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在威尼斯码头,有三个威尼斯人从一艘不大的带桨帆船上走了下来,上了岸。他们由于在海上长期漂流,在陆地上走路摇摇晃晃。他们脚穿高至膝盖的脏皮靴,身穿绸面皮袍,缎带紧系腰间.绸面的质地一看就是贵重的料子,但已经脏破不堪,这些袍子是蒙古式的,下摆只长及膝,前胸用一排圆形铜纽扣扣住,这三人从神态到口音都说不出来地带有鞑靼味儿,当他们重敲自己故宅之门的时候,威尼斯的狗吠个不停……
他们把威尼斯方言都忘光了。他们一回到家,就脱去这些破袍子,换上拖曳到地面的威尼斯式长袍,接着撕开蒙古袍,那些藏在衣缝里难以记数的翡翠、红宝石、红玉、蓝宝石等价值连城的珍宝不断地落到地上,光闪夺目,滚来滚去……
这段文字是欧洲最流行的一个《马可.波罗行记》版本,赖麦锡译本中对东方的描述。在《马可.波罗游记》诞生后的两个世纪里,它是一部传奇。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认为,去东方就意味着获得大量财富,忽必烈汗拥有广大的领土和众多的妻子,那里宫殿金碧辉煌,财富数不胜数,因为说什么都以百万计,马可.波罗赢得了“百万先生”的戏称。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个由120多个岛屿组成的城市,数以百计的桥梁把它们连成一片。运河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大小建筑群之间。马可.波罗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病故。这时他从未谋面的父亲尼可罗和叔叔马飞阿正在东方做生意。当他们父子相逢的时候,马可.波罗已经十五岁了。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这一走便是二十五年,关于这些年的经历,马可.波罗已在他的行记里都有记录。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再从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乘船直驶中国。途中遇到强盗,只好从霍尔木兹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他们自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进入中国新疆,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敦煌,穿过河西走廊,到达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威尼斯已经过了四个寒暑。 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引起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关注,留他们在元朝做官任职,17年后的1292年春,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威尼斯,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马可.波罗回家住了三年,1298年,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与******两个地方,因为商业冲突爆发战争。波罗一家拥有一艘战船,及船员250人,其中有50个持驽士兵,及水手杂役等。马可.波罗家的战船理所当然地加入了威尼斯的兵船队。在亚德里亚海面上与******兵船队激战。战争结果是******人获胜,马可.波罗及其战友七千余人都成了俘虏。威尼斯兵船队的总指挥战败投海自杀,而马可.波罗则被关进了******的监狱。在狱中马克波罗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用法语写在羊皮纸上的《马可.波罗行记》,当时名为《东方见闻录》。
在十五世纪前,欧洲相对比较孤立和封闭,除了阿拉伯商人带来的东方的讯息,欧洲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大多来自神话和幻想。因此14世纪初出版的《马可.波罗行记》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书中马可.波罗记述了中国、印度、日本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道路和桥梁,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东西完全超过了当时欧洲人的认知,他们不相信基督教文明之外的世界有这样高的文明。当马可.波罗临终时,他的亲友认为他生前一定撒了弥天大谎,死后进不了天堂,于是动员马可.波罗向真主忏悔,以“解救他的灵魂”,但马可.波罗坚决拒绝。他郑重声明 “我所写下的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到后来,《马可.波罗行记》的真实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承认。
15世纪临近中叶之际,在佛罗伦萨召开了一次宗教大会。来自不同教派的宗教界人士聚集到一起,谈论世界各地的消息。佛罗伦萨的星相学家托斯卡内里提到自己刚刚得到一幅地图,上面有一条神秘的北方航路,传说沿着这条航路可以直抵大汗的国土,即马可.波罗所说的契丹与蛮子国,汗八里和行在城。他给葡萄牙国王寄去了一张海图和一封信。在信中他认为从里斯本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达繁荣富庶的行在城(杭州)。
据说,那里的海岛上只有商人居住。贩运的商品种类繁多,似乎是世界的总和之数,但比起刺桐一个港口,还远远不如。每年从这些岛屿都有几百艘大船往刺桐运送胡椒,运输其他商品的船只还不计在内。那里人多富有,邦国、省区,城邑之多不计其数。这些岛国都臣属大汗……
葡萄牙国王没有把这书信和海图当回事,毕竟在那个时代,想像地球是圆的,一直向西就能到达东方近乎疯狂;况且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也没人把那位马可.波罗的“百万传奇”当作现实。几十年后的一天,一位名叫克利斯托夫.哥伦布的人在国王的图书馆里看到了航海图和托斯卡内里的这封信,他决心远航东方,把马可.波罗的大汗传奇变成一个可以带来巨大财富的物质现实,“通过交换,或者通过征服,取得黄金、珍珠和香料”。
1492年,哥伦布带着西班牙国王写给北中国的大汗、南中国的领主和日本、印度君主的国书开始了首次西航。当然,他的随身行李里,少不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
马克.波罗对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城的描述,让欧洲人觉得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式”的城市。“自强安城发足,骑行三日,经行一美丽地域,沿途见有环墙之城村甚重众,由是抵极名贵之行在城。行在云者,法兰西语犹言‘天城’……此城尚有出走的蛮子国王之宫殿,内有世界最美丽而最堪娱乐之园囿,世界良果充满其中,并有喷泉及湖沼,湖中充满鱼类。中央有最壮丽之宫室,计有大而美之殿二十所,其中最大者,多人可以会食。全饰以金,其天花板及四壁,除金色外无他色,灿烂华丽,至堪娱目”。
13世纪的杭州城人口已逾百万,当时世界上中国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巴格达,规模不到五十万,而威尼斯只有10万人口,已经是欧洲最繁华之城,直到14世纪,伦敦也只有4万人,巴黎有6万人。
航海家达.伽马生于葡萄牙锡尼什,卒于印度科钦。青年时代参加过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战争,后到葡宫廷任职。1497年7月8日,37岁达.伽马和他的170名船员走过里斯本街道,开始了航海探险。在好望角,达.伽马船队越过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立下的标志,进入了欧洲人从没到过的海洋。船队进入到东非的索法拉港和莫桑比克,他才真正意识到他们已经绕过了非洲之角进入印度洋。
1497年的圣诞节,达.伽马来到南纬3l°地带,附近一条高耸的海岸线面前,达.伽马想起这一天是圣诞节,于是将这一带命名为“纳塔尔”,这也是现南非的纳塔尔省名称由来。继后,达.伽马船队逆着强大的莫桑比克海流北上,巡回于非洲中部赞比西河河口。船队到了肯尼亚港口蒙巴萨一带时,达.伽马看到富丽堂皇的清真寺,船尾尖翘的帆船和粉刷一新的尖塔形房屋。欧洲人被非洲的城邦领主看成是野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