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特别爱为小事生气的妇人,她知道自己整天没有任何快乐,常这样下去会毁坏自己的健康,并且有可能会提前死亡。于是就去求一位高僧,希望通过谈禅说道的方式来开阔自己的心胸,纠正自己爱生气的坏毛病。没想到高僧却把她领到一座禅房就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
等到她骂累了的时候,高僧心平气和地问她,“你现在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就是来求不生气之道的。”高僧反问:“那你刚才生气干什么?”妇人顿悟高僧的用心良苦,又问:“师傅,气是什么?”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上,不一会儿,茶水就消逝得无踪无影。高僧说:“气是别人吐出而你接口的东西,吞下会反胃,而不接就会消散。”
医学证明,一个人的“百病生于气”,所以千万不要与自己过不去,总去生闷气。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是世上最愚蠢之人。拿自己的过错来惩罚自己,也是世上最愚笨之人。生活中的那些磕磕碰碰,学业上或者工作上的那种你高我低,切不可成为自己爱生闷气的理由。倘若自己总是人小气大,就会变成一个“气鼓包”,并且随时会把自己“炸飞”。因此,千万不要动真气,不要对任何事情都耿耿于怀。
不生闲气心舒畅。气是自己的惹祸根苗,必须谨慎小心,加以提防。怒气伤肝,怨气伤胃,恨气伤肺,傲气伤心,小气伤神,色气伤肾。自己应当加强修养,逐渐养成事事从容、宠辱不惊的良好习惯。莫生气,是预防疾病的方法,自己豁达宽容就能少生气。
爱生气是一种最坏的习惯。大多数的生气多是自找的,对荒唐的生气我们要经常地一笑了之。总为别人的一句不经意的闲话而耿耿于怀;总为别人的一丝随意的笑容而琢磨半天;总为别人的一个无意识的眼神而整夜烦心;总为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而缠绕周身;总为一点不值得费心的人际关系而痛苦万分,这种愚蠢的处世方式和思维方式,常使人陷入“亚健康”的苦海。
在生气之前先笑话自己,在生气之前先反省自己。世间的任何生气常常因人而异,倘若一个人越是在乎琐事,在乎别人的言行,那么各种生气就越接踵而来。我们何必分心于那些荒唐的生气事项呢?!
心胸狭窄的人,经常与生气和烦恼为伴。中医认为:“气大伤肺,怒大伤肝。”气量小的人常常感到不顺心,不顺心则会诱发种种闲气。人们不会忘记“诸葛亮三气周公瑾”,周瑜身为一国都督,却无“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为“既生瑜,何生亮”之气而天亡。人们常说气量小是人生的大敌,可事到临头却为何心胸不够开阔,为人不够豁达呢?
培养自己的气量,学习容忍,学会忍让,就能够去掉生气的烦恼。忍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忍让也是强者的意志。忍让有许多优点:忍让是明察事理的表现;忍让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忍让是宽恕的信号;忍让是智者的明智选择;忍让可以去掉许多烦恼;忍让可以省却很多是非。
适当的宣泄,可以缓解因为生气带来的心理压力。“气”宜疏不宜堵,“气”宜畅不宜抑。自己以物出气,多有运动性宣泄;置换角色,是气顺,多有转移性宣泄;自己淡化烦恼,多有幻想性宣泄;寻找知己倾诉,多有哭泣性宣泄。
感悟人生才有人生的幸福
“气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蠢行,人生苦短,哪有时间去生气呢?”气就是别人吐出来的东西自己吞下去。不生气是一种人生的技能,而用微笑对待生气的办法最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