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北京,戊戌政变发生,皇城血流成河,谭嗣同等六君子同时遭到捕杀。中国广东大乱,沿海沿江匪盗泛滥,呈愈剿愈烈的态势。
在清王朝议事殿内,慈禧太后和众大臣在朝廷商议如何荡平海匪,一些地方官员在这时被指为“纵盗殃民”,大臣噤若寒蝉,诚惶诚恐。
这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举荐广东钱局提调李准剿匪,获清廷批准,全然不知情的李准被提升为广东统巡,领兵剿匪。
李准,四川邻水人,出身官宦世家,在家乡中过举,后到广西,在巡抚手下做过几年幕僚。后去广州,曾经两广总督张树声保荐任副将,李准主持剿匪后,因镇压起义有功于1905年5月升任广东水师提督,加三品顶戴。兼任闽粤、南奥镇总兵。李准由此也成为革命党在广东第一号暗杀对象,几次险遇暗杀,一次暗杀认错人,广州将军孚琦被刺死,李准侥幸逃过一劫。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李准在广东响应起兵,迎胡汉民任广东都督,对广东光复起了重大作用。
李准作为广东水师提督,在其任内曾做了一件大事,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发生着作用,这件大事即代表清廷海巡南海。
1936年的秋天,65岁李准在天津租界内马场道寓所辞世,其所剩不多的家产均由其妻房及子女继承并分掉。李准的古版藏书千余册及信札十几厚本《李准日记》被出售,全套《李准日记》被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的林姓中校以40元大洋购下。林中校是福建人,而《李准日记》中李准率广东水师巡弋南海记录,及李准所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也是后来证明中国南海主权的有力证据。
1909年,距1912年清帝国的灭亡也就3年时间,这一年5月的一天,在中国南海湛蓝的海面上,出现一支由清朝三艘军舰组成的小型舰队,乘风破浪,向南沙群岛驶去。船帆上飘扬着大清黄龙旗,水兵们全副武装,训练有素。这三艘军舰分别为伏波号、琛航号、振威号。
在当时,多数现在有争议的南海岛屿在当时都是荒岛或礁石,南海诸国在当时还没独立,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为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殖民地。
据清朝《海国见闻录》,清朝初年,中国沿海各散落岛屿已经命名,即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等。[4]
这次李准率广东水师奉命巡海,主要是在西沙群岛立碑和升旗,重申主权。
当时清朝主要的力量都集中于北洋海军的建设,广东水师只能依靠地方自筹经费来发展,因而实力是四支水师中最弱的。原本广东水师有过三艘主力巡洋舰,广甲、广乙、广丙,但1894年前被调往北洋会操,并于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之后,广东水师便再没购置过大型的军舰。
当李准准备出海时,军中竟难找到一艘可以远洋出巡的舰艇,几经挑选,选出了福建船政局建造的几艘战舰组成舰队。伏波号炮舰排水量1258吨,航速10节,装炮7门。振威号武装运兵船排水量572吨,航速9节,装备6门炮。琛航号运输舰排水量1358吨,航速10节,装炮8门,各舰备足弹药。
1884年8月23日,曾爆发了中法战争马江之役,伏波号和振威号都曾受重创,琛航号负伤搁浅,这几艘舰经过修理后,都转给广东水师。
巡海时,舰上配备了淡水和食品,有官兵170多人,李准不时以长筒望远镜注视海面。
广东水师舰队在这次南海巡视中,经受了不少考验。琛航号舰曾在西沙群岛永兴岛以南37海里处触礁,底层船舱进水。
