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哲人名言录》谈到:一个人“童年不宜过顺境,中年不宜过闲境,老年不宜过逆境”。许多人从自己一生的体会中,纷纷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女:“从小的生活过于舒坦顺利,反而不利自己将来的成长。”吃苦耐劳是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石,怕苦懒惰是造成人生失败的根本。苦中有福,苦尽甘来,磨难是金。少年时能够刻苦努力学习,中年时能够忙碌工作,那么老年时就该悠闲享福了。不要在青少年时代就把自己的福分享尽。
孔子劝告天下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少年时若热衷于谈情说爱,则会荒废学业,老来会懊悔的;壮年时若争名争利,则会招来各种灾祸;老年时若以权谋私,则会导致身败名裂。好色、好斗和贪婪是人生的大敌。
有人说:“人生必须要具备五种能力: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知识能力;四是社会交往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只有自己及早拥有这五种能力,那么自己才会有幸福的一生。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锻炼自己的这些能力。
人生最悲伤的事情是:少年时不去好好学习,中年时还不成熟以及陷入贫苦的境地,老年时总是不安心和不快乐。这样的人生不仅是可怕的,而且是十分悲惨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年少时就明白这些简单的人生道理,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人生道路,并且不用去恐惧未来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
少年时一定要肯吃苦,并且要努力学习,打好扎实的人生基础,这样才有自己的幸福一生。先甜后苦式的生活往往苦不堪言,先苦后甜式的生活却是甘之如饴。一个人的福分不是无限的。从小生活在“蜜水泡的糖罐”之中,只会使自己产生时时依赖的思想,导致意志脆弱、自主力差的恶果。幸福只有经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来换取,才是甘美的,才是真实的。现在的“小太阳”、“小皇上”,将来会是“老乞丐”、“弱势人”。明智的人总会感觉自己潜在的危险。
不要惧怕苦难,逆境能够出人才。苦难是自己一生最好的营养。“一个人若没有苦难,说明此人活与不活已经一样”。真正激起人振奋的只有苦难,苦难是一种人生的考验。有人特别能善待苦难,于是能够忍受苦难和超越苦难,最终成为人人羡慕的成功者;有人被苦难折磨得不成人样,于是沦落为苦难的奴隶,最终成为人人讥笑的对象。
人生最大的恶,就是做不孝之子。俗话说,百善孝为大。一个人的孝道不只限于长大以后,赡养父母,使其安度晚年。孝道还在于自己从小开始,注重品行修养以及努力学习。小时能让父母省心,大了能让父母放心,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这是儿女对父母尽的最好孝道。世上做父母最开心的,就是做儿女的有出息,有孝也有忠。有人曾说:“孩子是最大的‘暴君’,他(她)把父母的青春、精力与钱财全部吃光,从不手软,稍有怠慢就会委屈得不得了,一旦长大就远走高飞,不顾父母生死。”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做一个不孝之人。
如果自己能够明白“过分的爱是害不是爱”的人生道理,那么就能够坚决拒绝父母的溺爱。溺爱无疑会让一个人患上不可医治的“癌症”。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照顾过度,保护有余,结果导致自己任性、固执和娇气。于是只爱听好话,不会听坏话,于是只会适应顺境,不会适应逆境。但是,自己认真想一想,当自己走上社会以后,谁会对自己百依百顺呢?千万别“在家一条龙,出外一条虫。”
我们的许多人都想现在就逃避唠叨的父母和逃避严厉的老师,可是自己一旦走上社会以后,就能够完全意识到过去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唠叨的父母和严厉的老师的那种无私的爱呢?在社会上是没有人会唠叨你的,你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家庭和学校可以给你宽容,可以给你喘息的空间,可以给你改正缺点的机会,但是在社会上是没有这种环境的。
一个人若有志气、有作为和有气节,在社会上才能够立得正、站得稳。具有高尚节操的人,能够做到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那样,于是不仅能够得到人们的爱戴,而且还能够得到人们无私的支持,以及人们衷心的拥护,从而可以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不做“空心”人,要做“实心”人,因此,自己必须有努力向上的品格。
做人必须要有骨气。人无倔强之气,终无大业所成。倘若打掉牙,不能光流眼泪,还必须学会和血吞咽下去,这样才有成就伟业的品格。但假如光知道威猛刚强,而不知道柔韧和忍耐,也会导致人生的失败。刚与韧,必须有机结合,这样才会百折不挠。有骨气,别人才会更尊敬自己,所以千万不要做软骨头。
感悟人生才有人生的幸福
一个人越是早感悟人生,那么就越有自己的幸福。假如自己认不清人生的道路,那么肯定会被痛苦、愤怒、麻烦和悔恨所缠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