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01700000004

第4章 空惆怅

光阴易逝,落花怎奈何

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之时,路过金城,他昔年曾在这里任琅琊内史之职。当时他亲手在城里种下柳树,不想多年以后再见,曾经纤弱未及一指的树苗,竟已长成十围之粗壮。看着那坚韧的树干上道道模糊的纹路,仿佛浸润了岁月的沧桑,久经沙场的桓温泫然泪落:“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那时,晋国北面国土失陷于前秦之手,桓温亲率大军北征,便是意图恢复中原大好河山。可是中原陆沉已久,旧人凋零,新的一代人已无复国之志,所以当他途经故地看到年轻时手植的柳树时,会发出如此沉痛的叹息:草木无情,人生易老,过去的英雄已经作古,而自己眼看也已蹉跎半生,恢复国土的壮志只怕难以实现了。

在桓温那里,对于时光翩跹而逝的心惊感受是与家国江山的情怀糅合在一起的,他洒下的当是一把壮志难伸的英雄泪。而数百年后的晏殊,虽然与桓温一样手握着朝政权柄,但是他的时代早已失落了往日金戈铁马的豪情,只余下一派平和锦丽,所以他对光阴的慨叹也就不似桓温那般激越慷慨、声泪俱下,至多只是亭台楼阁间一声似有若无的叹息。

晏殊进京入仕的那一年,恰是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在这时签订了澶渊之盟。且不去论这一盟约是否丧权辱国,至少它确是以不足军费百分之二的岁币为代价,换取了宋辽之间百余年的和平。

在这样的太平天下,晏殊虽涉身政事,朝政却偏偏平静无波,所以他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饮酒作词,在庭院徘徊,观察一朵花的开谢,一只燕子的迁徙。他可以从很多寻常的事物里察觉出时光细微的痕迹,可以将心底的所有思绪翻来覆去地考量,直到它们全都安静地沉淀下来,化入一曲澄澈悠远的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

如果要在晏殊的《珠玉词》中选取一首最负盛名,同时又最能体现晏殊词作情调和风格的词,莫过于这一阙《浣溪沙》。

提及宋词的历史,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词,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后人评这两句,道是俊语天成,回肠荡气,起伏跌宕,谐婉隽永,种种赞誉,不一而足。晏殊自己也对这二句十分中意,甚至曾将它们放进他的一首律诗里: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示张寺丞王校勘》

“无可奈何”两句原本便是工整的对句,用作这首七律的颔联亦丝毫不显突兀,但是,以这一对句的情致缠绵,音调谐婉,实在是更适合放在词中,歌之吟之的。在歌舞筵席上,让歌女轻拨慢弹,悠悠唱出,比起三两文人墨客低低诵读,自然更风雅、更有韵致一些。若是恰好在漫天落花雨中咿呀唱来,情与境谐,那便再好不过了。

关于这两个句子的来由,倒还有一段佳话。据宋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载,晏殊赴任杭州时,经过维扬,在当地大明寺壁上读到王琪的诗,极爱其才,于是设宴相邀,宴饮罢,晏殊与王琪一起散步池上。当时正值春暮,落花扬扬而下,晏殊于是提起自己所作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至今没有对出下句。王琪应声便道:“似曾相识燕归来。”工整巧妙的对句赢得了晏殊的喜爱,他后来提拔王琪为侍从,此番文学上的相契、相惜,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这一段故事且不去论其真假,即或下句并非出自晏殊之手,从他对这一句的喜爱程度,也颇可见出他的性情,以及对世事人生的观念和体验。

写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晏殊,必是不止看过一场落花。他定是不断地体味着“花落去”的滋味,不断地触碰着光阴留下的痛楚,在反反复复的莫可奈何中辗转叹息,才终于沉淀了心情,写下这个句子。所以后人读这一句,虽赞美它用字的工巧,却又暗暗惊叹于它的浑然天成,它分明只是描绘了一个花落的场景,却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无法挽留时光的追悔,多少红颜黯淡凋零的感伤。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亦借黛玉之口道出一曲《葬花吟》,歌尽红颜与时光之伤: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葬花吟》节选

