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31600000001

第1章 魔鬼与我们(前言)(1)

1

《与魔鬼的谈话》所收入的八篇故事,叙述的题材都是我们——或者说欧洲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与魔鬼的关系;因为欧洲人和我们首先都是人,共同点远远超过区别,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使用“我们”这个词语。这些故事并不是为基督徒写的,细读之下,倒可以更多地看出,这是一位现代著名哲学家对现实生活和这个带有普遍性的文化心理现象的形象思维和探索,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具有深刻的意义。可以说,这正是这些故事的本质特点。

作者莱谢克·柯拉柯夫斯基是二十世纪波兰最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宗教学史家,享有国际声誉,曾任教于波兰罗兹大学和华沙大学,后来任教于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1970年起在英国牛津大学任高级研究员。

柯拉柯夫斯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最重要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第一届约翰·克鲁格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2003);这个大奖(奖金100万美元)相当于文科诺贝尔奖,旨在奖励哲学、史学、政治科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和文艺评论等诸方面的成就(2006年该奖得主是华裔学者余英时)。

柯拉柯夫斯基的主要著作有:《神话的存在》(1972)、《马克思主义主流》(1976)、《我对一切事务的正确观点》(1978)、《宗教,如果没有上帝……》(1982;杨德友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形而上学的恐怖》(1988;唐少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上帝不欠我们任何东西》(1998)等。

在文学方面,柯拉柯夫斯基有三本短篇故事集最为著名,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十三个童话故事》(1963;原来完整的书名是《给成人和儿童的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汉语译文第一次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双月刊,杨德友译,2003年第1期)、《天堂的钥匙》(1964;原来完整的书名是《天堂的钥匙,或曰:为进行教导和训诫而收集的圣经历史故事》,这两本故事集已以合集形式于2007年1月在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杨德友译,画家王芊袆做插图,书名为《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和《与魔鬼的谈话》(1965)。应该提示一句的是,第一本故事集1998年原文版本中还收有其他6篇故事,中文版没有收入。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宗教史学家,柯拉柯夫斯基的文学叙事风格富哲理性、启发性,寓意深刻,可以作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他的第二和第三部故事集,取材于圣经和宗教史,只有一篇取材于希腊神话;但是,新编的故事包含了新的维度,新的意境,意味深长。

《与魔鬼的谈话》涉及下列一些方面。

2

首先,作者柯拉柯夫斯基自称是不可知论者,其实这是“无神论者”的温和的同义词。他很可能没有皈依基督教,至少在写作这部故事集的时候没有,当时他是不可知论者和无神论者。可以认为,在1960年代的波兰时局下,在这个笃信天主教的国家,作者是凭借了很大的勇气来写作的,这尤其体现在他在故事里所持的批判态度之中。

基督教教义所指的魔鬼(Devil),本来是上帝创造的天使之一,然而,他妄想和上帝比高下,因为反叛上帝而堕落,变成魔鬼。但是他依然具有超人的能力,专门抵挡上帝,引诱人作恶、犯罪。他的下场是在世界末日被投入火焰之湖、受到永恒的惩罚。他的名字是撒旦(Satan)。

在《圣经·旧约·约伯记》中,撒旦表现为上帝众侍者之一,在上帝的同意下,对人进行种种考验,无端加害于人,看人是否因为无辜受罪而抱怨上帝,放弃信仰。在《圣经.新约》福音书中也指一切邪恶的原型和最高的表述方式。他曾试探耶稣,与耶稣为敌。基督教认为,撒旦将随人类的进程而长期存在,直到末日审判。撒旦的形象原来为蛇,后来成为美女,来引诱人类。到10世纪,才变得面目可憎;10到16世纪,由于瘟疫流行,变得越发狰狞。

同时,在11世纪,例如伯尔纳,认为不宜将其特别丑化,在文艺复兴时代,撒旦才重新获得人的特征。

撒旦,或者魔鬼,只有一个,在外语里写成单数;而邪恶的灵体,汉语应该翻译成为鬼魔(Demons),有很多,常常写作复数。人间的各种祸害和病痛,也经常被认为是鬼魔附体造成的。“魔鬼”与“鬼魔”,在英语和汉语里,意义的区别就在于此。

