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1300000032

第32章 观影闲话

许多年前,曾经很热衷电影,我说的是大约十年前,有一度时期,看了很多的影碟。记得那是“非典”流行的前后,我的城市,是疫情的重灾区。在疫情最猖獗的那段时间,碟片店里,常常空无一人。我丈夫戴着厚厚的口罩去淘影碟,有一个极敬业的店员,像接待一个知己的朋友一样接待着这个唯一的顾客,也因此,我们成了朋友。碟片买回来,我负责用消毒液把每一张碟片的包装袋擦拭干净。在那段压抑的日子里,是这些影碟,不动声色地陪伴我们度过了难捱的昼夜。我没有记日记的习惯,但是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日子,我会随手记一些什么。那天整理书橱,竟翻出了当年看电影记下的只言片语,虽然是一个外行,虽然杂乱,也不大有新意,但,毕竟是我的记忆。我知道,记忆,对很多人而言,不是能够长久留存的东西,就像青春,就像如花的容颜,它常常会先于生命死亡。所以,我把它们记录在此,也算是为我终将逝去的记忆,立此存照。

闲话如下。

2003年元月14日

看孟京辉寄来的法国新浪潮导演埃里克·罗麦尔的《春天的故事》。据说罗麦尔现已八十三岁高龄。影片很精致,很细腻,杯水风波,纤细优雅,却不使人震撼。李锐说像是我们的文人扇面画,是,很准确。

2003年2月11日

春节前看伊朗影片《水缸》《风儿将带着我们飘》《后父》《面纱之后》等。《面纱》极其一般,像我们早期的伤痕文学。《水缸》《风儿将带着我们飘》和《后父》不错。特别是《水缸》和《风儿将带着我们飘》,自然,感人。伊朗电影坚持着平民和底层的立场,凡人俗事、艰辛的生活和困境,却有诗意和史诗感。还看了一部《无记名投票》,镜头非常唯美,但节奏太慢,很做作。

2003年2月13日

看南斯拉夫电影《没有天空的城市》,也叫《地下》,不知道哪个名字更准确。是一个叫Emir·Kusturica(艾米尔·富斯杜利加)的导演执导。不错,以非常荒诞的方式讲述了南斯拉夫从二战以来的历史,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记忆、叙述历史的方法:“从前,有一个国家叫南斯拉夫……”而现在,南斯拉夫已经没有了。结尾时所有死去的人欢聚在一起,一个叫伊凡的人这样说:“感谢大地赐给我们粮食,感谢太阳赐给我们温暖,田野给我们记忆,让我们能这样愉悦地给我们的孩子讲故事:从前,有一个国家……”而大地裂开了,正在漂移而去。

苦难是没有尽头的。

有点乱,表现地下的场景重复感太强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乱,才有力量。不过我在想,这电影的视角,是外人的视角,西方人的视角,还是南斯拉夫人自己的视角呢?还有,是谁出资拍的片子?

2003年2月17日

看法国影片《孩子们,再见》,加斯帕尔·马奈斯执导,京辉说这是法国有数的几个国际大导演之一。片子不错,是我看过的法国表现二战的影片中最好的一部。当然,仍然是法国电影表现战争的老套路,不过非常自然,和平生活和战争的冲突不剧烈,却残酷。

2003年2月18日

看法国影片《性,人本能》,很拙劣的翻译名字,不知道法文原名是什么。

节奏极慢,许多镜头几乎定格,大概是要造成瞬间凝固的错觉。典型的“零度叙述加性”,就是我越来越反感的时髦小说的叙述方式,好像唯有“零度叙述加性”,才前卫、先锋、现代或者后现代。谁规定的有激情有感情的叙述就是落伍的呢?这是谁的标准?

想起在爱荷华看过的一些所谓中国“地下电影”,大多是这种叙述方式,看多了,让人觉得怎么这世界如此贫乏?