这一番花落人亡的悲哀,而今读来,依旧字字伤情。在摧枯拉朽的时间面前,人人都不约而同地想要做一场抵抗,最终却都以失败告终,只因岁月的力量太过惊人,它无相无形,一切的作用,只有在结果显现之时能够得到明证。一如王国维在《蝶恋花》里所道:“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所有美好的东西都终将逝去,而人在面对这种消逝时,总是无能为力的。因而晏殊也只能在满地落红前,徒留叹惋。

然而,晏殊毕竟不是曹雪芹笔下的黛玉,定要将一曲《葬花吟》歌至绝望。以晏殊的智慧与理智,在低头凝望满地落红之后,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花落人亡两不知”,而应当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在生命的哀伤之后,他会为自己找回希望。

花要凋谢,而燕子也会重新归来,生命里一切逝去的东西背后,一定隐藏着新生的喜悦。当晏殊在小园独自徘徊,向落花寄托忧伤的时刻,他想通了这一切。

原来每个人都活在“无可奈何”与“似曾相识”之间,在这两种状态间来回,生命中,总有一些事情无可挽回,令人徒然伤怀,也总有另一些事物会在生命最绝望的转角处出现,带来一种似曾相识的温暖和慰藉。

生活在承平日久的年代里,晏殊不必如桓温一般,在已经失陷的故土草木面前顿足扼腕。他的生命体验是沉静、内敛和从容的。他开始有余暇和安静的心境,去发现更多细微的事物,去体味家国大事之外的平凡生活情味;他不必再向外追索,试图为世界寻找一个答案,而是可以回过头来真正看到自己,完成自己的生命领悟。

所以尽管晏殊一遍又一遍地在热闹之后的冷清里满怀感慨,却也总能够在感慨过后,继续活得雍容淡定,风雅旷达。他生命里所有的缺失、遗憾,无非是为了见证和映衬在此之后乍然降临的惊喜和欢悦。

一场愁梦酒醒时

大宋的统治者为了“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卸去了开国功臣的兵权,同时也让一个王朝消去了向外的野心与锋芒,转而向内经营诗酒生活,雕琢精细文化。

这番选择,自是得失参半。后人议论宋朝,总是失落于其军事上的积弱不振,政治上的怯懦退让,以致半壁江山落入他人之手,从此偏安于江南,迎来最终的灭亡。然而,放下了争逐天下的欲望之后,历史却收获了一个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登峰造极的王朝:汴京是近代商业城市的起点,宋朝是第一个发行纸币的朝代;大宋做出了全世界最好的瓷器,做出了今人也织不出来的丝织品。

后人的评说并没有尘埃落定,而历史已经不可更改,也无法强求。若是一味留恋于大唐的雄壮气魄,那么宋朝的纤弱气质的确会令人不满,但是,宋人所过的日子,其实是更接地气的。人尽可以与宇宙相对,穷尽世间真理,在无边的精神漫游里凌空虚蹈,浪漫而瑰丽;但最终,也仍然要回归脚踏实地的平常生活。

人生的一大半时日,其实都是无所事事的。吃饭、睡觉、独处、休闲,这里头并没有那么多需要穷究的重大意义。古人说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于宋人或许最为适宜。正因为无事,所以宋词里多的是“闲愁”。后人对此颇有微词,据此认为宋词没有大气象。晏殊的词作为早期宋词的代表,自然也受到同样的责难。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踏莎行》

与唐诗的大气象相比,宋词显得逼仄、细小。李白也写“愁”,但“愁”在他笔下,仍如江河万里,渺然广大:“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大唐才有的自信与豪情;宋人写“愁”,却精细如发:“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似乎只在自我的世界里孤独自伤,顾影自怜。

