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不能缺少朋友。朋友,是人生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是关键时刻可以靠一把的人脉大树。我们经营人脉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事业上的进步。当你已经认识了不少人,拥有了一定的人脉时,你就需要对人脉进行规划管理了。都说“人脉就是财脉”、“人脉就是命脉”,但这一切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你的人脉进行了有效的管理。
让朋友变成“圈子”,人脉更畅通
关于人脉,有人曾这样说:与其结识一位朋友,不如结识一个“圈子”!确实,如果你加入了一个合适的“圈子”,你就会发现,通过“圈子”来积累人脉,成本才是最低的。“圈子”不仅是大家交流心得、传播信息的场所,更能让你以惊人的速度与各种人员取得联系。这时,你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做介绍,也不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请客吃饭。
为了多借助“圈子”的力量,我们在交朋友时,就要多交带“圈子”的朋友。说了这么久的“圈子”,那到底什么才是“带圈”的朋友呢?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我们来假设说明。假如你有一个朋友,他从来不跟你介绍他的朋友;而另外一个朋友却经常邀请你参加他的聚会,并且在聚会上你可以认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这样比起来,哪个朋友才是你真正应该长期交往的呢?
当你和某个朋友聚会时,说起你最近工作中遇到了难题,因为没有相关的人员帮忙,你只好决定放弃这个机会。这时,你的朋友突然拍着大腿,说:“我有个熟人,他正好是这方面的专家,你干嘛不早说呢?”是呀,你怎么就不早说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原因很简单,因为你不知道他有“这样一个熟人”。
而另外一个朋友,他总是没事就大谈他所拥有的各种各样的朋友,他的每个朋友都很厉害,都是各行业各的佼佼者,你真羡慕他,有这么宽广的“人脉”。而当你遇到麻烦时,你肯定第一个想起了他,因为他说过,他认识某个人,最擅长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你的这个朋友,好像整天充当“义务介绍人”似的,不断请“这个朋友”给“那个朋友”帮忙,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如果是你,你更喜欢哪个朋友呢?无疑,每个人的答案都是后者。
所以,如果你想把自己的“个人品牌”传播给更多的朋友,你就要多向“别人”介绍“别人”,这就是建立强有力的人脉关系的基本逻辑。
如果你经常推荐别人,经常传播别人的价值,其实正是在无形中打造了你的“个人形象”——“他是一个有人脉的人”、“他总能给你找到合适的人选”,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你的人脉会形成“乘数效应”、“爆炸效应”。
有一个小伙子,大学还没毕业,就已经联系过几十家企业,为400名大学生介绍工作,而且这一切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这位“义务猎头”就是上海某高校的大四男生伊金明。伊金明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广交朋友,锻炼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毕业后创业打下人脉基础。
还在上大二时,伊金明就开始热衷帮同学们介绍兼职了。那时候,伊金明发现,很多想打工的同学找不到兼职的窍门,而企业招兼职也往往苦于找不到人,于是他就开始尝试在双方之间做沟通。从一开始的一家企业、几个学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家企业、几百名学生了。两年多下来,伊金明大概帮上海各大学的400多名学生介绍过兼职。为了帮同学介绍兼职,小伊有时一天的手机电话费就要50元。
他说:“企业和同学我两头都不收钱,还好我平时也帮企业做一些项目,就用这个来贴补了。”到了大四,他更是每周的大半时间都花在为同学介绍兼职上,项目有派送、促销、文秘、展会等,服务对象从市区高校到郊区大学城,从专科生到研究生甚至留学生,都是伊金明的“服务区”。
帮忙介绍兼职却不收钱,“义务猎头”伊金明有自己的想法。“我这人最喜欢交朋友,介绍兼职就能认识更多外校的同学”,伊金明说,尽管自己不拿“好处费”,却收获不少。“比如在企业和兼职大学生之间做沟通工作,就是一个很大的锻炼,让我学会了很多人际沟通的技巧”。
不仅如此,伊金明也在为日后的创业做着准备。“我毕业后想自己开家会展公司,帮企业策划会展宣传,并从校园里招聘兼职大学生,因为这些人脉都是现成的”,伊金明说,依靠自己现在在大学生和企业心目中打造的“口碑”,相信日后能在创业中帮上大忙。而那些被他介绍过工作的同学们则表示,如果伊金明开公司需要找人,自己一定第一个去报名。
做个“传播别人的人”,其实要求你当一个有“慧眼”的伯乐,用心去发现别人的才能和价值。也许你会说:“我的伯乐还没有出现呢!凭什么让我当别人的伯乐?”