2003年2月20日

看法国影片《第八日》和伊朗影片《巴伦》。

《第八日》有一种寓言式的浪漫气息,是法国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表现一个“蒙古症”患者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美国电影《雨人》比起来,《雨人》表现了大众的温情。

《巴伦》则是伊朗版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底层的苦难。讲一个阿富汗女孩儿怎样女扮男装替受伤的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其实真正的主角则是男主人公,一个伊朗青年,他对女孩儿无私的爱非常感人。不过,和《风儿将带着我们飘》《水缸》等比起来,《巴伦》这影片要平庸一些。

有一点令人感慨:即使是表现建筑工地上打黑工的阿富汗难民,可他们穷困贫乏的日常生活比如吃饭的场景等,仍给人某种仪式感,有一种对生活的爱惜之情。这大概就是有宗教和没有宗教的民族的巨大区别。想一想,男主人公的爱,也只有有宗教背景的人才能爱得那么彻底和无私。

2003年2月22日

看美国喜剧影片《一条叫旺达的鱼》,怪诞,好玩。

看了一半比利时电影《人咬狗》,以记录片的方式拍摄一个杀手的生活,仿佛是这杀手永远在面对着镜头,穿衣吃饭,发感慨,喜气洋洋杀人。面对镜头专业地、炫耀地讲解男女老少尸体的不同,看得我生理上极不舒服,想吐,没有看完。

2003年2月26日

看《黑暗中的舞者》,精彩绝伦也伤心欲绝,是我这许多年来看到过的最好的一部影片,据说是一些北欧青年人制作的,看完后李锐和一梅通话,一梅说这部影片中国电影界没几个人不服气。她和京辉是在香港看的,出了电影院,她蹲在地上哭了二十多分钟。

这电影中人性的力量,是好莱坞的电影所无法比拟的,女演员比约克天才横溢,本身是个爵士歌手。片中把现实和梦幻(白日梦)衔接得那么自然,梦幻部分完全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形式,镜头也非常唯美,而现实部分,用看上去十分笨拙的镜头晃来晃去地说话,非常好。听说这帮年轻人有一个宣言,叫“道戈玛宣言”,内容我不清楚,只知道其中有:能用自然光就决不补光,决不用场景之外的声音,不用固定的摄影机等。导演叫吕·拉斯冯·特里尔。

这个电影应该再看一遍,可说实话,简直没有勇气去重温那么可怕那么绝望的故事。

昨晚看了一部法国影片《坏痞子》,据说也是很著名的一个片子,运用镜头很独特,强调着镜头超语言的力量。确实如此,不过,影片本身和《黑暗中的舞者》比起来就差远了,做作,为“形而上”而“形而上”,是观念艺术的产物。

2003年2月28日

泡泡说日本影片《东京日和》不错,我们就看了,感觉一般,太细腻了。

前天看《弗里达》,是写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感觉不错,从始至终洋溢着南美的激情、阳光和活力。在美国时,到处都能看到弗里达那张著名自画像的各种印刷品,在许多家博物馆出售,那时因不了解这位女画家,所以没有买,很后悔。从电影上认识了她的画作,非常喜欢,是活力四溢、有撕裂感的真实的作品。

2003年3月8日

这几天,看了《对她说》《杀手》《弹簧刀》和路学长执导的新片《卡拉是条狗》。

《对她说》是“西班牙不倒的旗帜”阿莫多瓦的作品,也是泡泡特别喜欢的一位导演。从前我不知道他,所以也不清楚是否看过他的东西。《对她说》表现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极致的爱,男人是个看护,女人则是一个植物人,男看护认识这个女病人,她是个舞蹈演员,从他住的楼上窗口,可看到女孩儿的排练室,他就是在她跳舞时认识了她。后来她因意外成了植物人,男看护照顾她,看护她,和她说话,和她交流,把每一天所发生的事情细细讲给她听,仿佛她清醒着、健康着一样。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女病人怀孕了,孩子是男看护的。男人因此进了监狱,并因绝望地想念那女病人而自杀。而女病人则因为分娩而奇迹般地苏醒并康复。

