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自1948年独立以来一直为********与冲突所困,民族问题延续至今,现缅甸的边缘地区的七个邦,基本是围绕在缅甸本部周围的边境地区。有一个邦“孟邦”正好卡在伊诺瓦底江流域六个省,与马来半岛北部那个突出部之间。孟人是缅甸本部最早的土著民族,在缅族的地缘扩张下,130万孟人只剩下西南角的一点狭长空间。孟人也像其他的邦那样拥有自己的武装,但从地缘和实力的角度来看,并不具有优势。
缅甸本部占据了缅甸最为肥沃的土地,及伸入马来半岛突出部的出海口,而其他的邦大多数者处于山地高原地区,生存环境远不如在冲积平原上的缅族。
缅甸东南部的克伦邦,面积3.03万平方公里,人口143万,主要民族为克伦族,克伦族是缅甸第二大民族,人口为370多万人。克伦民族自称为华裔,来自云南大理洱海地区,传统民族感情亲华。据历史学家研究,克伦族与缅族都是从中国西北的羌族群落中南迁的,属蒙古人种,克伦族进入缅甸的时间比缅族还要早一些,约于公元1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蒲甘王朝末期,克伦族曾在东吁立国,后被掸族征服。克伦族在历史上多次受到过缅族、掸族、孟族的征讨,彼此结怨。1825年,当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时,英国便利用这种结怨,诱使克伦族带领英军进攻缅军,占领下缅甸,使克钦族与缅族之间的怨恨进一步加深。1942年,日本也利用这种矛盾制造缅族和克伦族之间的冲突。1947年,克伦族组建了克伦自卫军。1948年7月,克伦自卫军在直通发动武装起义,控制了半个缅甸。之后又被缅政府军收复,退守到缅甸东南一带。1951年建立了克伦自治邦。现在,克伦民族联盟仍与缅甸政府作战,是缅甸16股反政府武装的一支。克伦民族联盟主要活动在缅甸东南部的缅泰边境地区,直接控制区约2万平方公里,其游击区约占缅甸三分之一国土,控制区人口百万人以上。总兵力约两万人,总部设在缅泰边境的木沙若达。
与中国接壤的有两个邦,分别是克钦邦与掸邦。克钦邦位于缅甸联邦北部和东北部,北部与的中国西藏相邻,东北部与中国的云南省毗连,克钦邦面积8.9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3%,由18个镇区组成。全邦人口约90万人。以克钦族为主体民族,约36万。邦内还杂居有各少数民族,还有数万华侨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侨民。
英国殖民缅甸期间,英国对缅甸采取“七邦七省”分治政策,有意把一些军政要职逐步让给克伦、克钦和佤族等少数民族,使各族相互敌对。克钦等缅甸少数民族中的大部分人也抛弃了原来传统的信仰,改信基督教,与英国人合作起来对付缅族人,种下了民族怨恨的种子。
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境内的克钦族、傈僳族与中国西南境内的数十万景颇族、傈僳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交往频繁,通婚、互市。克钦族人极善于在山区行动,克钦独立军组建于1961年2月5日,是缅甸国内老牌少数民族武装,当地人多称其为“山兵”。1994年2月24日达成与缅政府的停火协议,缅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第二特区”,其辖区为位于缅甸克钦邦东北部,克钦独立军是缅甸民族地方武装中力量较大的一支,拥有大约两三万人的兵力。
克钦邦61.34%为山区,除了克钦独立军掌握的“第二特区”,克钦邦还有克钦新民主军控制的“第一特区”。其第一特区在历史上就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恩梅开江为景颇族的发源地。在中国元、明、清三朝曾为中国属地,第一特区为原缅共101军区,是缅共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军区,成员基本上为克钦族。这个军区实际上只相当于一个旅级单位,总部设在中国腾冲境外的板瓦。司令丁英与副司令泽龙,原来均是克钦独立军的连长。1969年先后率部投奔缅共,后退出缅共,成立了“新民主独立军”。克钦族的武装辖地,资源十分丰富,缅甸这个贫穷国度最为珍贵的两项宝藏就是“玉石”和“柚木”,而这两项宝藏基本上全部集中在景颇人武装的辖地。碧绿的翡翠宝玉和金红的百年柚木,自古以来在中国都属于珍贵之物,于是在对中国颇为友好的“克钦族”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大批生性冒险敢作敢为的福建客商都蜂拥到了缅甸开矿和伐木。
掸邦“掸邦”的“掸”就是掸族的意思,掸族与中国的傣族同源。“掸邦”就是傣族地区的意思。掸邦位于缅甸联邦东部,面积15.83万平方公里,约占缅甸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缅甸14个省、邦中最大的一个。有人口372万人,52个镇区组成。掸邦东邻老挝,东南接泰国,从北向南与中国云南省接壤,有长达2000公里的边界线。地位重要。
掸邦分为北掸邦和东掸邦两部分。北掸邦首府设于腊戌,是缅北和掸邦重镇,扼中缅交通要冲,离曼德勒282公里,距中国畹町市183公里。东掸邦首府设于景栋,位于缅、中、泰、老四国交界地区。
在英国占领缅甸前,掸邦实行土司制度,由各土司进行统治。土司每年都向缅甸国王进贡。国王实际并不控制其施政情况。1885年英国占领缅甸后宣布掸邦为落后地区,把掸邦与缅甸本部分治。英国又依照掸邦辖区的大小,把土司分为三等,当时全掸邦共有35个土邦,各自相对独立。
1948年缅甸独立后,掸邦仍保持了土司制度。1952年秋,缅甸军政府以驱逐中国国民党残军为名占领了大部分掸邦地区,强使掸邦政府主席、孟密大土司规劝各土司放弃权力。掸族自称泰人,有近250万人,人口仅次于缅族和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掸族中的62%居住在掸邦,他们是掸邦的主体民族。由于掸族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数目字和许多用语与云南方言及闽粤方言接近。掸语通用于整个掸邦和缅北地区,与中国的傣族语言相通。