但是,人不可能永远拥有自信与豪情,有飞扬,就一定有失落,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必定还会有孤独和哀伤。无限向上、向外拓展的人生,并不完满,也不够现实。所以,在对生命和世界的体验上,唐诗与宋词一大一小,一扬一落,一动一静,其实是完成了一种绝妙的互补。

晏殊的这一阙《踏莎行》,真是细到了极处。树色在地上投下的光影层次,藏在翠叶下的莺儿,挡在朱帘外的燕子,香炉中的烟安静上扬,追逐着空中的游丝慢慢地绕转,照进院中的斜阳一寸寸移动,越来越深,直到最后消失不见,暮色降临——这番景象,非得要长久地处身于安静之中,才能见到。

外在的浮华必得尽数抖落,心方能如一面明镜,清晰照见身外的风景。晏殊把这些风景的细处写入词中时,恐怕亦是历经了一种澄明如碧波,深寂如古井的心境。

那日他白天便开了筵席,饮至微醉入睡,酒醒时已是夕照漫天。饮酒时刻心底的那一缕愁思,在梦里辗转不休。梦醒之后,便化入了深院斜照之中,随着时光的点点消逝,无声地蔓延。

一切都是无声、安静。就连愁绪本身,也并未带着倾诉的姿态和自怜的意味,声嘶力竭,如泣如诉。只因晏殊的“愁”,没有带着非此不可的遗恨,亦没有包含什么悲凄难诉的深情,它只是闲愁罢了。闲愁是无端的愁,是人人皆有的愁,说不出道理,也无须认真地去解决。

午睡醒来,若看见天边晚照已深,任谁都会有心理上瞬间的迟滞和空落,任谁都会蓦然生出一丝淡淡愁绪。此番酒后初醒,是从迷蒙的精神状态里走出来,便似人生一场大梦初觉,忽然便触碰到了时光的质感,察觉到了岁月的飞逝。生命最可悲哀的那个部分,在这样一个“斜阳却照深深院”的场景中变得清晰,无可回避。

清人沈谦评价这阙词的末尾二句时,用了“神到”一词,形容其妙处不落实,皆在虚处。“深深”二字,不知是讲庭院之深,还是谓斜阳之深,或者它根本就是在形容人的愁绪之深,实在很难定论。而且,一深再深,显然包含了递进的意味,则庭院的深幽,斜阳的移逝,愁绪的增重,便都在其中了。

晏殊在极静的心境下,想来是听到了时间悄悄的脚步声,又或者,他捉住了时间蹁跹而过的一片衣角,这番体验,如何用富有诗意的文字来表达,却是大大的难题。而在晏殊那里,只用区区十四字,便意境全出。

这位早慧的天才,虽将写词视作小道,是政事之余偶尔为之的事,但他笔下的词,却从不曾辜负了他的才华。

这词里,见着晏殊的愁,也看出晏殊的富贵词格。他的富贵不是金玉锦绣,不是玉树琼箩,那是一种象,融会于字里行间,浮于象却又凝于神。不须满纸锦绣词章,亦可尽显雍容博雅之气。因而晏殊纵写愁情烦绪,亦无跌宕起伏哀痛欲绝的形容,而只是一种欲说还休、若有似无的哀愁。如这一阙词里言愁梦酒醒,斜阳深院,一片寂寥忧郁跃然纸上,那种至深至哀的伤情与落寞却淡若清风,难以捕捉。

同是庭院深深的感怀,欧阳修亦曾写过相似的词句,只是字里行间哀伤弥漫,仿若仅见此景,便已痛彻心扉。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踏莎行》

同是暮春时节,同是乱红如雨,这一片寂寥之情却不同于晏殊的含蓄蕴藉、引而不发,而是似狂风骤雨般侵袭了全部的心神。此刻的庭院深深,便仿似一座精雕细刻的牢笼般,锁住了华年芳岁,锁住了相思蔓延。