男人的爱欲使一个美好的女人起死回生。

阿莫多瓦在影片中用黑白的动漫处理了那关键的镜头,用男看护向女病人讲述一个默片故事的情景暗示了、隐喻了发生的事情。那黑白的默片非常奇异,一个沉睡的女人巨大的私处占据了整个银幕,一个小小的男人把整个身体钻进了那温暖而黑暗的洞穴。这个男人的爱是彻底的、无私的、神奇的,所以他不能活着。

《杀手》是黑白片,据说是犯罪片的开山之作。结尾出人意料,反而比现在成熟的、熟透的那些犯罪类型片有意思。

《弹簧刀》很感人,讲一个智障的杀人犯和一个孩子的友谊,不错。

《卡拉是条狗》一般。是常见的“小人物”影片,不出色。

2003年3月14日

昨晚看吕·拉斯冯·特里尔的另一部片子《破浪而行》,是他的三部曲中的一部,另一部《黑暗中的舞者》,前几天已经看过了。

《破浪而行》,有人给它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爱》,是诠释影片主题的。这确实是一部写爱情的影片,女主角的表演非常精彩,她身上有一种天堂般的纯真。她让我想起许多许多年前看过的苏联电影《辩护词》,那里面有一句台词,曾让我感到振聋发聩:“爱是一种才能,有人有,有人没有。”影片《辩护词》里的女主角,就是一个有“爱的才能”的人。而《破浪而行》里这个叫贝丝的女人,则是承担了“爱”的灵魂和精神。爱是地狱,却通向天国。很令人震撼。

但整个片子好像不如《黑暗中的舞者》精彩。

今晚看法国影片《钢琴教师》,表现恶魔般的情欲,和《破浪而行》对比太强烈了。我永远都不会喜欢《钢琴教师》这样的东西。不过演员表演得确实不错,黑暗而压抑。

2003年3月19日

这几天,陆续看了《雌雄大盗》《邮差》《永恒和一天》等,白天赶写中篇小说《在传说中》,晚上看影碟。

《雌雄大盗》是好莱坞六十年代中晚期的犯罪片,比现在的大片要好许多。也许是六十年代中晚期左翼思潮的影响,这片子流露出天然的草根倾向,当然,仍然是好莱坞的产儿,有磨不掉的好莱坞胎痕。

《邮差》也很不错,是意大利影片,故事很感人,是讲聂鲁达流亡到意大利一个小岛上,和当地邮差的一段友情。诗人使土生土长的邮差心灵的眼睛慢慢张开,看见了一个新世界,那是一个魅力无穷的诗的世界。影片充满了我们现在的艺术作品所没有的东西:诗人的良知、勇气,还有,诗带给世界的鼓舞和希望。

《永恒和一天》是泡泡在电话中向我们推荐的。她说这片子她很喜欢,刚巧我们也买了这影碟。现在中国真是和世界同步了,有一天,她在电话中说,她前一天在法国看了一部新电影《儿子的房间》,而我们接她的电话时,是刚刚看完这部片子,就这么巧。

《永恒和一天》,我们看的碟片则翻译成《永远的一天》,不知道哪个翻译更精准?但“永远的一天”像一句诗。导演是安哲罗普罗斯,据说是希腊著名的大导演,是希腊的国宝。我在电影方面(尤其是现在)实在是太孤陋寡闻了,不知道谁是谁,女儿现在可做我的指导教师。当然,能被她指导是多么快乐。

《永恒和一天》,是我看过的欧洲影片中,有冲击力的一部。首先,情节感人,而且,非常饱满,虽然有一种类似法国片的节奏,但有内在的紧张,它的实验性和整部影片非常和谐。老人回忆往事,在往事中穿行,仍然是老年人的形象,想想,这就应该是希腊人的时间观,有沧桑和伤痛。虽然属于观念电影,但大于观念,不做作。

