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7800000002

第2章 不可不知的认知心理学(1)

01 晕轮效应:为什么会“爱屋及乌”

人与人的交往总是从认知开始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是认知过程,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控制着一个人的思考、言语以及行动。

名词解释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定律由来

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形成原因与我们知觉特征之一——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

譬如,我们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或只摸到苹果的形状,我们头脑中就形成了有关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为我们弥补了苹果的其他特征,如颜色(绿中透红)、滋味(甜的)、触摸感(光滑的),等等。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我们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地知觉每个个别属性了。

现实演绎

中国有句古话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如果爱一个人,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会喜爱。要知道,依我国自古流传的迷信习俗,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爱屋及乌”的现象呢?

其实,这就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认识事物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最少量的情况对别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面的结论。它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效应状态下,一个人或事物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扩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客观上讲,晕轮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这顶“光环”。

既然我们知道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那么,实际生活中,我们就要注意在评价自己的时候,要实事求是,考虑全面。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的还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自己的可取之处,真实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而导致的错误。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当他遇到被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时,为她的美丽而心动,以至于疯狂地爱上了她。

在普希金眼里,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结婚后,普希金每次把自己的诗读给娜坦丽听时,她总是不耐烦地捂着耳朵说:“不听!不听!”相反,她却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玩,参加晚会、舞会。普希金为了她抛弃了诗歌创作,弄得债务高筑,甚至还为了她与别人决斗而牺牲了生命。

通过普希金的故事,我们要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俊遮百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判断,不要以偏概全,要做全面的了解,避免“晕轮效应”的偏差。

正如著名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请辩证地对待我们心中的“光环”,理性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自我调试

从认知角度讲,晕轮效应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很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注意告诫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

晕轮效应给人们认知带来的消极影响的直接结果就是偏见。偏见是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人,势必会产生偏见。

在生活过程中,为避免晕轮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过早地对新的朋友、同事做出评价

要尽可能地与朋友、同事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2.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

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朋友、同事。

3.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评价

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4.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

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情。

5.要敢于展示自己

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02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禁果格外甜

名词解释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越是禁止的东西或事情,人们越是好奇和关注,充满窥探的欲望和尝试的冲动,更加想得到或知道。这与人们情绪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有关。

定律由来

心理学家德斯考尔等人在对爱情进行的科学研究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干涉儿女的感情,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也越深。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这种现象就被叫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现实演绎

在古希腊神话中,万神之神宙斯有位侍女叫潘多拉。一次,宙斯派她去传递一个魔盒,并千叮咛万嘱咐地说不能打开盒子。然而,正是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她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有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其实,正是宙斯的“禁止打开”促成了潘多拉将盒子打开,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禁果效应”。

俄罗斯有句著名的谚语“禁果格外甜”。谈到这个话题,我们就要先从“禁果”说起。它源自《圣经》,指伊甸园“知善恶树”上结的果实。

《圣经·创世记》载,上帝为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建了一个乐园,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伊甸园。上帝让他们两人住在园中,并负责修葺与看管乐园。同时,上帝还特意吩咐道:“园内各样树上的果子你们都能吃,唯独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们不能吃,因为吃了它你们就会死。”亚当和夏娃谨记着上帝的教诲。

突然,有一天,夏娃没禁得住蛇的诱惑,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于是摘下树上的果子,吃了下去。而且,她把果子给了亚当,亚当也吃了。

后来,上帝得知此事,将他们赶出伊甸园。同时,上帝惩罚了罪魁祸首——蛇,让它用肚子走路;责罚夏娃,增加她怀胎的痛苦;责罚亚当,让他终生劳作才能从地里获得粮食。

夏娃和亚当为什么要违背上帝的旨意偷吃“禁果”?是因为他们饥饿,还是因为他们馋嘴?其实都不是。这个关于人类远祖的故事,暗示了人类本性中具有根深蒂固的“禁果效应”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被禁止的东西或事情,越会引来人们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使人们充满窥探和尝试的欲望,千方百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或尝试它,即上面所说的“禁果效应”。其实,这与东西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主要是因为“禁”激起了人们情绪中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

这种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需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人们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在接受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禁果格外甜,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心理表现。

