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87700000059

第59章 尽心章句下(1)

[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实在太不仁了啊!仁者把他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者把他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

公孙丑听子,问道:“这是指什么讲的?”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的缘故,不惜百姓的血肉之躯去作战,吃了大败仗,准备再战,恐怕百姓不肯替他卖命,所以驱使他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叫做把他所不喜爱的推及于他所喜爱的。”

[延伸阅读]

孟子在这里批评了梁惠王穷兵黩武的不仁行为。

很多人都有自作聪明和自以为是的弱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意识不到,甚至也很少在这方面反省自己。

有一个人一直怀疑他的太太听力有问题,决定好好考验一下她的听觉。

有一天下班后,他轻手轻脚地走到太太背后7米远的地方:“太太,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他太太没有反应,他又走到5米远的地方:“太太,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她依然没有搭腔,他只好走到离她3米远的地方:“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吗?”“听见了。”她太太说,“这已经是第三次回答你了!”

其实,很多时候耳背的是我们,但我们却不自知。当我们自以为聪明时,也正是愚昧的开始。

批评针对的往往是缺点、短处、不足……无论是谁,被人指出缺陷之处,总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自作聪明者更是不喜欢遭人批评,他们甚至会认为批评者不怀好意,是瞧不起自己,因而他们对待批评的做法往往是置之不理或加以反驳。无论怎样,总的就是不让批评损坏了自己的尊严与形象。

[原文]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相对而言,那一方比这一方稍好一点,那还是有的。征讨这个词,意思是指上面的天子讨伐下面违反王命的诸侯,等级相同的国家是不能互相征伐的。”

[延伸阅读]

尽管“春秋无义战”俨然成为一句名言,然而我们却有必要弄清楚孟子所谓“无义”的内涵。

“春秋无义战”,这既是孟子的历史观的体现,也表达了孟子的政治观。这是由于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才是合乎道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那些战争是不合乎道义的。

其实,孟子的这种思想依然来自于孔子。孔子在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时代,春秋时代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战争的确是和政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战争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说。但以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发动战争的人目的是什么才是我们衡量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战争的主要标准,而不是看是什么人来发动战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观点与孟子这里所论就有所不同了。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③?”

[注释]

①《武成》:《尚书》中的篇名。

②策:古代在竹片上写字,一块竹片名为简,编联若干竹简名为策。大事记在策上,小事记在简上。

③杵(chǔ):舂米的木棒。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就还不如没有《书》的好。我对于《武成》这篇书文,只不过采用它两三片竹简上的文字罢了。一个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最讲仁道的周武王去讨伐最不仁道的商纣,义军所到之处备受百姓欢迎,又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连舂米的大木棒都给漂走的事呢?”

[延伸阅读]

当今社会,出版业空前发展,已有不少出版社天天都有书要出版,书籍汗牛充栋,其负面效应是“无错不成书”。与此同时,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出版书。这俨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要具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精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一种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精辟透脱的读书法。

古往今来,人们对书的礼赞不知有过多少。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奇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书上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其结果是使个人成为书呆子,这还是轻的,严重的是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唯书”的作风,这样只会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这样强调。说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似乎也已经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那个时代,这恐怕还深奥着呢。其实还用不着推得那么远,只需要想想那些“唯书”“唯上”的时代,就知道孟子这话岂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引用的?

“不唯书,不唯上。”终于有人这么说了。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于是我们也都可以这么说了。

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孟子以《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为例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我们知道,《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是极具权威性的。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对于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来说,这种精神也是值得学习的。

[原文]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荑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②,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③。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释]

①陈:同“阵”,列阵。

②革车:指兵车。

③厥角:顿首,叩头。

[译文]

孟子说:“有人讲:‘我善于陈兵列阵,我善于指挥打仗。’这是大战犯了。国君喜欢仁道,才能天下无敌。商汤大起义军时,南向征讨,北方狄族就埋怨;东向征讨,西方夷人就埋怨,他们说:‘为什么把我们搁在后面解救呢?’周武王讨伐殷纣时,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告谕殷商的百姓道:‘不要害怕!我是来安定你们的,不是与百姓作对的。’百姓听了一齐如同山崩似地叩响头。征是正的意思,暴君统治天下各国百姓就巴望武王来匡正自己的国家,哪里又用得着作战呢?”

[延伸阅读]

如何才能不战而胜呢?像武王一样喜欢仁道,显示出自己比他人有容人的雅量。那么,如何才能仁呢?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偶有过失,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但是,人们对待自己的过错往往不如看待他人的那样严重。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犯错的背景了解得很清楚,而对于他人的过错造成的原因却不甚知晓,因此对于自己的过错就比较容易原谅,而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家的过错上。即使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错误,也总觉得是可以宽恕的。可见,无论我们自己是好是坏,我们总是能够容忍自己。然而,轮到我们评判他人的时候,情形就不一样了。我们用另外一副眼光百般挑剔地去发现他们的不对。例如:假使我们发现他人说谎,我们将会严厉地谴责对方的不诚实,可是谁又敢于保证自己从来都没说过一次谎?这便是不仁了。