2003年5月1日

“非典”日益猖獗,我们城市是“疫区”,一直以为“疫区”这个词早已封存在了历史之中,突然之间它变成了现实。人们都不敢出门了,往日拥堵不堪嘈杂喧嚣的马路,如今,空空荡荡,犹如一片旷野……

看了奥斯卡最新获奖影片《钢琴师》,不如从前看《美丽人生》还有《辛德勒名单》时那么感动了,更不如年轻时看《苦海余生》时那么心痛欲碎,不是别的,是对以色列,犹太人的感觉变了。这使我在观影时多了一点审视,一点距离感,不能毫无保留地投入。当然,那个获奖的男主角形象确实非常不错。

看了另一部也和音乐和钢琴有关的电影《海上钢琴师》,挺喜欢。它把奇异和荒诞与现实场景融合得很自然,它的象征性和寓言性有一种美国人看世界的简单,又多了一点美国人所没有的悲哀。演员演得非常棒。当然,它同时还是一个爵士乐的神话,其中有一段,男主人公“1900”和一个爵士乐高手比赛的场面,李锐说,这就是美国人对音乐的理解:简直就是一场拳击!确实,太像了!让人不由得想起《洛基》等情节。但那段确实拍得扣人心弦。

但最终它的结尾是超越了美国人看世界的方式的。“我害怕的不是我看到的,而是我看不到的。”这里面有神秘感,有了人对自己局限的认识,有了某种谦卑的态度,是一种诚实的悲哀。“1900”只能和他的“诺亚方舟”——弗吉尼亚号一起毁灭,因为,他拒绝的是整个二十世纪,以“美国梦”为代表的二十世纪。

在“非典”袭来的时刻,对这个结尾,感触更深一些……

2003年5月2日

看阿莫多瓦的另一部片子《活色生香》,据说这是他的成名作。我觉得一般。那种推向极端的事件和情绪不怎么能感动我了。不如他的《对她说》震撼。

2003年5月3日

看了一部法国影片《木屐树》,是1978年获戛纳奖的影片,生活流,没有大情节,大冲突,也没有特别剧烈的事件和鲜明的人物,像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法国风俗画,色彩是老油画的色彩,许多镜头特别像米勒的画,《拾穗者》等,也让人想起凡·高的一些画,《吃土豆的人》,非常经典。节奏缓慢,是很古典的节奏,李锐不怎么喜欢,我觉得很不错。我是怎么了?越来越不喜欢那些咋咋呼呼的、标榜标新立异的、分裂和破碎的东西,大概那些东西到底不是我血里的东西,而是年轻时理性的追逐。到现在,血里的东西苏醒了,起作用了,这也是我小说风格变化的原因吧?

2003年5月15日

天天看影碟,但好的、特别吸引我的不多。

又看了一部阿莫多瓦的影片《论尽我妈》,不知道西班牙文原名是什么,但这个翻译太“无厘头”了。(后来我们知道了这影片还有另一个译名《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一开始我俩都没注意是谁的导演,但看着看着,觉得像是阿莫多瓦的东西,果然是他的。

和他的另一部影片《崩溃边缘的女人》相比,《论尽我妈》要好得多,很感人,有着诚恳的、令人震撼的伤痛感和浓郁逼人的色彩。不过,若是和由斯坦贝克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人与鼠》相比,我可能更喜欢后者。《人与鼠》是三十年代的旧剧本,好莱坞又重新拍摄,演员非常棒,就是那个演弱智人的大力士。这是更接近现实主义的悲剧,更草根和凡俗的悲剧,不怪诞,却令人肝肠寸断。

2003年5月27日

前些日子看了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是他著名的一部片子,也许是碟片的质量,也许是字幕翻译得太不好,总之,设计感太强了,是在演绎思想和人生的哲学,不太喜欢。

还看了由亨利·詹姆斯的小说《鸽翼》改编的影片《三颗翼动的心》,许久以前读过詹姆斯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等,《鸽翼》没有读过。看过后觉得影片很一般。巧的是这两天正在读《伍尔芙日记选》,其中有她评价《鸽翼》的一段话,很有意思:

