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87200000002

第2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①,可道②,非常③道。名④,可名⑤,非常名。无名⑥,天地之始。有名⑦,万物之母。故常⑧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ǎo)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道:说,说清。

③常:常规的,一般的。

④名:事物的变化形式。

⑤名:说明。

⑥无名:没有形的。

⑦有名:有形的。

⑧常:经常、常常。

⑨徼:边际,轨迹。

⑩玄:幽深,奥妙,高深莫测。

【译文】

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是可以用言词来表达的,它不是一般的“道”;“名”是可以用文字来阐明的,它不是普通的“名”。“无名”是天地的本原,“有名”是万物的根本。所以,经常没有欲望,可以从无形中去体悟“道”的微细奥妙;经常抱有欲望,可以从有形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轨迹。这两个方面,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幽深而幽深,是洞悉万物变化奥妙的总门户。

【延伸阅读】

《老子》第一章就讲“道”。这个“道”,也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有时也包括人事吉凶祸福的规律。《老子》用“道”构造了一个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以此来说明宇宙、说明社会、说明人生。

宇宙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宇宙就像是一部无字的天书,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它像一个深不可测的世外高人,更像一个腼腆含蓄的闺中少女。

其实,宇宙就是宇宙,它始终存在着,永不停息地演变着。变化是绝对的,这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但变化的规律本身是不会变的,这就是真理。“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规律可以探索,但无法设定;真理也可以被人所认识、掌握,但却是无法创造的。规律本身没有语言,不会向人描述自己;真理本身没有嘴巴,不会向人推销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宇宙的规律像世外高人一样沉默,宇宙的真理如同闺中少女一般羞涩。

人是不甘寂寞的,在发现了一些宇宙的规律后,便急急忙忙为它设定律、立公式,以为规律不过如是。不知“管中窥豹,只见一斑”,以偏概全,是否算是摸到了“道”的脉搏?

人是不甘落后的,在认识了一些宇宙的真理后,便轻轻松松为它作诠释,以为真理仅此而已。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挂一漏万,是否算是了解了“道”的真谛?

事实上,迄今为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极其有限,而且这种认识永远不会终结。老子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哲学命题。如果用一种“道”去对应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那是徒劳无功的;用一种“名”去印证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那是无济于事的。

从总体上来说,今人应该比古人聪明。今人的知识结构和物质文明,远远超乎于古人。现在人们考虑问题,强调逻辑思维,似乎这种思维方式最为严谨,最为科学。殊不知,逻辑思维是平面的,仅局限于一维至二维的尺度。相对来说,逻辑思维的内容是简单的,而形式却越来越复杂。尤其是现在的数理逻辑,完全可以借助于电子计算机来描述,电脑简直能取代人脑,展示出一种绝对有序的操控运算系统,将数理逻辑描述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然而,一旦出现无序的现象,电子计算机便会束手无策,逻辑演算也只得搁浅了。

从某种角度来说,古人也许比今人聪明。古人的思维方式,当然也有逻辑思维,同时又有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感知思维等。所谓“感知思维”,是超越感官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看到四维以上的真如世界。释迦牟尼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悟透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而成佛;老子如果不运用感知思维,便不可能捕捉到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的“道”。

我们生活在三维时空层次,对《老子》中的“虚”和“无”等描述很难理解。这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老子的感知思维能力,仅凭借有限的感官要去认识“虚”和“无”,怎样去对它定形、定量、定性呢?不能。不能,只说明我们的感官能力有限、认识水平低下、思维方式不对,并不能说明“虚”和“无”的不存在。

几乎可以说,凡是五官健全的人,都能看到东西、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感觉到冷热,等等。谁也不能否认自己感官所接触的事物,并以此作为思维判断的标准,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这个道理。人们无法超脱自己生活中的实物环境,去探索“虚”和“无”的更大的领域。大多数人甚至不愿接受这一概念。这并不是人的保守或顽固不化,因为人的感官确实无法感知“虚”“无”。