茫茫南海,一场风暴瞬间就可能成为吞噬舰船的大灾难。这天刚好大雨,天色昏暗,能见度很低,海里藏有一处暗礁,凸出部是一个尖角,导致触礁。各舰管带及水兵以准备好的拌以桐油的椰壳丝絮、软木块等填充物堵漏,其他两艘军舰固定住琛航号后部,经过几小时抢修,漏洞被堵住,舱内积水排出。
在1909年这次巡海视察中,李准给西沙群岛的15个岛命名。舰队巡海经过的第一个岛屿是西沙群岛中的伏波岛。李准发现,岛上的珊瑚石上刻有文字,经随行的德国人辨析,约在1880年代德国人来此岛所刻的德国文字。岛上有石室一所,宽约八九尺,四围以珊瑚石砌成,屋顶盖以极大的蛤壳两片。显然已有德国人来此考察过。
李准指挥工匠在珊瑚石上刻下“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阅至此”的字样,并将此岛命名为“伏波岛”,刻石立碑为记。随后又命令木匠制作木架,建造房屋,并在房屋一侧竖起五丈余的白色桅杆,上挂大清黄龙国旗。李准将所带山羊水牛雌雄各数头留在岛上,便离开伏波岛,向着下一处岛屿开行。每到一处,李准先是给岛屿命名,然后勒石竖桅,挂旗为念。
这是一段惊险的旅程。《李准日记》曾记载一个场景,一天,舰队途经一个方圆亩许的小岛,岛礁浅滩周围黑压压地挤动着成千上万只海龟……岛上也满是海龟,至少有数百只,层层叠叠,相互攀援,如同叠罗汉。最高达到十余米,因为堆得很高,龟丘轰然倒下,过一会儿,海龟们又争先恐后地向岛礁中心聚集。
《李准日记》记载,中途还路过一个岛,长不过六七里,走不了多久,即能环岛走一圈。岛上没有大树,遍布一种既不像草又不像木的植物,高超过三米,大的能合抱,枝叶横张,在林中可躲避阳光,地上是深黑色的沙土,主要由千百年鸟粪堆积而成。岛上没有猛兽虫蛇,一种灰黑色的大鸟有数千只,大的鸟与人一般高,长嘴,见人不怕,能与人争斗,专啄人的眼睛。聚集在沙滩上,用击以枪打也不见飞,以为没打中,前往查看,已击倒三十几只鸟。士兵去驱赶时鸟群才飞开……
李准这次巡海抵达南沙群岛,最远到了曾母暗沙附近。由于风浪高达10尺以上,舰船无法靠近。为保全舰船,只好返航。虽然是险象丛生,但没有损失。巡视回来后,李准著《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奏请朝廷开发西沙。
这些巡海也是两百多年来清朝海军向着远洋海域的第一次主动出击。
清朝水师虽然曾巡视南海,也未能驻守。当时,南中国海上列强环伺,法国、英国、日本等国虎视眈眈,日本浪人赖茨一郎曾在东沙一个岛上建房,造船等,后被广东水师拘押,遣送出境。而统治安南(越南)的法国看上了中国的西沙、南沙的几个主要岛屿,法国驻安南总督茹尔内向清政府发出照会,称那些岛上早在百余年前就有安南嘉隆王朝派员立下的界碑,是安南领土。而清朝雍正初年的《神州海域志》等史书记载,早在明朝初年,那些岛上已由明军水师勒石刻碑,立下疆界。[5]
李准巡视南海,确立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1921年8月22日,法国内阁总理兼外长白里安在西沙群岛问题上承认:“由于中国政府自1909年已确立自己的主权(指李准巡视西沙群岛),我们现在对这些岛屿提出要求是不可能的。”为纪念李准所建功绩,现西沙群岛内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准滩。
1911年,广东省政府将南海诸岛划归崖县管辖。1930年代,南海诸岛相继被法国、日本占据,野蛮地插上国旗,视为本国领土。民国政府曾于1935年出版《中国南海岛屿图》,声明主权,但当时国势不支,没有实际驱逐入侵国家。
早在1919年,在《太平洋问题序》中,孙中山就曾提出:“何谓太平洋问题?即世界之海权问题也。海权之竞争,自地中海而移入大西洋,今则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矣!”“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但直到1925年孙中山病逝,中国的门户权依然是他最担忧的问题:“中国之海军,合全国之大小战舰,不能过百只,设不幸有外侮,则中国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