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古代民族具体较实际名称为澳泰,英文名称为Daic。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现在居住在中国南方属于壮侗语系和苗瑶语系的各个民族,在语言或文化上,都与古代的百越族有一定程度的渊源。此外,在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与芒族、甚至属于南岛民族的台湾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密切关联。
根据调查分析,整个百越族群发源于大约三万年前的中国南部沿海(广东汉族并非澳泰族群,广府、客家、潮汕都来自古代中原地区)。大约两万年前,台湾族群的祖先开始从中国沿海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而在大约一万年前,一部分人离开北部湾的中国南部沿海,沿着越南的海岸向南迁徙,一直到达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成为马来族群的祖先。
“百越”也是司马迁对所有南方种群的统称,分布在现华东、华南地区,也叫“百粤”、“诸越”。据中国历史学家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一文,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当时的“于越”,于越是春秋时期之越国的前身,最晚在商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至少曾经北上当周成王的宾客。该国传至勾践的时候,他试着向北扩张,曾经沿着江苏的海岸北上胶州湾。后来,强盛一时的越国日益败落,内乱不已。公元前306年,楚国大败越国,使其大伤元气。越国因此分崩离析,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服服帖帖地向楚国朝贡。这些越国的军民逐步融入当地的族群中去,形成了华东地区的古越族。东周时期,楚国是南方的强国,但是楚国南部边界并未到达如今的南海。据《史记》记载,吴起在楚国变法时,曾使楚国南平百越。这种现象在五岭以南却很少。这表明当时楚国的统治拓展到了如今的湘南地区,但未跨越五岭。而在五岭与海疆之间的广袤土地上,当时生活着大量的渔猎部落,即华南地区的古越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至迟在汉朝初期,百越族已经逐渐形成几个较强盛而明显的部分,即“东瓯”(东海)、“闽越”、“南越”、“西瓯”,以及“雒越”(骆越)。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闽越在今福建省福州一带;南越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西瓯则大概分布在今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及以南地区;骆(雒)越主要分布在现今的越南北部。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后,继而降服了居住在浙江一带的越族,建置会稽郡,接着又继续向南推进。
《淮南子.人间训》中曾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令尉屠睢指挥50万大军,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和闽越;中间2路取南越,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2路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在战争中,秦军第一路进展顺利,分别征服了居住在今温州一带的东瓯和今福建境内的闽越,设置闽中郡。其余4路由于山高路险、河道纵横,行军作战及军粮运输极为困难,加之百越各部的顽强抵抗,秦军伤亡惨重,始终不能获胜,
秦军第三路军由主帅尉屠睢亲自率领,从今长沙宜章南下。尉屠睢军进至今乐昌曲江一带,遭到越人夜袭,尉屠睢战死。根据《淮南子》记载,秦兵“伏尸流血数十万”,迫使秦军“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惶恐不可终日,以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双方一直处于相持对抗的局面。
秦始皇为了解决进攻百越的供应问题,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凿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灵渠,勾通了粮道。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粮道全面开通且粮草充足之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即将商人与囚犯等充军,集中数十万军队,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向百越发动进攻,经过苦战,终于征服了南越和西瓯,秦在这里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3郡。从此,东至海南,北至向户,都划归于秦朝的版图。秦军在这次战争后的部队全部留在两广,从此,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接在一起,这些秦人与越人杂居融合,成为了现在的两广老百姓祖先的一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修了一条通往云南、贵州地区的五尺道,并置吏进行管理,使关中和川、云、贵连成一片。