我看完《鸽翼》,作出如下评价,结束部分处理得过于用力,因而感觉不到他是一个艺术家,只是一个平常人在那儿刻画着主题。所以我看他已丧失了强烈地感受冲突的能力,而变得仅仅很独出心裁。

非常认同这段话。感到某种警觉。我没有读《鸽翼》的原著,因此无法对比原著与影片之间的关系,可我仍然认为这段话同样适合电影,“只是一个平常人在那儿刻画着主题”,这正是它的平庸之处。

阿巴斯又何尝不是?

给宝通了电话,她在考试。建议她有空读些伍尔芙的东西。前些日子我读完了她的《岁月》,对我有启发。

2003年7月4日

多日没记这“电影日记”了,其实每天都困在家里看碟,因为白天在赶写中篇《想象一个歌手》,撂荒了这本小笔记。

说说萨米拉·马克马巴夫吧,这个天才的年轻女性,看了她的名作《黑板》,并不觉得怎么出色,我觉得有些地方处理得较做作。另外,最强烈的感触就是,这个萨米拉,太知道欧洲人想看什么样的“伊朗”了,“摸脉”真是摸得准啊。

不过,后来又看了那个《11分9秒01》,全世界各地11位导演,用11分9秒的时间,讲述一段关于“9·11”的故事,看罢,不禁感慨,萨米拉还是萨米拉,她讲述的那段发生在伊朗乡村、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一段关于9·11的对话,真是令人震撼,非常有力量,穿透人心的感觉,真是才华横溢。

昨晚又看了另一部著名的伊朗名片《醉马时刻》,借用一梅的口头禅:般般。太写实了。只是对于生活状态的原始描述,当然,还是诚实的,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据说这个导演是个库尔德人,叫Ayoub Ahmadi(阿裕阿马第·阿狄尼),该片曾获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2003年7月5日

看《无主地带》,写波黑战争的。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的一场战斗,还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看完后的感觉是,人啊人,没有一个好东西啊!

正好《读书》上有一篇介绍该片的文章,是个叫黄梅的人写的,名字叫《“Shockingly Entertaining”及其他》。我不懂英文,据说,“Shockingly Entertaining”可翻译成“吓人的好玩儿,骇人听闻的好玩儿”。

人类是没救的。任何崇高名义下掩盖的有可能都是极无耻的谎言。

2003年7月29日

昨晚看一部日本影片,由深作欣二执导,北野武主演,片名叫《大逃杀》,不错。

是一个虚拟的背景,荒诞、血腥。是讲在本世纪初日本通过了一项“B·R”法令,这是成年人对付青少年的一项残酷的法令,法令规定,每年,要在中学毕业生中选择一个班,在军方的逼迫和控制下,参加为时三天的“大逃杀”游戏:全班几十人中,只许有一人生还。一旦被选择的班级,则别无选择,只有残杀到底。画面极血腥,有着日本式残忍的美丽,情节跌宕,引人入胜。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所有残忍的竞争关系,比如,考试制度,比如,生存原则,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厮杀和血拼吗?说到底,“优胜劣汰”这是所有文明社会最基本的法则。这就是竞争的本质,以血为底色。

日本电影人这种鲜明的批判意识是中国“前卫”电影人所不具备的。当然,这也是我看到的日本同类电影中最惊心动魄最激烈和最有力量的一部。这个导演非常有才情,他造型的一些灵感大概取自日本漫画。片头那张全班合影的照片,像中国画家张晓刚的著名的《全家福》,让人不寒而栗。

2005年7月18日

两年没碰这“电影流水账”了。

酷热,杂事甚多,等待泡泡,准备看些影碟。

昨晚看《天边一朵云》,蔡明亮的,色情、怪诞。歌很好听,有音乐剧风格,是全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还有它的色彩,像野兽派的画一样艳丽逼人。

这大概是第一次看蔡明亮的影片,不记得还看过他什么。所有前卫的、小众的、艺术的导演如此的相似:要么是“性加政治”,要么是“性加荒诞”。想看到一部让人震撼、动人心魂的电影真是太难了!