庭院深深深几许,晏殊面对相似的情景之时,虽亦是满心孤寂,却圆融了这一种哀思。他的愁绪从来自制而深婉,千回百转凝于笔端,化为字句,却并无凄伤怨绝。

喧闹与冷清,繁华与苍凉,对于生命里的两面,如晏殊这样位极人臣、历尽富贵的人,才体味得深刻,所以,他的词句,从来不将生命的某一面写到极致,一如他对时光的爱恨交织。时光引发他多少深沉的喟叹,悠长的愁思,却也带给他多少热闹喧嚣,沉醉流连。他与时光之间,或许是两两敌对,相缠相恨,却一定也有洒落超尘,互不连累的时刻。

所以,他并不一味地爱,也不执著地去恨,当爱恨两两相抵后,余下的便只有清淡如水的忧伤。

前路茫茫,无限思量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诉衷情》

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晏殊四十八岁,五月自陈州召还京城,担任御史中丞三司使,秋天在汴京郊外登高时,作下了这一阙重九之词,无尽思情便在这碧天流水般明丽秀洁的文字里缓缓流淌。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遂为“重阳”,也作重九。古人在这一日要举家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节自战国时期已始,至魏晋时节日气氛逐渐浓郁,历代文人墨客思乡怀亲,吟咏伤情,多在此日。

最脍炙人口的重九诗句莫过于王安石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思亲之作,古往今来大多如是。独在异乡,重阳节至,忆及往昔欢聚之景,感怀而今孤寂一人,无尽落寞悲凉便尽数涌上心头。

人言故乡月,最分明。若是身在他乡,与故地相距万里,纵使春风得意,平步青云,亦难免寂寥悲切之感。这一片车马喧嚣,楼台街市,不是梦中所思之景;这一场浮华欢宴,人来人往,亦无心中所念之人。

晏殊的《诉衷情》,正是如斯心境。他于登高之际,将满眼秋色描绘得如诗如画,似是一派明丽旷达,然而在绘出碧水悠悠,天高云淡之景时,却以一句“路茫茫”,道出了满怀的感慨。风景再好,也终是难敌思亲情切,见鸿雁而思归,一片游子之情与羁旅之伤,就这样未经防备地侵袭了他全部的心神。

鸿雁传书的典故可追溯至汉朝。其时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单于流放至北海牧羊,十年不得归汉。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这时,与他一同出使的常惠将苏武的事秘密告知来访的汉使,并让汉使对单于说,汉武帝在上林苑猎得一雁,雁足之上绑有苏武书信,信上所书皆为苏武北海牧羊之事。单于听闻此事,知道谎言已经揭穿,只好放苏武归汉。

民间更喜欢的却是另一个故事。传说唐朝薛平贵远征西凉,其妻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载,一心一意等待夫君归来。一日,王宝钏听到鸿雁在空中连声呼唤,于是请求鸿雁代自己传书给薛平贵。一时之间,笔墨难寻,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泪写下书信,倾诉一腔祈盼相聚的心情。

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最终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而鸿雁可传书的佳话亦流传后世,在文人墨客的词句中,更承载着一份深挚的思念与情意。隋人薛道衡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唐人赵暇则有“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就连杜甫也道:“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而在鸿雁来时的那一刻,晏殊眼中所见到的是什么呢?

是年少时便已辞别的故乡,抑或是往昔某一个情深缘浅、分离已久的旧人?若说这一阕词表白的是思乡念远之情,倒也不假,只是,晏殊以此时几近知天命的年纪所写下的“无限思量”,恐怕并不仅止于此。

当时间蜂拥着前行而去,又是一年重阳,那独自登高的游子茫然四顾,或许早已找不到来路与归程。然而,这茫茫的路不仅通往家乡,更贯穿着他此后的人生。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晏殊被贬毫州,次年转陈州,两年以后,才得以重返京城,而他的第二任妻子孟氏亦是在这一时期亡故。经历贬官、丧妻变故之后的晏殊,于年近半百之时道一句“路茫茫”,似乎并不为过。