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又发动瓯骆之战,控制了越南北部地区。秦始皇接着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赵佗到龙川上任后,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的居民至南越,加强汉越融合。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赵佗率军兼并桂林、象郡,统一了岭南地区;并于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南越国的疆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广州市,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改为汉朝的郡县。此后,百越这个名称消失。
[16]占婆,东南亚的古国之一,与扶南(今柬埔寨)一样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国家。领土的范围大概在现在越南的中南部,即汉朝所建的日南郡的大部,占人为蒙古人种南亚类型,与马来人相近。使用占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受孟高棉语影响,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极深,一度信仰婆罗门教。
今日亚洲诸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分布的大致局面,都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的迁移、分化和重组,外来族体与本地族体之间不同形式进行交往(征服或被征服、和平缔约或通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北方游牧民族自北向南的一次次冲击,间接地推动了中原汉族和蒙古人种其他人群向中国南方地区乃至东南亚地区的持续迁移。蒙古人种进入东南亚一带,大概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迁移浪潮。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最初涌入的蒙古人种族群即为南岛语系,开始排挤和同化了当地的大部分土著,逐渐演化成马来族系人群,主要分布于今南洋诸岛菲律宾、印尼和马来半岛。
约公元前1000年时,属南亚语系的孟高棉族系人群进入中南半岛一带。到了中古时期,汉藏语系民族又从亚洲大陆内地大批南下,不少族体进入今云南、广西,譬如今彝族、白族、纳西族等就是由青藏高原迁来的古氐羌人的后裔。与之相近的缅人则沿滇西河流峡谷继续南下,征服孟人、骠人,进占伊洛瓦底江流域,成为今缅甸的主体民族。泰人南下之后,控制湄南河流域,取代了孟人原有的统治地位。位置偏东的越人则降服占人,通过不断向南扩展而逐渐兼并了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形成了现今越南国家的版图格局。
占婆国在中国的史书里面,有三个不同的称呼:东汉末以后称林邑,唐时称环王国,五代以后称占城。东汉时期,林邑的建国,就是从汉朝治下脱离的过程。占人(此时称象林夷)本居日南郡象林县一带,东汉末屡屡反叛,劫掠州县,交州刺史不胜其烦。其中一次在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征交趾兵平叛,结果反而倒戈,形势非常危险,汉朝廷议要调荆、杨、兖、豫四万人征讨,幸亏名臣李固力阻,派人招降,后夏方两任交州刺史,威信极高,占人闻其名而降。时至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象林人区方杀县令自立,为林邑王,林邑最终独立。占婆自一世纪末从东汉政权治下独立后,北与中国各王朝,南与柬埔寨各王国长期交战,并没有落下风。安南(越南)兴起后,占婆在与安南相持几百年后逐渐被蚕食,最终在安南后黎朝圣宗亲征下彻底瓦解,沦为安南的属国,并最终悄无声息的被越南人同化。
[17]越族,正式名称为“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自称“京族”。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越族在中国有百越、百粤之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越族的一支即为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亦称京族。越族形成在中国与越南有各种说法。禹后裔说为传统的观点,一说越族起源于中原少康之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贺循《会稽志》云:“少康,其少子号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显见,这是有史可查的证据。一说越族是夏朝被商消灭后,夏桀和一部分遗民向南迁移的一支。按《尚书》、《史记》记载,商汤和夏桀战于鸣条,桀败,成汤放桀于南巢。南巢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巢县,春秋战国时期在吴国、越国之间。此后,这些夏朝贵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迁至江南,成为越族的先民。一说为楚越同源,细究古代文献,有资料表明楚、越共同渊源于一个芈姓的种族,是一个氏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族。《国语.吴语》中韦昭注曰:“勾践,祝融之后,允常之于,芈姓也。”战国时史官所编的《世本》,则直言:“越为芈姓,与楚同祖。”可见,楚、越族的形成是同源的。从史籍记载看,越族经常与夏人、楚人发生战争,人员对流频繁,因此越族不是纯土著民族。