掸邦地区第一、二、四特区是几个聚集着华人后裔的华人特区。境内汉族多为明清时代移民,明朝灭亡之际,明朝的一些官员和百姓追随永历皇帝朱由榔(桂王)从广西贵州和云南一路逃亡最后流落到掸邦,之后还有抗日战争后期进入掸邦的中国远征军和百姓等。[24]
果敢是掸邦的第一特区,在缅北萨尔温江东岸,全境面积约5100余平方公里,全称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该地区人口90%以上为汉族血统,约十余万人,与中国云南省接壤,中缅国界线长达250公里。17世纪中叶,南明政权明昭宗向西南方败退,许多汉人随明军移入云南和今日的上缅甸区域,而没有回到家乡。从清朝初期开始,果敢地区汉族增多,其中有一户杨姓人家迁入了科干山,成为地方势力,并效仿附近土司的做法,统治当地的少数民族。1840年,杨国华因为捍卫中国边防有功,受封为世袭果敢县令,成为中国认可的汉人土司政权,保持世袭领导权近150年。很长一段时期,果敢的杨氏土司同时向中国以及木邦进贡。1886年,英国吞并缅甸贡榜王朝,同时将缅甸北方臣服于缅甸的土司也纳入英属印度。英国与中国清朝签订条约,界定了中缅两国边境传统上没有稳定归属的土司,一些被分为中国所有,一些则属于英属缅甸。经过多年谈判,1897年《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果敢被划入英属印度的范围。1959年,果敢最后一任土司于被缅甸所废除。在果敢通行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同时流通缅元以及人民币。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也是云南临沧区号,电力由南方电网通过云南电网向老街变电站输送,当地“果敢族”即是缅甸的汉族。果敢被金三角人称为是中缅边境的“小澳门”。在果敢街上,赌博场所随处可见。大街小巷经常是彩乐阵阵,鞭炮劈啪,一家接一家的赌场开张。
为结束内战,果敢地方武装于1989年与缅甸联邦签订停战协议,承认缅甸的主权国地位,但实现高度自治,拥有独立武装,其实际控制者为彭家声(祖籍四川),控制区域面积约为2700平方公里。2009年8月,缅甸政府军与果敢特区爆发激战,在长达数日的交火中,曾经的“果敢王”彭家声不敌,以失败告终,山上留下许多尸体后,彭家声就此下落不明。在中国政府声明不干涉缅甸内政后,这块本来高度自治的边境飞地,因为这场战乱失去了往日的方向,秩序与安宁的回归也远未出现在目力可及之处。
佤邦,即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在世界地图上并没有标出来,但在这个地球上,它确实奇特地存在着。它是缅甸乃至东南亚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佤邦联合军的控制区,处于世人所称的“金三角”腹地,是毗邻中国、泰国和老挝的自治特区,由南北两块地盘组成。北面地区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万。南面地区与泰国接壤,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万。佤邦也是“金三角”地区最大的罂粟、鸦片、****和******的产销地。金三角过去的主人“坤沙”(张奇夫)也正是活动于此。“坤沙”的父亲是汉族人,母亲是掸族人。坤沙这个名字则是他在年轻时候到泰国闯荡所取的假名。1993年,坤沙公开宣布成立掸邦共和国,自任总统。但内部开始走向瓦解,后被迫卸下“国家主席”和“军队总司令”的头衔。1995年,部队出现分裂,佤联军集结1万余人部队,在泰缅边境摆开决战架势,同时政府军3个作战师也做好进攻准备。后坤沙于1996年1月5日投降,率领麾下将士举行缴枪仪式,然后登上直升机,飞往仰光。坤沙的旧部继续占领缅甸北部,但是已经不再进行毒品交易。
佤邦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土司管辖的领土,但多数时期为分散在各地的众多头人部落,未有统一的政权出现。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区脱离原土司控制,比较知名的有葫芦、莽冷。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与英属缅甸并立,有过佤邦(WaState)这一名称。从地理上讲,佤邦远离缅甸联邦政府,使政府对这一地区的行政管理权失控。从1948年开始,佤邦各族被国民党领导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后出现了四家游击队后开始削弱了国民党的势力。1969年缅共利用佤邦地区是联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区,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脱离了缅共的领导,当年的5月份与缅甸联邦政府达成停火协议。佤邦联合军正规部队总数约3万人左右,总部设在邦康,在南方的泰缅边境还设有一个军区叫做佤联军171军区。
缅甸掸邦第四特区即原缅共“八一五”军区。是一个极为袖珍的“割据之地”。不仅人口在几支地方民族武装中最少,地理面积也是相对最小。于1989年4月19日宣告脱离缅共领导,率部成立了“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军政委员会”,下设“军事委员会”和“地方行政管理委员会”。“八一五”军区司令林明贤任“主席”和同盟军“司令”。原“八一五”的683、768旅被改编为369、911师,兵力3000余人。至1996年底,“第四特区”控制区总面积为4952平方公里,有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16127户,辖区内人口74022人。“第四特区”在数支割据武装中,地盘如弹丸。又处于“夹缝”之中。
四.1500年前后的东南亚拼图,领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