大获读者的青睐。用本书敢字来修饰来修饰问答,有点可笑,有点张扬,更有点故意标榜,倘若你一口气或是两口气但绝不会三口气看完这本书时,就会觉得我的这个敢字用得挺恰如其分。
  • 最初时光默然

    最初时光默然

    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本文已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