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52400000011

第11章 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1)

纵览梁漱溟所有的著述和言论,不难发现他的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人心与人生》、《朝话》、《儿童的心理》、《对于人类女性的认识》、《中国理性文化要义》等著作和随笔中。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言行都是以其世界观作为根基的,形而上学地说是阐发于他的哲学思想的;丧失个人的世界观的支持,所有的言行只能是毫无社会意义的机械运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与他的佛教唯识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他的道德哲学互为关涉。

一、唯识观:“性境”、“独影境”、“带质境”

梁漱溟一直把佛家的唯识学作为观察事物和研究知识的根本方法,他说:“思想就是知识的进一步,观察思想首宜观其方法……研究知识所用的方法,就是根据于唯识学。”唯识家在论述知识的构成时,常用的基本概念是“现量”、“比量”和“非量”。虽然,先生在探求知识时对“三量”方法的沿用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创新,但是用“三量”法分析和探讨事物运行的规律却是梁漱溟终生乐此不疲的选择。他说:“我们观察知识,即要晓得知识是如何构成的。知识之构成,照我们的意思,即由于此三量。此三量是心理方面的三种作用,一切知识皆成于此三种作用之上。”

梁漱溟把“现量”称作“感觉”,是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在他看来,“现量”是唯识家对“性境##的一种认识。什么是“性境”?在唯识家那里,“性境”的“第一个条件是有影(亲相分)、有质(本质),第二个条件是影要如其质”。梁漱溟非常形象地比喻:“看见白布的‘白’即是性境’;‘白’是我的影像,我所以觉得‘白’是由视神经对于外界刺激而反射者;至于白布的自己,唯识家谓之‘本质’。其是白非白我们无从而知。”

梁漱溟把“比量”视为“理智”,即相当于认识过程的理性阶段。他举例说,譬如我们喝过多少次茶,慢慢地就将茶和白水、菜汤等区分开来了,而且能从诸如红茶、绿茶、清茶、浓茶中寻求共同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形成关于茶的概念。梁漱溟认为,“比量”所认识的“境”是“独影境”,而“独影境是有影无质的”,“是非藉于客观之物才变生的,而是我心所自生私有的”。梁漱溟这里的观点是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他只承认感觉的主观映像,相对忽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客观物质基础,有一定的主观唯心主义成分。

梁漱溟把“非量”视为“直觉”,认为“非量”是处在“现量##与“比量”之问的认识过程。他说:“知识是由于现量和比量构成的,这话本来不错。但是在现量和比量之间还应当有一种作用,单靠现量和比量是不成功的。因为照唯识家的说法,现量是无分别、无所得的——除去影像之外,都是全然无所得,丝毫没有一点意义。如果从头一次见黑无所得,则累若干次仍无所得,这时间比量智岂非无从施其简、综的作用。”在梁漱溟来说,“直觉”所认识的是所谓“带质境”,而“带质境是有影有质而影不如质的”。尽管梁漱溟把“直觉”说成是唯识家的“非量”,却又不简单地用“非量”而取而代之以“直觉”,这应该是对唯识家的“似现量”又“似比量”即“非量”这一消极名词的修订和发展。

梁漱溟对唯识家也给予了较为中肯的评价,认为唯识家介于唯心与唯物之间,既是唯心的,又不是唯心的。他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论述道:“或问:唯识家言是今所谓唯心论否?可答云不是……唯识家说,五识所有色声等属性境故,属现量故。”从这一点看,梁漱溟认为唯识家是唯物论者,但是,他同时又指出:“从另一方面来说,则唯识家固自言唯心也。此心指第八识(‘心’、‘意’、‘识’三名字分别相当于第八、第七、前六识)。所谓第八识者实即谓吾人生命整体。其日‘一切唯心所造’者,一切唯吾人生命之所造耳。”应该说,梁漱溟对唯识家的认识是有相当深度的,这可能也是他终生都被誉为印度哲学大师的理由。唯识家所讲的六识不完全来自于主观意识,而是分别来自于眼、耳、鼻、舌、身五根和第六意根,因此,不应该以“唯心”一言蔽之;另一方面,唯识家主张“一切唯心所造”,则是典型的唯心论调。

二、佛儒文化观:亦佛亦儒的梁漱溟

梁漱溟在行动上有过放弃佛学、由佛转儒的过程,但他声称自己的学术方向依然是为“释迦、孔子发挥”;他曾宣布自己“归宗儒家”,为“往圣继绝学”,但他心灵深处的终极关怀却从未离开过佛教的文化思想。