一般说的魔鬼附体实际上包括魔鬼的和鬼魔的附体。

有史以来,人类就对这种附体感到恐惧。 《圣经·新约》多处谈到耶稣和使徒们为因魔鬼附体而生病的人驱魔,亦即祓魔。魔鬼附体的征兆,中世纪已经有归纳:1.能够说或者听懂原来不懂的语言;2.能够发现密藏之物,知道他人所思和预卜未来;3.能够作出超出自己体力的事,等等。被魔鬼附体的人常常面目可憎,行为令人厌恶。天主教神学家认为,只有上帝在考验一个人的时候,才出现魔鬼附体的事。附体考验分为被迫和自愿两种。

还有一个概念,“着魔”。与“魔鬼附体”不同,着魔的时候,魔鬼不是附着于受害者身体,而是在人体之外用诱惑来折磨人,使人产生一种无法控制的欲望,要去做某件事,尤其在梦中。这样的折磨可能延续很长时间。另外一个概念是人魔立约,使人变得神通广大,这一现象引起迫害女巫的浪潮,使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变本加厉。例如英法百年战争末期法国爱国女英雄贞德(1412—1431)被出卖给英军,英军将其交给教会法庭审判,教会认定她施行巫术、传播异端,对她处以火刑。

着魔和魔鬼附体事件在欧洲历史上,特别是在中世纪,有过不少记录。近代和现代,随着科学的进步、试验科学的兴起,记录则越来越少。因此,可以认为,这类现象是和对这类现象的记录、理解和解释具有密切关系的。在无神论者看来,魔鬼附体和着魔这两种感觉、现象或者概念,实际上都是外界种种因素和刺激引起的心理反常反应、失衡和紊乱,是程度极为不等的精神病症的表象,大部分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解释、调整和治疗。信教的人当然有他们的解释。

与此有关的是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即16世纪关于浮士德的传说。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写作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马洛的戏剧《浮士德的悲剧》(约1588-1593);歌德在1790年和1808年发表了自己的《浮士德》第一部,直到1832年才发表第二部;英国拜伦受到歌德的影响,在《曼弗雷德》中描写了这个题材;在二十世纪,托马斯·曼创作了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1947)。在音乐方面,许多大作曲家也受到了这个题材的启发进行创作:华格纳的《浮士德序曲》(1839)、柏辽兹的大合唱《浮士德的惩罚》(1853)、舒曼的《歌德的(浮士德)片段》 (1853)、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乐》(1857)、古诺的歌剧《浮士德》(1859)等。还有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在作品里描写和刻画了魔鬼和鬼魔。

3

柯拉柯夫斯基《与魔鬼的谈话》中的八篇故事的题材和背景,很多读者可能不太熟悉,特在这里一一作出简单介绍。这样做也许比在每一篇故事前面添加“题解”,或者在正文中设注解符号、外加脚注,或者在篇末、乃至全书末尾专门加注解好一些,因为这里的介绍和上文的内容、和本文最后的讨论是有联系的。

《伯尔纳神父的重要布道》:明谷的伯尔纳(1090—1153)是中世纪伟大的圣徒,因为创造西多会和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而闻名。他努力消除各种势力对教会的迫害。

后来,天主教依然受到迫害,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1789年)之后,有些知识分子把十字军和大恶等同起来。但是这些学者很可能是不对的,因为当时即使是有教养的人也相信,有了刀剑就可以有所作为。可以认为,明谷的伯尔纳做过一次讲道,要求人民参加十字军,去屠杀占领了基督教圣地的穆斯林。因此,他和魔鬼斗争(或者号召他人参加这场斗争),其办法就是以其恶之道还治其恶之身,以魔鬼之道还治魔鬼之身,或者可以说以毒攻毒。不仅如此,为达目的,甚至矫枉过正也是必不可少、理所当然的,在集体行为中和在个人行为模式中,都是一样的。世上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生于色雷斯的王子、歌手和丑角——俄尔甫斯的辩白》:俄尔甫斯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音乐天赋超凡绝伦。