其实,今天这个社会,每个人都要经常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任何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千里马”,任何人也都是发现别人的“伯乐”。人与人之间,总是互为伯乐,互为贵人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对别人的推荐,你要发挥在本书学到的“经营个人品牌”的技巧,也要为别人打造适宜传播的“关键词”。比如,老张在一次顾客见面会上,碰到了一位衣着守旧、言语不多、自称自己是“会计师”的郭女士。也许因为“会计师”太多了,所以没人注意到郭女士。而老张却主动帮郭女士要了她喜欢的饮料,还热情地与郭女士交谈。谈话间,她发现郭女士精通外语,熟悉涉外会计业务,但她不喜欢流行文化、流行音乐,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传统刺绣,或者到业余京剧团做“票友”,所以生活中朋友不多。
后来,老张在对其他朋友提起郭女士时,都会这样说:“我认识一个能陪老外去茶楼听戏的涉外会计师。”这引起很多人的好奇,不久,他就为郭女士创造了一个新的工作机会。
擅长经营人脉的人总是经常地“传播”别人、介绍别人,“我有怎样怎样的朋友”,是他们挂在口头上的话。这并不是他们想吹嘘自己“认识的人多”,而是他们心里装着自己的所有朋友。他们觉得,如果自己朋友的才能有优势,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因为人脉就像人的大脑神经一样,而你的每个朋友,都是一个个连接着无数神经的“神经元”。只有用你的热情和乐观去温暖每一个“神经元”,那么,与它连接的其他神经也会更加通畅。
有高度热情的人、热衷于“联络”的人、一见到别人需要帮助就“坐不住”的人,他们自己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脉磁场”。他们的人脉会像“星际爆炸”一样,扩张到可能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可能的每一个人。
带“圈子”的朋友,与“独来独往”的朋友相比,他们的“附加价值”往往更大。带“圈子”的朋友意味着一条人脉链以及扩展到社会各个角度的人脉网。他的价值,是他在每个“圈子”中的价值的总和;而“独来独往”的朋友则只意味着他只有自己。
不仅如此,带“圈子”的朋友,在人脉网中有很强的“公信力”。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朋友的介绍相当于信用担保,朋友要把你介绍给其他人,就意味着朋友是为你做了担保。如果一个很强有力的老客户,为你介绍了一个新客户,这位新客户就会很快地接受你以及你的服务,这就是朋友“担保”的力量。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你掌握的“关系资源”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能够完成艰难的任务。而越能完成挑战任务的人,也越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为了管理好我们的人脉,除了多加入与工作相关的“圈子”,我们还要多结交带“圈子”的朋友,并灵活运用自己的“圈子”。
只要我们用心思考,随时去观察,不同的圈子,都可以在我们的事业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马思宇离开索尼公司之后,创立了竹马文化管理咨询公司。这时他发现,即使自己已经离职,可过去的“圈子”依然在为自己发挥作用。在索尼公司做人力资源经理时,马思宇发起了一个HR经理圈,并利用业余时间做培训。
离职以后,圈子里很多朋友都经常找他,并请他去做培训。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需求很多,而效果好的却并不多。同时,马思宇很喜欢心理学,在为考取心理咨询证书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中,他加入了心理咨询圈。通过与心理咨询圈的朋友交流,他又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人们在职场上出现的问题,病根常常在心理上。
于是,马思宇对自己的“竹马文化”有了新的定位:做针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心理咨询培训!因为马思宇觉得,职业心理咨询,在目前还是个缺口,而他自己,既有过在企业工作的背景,又学过心理学,这种“交叉学科”的背景更是他的优势。定位明确之后,他还研发了一些相关的课程。很快,就有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把生意给了马思宇。因为这家保险公司与很多培训机构都接触过,但他们最后确信,只有马思宇能给他们真正而有效的帮助。