晚上和远在巴黎的泡泡通话,她说,蔡的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一部“情色片”。

2005年7月21日

看了一部老片子,《马布斯博士的遗嘱》,德国片,黑白色彩。德国电影大师弗列兹·朗格的经典之作。据说是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但我觉得很写实。全片都在影射,很寓言化。

黑白影片真是经得起时间的折磨的,现在看起来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当然是好的黑白电影,比如小津的电影,翻拍的总不如原作,没有现场感了,更没有了岁月留下来的沧桑美。还有我们翻拍的《小城之春》,也是这样,太用力,反而力不从心。从前的《小城之春》,有一种多么珍贵的、天籁般的纯朴与童真!包括好莱坞,远不是现在这样商业,还有一点良心在里面,所以才能拍出像《十二怒汉》那样的片子。

《马》片里的演员,表演很夸张,却也很有激情。

电影流水账到这里戛然而止。原因,我想大概是开始写长篇小说的关系。也是因为本来就没有记日记的习惯。在特殊的一段时期偶尔记点什么,却从没有能坚持下来。其实,对电影的热爱,远不是从十年前开始的,当然,也没有随着这本流水账的戛然而止而结束。有一些电影,有一些电影人,比如,费里尼的《大路》,比如,前苏联影片《辩护词》,比如,无可取代的、巅峰之上的法国演员钱拉·菲利普,我对他们的爱将始终流淌在我的血里,就像我的财富。

同类推荐
  • 北大故事

    北大故事

    北大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可是要为北大的传奇做出完整的定义。却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你翻拣不出一个固定的词。对那段美丽悲壮的岁月,做出确切的描摹。所以,我们只能退居一隅。为大家奉上一篇篇凝结岁月的文字。是嗟叹、还是神伤。留待您细细地“品尝”。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有这样一所大学,有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执著地想着,坦然地活着。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与风趣。重读那所大学。重读那些人物。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重新变得清晰。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
  • 秋水谣

    秋水谣

    本文主要内容为即景秧歌、对唱秧歌、祭祀秧歌、拜谒秧歌、拜年秧歌、耍笑秧歌等。
  • 李少君自选集

    李少君自选集

    作为《天涯》的主编,作为深刻地介入了当代思想状况和政治反思的诗人,李少君的诗中自然也折射了社会思想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议题。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意识中或许正渗透了诗人的政治敏感。但在创作这些生态诗歌之际,李少君的身份意识和政治认同都了无痕迹地化入了一种作为诗学的生态主义思维之中。
  • 莎士比亚悲剧集

    莎士比亚悲剧集

    《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也是最淋漓地表现其伟大之处的作品,其中尤以《哈姆雷特》在世界上享誉最高,成为世界戏剧史上难以企及的巅峰之作。而莎士比亚在喜剧创作方面也同样成就斐然,“四大喜剧”是他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同时还富有深刻的社会讽刺意味,成为世界戏剧创作史上的典范之作。
热门推荐
  • 风蝶传说

    风蝶传说

    传说有一种迎风起舞的仙界灵蝶,优雅地与风缠绵。如果遇到它,那么你就一定会找到属于你的那份真爱。这是一个离奇的仙侠世界。佛曰:“众生平等。”那是真的吗?仙家的道术与长生不老的源泉是什么?人间疾苦的祸源是什么?那些妖魔鬼怪究竟源自何方?这是一个充斥着道法,佛法,妖术,魔功与斗气的炼狱世界。这里处处充满着危险,西荒噬人兽,南漠紫金犬,东海巨鲢,北冥鲲鹏妖。“仙侠神佛,妖魔鬼怪,一切对我而言都只是虚无缥缈。唯有你才是我的真爱!”
  • 史玉柱的坎

