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64500000001

第1章 卷十一·杂著一(1)

【原道】

(《淮南子》以《原道》首篇,许氏笺云:“原,本也。”公所作《原道》、《原性》等篇,史氏谓其奥衍宏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诚哉是言。东坡尝曰:“自孟子后,能将许大见识寻求古人,其断然曰:孟子醇乎醇。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若非有见识,岂千余年后便断得如此分明。”伊川亦曰:“退之晚年作文,所得甚多,如曰“轲之死不得其传”,似此言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必有所见。”二先生之论,岂轻发者哉。山谷尝曰:“文章必谨布置,每见后学,多告以《原道》命意曲折。后以此概求古人法度,如老杜《赠韦见素诗》,布置最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韩文公《原道》与《书》之《尧典》,盖如此。”石介守道曰:“孔子之《易》、《春秋》,自圣人以来未有也。吏部《原道》、《原性》、《原毁》、《行难》、《禹问》、《佛骨表》、《诤臣论》,自诸子以来未有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杨诚斋曰:“道德之实非虚也,而道德之位则虚也。韩子之言,实其虚者也。其曰仁‘与义为定名’,又曰‘吾之所谓道德者,合仁与义言之也’。而后道德之虚位,可得而实矣。”张无垢曰:“此正是退之辟佛老要害处。老子平日谈道德,乃欲捶提仁义,一味自虚无上去,曾不知道德自仁义中出。故以定名之实,主张仁义在此二字。既言行仁义,后必继曰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亦未始薄道德也。特恶佛老不识仁义即是道德,故不得不表出之。”杨龟山曰:“韩子意曰:由仁义而之焉斯谓之道,充仁义而足乎己斯谓之德。所谓道德云者,仁义而已,故以仁义为定名,道德为虚位。《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仁义,性所有也。则舍仁义而言道者,固非也。道固有仁义,而仁义不足以尽道,则以道德为虚位者,亦非也。”)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子下或有有字。)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非天下或有之字,下小字或作罪云。《尸子》曰:“井中视星,所视不过数星。”今按:韩公未必用《尸子》语,正使用之,作罪亦非文意。)彼以煦煦为仁,(煦音诩。)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或无“其所谓德”四字,非是。)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公言私言下,或皆有者字,或惟下句有之。)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或无黄字。“晋魏梁隋”,诸本作“晋宋齐梁魏隋”,《文苑》作“晋梁魏隋”,蜀本作“魏晋宋梁齐”,方从阁、杭本云:“南举晋梁,北举魏隋也。”)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墨下诸本有“不入于墨,则入于老”二语。)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必上或有则字。主或作王。今按:作主,乃与下文三韵皆叶,作王非是。)入者附之,出者之。(二者字或皆作则,附或作隆,皆非是。)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云尔。”(诸本尝下有师之字。)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或无以字。)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通或作同。)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壹郁,(壹或作湮,或作堙。按《史记·贾谊传》:“独堙郁其谁语。”《汉书》作“壹郁”。壹当作[B12A],《集韵》音咽。郁,不得泄也。平入声通用,湮与□亦音义同也。作壹字则非。今按字书,壹,吉凶在壶中不得泄也。即今之氤氲字。壹湮古盖通用,故《汉书》但作壹耳。)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或无权衡字,非是。)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剖或作掊。)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致之或作致其,非是。麻丝或作丝麻,篇内并同。)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臣不字下诸本有能字,无“而致之民”四字,而句下有“则失其所以为臣”一语。)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名下或有虽字。)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事下或有虽字。)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其言或作之言。饥之或作饥而。)《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尹彦明曰:“介甫谓退之正心诚意,将以有为,非是。盖介甫不知道也。正心诚意便休,却是释氏也。正心诚意,乃所以将有为也。非韩子不能至是。”)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一作“国家天下”。句下或有者字,皆非是。)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进上或有夷而字。)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文,或作书,或作教。)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果蔬或作蔬果。)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或无而字,而下或无其字。)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音名。)庙焉而人鬼飨。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何上或无也字。今按:“曰斯道也,何道也?”是问词,而“曰斯吾所谓道也”,以下乃答语也。“斯道也,何道也”,或作“斯何道也,斯吾所谓道也”,或作“斯道也,吾所谓之道也”。又或无所谓字,皆非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或问张无垢曰:“汤学于伊尹,韩愈乃谓其传自禹。扬雄自比孟子,是得其传者,而愈以谓轲死无传,何也?”先生曰:“禹之道,尧舜之道也,伊尹得以授汤,置伊尹而言禹,亦无害也。扬雄虽自比孟子,而愈以小疵讥之。其言无传则舍之矣。”)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宛丘论公《原道》,亦曰:“愈者,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而健于言。”)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何而或作何其。今按:此句复是问词,其下乃答语。)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疒发>;疾者有养也。(<;疒发>;音废。)其亦庶乎其可也。(苏子由曰:“愈之学,朝夕从事于仁义礼智刑名度数之间,自形而上者,愈所不知也。《原道》之作,遂指道德为虚位,而斥佛老与杨墨同科,岂为知道哉?韩愈工于文者也。”张芸叟曰:“张籍尝劝愈排佛老不若著书,愈亦尝以书反复之。既而《原道》、《原性》等篇,皆激籍而作。其《原道》也,大抵言教。其《原性》也,大抵言情云云。”子由所云释氏,柳子厚在当时于《送僧浩初序》已有此论。而芸叟指谪纷然,盖少作也,今其《画墁集》删之矣,学者其审之。)