梁漱溟认为,儒家与佛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佛家则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上,总是超开人来说话,更不归结到人身上,而归结到成佛。同时,梁漱溟还将孔子自言“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与佛之“得大自在”、孔子的“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与佛教的“破二执”(我执、法执)相比较,认为“善学者盖不难于此得其会通焉”。他认为,虽然儒佛两家同以人生为其学术对象,但人生却有两面之不同,或说有两极之不同。一方面,从自然事物来看,人类生命原从物类生命而来,既有其类近于一般动物之一面,又有其远高于任何动物之一面。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事实具此两面,在人们生活表现上,即可见有两极。梁漱溟还指出,人类近于一般动物之一面,不等于生活表现上之低极;人类远高于任何动物之一面,不等于生活表现上之高极。后一面与前一极为儒家之学所自出,而从前一面与后一极就产生了佛家之学。

梁漱溟一贯把儒家这种理想视为人类未来文化在古代中国的早熟品,并认定它原应当出现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梁漱溟认为,人生真乐只有先从儒学而后才能真正领略。乐苦本是同一事物之两个方面,通常多由客观条件引起,却决定于主观一面之感受如何,并非客观存在而不可易者。两者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不变的。当然,对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苦并非是不可更易的。于是,如何克服生命之苦便成为儒佛两家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梁漱溟认为,儒家所谓“寻孔颜乐处”,从根本上说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孑L门之学唯在启发人的自觉而已。然而,“寻孔颜乐处”,并不意味有“现成”可寻。梁漱溟对此深有感慨地说,孑L子“给人们以整个的人生,他使你无所得而畅快,不是使你有所得而满足;他使你忘物、忘我、忘一切,不使你分别物我而逐求”。至于佛家之学,梁漱溟认为是“从世间迷妄生命中解放之学也”。在他看来,“二执”、“二取##是世间生命之本,“世间生命森然万象者,一切由是而兴。破二执,断二取,规复乎圆满清净之体,是即佛家之学也”。梁漱溟承认,佛教在本质上还是在解决人世间所面对的许多困惑与苦难,只是手段、方式不同而已。在梁漱溟看来,儒佛两家之学共同的根本特征在于向内体认生命,而这些相反的特征不是非得彼此发生冲突,也是可以相互交融、互补互济的。

梁漱溟的思想最终是归于佛家还是归于儒家,学术界有过比较激烈的争论。其实,是佛是儒,对于梁漱溟来说可能不是一下子就能泾渭分明地简单规定的。事实上,所谓“一直是持佛家的思想”,是梁漱溟就自己的“思想折入佛家一路”后对佛家“如实论”的信念终生未变而言的;而所谓“归宗儒家”,则更多地表达了他直面人生现实寻求“方便”时的态度转换。梁漱溟在《究元决疑论》中,曾为自己和世人的向佛,寻得两条方便之路:一是“出世间”,即否弃世间耽于欲念的妄惑,求清净本然之真心,亦即皈依释教,潜心向佛。二是“随顺世间”,即随顺世间的进化,待至社会进化到相当程度时,自然可望佛法成功。因此,从思想的根底处说,梁漱溟确如他自己所称,是“持佛家的思想”,但他在一生中所行的“方便”却多是儒家的事;所谓“归宗儒家”,不过是说他在求“方便”的意义上,从一度更多地倾向“出世间”转归到“随顺世间”。一句话,梁漱溟一生以儒家精神济世,以佛家精神立身。这正如他自己所申述的那样:“我转向儒家是因为佛家是出世的宗教,与人世间的需要不相合。其实我内心仍然是持佛家精神,并没有变。变的是我的生活。”

三、理性观:梁漱溟文化哲学的逻辑起点

梁漱溟的理性观是他关于中国文化与社会问题一系列论述的逻辑核心,也是其世界观形成的逻辑起点。如果将梁漱溟关于文化问题的一系列论述视为一个思想框架,理性观是其中最富统摄力的逻辑源头。在先生对理性问题的论述中,最富独创性者莫过于将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归结为“理性早启,智慧早熟”的观点。

“理性”一词的提出,标志着梁漱溟思想由早期向成熟期转变的完成,是理解他的理论思想的重要环节。梁漱溟理性观产生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他对中西文化源头及其与宗教的关系的认识。基于对儒学浓厚的探求欲和深厚的积累,他认为,孑L儒思想是一种道德而非宗教;孔子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精神,如相信人都有理性、而完全依赖人类自己的观点,又为宗教所不能有;孔子从未将武断的标准加于别人,而是最大程度地相信人类的自我反省能力,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梁漱溟认为,道德为理性之事,存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有孑L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不过道德要真正能够代替“临乎政治之上,而涵容礼俗法制在内”的宗教,使整个社会靠它而组成,整个文化靠它作中心,必须通过一种可行的途径,以梁漱溟说法就是要有个“依傍”。这个“依傍”便是“礼”。