马思宇非常感谢他的种种“圈子”,他说:“我之所以做出‘职业心理培训’的定位,就是在与不同圈子的交流中受到的启发。否则,凭我自己开的小公司,凭什么和其他成规模、有名气的公司竞争呢?而做出定位后,也是圈子里的人最先知道,并且做了我的推广人,几乎我所有的业务,都是圈里人所介绍的。”
借助不同“圈子”的力量,灵活运用不同“圈子”的人脉,可以使一个人的人脉资源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壮大,也可以使一个人在不同圈子的交流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启发。当然,若要灵活地管理不同的交际圈,则必须认清自己在不同“圈子”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有“北大校花”之称的李莹,是北京盈之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莹拥有各式各样的人脉圈。
首先,“盈之宝”发起的“宝马俱乐部”,为宝马车主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平台,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朋友间相互推荐,很快就形成了“盈之宝”的滚雪球效应。
当然,除了工作之外,李莹也有自己的爱好。忙碌的工作之余,她会同著名歌唱家一起欣赏歌剧,同芭蕾舞演员一起观看芭蕾舞等。李莹很热爱家庭,专心地相夫教子,她曾用一年的时间自己动手设计装修了位于亚运村将近1000平方米的四层别墅。李莹在事业有成之后,未忘回报社会,她还创造了“盈之宝”儿童艺术基金。
李莹扮演着董事长、普通的女人、母亲、公益人士等不同的社会角色,并恰到好处地在不同的“圈子”中找了她的角色。这些“圈子”在别人看起来,似乎彼此毫无瓜葛。有些人甚至会觉得,在艺术家的圈子里交流艺术,与自己企业的发展不会有任何关联。其实,不同的圈子,也只代表了李莹在生活中的不同侧重而已。而事实也证明,这些圈子是互相关联在一起的,而且这也使得李莹的人脉网变得更加畅通。
重视“圈子”,“圈子”才能重视你。“圈子”的价值,就是便于大家沟通与交流,因此,圈子中常常会组织一些活动,作为交流的平台。如果你总是不参加关系网的活动,很显然表示你对“圈子”的不重视,这样,“圈子”的伙伴们也就会渐渐地将你排挤出去。而积极参加关系网活动,不仅能让大家认识你,也能让大家了解你的最新变化。当你的见解和见识得到了大家一致称赞时,你的名字也就会被更多的人所牢记。
人都有这样一个特点,既希望在自己的行业中拥有丰富的人脉,也希望多认识几个“隔行”的朋友,从而开阔自己的眼界。因此,我们在圈子里“宣传自己”时,可以调强自己独有的东西,圈内人多半不曾掌握的东西。
当然,要想被“圈子”接纳也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你必须经常为“圈子”服务,并积极地告诉人们,你能为“圈子”做些什么。当然,这儿并不是提倡你带着功利去进入“圈子”,事实上,几乎每一个“圈子”都不欢迎太过功利的人参与。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你的朋友变成了“圈子”,而你也善于融入这些圈子的话,你的人脉网也会变得畅通许多。
用人脉打造你的“无敌竞争力”
人脉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如果说专业知识是把利刃,那么,人脉则称得上是一个威力强大的“秘密武器”。
的确,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人脉,已经成为专业能力的“杠杆”和“放大器”。就像阿基米德说的那样:“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人脉的力量也是如此,如果以专业能力为支点的话,你的“人脉杠杆”越发达,撬起的工作业绩就越“有分量”。
不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人脉,就会和“钻营”、“走捷径”,甚至和“腐败”联系起来。甚至有些人,总把“关系”和“本事”割裂开来。比如有人经常这样教训年轻人: “如果你没有关系,那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你只能凭本事吃饭了!”所以,这就很有必要为“人脉”和“关系”正名了。
社会上的确有一些关系,能凭着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给人暂时的利益。但靠这种方法得来的成功肯定是不会长久的。
实际上,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本事”与“关系”都是不可割裂的,它们其实就是一回事。这里的“关系”,不是所谓的“私人关系”,或者其他什么能使人不劳而获的“关系”,而是一个在自己的事业范围之内,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的沟通、交流、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