【原性】

(一作性原。今按:《原道》《原人》《原鬼》之例,作《原性》为是。又此五原篇目既同,当是一时之作。《与兵部李侍郎书》所谓旧文一卷,扶树教道有所明白者,疑即此诸篇也。然则皆是江陵以前所作。程子独以《原性》为少作,恐其考之或未详。孟子言人性善,荀子言恶,扬子言善恶混,公乃作《原性》,取三者而折之以孔子之言。其说有上中下之殊,于是说者纷然。李习之则置孟、荀、扬之论,本《中庸》作《复性书》三篇。皇甫持正则作《孟荀言性论》,而谓孟子之言合经为多。杜牧之则作《三子言性辨》,而谓荀言人之性恶,比二子,荀得多。其论不能相一。至王荆公作《原性》,则又曰太极者,五行之所由生,而五行非太极也。性者,五常之太极也,而五常不可以谓之性。此吾所以异于韩子。太极生五行,然后利害生焉。性生情,有情然后善恶形焉,而性则不可以善恶言也。此吾所以异于孟、荀。其论益相胜矣。白云郭氏曰:“唐自韩愈之后,言性者皆出其下。李翱之言,至论动静皆离,寂然不动,则异教矣。皇甫之论,谓孟、荀、扬殊趋而一致,又为韩子三品之论,皆无去取。杜牧之言爱怒生而自能为性之根、恶之端,其荀氏徒欤?本朝言性者四家,司马公谓扬子兼之,王荆公谓扬子之言似矣,苏氏亦曰:‘扬雄之论,固已近之。’亦多蔽于雄之学。独程氏言孟子性善,乃极本穷原之理。又谓荀、扬不知性,故舍荀、扬不论。”郭氏之论尽矣。)

同类推荐
  • 栖霞民间故事

    栖霞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栖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创造和积淀了丰厚而博大的民间文化遗产。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旧时,乡间信息闭塞,精神生活和物质需求一样贫乏,一代一代的人们口口相传的“真事”经过不断的加工完善,就成了现在人们听到的民间故事了。
  • 青藏高原汽车兵

    青藏高原汽车兵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服务的、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
  •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

    朱自清为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他的一生始终昂首挺胸,他是中国人的“脊梁”。他的清廉爱国, 赢得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 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永远的背影(朱自清读书与做人)》精选朱自清 先生关于读书、做人的佳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非凡人 格魅力和文学成就。
  •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剑扫风烟:腾冲抗战纪实