自我调试

虽然禁果效应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蔬菜——土豆,在刚刚被发现时,就曾因为被当作禁果,才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生活中一些家长总是喜欢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如禁止读不健康的书,不让早恋,不允许玩游戏、网络聊天等,但一味地严厉禁止,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逆反心理,使他们在两种心态的驱使下甘冒风险去尝试那些也许并不甜的“禁果”,最终使教育走向反面。

透过禁果效应,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某些人不喜欢而又有价值的事物人为地变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另一方面,我们不要轻易地把某些不喜欢或不赞成的事物当成禁果,以免人为地增加其吸引力,适得其反。

03 控制错觉定律:我们的自信很盲目

名词解释

控制错觉定律,由于人们平常的生活都可以用自己的能力来支配,所以把这种错觉扩展到偶然性的事件上。有的事物是完全偶然的,但人却有一种自己可以控制它的错觉。

定律由来

人往往会在知觉上将世界扭曲成一个比真实情况来得更有次序、有组织、可预测与更有意义的世界。人们透过很多巧妙的方法(各种认知机制)来让自己看不见真实。例如,在判断两条路的交界时倾向于将其规律化为九十度的直角,或是单凭第一印象就迅速地对他人未来可能的行为作出诸多预测。

事实上,人们不但将这世界知觉成比真实情况来得更有次序,还将世界扭曲成比较可控制。他们有系统地高估自己对事件的控制程度,而低估机运或不可控制因素在事件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上所扮演的角色,这种现象就叫“控制错觉定律”。

现实演绎

日本有一家保险公司,发了一批头奖500万美元的彩票。然后,每张彩票以一美元卖给自己的职工。其中,一半彩票是买主自己挑选的,另一半彩票则是卖票人挑选的。到了抽奖那天的早晨,公司专门派调查人员找那些买彩票的人,并对他们说自己的朋友想买彩票,希望他们能转让出来。那么,他们会以多少钱的价格来出售自己的彩票呢?

关于前面的彩票问题,很多朋友会觉得两者的售价肯定不一样。没错,最后的结果是:不是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张彩票的售价是1.96美元,而自己挑选彩票的人平均每一张出售的票价则是8.16美元。原因就在于,自己选彩票的人相信自己的中奖率一定较高。

其实,这就涉及心理学上的控制错觉定律,即对于彩票等非常偶然的事件,人们也以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支配。但客观上来讲,偶然性的事件是受到概率支配的。比如,你扔硬币扔1000次,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定都非常接近500。但是哪一次会是正面,哪一次是背面,是偶然的、不可预测的。

那么,回到买彩票那个例子来看。实际上,别人给你买和你自己买,从概率上看中奖的可能性是完全一样的。尽管人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到了实际操作中,大家往往还是认为自己“精心挑选”的中奖的可能性更高一些。这可能是由于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都能靠我们的努力和训练加以控制,所以就错误地推及到所有事上,包括那些偶然性事件。

再如,我们掷骰子的赌博,胜负完全决定于当时的一掷,但这一掷与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毫无关系,完全是偶然的。当有人想掷出“双六”的时候,心中就在想“六、六、六”,随之口中也小声地唠叨出来,甚至不知不觉地用手逐渐加力捏骰子。可事实上,结果完全是偶然的,与这些附加的动作毫无关系。只是人们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越努力,结果越容易如愿。

自我调试

关于错觉产生的原因虽有多种解释,但迄今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多是在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过去经验、情绪以及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不过,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

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例如,“倒飞错觉”,研究其成因,在训练飞行员时增加相关的训练,便可有助于消除错觉,避免事故的发生。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通过控制错觉来获得期望的效果。比如,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常利用人们的错觉来创造空间中比其自身看起来更大或更小的物体。

04 不值得定律:遵从你内心深处的选择

名词解释

不值得定律,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一个人如果在做自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就会感到快乐,并认为每一个进展都很有意义。

定律由来

班尼斯说:“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对无足轻重的事情无动于衷的人,但他们对较重要的事物却总是很敏感。那些太专注于小事的人通常会变得对大事无能。”在生活中,总是为一些美中不足而自寻烦恼的人很多,很显然,这种人是在平白无故地消耗自己的精力,他忘了什么是不值得做的事,也忘了不值得做的事一定不能做的道理。

