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3700000003

第3章 序论 (3)

1868年,一直追随曾国藩创办洋务的丁日昌升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和容闳私交甚好,当初江南制造局的机器设备就是丁日昌向曾国藩力荐容闳去美国采购回来的,因此容闳一得知丁日昌升为朝廷重要命官,便立即向他陈述中国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容闳写了"条陈四则",由丁日昌转交给清政府。所谓的"条陈四则",容闳最想表达的是第二条,其余三条"特假以为陪衬"。在这一条中,容闳写道:

政府宜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备人才。派遣之法,初次可先定120名学额以试行之。此百二十人中,又分为四批,按年递派,每年派送30人。留学期限定为15年。学生年龄,须以12至14岁为度。视第一、第二批学生出洋留学著有成效,则以后永定为例,每年派出此数。派出时并须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至学生在外国膳宿入学等事,当另设留学生监督二人以管理之。

但是,一个巡抚在满朝文武中毕竟分量不够,更何况出国留学乃前所未有的破天荒之举,因此丁日昌的建议如同泥牛入海,在朝中没有得到响应。1870年,天津爆发了人民仇教事件,有多名法国传教士遭杀害,曾国藩和丁日昌等被派往天津处理仇教危机。在容闳看来,曾国藩"其识量能力,足以谋中国进化者",恰在此时,容闳被招往天津当事件处理翻译,容闳便利用这个机会,当面向曾国藩再一次提出了选派留学生去西方学习的计划。曾国藩一直不断地亲炙洋人的嚣张气焰,深谙先进的科技知识对于改造落后中国的重要性,于是答应将容闳的请求上奏朝廷。1871年,曾国藩向朝廷上奏《拟选聪颖子弟出洋习艺疏》(又称《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摺》):"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曾国藩为清廷台柱重臣,因此他的恳请很快得到了同治皇帝的回应,朝廷"着照所请",承诺为留学生出所需资金,还特别制订了《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任命陈兰彬为留美学生监督,容闳为留美学生副监督。中国的留学大业是容闳发起的,但是曾国藩也与有力焉。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把西方叫做泰西,西方把中国叫做远东。泰西和远东实际上代表了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历史地说,西方看东方也好,东方看西方也好,都曾经是遥遥相隔的天涯一角,来自彼地的种种传说中既包含着可靠的真知,也包含着离奇的臆想。"撇开外国对中国的印象和了解不说,就我们对西方的认识而言,当时确实如同雾里看花,不甚了然。由于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传统历来安土重迁,不愿轻易背井离乡,再加上对外面的世界很隔膜,特别是对近代侵华外敌恶劣而恐怖的印象自明代以降,中国人已经宏放不再,对域外多有恐怖的想象。例如在明代的许多史书和笔记中都有西人"食小儿"的记载,其中尤以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的记载最为周详和恐怖:"其人好食小儿,然惟国主得食,臣僚以下不能得也。其法以巨镬煎水成沸汤,以铁笼盛小儿,置之镬上,蒸之出汗。

汗尽,乃取出,用铁刷刷去苦皮。其儿犹活,乃杀而剖其腹,蒸食之。"又如,1870年,天津爆发了仇教事件,究其原委,是因为当时中国人认为外国传教士收养中国弃儿,"藏至医院及教堂中,将其双目挖去,以配药剂,或则作为祭祀之贡献品"。另外,鲁迅在《论照相之类》一文中说,在S城"常常旁听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谈论洋鬼子挖眼睛。曾有一个女人,原在洋鬼子家里佣工,后来出来了,据说她所以出来的原因,就因为亲见一坛盐渍的眼睛,小鲫鱼似的一层一层积叠着,快要和坛沿齐平了。她为远避危险起见,所以赶紧走"。不仅如此,洋鬼子还挖心肝,"熬成油,点了灯,向地下各处去照去。人心总是贪财的,所以照到埋着宝贝的地方,火头便弯下去了。他们当即掘开来,取了宝贝去,所以洋鬼子都这样的有钱"。此外,"还以罐头牛肉当作洋鬼子所杀的中国孩子的肉看"。