中国人向来是要凭良心讲理的,谚所谓“有理讲倒人”、“什么也大不过理去”皆足以见。凡我们之有所不敢为者,自恧于不合理,知其“非”也。欧洲人则惧于触犯神或宗教教条,认为是一种“罪”。这个分别很大。一是诉诸自己理性而主张之,一是以宗教教条代替自己理性而茫无主张。在中国社会虽然道德上传统观念时或很有权威,足以压迫理性;然此唯后来硬壳已成时有之,非古人原始精神。孔孟原初精神,如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君子不安故不为,汝安则为之”皆彻底以诉诸自己理性判断为最后准归。欧洲社会只是有宗教,以宗教为道德;中国社会才真有道德。

在梁漱溟的思想里,“理性”一词已经不完全是通用的理智的含义,它与人的智力无关,而是一种道德上的自觉。这种道德上的含义是天然内于人的。这里的“天然内于人”的意思不是一种自然本能,而是特指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的本质。

梁漱溟进一步说明,理性之于人类,虽然是起源于思想或语言,但要启发它、实现它,却非尽从语言思想上所能为功。抽象的道理,远不如具体的礼乐。具体的礼乐直接作用于身体,作用于血气;人的心理情致随之顿然变化于不觉,而理性乃油然现前。其效果可谓“最大最神”。梁漱溟提出,孔子的卓越贡献在于一方面启发人的理性,相信人可以凭借理性分析和权衡事物,然后决定接纳或者回避;另一方面,乐此不疲地反复强调孝悌之用,用他所谓的礼仪编织了一张充满人性的社会关系“情网”。

在孔子的努力下,伦理秩序逐渐形成为一种礼俗,它脱离宗教与封建而自然形成于社会。

梁漱溟执拗地把“理性”作为人的社会性的基本特质,是对社会关系中各种复杂结构的平衡和支撑,并对“理性”从心理学、人类学乃至哲学的层面上进行了广泛探讨。“理性”究竟是什么?梁漱溟认为,“理性”事实上是人类的特征之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显要特质。因此,他说“理性”一词是他研究中国文化要义的一个“最重要的观念”。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梁漱溟试图详尽地对“理性”与“理智”这两个通常混淆使用的概念加以区分。他认为理性与理智为人的心思作用的两面:知的一面日理智,情的一面日理性,二者本来密切相联。譬如计算数目,计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确之心便是理性。他还指出所谓理性与理智分属两种“理”:前者为“情理”,后者为“物理”。其区别在于:“情理,离却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则不离主观好恶即无从认识。物理得自物观观测;观测靠人的感觉和推理;人的感觉和推理,原就是人类超脱于本能而冷静下来的产物,亦必要摒除一切感情而后乃能尽其用。”因此这两种“理”实质上分别出自两种不同的认识:“必须摒除感情而后其认识乃锐入者,是之谓理智;其不欺好恶而判别自然明切者,是之谓理性。”正因为如此,梁漱溟不同意以理智为人类特征的观点,而主张人类的特征在乎理性。将此理性理论运用于人的文化心理与行为实践领域,可以提供独特的视角,得出独特的结论。

同类推荐
  • 快乐心理学

    快乐心理学

    《快乐心理学》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凡的智慧,向大众读者轻松漫谈种种日常心理。本书汇集了很多根本性的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其中包括恐惧心理、禁欲问题、纵欲问题、情绪混乱、失眠问题、神经过敏、偏见问题、犯罪心理、自卑心理、怪癖问题、自大心理、依赖心理、歇斯底里病症、好奇心理、神经衰弱、游戏心理和迷信心理等,本书自出版后就在美国长销不衰,一版再版,是林语堂首荐给所有中国人的励志经典。
  •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为:好习惯才健康,摆正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别让习惯“漏”掉健康。
  • 行动的策略(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行动的策略(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马斯洛对人的动机持整体的看法,他的动机理论被称为”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 马斯洛精选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马斯洛精选集: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本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的代表作之一。对于我们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和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调动自身的一切积极因素,健全自我人格,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追求人生的真正成功,这不能不说马斯洛的学说也适应了我们每一个追求人生成功者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出版本书的动机之所在,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作为生命本体的人的心理需要,作为具有创造性的人们劳动的价值回归心理需要,作为个体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作为生活在现实中的人本要体验人生快乐与幸福的心理感情动机等。
  •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将会指导你完善自我性格,促进人际和谐,改善思维方式,提高做事的能力和效率,在注重呵护身心健康的同时,逐渐把自身蕴藏的无限潜能一一发挥出来,直至实现幸福理想的人生。
热门推荐
  • 鬼墓灵异

