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寿此时内心开始忧虑。他不为别的,自己可以战死杀场,以身殉国。可是不巧的是,大哥袁崇焕的骨血锦天却身在城中。一旦保不住大哥的传人,他在即使到了九泉之下,也是无颜面对大哥。
锦天却是不惧。非但不惧,面对如此大场面的战争,小锦天反倒豪情万丈!他对大寿说“如能随干爹战死疆场,不失为此生最大幸事也”。
看着小小年纪却临危不惧的小锦天,大寿心中十分欣慰!可是当他看着那稚嫩的小脸儿,心中又是一阵不忍。“不,无论付出何种代价,我亦要保住大哥的独苗苗儿”。
山海关方向,明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总兵吴襄、副总兵吴三桂终于率四万铁甲军前来救援了。
皇太极闻报,亲自率领满八旗军六万余人、蒙古军二万余人前来阻击。此时的明朝援军为了能够救出城内的祖大寿,拼了命地往前冲。吴三桂、张春一马当先,不惧清兵人多。
战役相当惨烈,因为皇太极当时已经能够造出当时最为先进的红衣大炮。他一改满人肉搏血拼的习惯,而改用了大炮轰敌。
明军在炮火下成批成批地倒下,血流成河!待明军攻势稍减,满洲骑兵又像疯子般猛冲猛杀。
此一役,皇太极大获全胜。并且俘获了明军主将张春。吴襄、吴三桂见势不妙,慌忙逃回临近的宁远城坚壁不出。
仍在大凌河的祖大寿根本不知道他唯一的希望:山海关援军已经无望了。仍在艰难地坚持着。
马已经快吃了光了。他留下几匹为数不多的战马。那也是留下吃的,是给锦天留下的最后食物。
士兵们已经饿到开始杀死城中的百姓来充饥。到第八十天,城中百姓也已被吃光。大多数兵不肯生吃人肉,可是城中连烧火的柴都用光了。连百姓房屋中的木头都已用尽。
士兵们索性将人骨、马骨晒干,点燃后当作柴火来煮人肉食。那种悲惨的场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身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如果能亲眼看到当时的惨象,那么谁还想去发动战争?
祖大寿已经瘦得只剩下一身的皮包骨。外加花白的长须。为了让锦天儿吃上一口马肉,他将仅存的几匹战马全部杀掉,煮熟后晒成马肉干私藏在帅府中。
就这样,锦天每天也只能吃到二三块马肉干。看着锦天也在一天天地瘦削下去,大寿心中阵阵难过。时常一个人偷偷爬上城楼西望,渴盼着援军的到来。他真的要撑不下去了。
第九十天,军中开始吃老弱受伤的士兵。因为城内的百姓已经被杀光、吃光!一向爱兵如子的祖大寿真想一剑了断了自己的性命。他每看到眼前的惨象,铁骨铮铮的汉子,心亦开始滴血了。
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还有他最爱的锦天儿。他何忍让他们一个个地彼此互相残杀,最后死在大凌河城中?
他感到了自从军以来从未有过的悲怆感。看着士兵吃着士兵的肉,老帅时常独自老泪纵横。
恰在祖大寿步履唯艰之时,皇太极命八旗弓箭手将招降书射上了城头之上。皇太极一生尊重的明朝将领不多,而祖大寿是他最为尊重的将军。因为他曾多次与祖大寿交兵,从未占到便宜。此次若不是范文程的计谋,亦不能胜大寿于大凌河城下。
皇太极的招降书讲得极为恳切。许诺如大寿肯降,则不杀一人。且言语中表达了对大寿的恭敬与渴盼之情。希望大寿弃明从清,承诺大寿如一人肯降,则放归所有城中士兵回乡!
濒临绝境的祖大帅看到信后,想了想,嘴角儿露出狡猾的笑容。心道“老夫先假意降了皇太极,先保住这些士兵和锦天我儿的性命。待有了时机,老夫再择时逃回锦州城!”
“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对于大帅的这个想法儿我强烈反对,望大帅速速打消投降满清的这个念头”。当祖大帅将皇太极的亲笔招降信给账中的几位将领传阅时,何可刚立即表示反对。
祖大寿反问道“难道你就眼看着城中这仅余的一万多兵马就这么人吃人地持续下去么?你也身为人子、人父,你见到这个情况还有别的选择不成?”
何可刚哈哈大笑“大帅,末将宁可战死也不降清狗。你可率我们杀出城去与敌人同归于尽!”
祖大寿猛地一拍帅案大声说道“你去看看满城的士兵,他们饿得还有战斗力么?你这样让他们去送死,值得吗?”
何可刚也豁出去了,反驳道“我生当大明朝的臣,死亦做大明朝的鬼,要让我投降,绝不可能”。
祖大寿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骂道“你这是愚忠。比起这些年轻的生命,你的愚忠就是害人!”
何可刚也红了眼,一撸袖子还击道“大帅若投清,你这是背祖忘义。当今圣上对你恩同再造,你却要叛明投清,试问你的良心何在?你的民族之义何在?”