而丰子恺在《儿童画》一文中说,"据我所见,最近乡村废寺的败壁上,已有飞机的出现了。其形好似一种巨大的怪鸟,互相争斗着。最初我尚不识其为飞机。数见之后,稍稍认识。后来听了一个村婆的话:'洋鬼子在那里煎出小孩子的油来造飞机,所以它有眼睛,会飞。'方始恍然,儿童把飞机画成这般的姿态,不是无因的。"

中国人对于洋人恐怖的想象,由此可见一斑。,当时很少有人愿意送孩子出洋求学。因为无知,再加上恐怖的想象,在当时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送子弟出洋留学无异于流放和赴死,所以当时偌大的中国竟然难以选到《浦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所保证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的30名幼童。

除了对域外的恐怖想象使许多人止步不前外,当时中国"体面"之人仍对出洋留学抱着鄙夷不屑的态度。"中国不尚西学,今此幼童越数万里而往肄业,弗乃下乔木而入幽谷欤?"这是当时许多中国人的想法。所以从一开始,容闳的招生计划就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在中国北方根本就招不到人,他不得不转到广州、香港和澳门招收年幼的男孩,因为那些地方对外国人了解相对要多些,怀疑相应要少些,而且有些孩子幼年时期已经在教会学校接触过英语。从地域上考察,在第一批30名留美学生中,24名是广东本地人,1名是在广东出生的安徽人,3名来自上海,1名来自福建,仅有1名来自山东。从家庭情况看,这些人大都为"贫贱小户子弟",或者是"得风气之先"的律师、翻译与买办家庭,他们与洋人有所接触,不至于一无所知,谈"洋"色变。

也许正是这种"合力",使得他们成为了敢于"吃螃蟹"的第一批中国人。但在当时的观念中,留学无疑是冒险之举,所以他们的家长还必须与朝廷签订"具结"。所谓"具结",指的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相当于当今书面形式的保证书。例如,当时詹天佑的父亲就是这样写的: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阮芳纪、左步青、长鸣九等编。

当时出洋留学,在人们的想象中需要冒九死一生的风险,与流放无异。就是在这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气氛中,1872年8月12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官派留美幼童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邮轮,前往遥远而陌生的美国,开始了异域求学的旅程。这30名学童,梳着辫子,穿着朝廷"以数千金为之"的长袍马褂,在抵达美国之后,被安排住在普通的美国人家庭中。只是学习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说是"可兼尽西人之长"便"学成回国"。但到底怎样才算是"兼尽"与"学成",却是很含糊的概念。从1872年起,至1875年,中国共派出了四批留美幼童。除了这些留学生的父母外,其实大部分中国人都将他们遗忘了。

关于留美幼童的学习情况,清廷官员也有记载。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了一个世界博览会,一名叫李圭的清廷宁波海关官员赴美参加博览会后,将留学生的情况一一作了记载:"甘那的格省哈佛图书馆,我国幼童课程窗稿亦在列。尝见其绘画、地图、算法、人物、花木,皆有规格。所著汉文策论,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序》、《美国地土论》、《风俗记》,亦尚通顺。每篇后附洋文数页,西人阅之,皆啧啧称赞。"钟叔河编"走向世界丛书""尝观其寓西人绅士家,颇得群居切磋之乐,彼此若水乳交融,则必相交有成",李圭对此不禁慨叹道:"他年期满学成,体用兼备,翊赞国家,宏图丕烈,斯不负圣朝作人之盛意也!"