无数思绪在胸中百转千回,晏殊终于还是将它们尽数融进了无边秋色之中。“鸿雁来时,无尽思量”,终是哀而不伤。如果说这番感慨未免太过含而不露,那么,看他在同一时段所作的另一曲《诉衷情》,更可窥知他此时的心情:

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不知多少幽怨,和露泣西风。

人散后,月明中,夜寒浓。谢娘愁卧,潘令闲眠,心事无穷。

——《诉衷情》

多少幽怨泣西风,只有愁思重重。晏殊伫立在这里,看满地碎叶被秋风浸染成寂寞迷离的黄,看绚烂阳光被树梢抖落出缠绵细碎的影,只等待鸿雁来时,听他诉尽满怀落寞。如此凄婉哀伤,已是显而易见的愁情。尽管托于文人与歌妓的恋情来表达,其中却未尝没有放进晏殊自己的萧索心境。

以晏殊的性子,自是不肯在重阳登高之时,歌一曲直白浅露的思乡之曲,亦不肯将贬官远谪和中年丧妻的变故在词中尽数流露。他至多只愿道一句“无限思量”、“心事无穷”,只因此时的心绪确是道不尽,说不清。

年轻时若经历变故波折,或许尚能单纯地为之哭泣,而年纪越大,生命里的起伏,便裹挟了越多沉重的况味。关于人生,关于生死,关于不再留有余地的岁月,都有太多无从道出的悲凉。

故乡,在年轻的晏殊眼里,也许只是一个终将离开的起点,一份关于贫寒童年的记忆,而在年近五十、历尽繁华的晏殊眼中,却化作了一个关于归程与终点的象征符号:他终有一日要回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处,为一生的旅程画下句点。

而刚刚经历贬官和丧妻之事的晏殊,怎知这句点是风光无限,还是寥落冷清?怎知自己在踏上归程时,是能够携手一位相濡以沫的人生伴侣,温暖欢欣,还是孤家寡人,凄凉地走向生命尽头沉郁的黑暗?

他经历了太多,因而也就有格外多的怅惘慨怀。只是,无论怎样感慨于前路的茫然,眼前横亘的依然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一份心底的思量,便唯有寄托于往来南北的鸿雁,看它穿云而去,飘摇万里,可否到达那一片望之不及、思之不尽的故乡。

闲愁映着你的惆怅模样

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写:“花落水红,闲愁万种。”一番闲愁竟有万种,只因它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模样。有人说闲愁是雨后落花、柳上新月;也有人说闲愁是日暮黄昏、梧桐秋雨;还有人说闲愁是锦衣玉食背后的伤感,是国泰民安下的些微惆怅,是醉生梦死间的几句低吟。闲愁到底为何物,恐怕也只有品过闲愁滋味的人才说得清。

贺铸《青玉案》里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一千古名句,其实仍只泛泛道出了闲愁的某一种意境。倒是词的首句“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透露出一丝端倪。那是贺铸对凌波仙子的相思期盼和求之不得,所以,他的闲愁便无关风月,而只是现实的压抑与理想的止步不前。

晏殊的闲愁与贺铸并不相同。他的理想似乎实现得太早。他早年得志,自少年之时踏入繁华的九重城,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锦绣繁华的权力场。他生于升平之世,活在太平岁月,既没有经过家国离乱,也没尝过人间疾苦。曾权倾朝野,门生遍布,也得金玉满堂,享受着名副其实的大富大贵。

所以,他的闲愁无关乎现实与理想的针锋相对,而只是一抹于无常岁月里孕生的淡淡哀伤,如同朦胧雾气,笼罩着他在金玉富贵里也未曾泯灭的敏感而多情的灵魂。

说他无病呻吟也罢,说他多愁善感也罢,晏殊的闲愁在那“万种”之中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娴雅别致。那一抹闲愁带着珠光宝气的氤氲迷离,也如镜花水月般虚无缥缈,映着晏殊富贵闲人的惆怅模样,在一片朱阁画楼间,被细细描摹。