大寿也是气昏了头,终于将藏于他心底最深处的怨气发泄了出来“当年我大哥袁崇焕对皇上不忠吗?让他去解救北京城他义不容辞去解救。可是他崇祯干了什么?我大哥刚到北京城下便将他诱骗逮捕。可怜我大哥在临死前还修书于我,让我不要造反,让我忠于大明朝延。可是他这样的忠诚,换来的却是凌迟处死!”
大寿说到此处已是老泪纵横!顿了一下继续说“要杀我大哥,砍下头颅也就罢了。为何还要凌迟?皇上对于忠臣不够残忍么?”
说到袁崇焕之死,何可刚亦是心中一痛。他也是袁督师的忠诚部下。为袁帅之死,他何尝未曾心痛欲裂?
何可刚却要继续坚持己见“不忠皇上,也不能投了外夷番邦。我们不能丢了汉人的脸面”。
此时军中绝大部分官兵是赞同祖大寿的主意的。因为此时要不一死,要不投降。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没有第三条路可选择。
因为何可刚的激烈反对,祖大寿变得犹豫起来。虽然是假降,可是即使将来逃回锦州城,向人说起,谁会信啊?
大寿的内心里其实与何可刚的想法是一样的。他绝不愿意降清,他的骨子里也有深刻的民族情结。可是不降,摆在他面前的就是盘‘死棋’,绝无活路可言。
自己死不足惜,这一生他风风雨雨,历尽磨难也享尽富贵。年愈花甲之年,多留于这世上一年或是少留一年又有何意义呢?
但何可刚哪知他的心思?他投降有一半儿的原因是为了保住锦天的命!他绝不能让锦天就这样死在战场上,他必须替大哥保住一条根。
大明朝延已经很对不起大哥了,大寿可不想再让锦天做了大明朝的牺牲品。对于一个刚刚十一岁的锦天来说,什么能比活着更重要?
正当大寿左右为难之时,城外的皇太极却等不得了。见大寿迟迟不肯复信,开始确定大寿要与城池共存亡了。遂于第二日开始大举攻城!
皇太极调来了所有的红衣大炮对着城北门一顿猛轰。终于轰塌了一处的墙角儿。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当三百多年以后林彪将军打响了辽沈战役,兵困锦州城时,用的战略亦是围城打援。用的大炮也是我们人民解放军自己造出的先进加农炮。
当年龟缩在锦州的范汉杰将军还在迷惑:为何不久前还是小米加步枪的泥腿子们突然就鸟枪换炮了呢?
原因很简单,林彪在打锦州之前早就占领了地处哈尔滨的原日本关东军的大炮生产基地。加上苏联人在大炮制造技术上的援助,成百上千门先进的加农炮运往辽沈、平津、淮海战场。
正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大炮,人民解放军才真正敢于从游击战向攻坚战转折。才敢于发动三大战役。
皇太极当年亦是如此,自他的父亲当年中了明军的大炮而死后。皇太极对于大炮的威力有着深刻的体会。
他不遗余力各方搜集大炮的制造技术,招揽大炮制造人才。最终造出了自己的‘红衣大炮’。
此时城中的祖大寿眼见大势已去,如再不主动投降,则一切皆晚矣。遂令军兵举起白旗,示意满洲兵停止攻城。
皇太极已不太相信祖大寿的诚意,令人传信给祖大寿:如若真降,则要拿出见面礼才行。否则将屠城。
祖大寿此时除了饥饿,哪里还有什么见面礼?最后他灵机一动,命人将何可刚五花大绑押至阵前。
他是想当着皇太极的面儿,亲手斩杀了反对投降的何可刚。以向皇太极表示投降之诚心。刚要举起手中的大刀,忽听‘嗖’地一声,一只雕翎箭射落在他的马头前,箭尖儿入地,箭尾扑啦啦来回颤动着,发出‘嗡嗡’的响声。
大寿举目回头,见锦天飞马赶到他的身侧。“干爹,如若你想杀可刚叔叔,儿愿陪可刚叔叔一同赴死”。
大寿突然大喝“卫兵何在?拿下锦天,将其拖回”。锦天执拗地将匕首横于项前道“干爹,你若杀可刚大叔,儿就先走一步了,说罢就要抹脖子”!
正当大寿与锦天父子俩纠缠在一起时,皇太极那边等得不耐烦了。心想:你们要杀不杀,要降不降的,在阵前玩杂耍不成?命人敲起战鼓催促。
在这一刻,被五花大绑的何可刚看到大寿阵前左右为难的样子,又看看稚嫩而忠义的锦天。他似乎一刹间明白了大寿的良苦用心!
曾经同是袁帅账下的两位最忠心的将领,谁也不愿意看到袁帅的遗子就这样死在这残酷的战场之上。祖大寿不忍,何可刚亦是不忍!
为了锦天能保住性命,为了锦天能有一个锦秀的未来。何可刚决心赴死!他一扬头向大寿喊道“大帅,可刚已明你今日之良苦用心。能死在大帅刀下,可刚夫复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