在这种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像刘宽那样,即使自己有理也让别人三分呢?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留下台阶,也是为自己以后留下了一条后路。

的确,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对事物的理解不一,个性、爱好、脾气、要求不同,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产生矛盾或冲突,此时我们应有容人的雅量。其实,在生活中也应遵循这条规律。

[原文]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把规矩法度传授给别人,却不能使他人获得高超熟练的技巧。”

[延伸阅读]

孟子如是说:“能工巧匠能够教给别人规矩法则,能够教他们如何去做,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这样,比如作诗,诗人可以把做诗的方法、韵律等教给别人,但他绝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写出伟大的诗篇。因为诗人自己“也并不知道他的那些想象丰富而思致深刻的意象是怎样涌上他的心头而集合在一起的”。

诗艺也罢,能工巧匠的手工艺技巧也罢,简单说,都只能教会人规矩法则而不能教会人如何去“巧”。而规矩法则仅仅是及格线,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勤勉努力地去摸索。

“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好,“熟能生巧”也罢,这些都表明“巧”离不开个人的体悟。这也正是我们俗话要说的意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既然是这样,能不能做到“巧”那只能看你了。

[原文]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注释]

①饭糗(qiǔ)茹草:饭、茹均作动词,吃。糗,干粮。

②果:亦作“婐”,柔美貌。

[译文]

孟子说:“舜当年啃干粮、吞野菜的时候,好像准备一辈子这样过下去;等到他当了天子、穿着珍贵的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他,又好像本来他就拥有这些似的。”

[延伸阅读]

圣人无论处在贫困与优裕的环境中都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有道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权势钱财没有一样不是身外之物,因为这些东西既可以得到,也可以失去。跟人一样只有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这样说来,哪怕你权势通天、腰缠万贯,说到底你也是普通人一个。那么,永远把自己当成普通人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人生在世,生来平等。造物主并没有让谁光彩照人、名气压人,也没有让谁低三下四、可怜巴巴。成功了,做出了大事业,有了大名声,人还是那个人;没有做出大事业,默默无闻,也依然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这样看来,追求名声常常使有些人失去人的天然美好的本性,将纯洁变成芜杂,把天然扭曲为造作,名声的坏处因此就显而易见了。而品格修养极好的人能不把名当一回事,恢复人生来那种自然、单纯的状态。这就是圣人无名。

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心灵无所困扰,行为悠然自在,人活着也就真正实现自由逍遥了。

[原文]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①。”

[注释]

①一间(jiàn):相距很近。

[译文]

孟子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杀别人亲属的严重性了:杀了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死他的父亲;杀了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死他的兄长。那么,虽不是自己杀了父兄,但差别也很小了。”

[延伸阅读]

孟子可能是有感于当时的复仇之风而发的,有的学者指出:“知此则爱敬人之亲,人亦爱敬其亲矣。”

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孟子此章内容的理解也应顺应时事,可以理解为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别人就会如何对待自己。这样看来,一个争强好胜的人,早晚会成功出头鸟,被别人的争胜之心打压。

社会无处不充满竞争。人们在每一场竞争中都希望自己成为最后的胜者。而人的一生要参与的竞争几乎不可胜数,要求自己每一次竞争皆能胜出,绝不是最佳的处世策略。有时候,适当表现自己的无能,适当让自己失败几次,让别人也胜出几回,也许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追求胜利是人上进的表现,可是在社会生活中,事事求胜却不一定是好事,有时候,“求胜”反而是“失败”的前奏曲!

在社会生活中,事事求胜的人是不明智的。但也不是说凡事都要做个失败者,而是说胜败与否你需要考虑:

这个“胜利”对你来说意义如何?

为了这个“胜利”,你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打败对方,将产生怎样的人际效应?

“失败”和“胜利”相比,何者价值更大?

有了这些思考,该求胜就求胜,并且也要有承担求胜之后所产生的种种副作用;如果没必要求胜,那么就求败吧。不过,求败也要有一些技巧——不可不战而败,那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与怀疑,反而对你不利。你必须“假装”拼命,然后再“狼狈”地落败,否则对方就会觉得自己的胜出不够仗义、不够光彩、不够豪迈,甚至有被“赐胜”的感觉,这样的“求败”是不会收到好效果的。想要求败都求不得!

求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隐藏实力,别人永远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少斤两,而这就是你在必要时求胜的最好本钱!事事都胜,容易引起别人的嫉妒,有时反而会影响你追求大胜利,所以宁可小事求败,大事才去求胜。

[原文]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译文]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用来稽查奸人出入,防御发生暴乱;现在设立关卡,却是用来征收赋税,推行暴政。”

[延伸阅读]

孟子抨击古今设立关卡意义不同的同时,还是在呼吁人们要一心向仁,否则即使做同样的事情,初衷不同,结果也截然相反。

同类推荐
  • 论语(白话全译)

    论语(白话全译)

    本书包括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译文、解读五部分。旨在方便读者对照原文加深对《论语》的理解,并能联系实际,透彻领悟《论语》的精神内涵,切实达到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只要开卷就会受益。
  •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教师必备的哲学基础