    本书是以塑造人物的类型群像见长的,其中腾冲籍的国老李根源、老县长张问德、绅士杨筱山、医学博士张德辉、女学生徐秀红、傈僳族英雄余子然和余子厚兄弟、游击司令梁正中以及后来加入腾冲籍的外籍战士张仁勇、仁二林……这一系列的人物是腾冲人民的优秀代表,也最为生动、感人。他们虽然是有名有姓的个体,但在作者的心中,他们都是“腾冲人”,即腾冲人的英雄群像的一个组成部分。
  • 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一口气读懂中国文学史

    本书从中国文学历史画卷中采撷了部分精髓,从散文、赋、诗、词、戏曲、小说等文体对中国文学史进行概览,从远古时代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到当今喧哗的收集网络文学,择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家进行详细介绍。
热门推荐
  • 女王驾到:来生再爱

    女王驾到:来生再爱

    一步步的复仇,一步步的伤痛,谁又知道,这只是一场误会,谁又知道,这只是一个故事、一场回忆,当回忆结束,故事,才刚刚开始。就算是无法爱,那么,远远地看着那个人,也算是最美好的爱恋。
  • 抗战之平凡英雄

    抗战之平凡英雄

    就是千千万万参加过战争年代的士兵的真实写照,他们只有自己的后人能记住,而他们却是为了共和国付出最多的,他们有好多都付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即使活到解放,也是浑身是伤,不一定享过福。谨以此书,向二战时期牺牲的中国先烈致敬,向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致敬。
  • 离人宫之玉生温

    离人宫之玉生温

    景秋里的姐姐绫月身为公主身边女尸,却因为公主挡罪而死,更背上骂名。所在封地襄王更离奇不知所踪。景秋里孤单一人走投无路只为进宫。唯一的依靠却是软弱无权的帝王萧玉,就在迷雾重重的皇宫里,带着复仇和探查的目的,身为女子的秋里,却难以平衡仇恨和爱情。
  • 仙之崖

    仙之崖

    零零星星的点击,太寒酸!
  • 星际逆仙

    星际逆仙

    灾难降临,阴霾笼罩着整个世界,姜晨在秘密试验中被证明死亡,却在血雨中复活……
  • 至尊爱:霸宠小小妻

    至尊爱:霸宠小小妻

    她曾是不谙世事的单纯女生,为了得不到的爱情,沦为世人不齿的小三。她也曾迷茫和挣扎过,可膨胀的欲望让她变得狰狞,无药可救。艳照门秀恩爱短信刺激,这些对付原配的招数在她看来段数太低,她有更狠的手段。婚姻外的女人幸福吗?拥有男人给予的金钱和宠爱,却得不到应有的名份,岂能甘心?偷来的甜蜜始终不能长久,曾经的美好在残酷的现实中化为一地鸡毛,她挥霍了青春,玩残了人生,多年后回首才发现,所谓的真爱也不过如此。
  • 万千宠爱

    万千宠爱

    沈宁穿越到景朝三年,成了亲守了寡,上了战场杀了人,还因此阴差阳错遇上了皇帝。以为向他求了一块贞节牌坊就可以高枕无忧,没想到居然还被出尔反尔丧心病狂的皇帝纳入后宫。原来自己离奇的人生,还要更离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

    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

    《查尔斯·汉迪管理思想全书》全书共分16个章节,详细的介绍了管理学的思想。
  • 魔纹帝国

    魔纹帝国

    以魔纹技术为基础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一旦发生激烈的碰撞,将会引发何等惊天动地的变化,是玉石俱焚还是相互融合,而主角的到来,又将为这种变化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数呢?!既有帝王雄心,也有铁汉柔情,既有割舍不断的友情、爱情,也有阴险无耻的背叛。唯一不变的就是,主角将会一步步变强,但主角的理想又是什么呢......
  • 齐国故城临淄

    齐国故城临淄

    《齐国故城临淄》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