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华
幽谷拾光
一幅古画可是一大笔财富啊!世上竟有如此之人:面对财富心不动,只想归还画主人!那简陋的居所,那粗茶淡饭的后面,闪耀着一颗多么质朴而伟大的心灵啊!
蛟龙出海
徐一鸣有两大嗜好:一是痴迷字画,一是喜食豆腐。因此,家中便积攒了数十幅历朝历代的名人字画,偶有闲暇,便拣出一幅悬于墙上,沉下心来,品味玩赏一番,生活就平添了几分雅趣和书卷之气。
他对豆腐的偏爱一点也不比字画差,一日三餐顿顿不离豆腐,变着花样吃,百食不厌。这是年轻时给地主打工时养成的习惯。解放后进了城,而且当上了文化局长,大鱼大肉自然不缺,豆腐仍不可少,可见积习难改。因而结识了巷里的豆腐刘。
在家藏名人字画中,徐一鸣最为得意的是明代画家文征明的一幅《兰竹图》,将其视为镇家之宝。每每品赏之前,必先净面洗手,涤去身上世俗之浊气,然后将爱子徐小鸣唤至近前,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从画风画技到寓意题旨,逐一道来。说到高兴处,往住手舞足蹈,唾沫四溅。豆腐刘有时送豆腐碰到这个场面,不由得被徐一鸣专注的神情吸引住,伫立门边肃然聆听,虽然听得云山雾罩,却也其乐陶陶。这一刻,两人之间也就没有了地位上的差距。
后来,赶上了那场“文化大革命”。两次抄家之后,徐家的字画就剩下那幅《兰竹图》。徐一鸣怕它难逃此劫,命徐小鸣请来豆腐刘,把古画郑重托付给他:“这幅画是我家祖传之物,但我怕是保护不了它了,求老哥你代为保存。你是个忠信之人,我信得过你!”
豆腐刘接过画轴,紧紧地抱在怀里说:“放心吧老徐,有俺豆腐刘在,就有你的画在!”
徐一鸣舒了口气,握着豆腐刘的手久久不放。
几天后,徐一鸣被发配到千里之外的兴州农场劳动锻炼。为了照顾丈夫的生活,老伴也随之前往。十二岁的徐小鸣就辗转到了乡下的伯父家。
一晃,三十几年过去,时间推进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在美国经商多年并且事业有成的徐小鸣忽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国内正在举办历代名画巡回展,其中竟然有文征明的那幅《兰竹图》!徐小鸣在经商之余一直研习中国画,对画坛动态十分敏感。为了了却二十几年前在农场去世的父母的遗愿,找回《兰竹图》,徐小鸣决定回国一游。
徐小鸣飞到南京,不想展出在该城业已结束。下一个承办城市是哈尔滨。徐小鸣循踪北上。他已请教过几位老专家,证实这幅古画确系文征明的真迹。
来到哈尔滨,画展已进行了三天,宽敞的展厅里人头攒动,盛况空前。徐小鸣挤在人群中,突然,他觉得眼前一亮,一丛幽兰,几支墨竹,疏疏朗朗,潇洒清新,满眼秀挺孤高之气。徐小鸣心头一震,正是那幅《兰竹图》!徐小鸣完全沉浸在画境之中,不由看得呆了。
画展的主办单位是北京的一家文化发展传播有限公司。
徐小鸣找到公司经理,表达了欲购此画的意向。经理告诉他,这幅画的所有者是个年轻人,可以直接找他洽谈。不过,成功的希望很小。曾有一位港商开出600万港币的天价,可那个年轻人仍然不卖,真让人莫名其妙。
按照经理的指点,徐小鸣在一条小巷深处找到了那家小旅馆。老板娘带他敲开了一个房间。徐小鸣见一对年轻夫妇正坐在茶几前吃饭,茶几上一碟咸菜,两碗白水,几个干馒头。床上放着一大堆零钱。男人咽下一口饭,噎得咕噜一声,喝口水对女人说:“你今天成绩不错,三百个冰淇凌全卖了,比我挣得多。我今天只干了一份小活儿。”
女人很骄傲地笑了笑,使劲儿咬了一口馒头。
“请问,您就是刘冰先生吧?”
男人站起身,打量徐小鸣半晌,“是我是我,先生您有事?”
“我想买您那幅古画,咱们谈谈好吗?”
刘冰脸上显出失望的神色:“你不是找我干活的?不卖不卖!”
徐小鸣诚恳地笑了笑:“你开个价嘛,我想咱们会谈得很愉快。”
刘冰沉默了半晌,叹口气说:“实话告诉你吧,这画不是我的,是老爸生前一个朋友的。老爸去世前,嘱我一定要找到它的主人,让它物归原主。这几年我一直四处打听,可始终没有结果。我到处展览它,也算是做一个寻人广告吧。为了不出差错,我俩到处跟着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了。”
“这是一大笔财富,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笔财富就是您的,可您……”
诗文并茂
如果石头开口
如果石头开口
石头就不再是沉默的中心
它将敞开话语的粮仓
向我们诉说——
什么是爱什么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