他是缪斯和色雷斯王俄阿戈斯(一说是阿波罗)的儿子。

阿波罗把自己的第一把七弦琴送给了他。他的歌声和琴声都极为优美动听,鸟兽木石都被感动而翩翩起舞。他参加了阿尔戈船的英雄的远征。出征归来之后,娶欧律狄刻为妻,不久以后,妻子被蛇咬死,俄尔甫斯悲痛之极,冒险前往阴间,试图挽救妻子,使她起死回生。他的音乐和悲伤虽然感动了冥王哈德斯,却因为不能自持而致使挽救失败。不能坚持按条件办事,在千钧一发之际受到诱惑而违约,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教士、神学家彼得·阿贝拉尔的情人——海萝伊丝的祈祷》:阿贝拉尔(1079一1144),是法国逻辑学家、道德哲学家、神学家;而海萝伊丝(1098—1164)是法兰克女修道院院长。约在1118年,海萝伊丝的叔父,巴黎圣母院的教士富尔贝尔,委托阿贝拉尔教育她。后来两人热恋,秘密结婚,生了一个儿子,并写了很多充满欢愉和真挚的情书。海萝伊丝的亲属极为愤怒,派人殴打并且阉割了阿贝拉尔。海萝伊丝进了阿尔让特伊修女院。该修女院解散后,阿贝拉尔把自己兴建的巴拉克雷隐修院的财产赠送给了海萝伊丝和她所领导的众修女。海萝伊丝任该修女院院长。《亲吻神学:中世纪修道院情书选》(阿贝拉尔等著,施皮茨莱编,李承言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二章收入了他俩的五封情书。天主教神职人员、修士和修女,至今都不能结婚,更何况在大约九百年前。所以,萌生爱情、秘密结婚,都是大罪,被认为不可饶恕。然而,上帝又是爱世人并且要求世人互相挚爱的。这种矛盾是海萝伊丝无法理解、不能接受的,所以她发出了叹息、怨气、质问、甚至愤怒。难道爱情也能成为罪恶,和魔鬼一样吗?

同类推荐
  • 诡案组

    诡案组

    公安厅决不公开的捉鬼实录,直击警员探案现场,亲历诡秘恐怖全程!诡异案件背后,隐藏着更加骇人的惊天秘密!看似简单的抛尸案,竟然牵扯出一段陈年秘事……为追求真相,慕申羽跟其他诡案组成员不惜屡次以身犯险,解开一个又一个疑团,以还原事实真相。然而,真相也许比表象更不可思议、难以置信!这些匪夷所思超自然案件背后,骇人的惊天秘密能否终现曙光?
  • 忆秦娥

    忆秦娥

    像亲情一般沉默涌动的爱情并没有因为年代久远而枯竭,反而升华出同生共死的誓言。
  • 爱的救赎

    爱的救赎

    这是一部反映当代都市情感生活的文学作品。全文记述了最警世最真实的情感世俗画卷。一部描写男人与女人之间,情感,道德与人性的力作,情节跌宕起伏,故事耐人寻味。
  • 多少流光换取多少忧伤

    多少流光换取多少忧伤

    三年前,她却决绝而残忍地选择了与他分道扬镳。他的人生瞬间跌落谷底。三年后,她却突然回到他身边,不计时间和金钱,不顾距离和仇恨,苦苦守候。
  • 铁路机关宦海沉浮:机关风云

    铁路机关宦海沉浮:机关风云

    长篇小说《机关风云》以中南铁路分局分局长白金水的宦海沉浮和代理分局长虞虎彪的升官记为线索,通过对中南铁路分局机关一幅幅台前幕后世相图的传神写照,生动地描绘了官场形形色色的人物在权力、金钱、女色面前的种种表现,形象地刻画出阴谋家两面派的丑陋嘴脸,无情地揭露了腐败干部的丑恶行径,热情颂扬了小人物真善美的性格。同时,对大人物丑恶腐败的滋生原因和小人物的真善美的自然纯真,也作了人之初性本善和后天权力情欲追逐等方面的探索与揭示,特别是对处在善恶十字路口人物的矛盾心态,作了镜子般的映照。
热门推荐
  • 恒星守护之异能星