与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比,晏殊的闲愁要清淡得多,他没有李清照的绵长哀婉,他也不是辛弃疾笔下那位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的闲愁不浓烈,亦不痛楚,只是灯酒阑珊后的寂寞,北雁南飞时的凄凉,小园香径独徘徊时的怅然,只是富贵者对时光如水,盛筵不再,繁华凋零的感慨。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或许是在富贵舒适的生活里浸得久了,晏殊的闲愁都透着些许珠玉的味道。如这阙《浣溪纱》,小阁重帘、晚花庭莎,曲阑波影、翠幕圆荷,无不别致清雅,展露着天然的富贵气象。若不是最后那一句“酒醒人散得愁多”,像碎在青玉碗里的珠玉般脆生生地将“愁”字直直吟进人心底,谁又能想到这一片清雅悠然之中,晏殊的心头正滋生出无边无际的愁绪呢?

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晏殊罢相,此后离京赴任颍州。四年后,即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春,自颍州移知陈州。当时,晏殊就居住在陈州城西的西园中。西园美景怡人,据说园中有七亭:流芳、中燕、流杯、香阴、环翠、洗心、望京。有阁曰吟风,有堂曰清思,又筑台曰望湖。

晏殊在《庭莎记》中写道:“介清思堂、中燕亭之间隙地,其纵七八步,其横南八步,北十步,以人迹罕践,有莎生焉。”在西园居住期间,他命人移植莎草,建成莎场。词中的“庭莎”即指此地。

这毕竟是晏殊的贬谪之地,更何况他此时已是年近花甲之身,被隔绝于朝政中心之外,不知前途吉凶,他若是愁绪缠身,也属人之常情。但他却有闲情逸致来装扮一座园子,甚至还为园中的一片小小莎场撰文作记。这番旷达心境,不免让人想起日后的苏东坡。苏东坡被贬谪到荒僻的岭南时,亦有闲情“日啖荔枝三百颗”。

旷达的人,是在哪里都要活出一份闲适自在的。

在京为官时,晏殊的府中日日宴饮,夜夜笙歌;如今贬谪在外,他也要为自己辟出一片小天地来,纵情追欢逐乐。

陈州的西园里,歌舞不休,诗酒不绝,晏殊仍是那个离不了行乐的富贵文人。

但是,看他写酒醒人散后,帘前飞过的一只轻燕,庭莎前落下的几片飞红,曲阑投进清波的安静倒影,刹那间穿幕而过的柔风,打在翠嫩荷叶上的几阵细碎疏雨,如此娴静美好,会不禁以为他已在这园子里无声伫立了千年万年。

他的心真是寂静,寂静得就像此前的觥筹交错,歌舞喧嚣都不曾有过。然而,只是寂静,便已生愁。

晏殊眼底的这些风景,处处透着筵席散后,意兴阑珊的落寞愁绪。试想,人来人往的时刻,他怎会留意到重重帘幕之外掠过的飞鸟?如若曲阑里笑语喧哗,惊动了池子里的清波,又怎能看见阑干在水中的寂寞倒影?更不用说一阵微风、几滴细雨带来的凉意和微响,若非长久安静地去注目、聆听、感受,那么,这一切对晏殊来讲,也就虽有若无。

此时,晏殊已罢相离京四年之久,纵然有怨愤、不平,恐怕也消泯得几无痕迹了。虽是贬谪之身,年华迟暮,他也仍有大把的闲适时光和金玉富贵,足以撑起一场又一场盛大的宴会,呼朋引伴,驱散寂寞与清愁。只是,宴饮的次数越多,他要承受的落寞萧索也就越多。