    史玉柱的坎

    坎坷、困境,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过,史玉柱所经历的坎坷之多、困境之险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他以4000元的投资,在短短4个月就赚回100万,又因巨人大厦资金匮乏而在一夜之间从中国首富沦落为负债2亿多的中国“首负”。即便这样,史玉柱并未气馁,而是举债进攻保健品市场,黄金搭档一炮而红,而他马不停蹄地进军网游领域的举动更是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史玉柱,他曾被无数创业者誉为创业天才,是许多企业家眼里引以为戒的失败者,更是众人眼里的“逆袭英雄”。他抛开“负翁”的阴影,再次创业,抢占保健业市场、进军网游领域,成为身价百亿的商业奇才。他这一路走来,到底经历了哪些辛酸、坎坷,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
  • 异界之三宫六院

    异界之三宫六院

    男儿当如龙战天,身怀天地造化功,手握逆天神奇技;男儿当如龙战天,三宫六院美女众,奇人异士为我用;男儿当如龙战天,脚踏神魔惊风云,唯我独尊霸三界!
  • 萌龙记

    萌龙记

    艾琳眯了眯眼,想了想自己路痴的本质,摸摸自己的魔兽小银,最终毅然决然的,晃晃悠悠的,跟上了冒险队的脚步,随之展开了踏遍整个大陆的旅程。腥臭的食人花,崩塌的试练场,古旧的神迹,奔腾的雪……以生命为代价的魔法阵,绚烂的闪耀在雪山的顶峰。当血红的花朵在雪地上开放,鲛人之泪恍然坠下。开始的,还有两人之间的一切。当召唤阵亮起,一切凝固,不变的还是那个少女的睡颜。
  •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

    一位作者的言语,让人触动心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
  •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简史》讲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爱美的民族。所以,从远古开始,礼和乐就被提到很高的地位。孔子教学生的六种教材——《诗》《书》《礼》《易》《乐》《春秋》中,有《礼》和《乐》;孔子教学生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和乐居于前两位。目中的重要性。古人说“礼别异,乐和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别尊卑,序长幼的。也就是通过礼的规定,来制定一种社会赖以稳定的等级秩序。而“乐”,则是求得一种没有尊卑长幼之分的平等与融合,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孔子就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过于礼。”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2册)(选题报告1)

    最受读者喜爱的散文(2册)(选题报告1)

    散文能带给读者美的图画、美的情景、美的享受、美的追求、美的憧憬;散文能陶冶情操,能启人哲思,发人深省;散文能抚慰受伤的心灵,给人欢乐、温暖和爱。本书所选作品有的精练优美,有的朴素自然,有的音节铿锵,有的情感浓郁,有的长于抒情,也有的侧重于叙事。读者在品位这些优美的文字时,既可以欣赏到这些名家们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又可以领悟到作者真实的精神世界;既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和鉴赏水平,又能够培养和陶冶自己的艺术情操。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思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冷色宫颜

    冷色宫颜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爱与恨,而是彼此擦肩而过并相忘于江湖。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爱与恨,想与念,又岂非是朝朝暮暮。当皇权受阻,城池危急,年轻的君主面临手足残杀的无情皇兄,孤弱的千金对抗皇权至上的冷酷王爷。两个年轻的男子,虽有血脉相连,但彼此却反目成仇。一个是佛前修行千年的青莲;一个是广寒宫里不朽的月桂,在爱与恨,情与欲的纠葛下,上天似乎都早已做了安排,颜家有此女,名潇字如玉。这一世的恩怨情仇到底该怎么化解呢?他说:你想要的我都会给你,包括我的命,哪怕丢了江山我也不想失去你。他说:只要你一句话,王妃就是你的。他说:你如果跟我走,从此天涯海角;倘若你敢伤害我皇兄,我定亲手杀了你。
  • 水目阏

    水目阏

    首部同名短篇集。记载一段不弃不离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