逻辑思维是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其前提是人对客观世界已有的认识。因此,对感官无法感知的东西,便怀疑甚至否定它的存在。逻辑思维又可称是“线性思维”,它只能认识在一个水平线上发现的相对真理,而无法认识宇宙的绝对真理。宇宙有不同的层次,人类的认识水平也有不同的层次。人可以借助于天文望远镜,看到一百万光年范围内的宇宙运动。但你要想了解一亿光年乃至一百亿光年的宇宙空间,地球上任何仪器都不管用了。而一个“道”字,就涵盖了宇宙的无穷。

“道”就是“虚”,“道”即是“无”。遗憾的是,人们通常都相信“实”,相信感官,相信仪器。可笑的是,人们相信粒子的结构,因为它“实”;却不相信粒子的信息波,因为它“虚”。人本身就是实在的,不愿超越感官的觉识。现代人很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感官能力的局限,因而热衷于从事科学分析法,试图通过探讨微观世界的实质,去认识宇宙的真相。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微观世界绝对不是宏观世界的简单缩影。宇宙的面目越来越玄,哲学亦显得贫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门”如何进去呢?

老子所说的“道”,是万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没有一刻处于静态,它像一张巨大的网,包罗了整个宇宙。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道”却超越时空,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甚至连因果都没有。人们概念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是时间的一个片段;人们印象中的物质世界,只是宇宙的一个角落。只有“道”能总括一体,因为它是永恒的。

第一章是《老子》全书的总纲,“道”则是贯穿全书的灵魂。“道”究竟是什么,很难用语言来表述。

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认为: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杨韩生教授在《试论老子的道与名》一文中却认为:

道是可以讲解、理解和传授的,但不是当时社会上通常所谓的永恒不变的道,不是当时圣贤、侯王所倡导的传统的道,而是更加广泛、更加深奥的道。

对“道”的认识,见仁见智,尽可各抒己见。

要真正悟解《老子》“道”的精髓,不能光从字面上去解释“道”的意义,而应从全章乃至全书所阐述的整体思想上,去理解、去认识“道”的确切含义。

这一点,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做到了。他在《老子道德经解》注上篇第一章时指出:

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子之学,尽在于此,其五千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可言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

人求“实”而知万物生成于天地阴阳造化,其本源则为“虚”“无”之“道”。“实”与“虚”及“有”与“无”,都相对立而存在。随着人的感知范围扩大、思维方式改变,“虚”可能变成“实”,“无”可能变成“有”,这时人们对“道”的认识,就会比现在深刻得多。

同类推荐
  • 哈佛哲学课

    哈佛哲学课

    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处理人生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揭示人性弱点、面对死亡问题、应对职业更换、处理恋爱及婚姻关系、寻求生命的意义或目的等。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差异性哲学和政治学

    多元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发现置身于一个有不同的伦理、哲学、宗教和文化信仰的多元性的世界。多元论既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也不是把当代西方社会同其他社会分离开来的现象,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是如此。
  •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人生是苦,苦就是福

    看不开是苦,想开了是福。有欢喜心才合乎佛法,才合乎做人的意义。一个人在世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如果活得不欢喜那有什么意思?“欢喜”是佛法,欢喜是财富,有欢喜才能安住身心。如果做到欢喜?不管见到任何人都很欢喜,不管做什么事都很欢喜,不管在哪个地方都很欢喜,不管读什么书都很欢喜……能有越多欢喜,表示心中越有佛法,越有成就。保持欢喜的方法是:凡事皆生欢喜心。在本书中,星云大师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家庭、工作、艺术、人际、生死等各个层面,分享了自在生活方面的智慧。
  • 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生活问禅: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

    禅理小故事中的大智慧,说禅事,讲禅理,禅里禅外话人生。本书将通过讲述一个个禅理小故事,为你禅释生活大道理。当你疲倦时,当你内心迷茫时,在本书中畅游一番,就会感到有一个风月无边的广大天地。你心中的迷茫便如拨云见雾一般消散开来,啊!原来一切如梦亦如幻!请不要执著,速速把心清净下来!不要让尘境污染你的纯真心,不要让世情剥掠你的爱心,赶快埋弃一切妄想是非,就此泅出生命的苦海,恢复你内心和谐光明的理想世界!
热门推荐
  •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昆仑纵队