酒浇不灭愁绪,歌舞淹没不了愁情,热闹断绝不了愁思,寂寞时则更易沉溺于烦愁之中,难怪冯延巳要感叹“自古闲愁无际”。

然而,若叫晏殊不去歌酒里厮混时日,只怕那漫长的无端生愁的余生,亦不知如何打发。

真是左右为难。

他是乐也生愁,不乐也生愁,这愁竟是无论如何也免不了的。悟到这一点之后,晏殊想必立刻就作出了抉择——他宁愿余生里还有喧闹,还有许多的过客来往,还有无数个举杯醉笑的瞬间,即使他需要花费数倍的心力来适应喧闹之后的失落和惆怅,然后徒然用更多的酒乐歌诗去湮灭闲愁,也好过让生命从此沉寂无声。

同类推荐
  • 红楼花影

    红楼花影

    荼蘼是花季最后盛放的花,开到荼 蘼花事了,只剩下这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的花,所以它的花语是最终的美丽。《红楼花影》中爱到荼蘼,没有在生命中最好的年华遇上最好的你,生命 中最灿烂、最繁华、也最刻骨铭心的爱即将失去……
  •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

    《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由鸿儒文轩主编,本书作家们以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实情感,他们将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幅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作品形成了独有的魅力,激发出人们强烈的阅读欲望。《世界上最优美的感恩美文》根据相应内容进行归类排列,形式新颖,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启迪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心灵的原色

    心灵的原色

    这是90后作家许书熠第一部文集,体裁涵盖古诗词、诗歌、散文、剧本、小说,其中既有古诗词,又有现代诗歌、剧本,展现出极其全面的文学才华,从多角度展现出当代90后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追求。
  • 二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冯梦龙编的“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但“古今小说”实为“三言”的通称。 “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4)。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
  • 纳兰性德全集

    纳兰性德全集

    《纳兰性德全集》汇集了纳兰成德全部著述,囊括了其诗、词、赋、杂文、渌水亭杂识、书简和经解诸序及书后七部分,共分为四册,是第一套简体横版纳兰容若全集。内含史学大师张荫麟撰写的《纳兰成德传》,助你了解纳兰多情而短暂的一生;还有闵泽平老师的独家纳兰词赏析,带你走进纳兰容若的内心世界,轻松读懂纳兰词。他是人间惆怅客,匆匆三十载便一去永不回,但他留下的刹那光华足以照亮世间的污浊与阴暗,穿越时空,温暖你我。翻开此书,让我们在缕缕凄美与缱绻中邂逅最美的纳兰容若。
热门推荐
  • 穿越惊心:恶魔庶妻不好惹

    穿越惊心:恶魔庶妻不好惹

    穿越到小说里面的顾紫嫣,沦落为恶毒的女配,被女主陷害,莫名地出现在一个男人的床上。反而被最恶毒的女主给踢出府。于是,她怒了,决定翻身,让女主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她要翻身做女主!于是女扮男装,抢夺女主的荣耀,将男主难配踢开,寻找更加刺激的暴虐昏君……
  • 英雄王冠

    英雄王冠

    当天空与大地被源兽统治,人类没有立足之地的时候,尊严与勇气都丢失的时候,由鲜血与冰冷铸就的铁壁上,少年带着王冠......这是一群少年的抗争
  • 重生之大咖之路

    重生之大咖之路

    韩炎带着前一个世界的记忆穿越到了地球的平行世界。这是一个乐坛和影视界发展极度不均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乐坛,因为歌曲体裁的创新度不高,哪怕是一线歌手的曝光度和粉丝量都不如二三线的影星。整个娱乐圈,“娱乐王者”级别的艺人只存在于演艺明星,乐坛被一些天王级的元老们把控,乐坛内部排除异己,顽固老套,互相伤害。韩炎的到来,是否能够改变乐坛,改变整个娱乐圈的格局。
  • 陌上花开,等你回来