    本书针对目前新课程教育改革中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老师在课堂上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更好地传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如何处理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真正的知识;怎样展现和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这些已成为许多老师经常反思的问题。本书对这些问题做了诠释和解答。
热门推荐
  • 华盛顿(名人传记丛书)

    华盛顿(名人传记丛书)

    华盛顿生平拒绝人们为他歌功颂德,但是却鲜有一位开国元首在死后仍然赢得人们一致的尊敬与称誉。美国人会拿柯立芝、布什开涮,却绝没有人会调侃华盛顿、林肯,提到他们的“国父”,他们都是一脸的向往与自豪。人们总喜欢排列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然而无论怎么排,华盛顿始终位居前列。他是一位罕有的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赢得了名副其实“伟人”称号的人。
  • 绯蝶:千万独宠舞姬王妃

    绯蝶:千万独宠舞姬王妃

    蝶梦阁,在京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知道这家庞大的妓院幕后神秘的老板是谁,但是全天下男人都知道蝶梦阁中有一个传说般的人物,没有人看过她真实的面目,全城有权有势的男人都甘愿为其一掷千金,只为一睹她的舞姿,她是蝶梦阁最为神秘的人。传说她的舞从不轻易跳出,每当开设舞宴的消息一放出,必定会引起全城的轰动,所有富豪官爵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抢到这个机会。她,就是这座蝶梦阁的传说,全城男人都为之而疯狂的舞姬,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面容和姓名,只知道她的舞步像蝴蝶一下轻灵美丽。她曾发过誓,宁愿孤老一生也不会重蹈母亲的那条路,当爱与被爱之中纠缠之时,她该何去何从?
  •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
  • 王源你是遥远的星

    王源你是遥远的星

    蓝梦涵和叶茜茜本是穷人家的孩子,父母在打工时意外身亡,王氏集团出于好心收留了她们。在王氏集团里还有一位少爷——王源。蓝梦涵成了王源儿时最好的玩伴。这时,王董事长要把其中一个送到孤儿院,叶茜茜为了留下来继续享受千金的生活,不择手段的让王董事长认为蓝梦涵是个坏孩子,把她赶出去。当王源得知蓝梦涵不辞而别的消息时,便开始恨她。七年之后,蓝梦涵又和王源相遇,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事呢?请期待《王源你是遥远的星》吧!(本书与现实无关,请勿联系实际~)
  • 梦舞苍穹录

    梦舞苍穹录

    秋枫刀剑勾魂,梦影鬼手索命!秋枫剑非剑,梦影鬼非鬼,勾魂自不假,索命亦为真。均是同门师兄弟,命运也均坎坷不平。一是三月孩婴,却是上天不公,家族被毁,城池遭屠!再有秋枫树下托孤,幸而得人收养,然二十载后,所属门派再遭焚戮。身负家族血仇,不曾见父母一眼。肩抗灭门之痛,只恨未及报师恩。纵你武功通天,任你睥睨天下,我舞梦,何惧之有?管你何等势力,观你掀搅风云。却又怎敌我一句“那又怎样!”问世间何为狂傲?莫豪言!我浮笑,一句“那又怎样”足矣!幼俱深仇,孤身一人,只有命途自闯。多舛之路,自有出路,方知苍天可逆!且看门派余子,叶秋枫,舞梦如何——舞乾坤,啸风云,斩苍穹,踏凌霄!!!
  • 风流魔神

    风流魔神

    段藏锋,一个平凡的人,在一次被人殴打至死的那一瞬间被上古魔神刑天附体。从此段藏锋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纯情少年变成绝世流氓,从无名士卒变成新一代魔神。为了使自己的力量更强,为了自己有能力保护所爱的人,他踏上了修神之路,穿越空间,取得开天神斧,身体被〖万火之祖〗-----火精所改造,成为与宇宙同寿。一次大战中,心魔——无名的出现,使他们成为对立之敌。又一次大战中,他与心魔将对付共同之敌,进行了史无前例“魔与神的完美融合”。从此名震三界魔神----段藏锋,由此诞生..
  • 那小子是混蛋

    那小子是混蛋

    此作主人公是一个很平常家的孩子,因机缘巧合偶遇仙缘。但是故事里结合了一些其他元素。写法也是用一些另类的角度。
  • 千年冥恋

    千年冥恋

    相思幻境,客死梦乡。敌国的剑,爱人的手,刺穿的胸膛,永世的殇。意外得来的珠子,复活了她存在于青铜戒中的魂灵。她认定薄性男子皆秦姓!她要带他们入梦——永生不醒的梦。这是她千年来唯一的等待!
  • 丹纹

    丹纹

    重生之后的故事,乱世战国的奋战,妖修之路的开始,丹纹天下的见证
  •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妃你莫属:王爷请娶我

    他是王爷了怎么了,只要她喜欢,他就得娶她,什么公主什么圣女,她都不要管,因为爱上了,谁也不能来阻止,哪怕是父王母后,哪怕是王公大臣,哪怕是三纲五常,只要她喜欢就够了,只要他答应就够了,爱是两个人的事,就算真的到了那个时候,她会嫁的,但那人必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