    昆仑纵队

    《昆仑纵队》这本书描述的是1946年年中至1947年年末这段岁月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昆仑纵队”这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转战陕北,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殊死周旋、顽强搏斗的战斗历程。它给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震撼,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
  • 圣玥学院生活录

    圣玥学院生活录

    这本书是结合;了校园言情和学院友谊的故事,可能会有点虐,不过也希望大家会喜欢。这本书的内容和我自己平时的事有点相似,所以比较真实哦,总之希望大家喜欢,谢谢,还望多多支持!
  • 要有多爱才会缠绵不休

    要有多爱才会缠绵不休

    爱不是不能言说的秘密,而是蚀骨沉沦的游戏。我开始练习着如何去爱,终于变成不怕失去的人。张小娴说:我们放下尊严,放下个性,放下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一个人。安妮宝贝说: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我相信我爱你。依然。始终。永远。暖暖风轻说:谢谢你爱我,才让我再次拥有了爱一个人的能力。莫锦年在前男友程然的婚礼上邂逅了一个名叫杜明晟的英俊男子,她“借”他冒充她的现任男友,想挫挫程然的锐气。阴差阳错之下,莫锦年和他发生了一夜情。莫锦年以为这只是一个意外,谁知这是故事的开始。随即发生在她身边的一系列变故,竟统统和杜明晟有关。他居然开始渗透到她的生活中,让她无处躲藏。她不得已答应了他提出的……
  • 一剑江湖了

    一剑江湖了

    江湖代有侠客行,傲杀人间万户侯!一次世态炎凉的因缘巧合,原本注定庸碌一生的农家少年李小牛,在邂逅了他生命里第一个爱上的女人后,他朝着宿命和上天发出了一声怒吼,然后便背负一柄“家传宝剑”毅然决然走进了无数少年儿郎无比憧憬却永远披着一层朦胧面纱的江湖。江湖!
  • 阙蝶梦浣

    阙蝶梦浣

    古语云:宁拆十座桥,不拆一桩婚。季夙洛:啊,呸,本小姐我看上的东西就要得到手,管你什么是否两情相悦,名花有主,强买强卖还是强抢美男。古人云:宁得罪小人,不可得罪女子。季夙洛:古人不诚欺我也,嗯哼,百年后,我也是古人,所以未来的古人,现在的名人宁夙洛有云:宁可我负天下美人,不愿天下美人负我。宁子川:小姐,你得到我的人,得不到我的心。季夙洛:哎呀,美人,我可只对你的人感兴趣,本小姐可从来没想过要得到你的心呀。
  • 一品侯妃

    一品侯妃

    她是他娶来的妻子,聪明俊慧。知道他狼子野心,却仍旧是为他的温柔体贴而折服。踏马山河,他步步紧逼;以身葬爱,她毫无退路。那年隶属棠亭中,有人袖手折花赠与她,嗓音浅淡,温凉如风。这一段缘,却是折在了半路,再无声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责任比黄金更重要

    此书是一本完整阐释责任意识的权威读本,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提升责任感,树立完美职业精神的必读之书。《责任比黄金更重要》结合员工的工作实际,用大量生动翔实的材料和案例,详细阐述了责任的重要性,倡导人人负责的企业文化,目的在于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 神算小道士

    神算小道士

    会讲话的黄皮子?!关灯无意中得罪了将要神仙的黄皮子,竟招来疯狂报复,幸好祖坟显灵,得到关家阴魂保护,才幸免于难。却也走上了驱魔斗法的道路,经历了一个个诡异事件:老僧死后虹化、成吉思汗墓诅咒、四川南充百年清朝僵尸、活了256岁的人……
  • 成功有约

    成功有约

    我们中小学生必须要加强阅读量,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广开视野和见识,促进身心素质不断地健康成长。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读物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才能够轻松快速地达到阅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