    陌上花开,等你回来

    夏阡惠,一位二十二岁的女孩,因为不想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放弃了学业。别人与她冷眼相待,瞧不起她,她却不在乎,邻居说她太傻,实际上是她太温柔,太宽容。当她碰上E市最高冷,最有地位的总裁------凌陌寒,她竟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况且,他也不想让任何普通人知道他的身份。他把她囚禁在身边,让她做他的女佣,不断的折磨她,就因为她长得很像一个曾经伤害过他的女人。当夏阡惠爱上他,并发现怀上了他的孩子时,他无情的将她赶走,永远不要再见他。她伤心欲绝,试着忘记他。她走后,他发现心里好像少了什么!
  • 假面夫妻腹黑爱

    假面夫妻腹黑爱

    她本是巨豪之门的千金,也是黑道未有败绩的杀手,却在海边小城做起了默默无闻的小秘书;他是巨豪之门的掌舵人,亦是闻风丧胆的黑道教父,却来到海边小城做起了屈居人下的总经理。人不招麻烦,麻烦找上人,事情都脱离了原本的轨道,这样的两个人却出乎人意料的结成夫妻。
  • 仙降传

    仙降传

    在群雄并起的天勇大陆,今当三大门派“三清宫”、“南无寺”、和“赤月宗”之朝,太平无为之世,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社会一派祥和、和平的景象,然而在平静的底下却暗藏汹涌,风云变幻,因机缘巧合,他走上了一条自己从未想象的路。在这个世界,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武术,靠的是念力和觉醒的念魂。而这个故事,便是从“龙南城”开始的。
  • 男人22岁以后该做什么

    男人22岁以后该做什么

    22岁,男人一生的分水岭。22岁以前,你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男孩;22岁以后,你将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开始向往胜利、追求成功!开始更具意志力和创造力,开始酣畅淋漓地展现青春的活力。这是一个使青春由青涩懵懂、无知莽撞,走向成熟稳重、魅力理智的阶段,沉寂了二十余年,只等待此刻热血的沸腾,生命的奔放。本书从现代社会的特点出发,针对二十几岁男人在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给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教给大家如何选择前进的路,开创属于自己的天。
  • 花千骨之画骨琢心

    花千骨之画骨琢心

    我不负长留,不负众生,也不负六界却唯有负了她,也负了自己。小骨,我从未觉的,这份爱是不堪,是耻辱。小骨,我只是想让你远离我,这样,你才可以远离危险,远离伤害。这样,我才会过的安心。白子画,三生池旁,耐和桥头,我可有见过你?白子画,断念己残,宫铃已毁,从今以后,你我师徒,恩断义绝。我从不相信正,从不相信邪,是因为我只相信你。白子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十里桃花,落英雨殇。前一世的误会,你我擦肩而过;今生今世,我的执着,能否换来你在三生池畔的回眸一笑。不管六界风风雨雨,今朝今世,我只求把你拥入怀抱。你不是我永生永世的劫难,没有你,才会使我万劫不复。
  • 墨染时光梦笔寒

    墨染时光梦笔寒

    本丛书为经典阅读类图书,将20世纪初至今大约百年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美文作家的代表作选编成书100册(第一辑25册)。该丛书由桂晓风组织编写,拟请王蒙作序,陈忠实、莫言等知名作家及国内多家畅销期刊主编推荐,每册约10万字,包含美文赏读、作家档案等内容。该书除有文化积累和历史传承价值,还兼具陶冶青少年读者性情、培养其品格、抚慰其心灵的特点,以其经典性、权威性、实用性可望成为经久不衰的“中国美文经典阅读范本”。
  • 家有仙妻:首席轻轻宠

    家有仙妻:首席轻轻宠

    她是被封印数年的狐妖,一次偶然机会,她的封印被他无意解开。为报答救命恩人,她附身在他已逝未婚妻身上,从妖精变成了娇妻。娇妻的日常就是用法力抵抗想要同床的总裁。“别过来,再过来,我就用法力把你变成一头猪。”总裁邪魅一笑,脱掉西装冷笑道:“牡丹花下死,做猪也风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