然而,1881年,大清帝国要求留美幼童辍学回国的一纸命令到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清廷发现这些中国学子已经完全西方化了。由于域外民主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些学生拒绝向朝廷监督官员和孔子牌位磕头行礼;甚至有人"断发异服",穿上了洋人的服装,并把象征大清国国民标志的辫子剪掉了,觐见中国长官时则用假辫子蒙混过关。当时留学生监督吴子登出于对这种不稳定的身体形式的焦虑,遂诬蔑他们政治上不正确和不合格,要求清廷将留美幼童全数撤回。清廷出于对"以夷变夏"的恐惧,接受了吴子登的请求,结果使中国留学大业中途夭折了。看来,服装和辫子成为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不小的包袱。

留学生中途被撤回,引起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无限感慨。郑观应就认为:留学生被"全数遣回,甚为可惜,既已肄业八九年,算学文理俱佳,应时选择其品学兼优者,分别入大学堂,各习一艺,不过加工四年功夫,必有可观,何至浅尝辄止,贻讥中外,日本肄业英、德、美、俄之学生,至今尚络绎不绝。"长期任清廷驻外使节的黄遵宪则悲愤难禁地写下了《罢美国留学生感赋》:"矧今学兴废,尤关国盛衰。十年教训力,百年富强基。......坐令远大图,坏以意气私。牵牛罚太重,亡羊补恐迟。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目送海舟返,万感心伤悲。"容闳、曾国藩等人筚路蓝缕艰难开辟的留学之路,就这样无果而终了。黄遵宪感叹的"蹉跎一失足,再遣终无期"不幸言中了,在此后不短的一段岁月里,中国的留学事业处于一个萧条期和低落期。

第三节留日--留学大业的转向

中国社会对西学的需要,刺激了留学事业的发展。在派遣留学生赴美之后,又陆续派遣了一些青年学生赴欧留学。但是人数不多,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大。

中国留学事业再次升温,是在甲午战争之后。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不是中国和西方列强博弈,而是和一衣带水的日本对决。结果,作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却完胜泱泱中华。自鸦片战争以来,这堪称是最为惨痛酷烈的事件,一时之间,举国震动。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内含对日本赔款白银贰万万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等不平等条款,不但使中国元气大伤,并且蒙受了奇耻大辱。因为日本在文化上一直师从中国,中国也一直以导师自居,这次战争却让中国颜面尽失,一蹶不振。康有为认为中国这种"听人驱使,听人宰割"的局面,乃"四千年中二十四朝未有之奇变","种族沦亡,奇惨大痛,真有不能言者也"。梁启超也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也许失败的耻辱是中国人最好的良药,没有什么比痛苦的刺激更易于让中国人觉醒。在残酷的民族生存压力下,人们终于意识到时局的严重性、自身的落后性和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康有为甚至提出了"以强敌为师"的口号。一时间,"欧风美雨"成为了时代思潮,民众意识普遍高涨,再次激发了学习西方,特别是学习日本的热潮。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压根儿就不重视日本。这个漂浮在外洋上的孤零零的岛国,一直被中国人看成是自己的政治藩属和文化附庸。而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政治改革。"明治维新"被称为"人类史上的一桩'灵迹'",经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忽然变得异常强大,打败了作为"文化导师"的中国,一跃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日本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是什么原因使日本产生了质的飞跃?日本的崛起有哪些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日本民族有何特点?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中国人把惊异和羡慕的目光转向东方,开始了学习日本、了解日本的历程。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人"师夷长技",在这个时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器物层面,开始进入到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学习,体悟到不可能以旧心理运用新制度,要求人格的健全和觉醒。

同类推荐
  • 陈迹·清欢

    陈迹·清欢

    自古以来,无论是淡酒、清茶、疏梅、幽兰,还是老巷、石桥、山水、花鸟……都如诗般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漫漫长河中,也都出现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各处。无论文人骚客,还是市井小民,都或多或少地沾染着这风雅的趣味。白落梅以其优美典雅的文笔,将这其中的闲情逸致娓娓道来,点缀以诗词典故,向读者铺张开了一卷美好的画轴,其中的风华,读者自知。
  •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本书编入了百余篇精美散文,或细致入微,或深刻感人,如微微泛波的河面上漂流的一叶小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散文将多彩感情、生活小事等方面的描写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闪亮语丝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精美散文之后都有回味和咀嚼,为其中的“精”所吸引,为其中的“美”所折服。"
  • 民间原型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民间原型与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