    鬼墓灵异

    我叫于官财,人称“棺材”,从小能看到一些脏东西。这个故事开始于与好友言鼎参加一个葬礼,各种灵异怪事不断袭来……我见过一个人躺在冰冷的棺材里与活人一模一样,有人说它会醒来……;我认识一位神秘的老板,守着几块青铜沉默,有人猜测那是一切灵异恐惧的深渊钥匙……;我去过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见到了诡异的蛊尸鬼棺,有人说这是一场惊天的大秘……欢迎加入鬼墓靈異書友群,群号码:456947232求推薦票票,有人看我就更新。注:故事于上一本书有关……
  • 一枪擎天

    一枪擎天

    王海在获得珍贵的游戏内测号后,因为看热闹被人轮回了0级,立志复仇的他开始疯狂研究游戏里的各种修炼方法,终于让他发现了一个修炼的秘密……然而,王海所在帮会快速发展后,不可避免的陷入各种帮会纷争,且看他如何用手中长枪横扫一切阻碍!同一个江湖,不同的人生;同一种侠义,不同的沧桑;同样荡气回肠,不同的儿女情长。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 军旅诡异实录

    军旅诡异实录

    说起光怪陆离之事,稍微上了年纪的人都能翻箱底似的唠上几桩,再遇到嘴皮子溜点的,便能说得惊天动地。可迷信终归是迷信,当今社会,科学解释一切,这都是时势使然。笔者也是长在红旗下,一个正儿八经,崇尚科学的本分人。但中华上下五千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事太多。笔者也来讲讲早些年的离奇遭遇:
  • 辰木大陆

    辰木大陆

    一个开朗少年的热血少年行……一个异世大陆的风云变幻史……一部可歌可泣的历史英雄纪……一首宛如新月的铿锵胡琴曲……“未来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现在……”
  •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阿毗达磨界身足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大萌捕

    四大萌捕

    在某某朝代的某某国都,某某条街的某某店铺,住着几只逗比,江湖人称——四大萌捕!萌捕的宗旨是:救得了好人,抓的了坏人;医得了活人,剖得了死人;赚的了钱钱,吃得下饭饭。女主自称江湖无敌玉面貌美如花花容月貌闭月羞花小神医。男主(正经脸):小绵羊,走回家破案。女主(一把拍开):请叫偶萌捕!作者菌:元芳,你怎么看?看现代女军医穿越古代如何屡破奇案,在古代混的风生水起的故事。温馨提醒:本文宫斗、宅斗、博斗、格斗,斗斗不少;亲情、友情、爱情、基情,情情经典。男人、女人、妖人、超人,人人极品;冤案、假案、奇案、重案,案案到位。一句话概括:萌捕是怎样炼成的!
  • 穿入游戏

    穿入游戏

    好不容易买到火爆的虚拟实境游戏《仙侠》,赵凯却意外穿越到真正的仙侠世界!随即,赵凯惊讶发现,他在这个仙侠世界也能玩《仙侠》这款游戏,可以真身进入游戏中,游戏中他的角色升级,等同于现实中修炼升级。游戏里面打怪得宝,获得的物品居然也可以带到仙侠世界!游戏里学会的高深功法,也能用到现实里。现实世界的枯涩功法,只要收集足够的天赋点数,可以拿到游戏里面学习!而只要积攒职业经验值,就能拥有现实世界吃香的炼丹师炼器师阵法师符师这类职业!
  • 幽默是一种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

    本书以幽默为切入点,本书为你准备的50个培养幽默感的好方法则。是让你可以用最快速度成为幽默高手的“随身指南”,它将指导你在每一天的工作中去挖掘可以成为幽默的细节,并将这些细节提炼成便于记忆的习惯准则,你可以随时随地的启动你的幽默细胞,让它们随时舞动。现在就开始行动吧!每天学习一个幽默的好方法,50天之后,你将会领会幽默的真正含义,培养出自己的幽默感,让你的人生充满快乐!
  • 古屋还魂

    古屋还魂

    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灵异现象。以另一个视角解说令人胆战心惊的瞬间惊悚!从胆小懵懂的少年,到冒险猎奇的青年。一个平常的青年,一个不平常的故事。
  • 寻道之道

    寻道之道

    这是一个凤凰变成麻雀的故事,这是一个主角宠儿变成配角路人甲的故事。蓬莱守门仙童,一朝醒来竟变成了异界的大罗金仙,机缘天天来,境界日日涨,一跃成神,再跃神王,三跃开天辟地,与天齐寿,四跃——道境溃退,道体朽烂,神志消亡!这时她才发现所谓的合道成神竟然是一个最大的心魔幻境,不得已夺舍重来。然而再来一遍,哪条路才是真正的通天大道?主角曾经是天道的宠儿,走到尽头之后,却突然变成天道弃儿,世界配角。她曾经拥有的一切,都变成了给新的天道宠儿准备的礼物。她也跌落神坛变成了路人甲,险些为新主角生,为新主角死。如此,还需要修道吗?当曾经的一切都证明是个错误,她又应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