    恒星守护之异能星

    血雨沫与血羽宸本是血族宠儿,却因一场变故到了人类世界生存。(秘密还有很多,自己看。)冷洛逸是吸血鬼族殿下。原本冷酷无情,却…………而魔族与血族却有……然而魔族少主却与血雨沫有关联。到底将何去何从尽请期待!!!
  • 魅醨

    魅醨

    如果一只妖爱上一只妖,那么最后会变成一窝妖。如果一只妖爱上一个人,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人妖。如果一只妖爱上一个佛,那么最后会怎么样呢?他要杀我,我不怪他,他要我灰飞烟灭,我亦不怪他,因为他为佛陀我为妖,天生两立没奈何。选择了你,便等于我选择了去做那一只飞蛾扑火的蛾。做作茧自缚我不怕,万劫不复我不怕,或是生或是死,我都不怕,我要的只是你亲口说出那三个字,我要的只是那一句甜腻腻的诺言。爱你,我无悔,你呢?
  • 情深入骨:总裁,请温柔

    情深入骨:总裁,请温柔

    她本是天真安逸的小姐,却因为妹妹的野心被送给那个男人;突如其来的囚禁、男人霸道的占有、甚至无辜人的性命,肮脏的交易在她身上发生,她却始终无能为力……男人的手掌缓缓的摩挲着她的侧脸,眼中慢慢都是欲望,她反客为主。
  • 磐世临界

    磐世临界

    表面上她是一个普通少女——洛七夏,而当夜幕降临她就成为了另一个身份——灵魂传送者。拥有特殊双眼的她,能够看到人间的亡灵。并因此结交了控制时空和拥有超速的能力的两个少女——苏盼惜和颜晓。她们在为滞留人间的亡灵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和这世上波澜不惊生活着的异能人、异族人对抗着。于是发生了关于前世、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阴谋……的故事。——————————————————————旁人问他:“为什么我不可以?”他只是回答:“不是你不可以,是除了我爱的她,谁都不行。”
  • 四季姐妹的平凡恋爱史

    四季姐妹的平凡恋爱史

    十大家族之首的春氏大小姐春茉萌;十大家族排名第二的夏氏二小姐夏艺晴;十大家族排名第三的秋氏二小姐秋吉娜;十大家族排名第四的冬氏三小姐冬雅宣。简称四季姐妹,隐藏真实身份进入圣樱学院……
  • 重生之商界绝杀

    重生之商界绝杀

    师兄附体,财色双收。没事数数钞票,顺便赢得美人归。师兄附体,财色双收。没事数数钞票,顺便赢得美人归
  • 搞笑杀手闹古代

    搞笑杀手闹古代

    身为一个杀手,是不可以有多余的感情,而她,不仅有多余的感情,还是一个超级大逗逼,让我们看一下她,是怎样闹古代吧...
  • 龙灵大帝

    龙灵大帝

    他是一个异世的灵魂,但无尽的世界在那时都在传颂他的传说;因龙灵崛起,踏九州,临世之巅。这是一场时空里传承的宿命……
  • 香草恋人情未眠

    香草恋人情未眠

    一个是傲娇腹黑的校草顾留;一个是天真漂亮的布娃娃洛熙;一个是温润如玉的王子苏陌斐;洛熙出生在一个温暖豪华的木匣里,每天渴望着王子苏陌斐来到她的木匣之家,对她微笑,对她安抚。洛熙的梦想是变成人,并与苏陌斐成为恋人,但种种不可能的现实,终究成为了一个噩梦。她离开了他的身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踏进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所中学,并与不良校草顾留邂逅,展开了她的恋爱之旅……
  • 面具与蛇

    面具与蛇

    从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海外华人文学逐渐繁荣,发展到现今已经很成气候。一些海外华人作家的作品,不仅蜚声华人文学界,就是在国外主流文学界也崭露头角。他们身处异域,思想和生活无不与传统的母语文化以外的异邦文化形成冲突并不断磨合;而在内心世界里,都有不同文化碰撞后闪现出的亮点和火花。尽管他们在国内不如一些畅销作家来得更有知名度,但在域外,他们的写作俨然是与中国文学连在一起的,与中国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华人作家的作品也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简捷途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读者对海外作家的作品更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