    本书在神话相对贫弱,民间故事、传说十分富有的汉语言文化背景下,从中国立场出发,把建立在丰富神话谱系基础上的西方“原型理论”与中国经验联系起来,从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发现“原型”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呈现方式,深入地说明了新时期文学与本土民间文化的关系,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变奏

    变奏

    语言在生活中就像是寻求光的一种形式,使暗处闪亮或者使刺目的光变成柔光。诗在我这里,它对生活是一种矫正、一种修补、一种抚慰;同时,生活对诗歌,不仅是装着诗歌原材料的一种器物、一些媒质,也是一种引导、一种启示。我所说的生活既是生活的,又是诗歌的;而诗歌,既是诗歌的,又是生活的。我把这视作生活本身。形式上似乎是一种生活启发另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安慰另一种生活,实际上是两种生活融为一种生活。这就是我说的诗生活。
  • 乡居闲情:文化名家修身录

    乡居闲情:文化名家修身录

    本书选辑了60多位散文名家的作品,包括《喝茶》、《鸟声》、《金鱼》、《谈娱乐》、《芭蕉花》等文章。
热门推荐
  • 剑杀伐

    剑杀伐

    前世他为万剑天,今生我是洛天阳。重生今世,一段热血,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传说。“记住我的名字,我叫洛阳天。”洛天阳是这样向被自己打败的天才说的。于是当洛天阳站在大陆之巅,全大陆都记住了他的名字,因为被他打败的天才都成为了大陆声名赫赫的人物。
  • 驭唐

    驭唐

    治病,最根本的方法莫过于掐死病根,从源头上消灭疾病,所以何玄道穿越了。突厥,阻碍我华夏发展,驭之;高句丽,七百多年的历史,老而不死是为贼,驭之;百济、新罗,高丽棒子的祖先,“韩流”荼毒我华夏,驭之;吐蕃,染指西域,夺我河山,驭之;回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驭之;日本,呵呵,驭之;靺鞨,已入凤喉,焉能不驭之?欧洲,正处于中世纪黑暗时期,来自东方的老子将带给尔等光明!美洲大陆,不不不,她现在叫华夏洲大陆。
  • 废柴重生之极品学生

    废柴重生之极品学生

    上一世他被家族称为有史以来第一废柴...吃喝嫖赌样样俱全..因偷窥武馆馆主夫人洗澡被馆主一掌失手打死。这一世醒来居然发现,自己拥有透视眼,美女总裁,绝色学姐,柔情校花,纯情小萝莉....你们一个也跑不掉哈哈
  • 一生得不到的你

    一生得不到的你

    她只不过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女孩,情感越专一的人到最后会因为面临着无法选择的感情而被唾弃
  • 天坠泪

    天坠泪

    小城轶事,家门不幸。杨立自僻远而来,战魔族,杀诸神,立百纳,号三际八州,谁能多言!我本怀仁布衣,出身低微卑下……
  • 龙神祭

    龙神祭

    以人之躯,染龙之血,是为龙之魔法师!而拥有龙之印者,世为龙之魔法师!
  • 枕边孽情:媚女不准逃

    枕边孽情:媚女不准逃

    性格决定命运,女人的软件要比硬件存活率高几百倍。夜莺在校园里被当做第三者被人推入湖中,不会水性的她就这样她幸运地穿越了,遇到了男主姚天卿,却不知又被卷入一场更大的欺骗和阴谋当中。
  • 品行不良

    品行不良

    一所异能高校卧虎藏龙,主角面临毕业却因为品行不良被开除,祸不单行还查出患了不治绝症,机缘巧合进入少林寺修行,练就绝世神功脱胎换骨,杀回学校复读横行霸道却惊讶的发现这里远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
  •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让老板欣赏的白领秘书

    让老板欣赏的白领秘书

    本书全面解答了秘书工作中各种疑难问题,阐述了秘书的自我角色界定,与老板相处的艺术,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形象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