越人只是当时中原人对居于南方的各族人的统称,他们本身也不统一,因此当时号称百越,可见种类之多。如现在江西省为扬越,岭南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为南越,而福建、浙江中南部为东越。
春秋时期,越人所建立的国家越国曾一度北上中原争霸,但是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消灭了越国,越人分裂成许多部众,那些原来越王的后代各统其众,自为君长,而且为越王之位争斗不止,因部众纷繁,所以号称百越。秦朝时,秦人的势力控制了百越地区,越人地区分别由会稽郡、南海郡、日南郡、象郡所管辖。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勾践的后裔闽君摇和越王无诸参加灭秦战争,后来参加汉军歼灭项羽的垓下之战,刘邦就把无诸封为东越王,而闽君摇封为东海王。另外,原秦军岭南最高统帅任嚣病重之时,把部将南海尉赵佗召来,立他为继任人,命他割岭南自立。任嚣死后,赵佗继任,他派人击杀了日南、象郡等地秦朝官员,派军封五岭的各个关隘,自立为南越皇帝。汉朝建立后,他接受陆贾的建议,去皇帝称号,对汉称臣。
汉武帝时期,南越内乱,国相吕嘉叛乱,杀掉亲汉的南越王。汉军前去平定叛乱,南越国灭亡,汉朝在南越故地设立郡县进行统治。而两越地区,自汉初就相互攻斗不已。后来,东海国实力较弱,常受东越国的侵扰。而会稽郡的长官往往对两越的争斗长期束手无策,最后,东海国受不了,于是东海王上书朝廷,要求内附,经朝廷同意把,东海国全体民众北迁到了江淮一带,东海国自然就消失了。而东越国在失去东海国的对头之后,反心日炽,终于造反,汉武帝派军灭掉了东越,地入会稽郡。从此之后,三越国地区全部由中央治下的郡县来管理。
但是当时越人仍然很多,汉末三国时期,孙吴政权不断其境内的越人就行征讨。当时平原地区的越人基本上已经融入了汉族,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而孙吴所征伐的是山越。孙吴政权每占领山越的一块土地,就对他们进行人口统计,实行与平原汉人一样的编户齐民的管理方式。这样就打乱了原来越人社会结构模式,使得他们渐渐的融入了汉族。到了唐代,只有福建地区仍有少量的山越人,最后他们也融入了汉族。而在此之前的广东地区的南越人则早融入了汉族。虽然大部分越人融入了汉族,但是直至现在仍然有很多民族是当年越人的后裔,如现在瑶族、京族(越南人)、壮族、畲族、侗族等都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如壮族在汉代称为骆越。而目前中国境外民族中,越南人是最大的越人后裔。由于越南北部长期在中国直辖之下,属于交趾郡(现越南河内)所辖,因此汉化程度相当高。
[18]孟人:孟人,又称得楞人,中南半岛的古老民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其先民原居中国长江流域,后南迁至东南亚境内,在今缅甸南部和泰国湄南河流域相继建立过直通王国、堕罗钵底国和罗斛国,并最早信仰小乘佛教。11世纪缅人的蒲甘王朝灭直通王国。15世纪初泰人在湄南河一带的势力日渐强盛,也取代了孟人的地位。孟人现为缅甸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组成孟邦。
[19]大迁徙:美国遗传学家斯宾塞.韦尔斯曾在《出非洲记》一书中提出,欧亚部落发源于一个大约于4万年前出生在伊朗平原或亚洲中南部的男人。黄白人种(欧亚部落)从伊朗高原、中东绕道天山,进入东亚,遂演变成为黄色人种。大约9万年时,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澳大利亚和伊利安以及美拉尼西亚许多岛屿连在一起。棕种人在沿海捕捞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木筏,木筏帮助他们从非洲到印尼半岛,再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等地。这些棕种人到澳洲的时间可能是6万年,在东亚大陆散布开则是4万多年前,被称为早亚洲人。第二波人种通过北非由陆路进入了欧亚大陆。这是所有欧亚人的祖先。不久人种出现分化形成黄白人种,一部分向东迁徙时遇到了天山的障碍,无法进入中国的西北地区,成为中亚人和部分印度人的祖先。一部分人约在3至4万年出现在中亚或南西伯利亚,并移民进入了美洲,另一支继续沿着喜马拉雅山南麓向东、向北迁徙,绕过中南半岛进入中国,他们是从东非来到东亚的第二波亚洲人:晚亚洲人,也就是黄色人种,他们的扩散速度很快,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穿过南亚次大陆北端,大约3、4万年前到达东南亚地区,在两万年前的玉木冰河盛期,黄种人进入中国,由南往北分布,整个扩张开来。由于棕色人种到达较早,最初到达的黄色人种还没有能力和棕色人种抗争,后来黄种人逐渐与棕色人种争夺地盘,由于黄色人种先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技术和体力都占优势,他们逐渐得以对棕色人种进行屠戮或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