现实演绎

不值得定律让我们明白:智者,应理性地对待心里的那把尺子,在众多选择中,要认清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最值得做的事,然后竭尽全力,把这些值得做的事情做好;反之,那些没有意义、不值得做的事情,干脆不要做。

世界著名编剧家贝尔西蒙的每部剧作都堪称经典,很多人都认为他有着过人的才能或智慧。其实,在写每一个剧本之前,他都会先问自己:若能将这个剧本中每一个角色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保持故事的原则性,那这个剧本究竟会有多好呢?说白了,答案只有三种:一是“很好”,值得花费两年的心血去深入构思创作;二是“还行吧”,但是像鸡肋,没太大意思,不值得耗费太多的精力;最后则是“垃圾、俗套”,根本不值得一写。

也正是因为这种习惯,做事前认真考虑是否值得做,贝尔西蒙才能不为不值得做的事浪费时间,从而将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值得做的事业中,最终取得成功。

还有,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的传奇经历,也只是来自一幅他认为值得实践的世界地图。

在约翰8岁生日那天,慈爱的爷爷送给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幅被翻得卷了边的世界地图。正是因为这张图,他的灵魂找到了归宿。在15岁时,少年约翰·戈达德写了一本励志的自勉书《一生的志愿》。他宏大的愿望令人叹为观止:要去尼罗河、亚马逊河与刚果河探险;驾驭骆驼、野马、大象与鸵鸟;读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莎士比亚的所有著作;写一本书;谱一首乐曲;为非洲的孩子们筹集100万美元的捐款;拥有一项发明专利……

在这本包含了他127项目标的书中,大部分人看得热血沸腾,可真要说到实践,人们往往会望而却步。可约翰·戈达德不同,他一生的宏愿也随着少年的誓言而笃定不变。随着这本书的出版,他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漫长旅途。尼罗河、乞力马扎罗山……这些梦想的地方一次次在他脚下走过。40年后,年老的他完成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这本《一生的志愿》成了他“一生的成就”。

同类推荐
  • 性格识人:CSMP四型性格读心术

    性格识人:CSMP四型性格读心术

    《性格识人》这本书通过对CSMP四型的深入解读与应用,充分的向你说明了性格的力量,以及性格对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和帮助。如果你能够认识、了解和掌握四型性格的应用,那么你就会发现,原来你为之苦恼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原来无法解决的难题也变得迎刃而解。它能为你带来这样的收获:事业上获得成功,家庭美满幸福,孩子优秀成长。
  • 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

    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

    《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 一书是以作者近十年来对行为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大量调研、实验数据为素材,按照人际交往中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被关注度为线索,从头到脚、从肢体动作到身形体貌、从语音语调到语言形式,对肢体语言进行了形象、深入、全面的论述和解读。
  • 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

    写给失眠者的心理学

    你失眠是病吗?失眠了,数羊、喝牛奶有用吗?30年来,失眠界流传这样一个研究成果哈佛大学研究员写给想睡却睡不着的你治疗失眠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并直面,那个无法面对的自己!系列图书销量100万册,畅销近30年有过失眠经历的人,都会大喊:我就是这样啊!拯救无法安眠的内心寻找失眠背后的自己
  • 跟专家学心理调适

    跟专家学心理调适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把脉,及时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积极进行调适,把心理问题的危害降低到最小,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坚实基础。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心理专家的点拨和指导。找到权威的心理专家,获得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才能确保个人心理的健康状态,同时也为幸福美满的人生提供保障。
  • 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实话实说

    与大学生谈心理健康:实话实说

    本书主要谈论了心理健康—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源泉,环境适应—发展自我的基础,人际交往—相互沟通的钥匙,情绪情感—健康与成才的根本,恋爱与性—青春美妙的乐章,选择职业—提升自我的阶梯,医治心病—清除发展的障碍。
热门推荐
  • 红楼黛安

    红楼黛安

    无子,无亲,无父,无母,无钱,无势,林海一梦悟珍惜,贾敏宽心只教女。本是金闺花柳质,缘何泪尽死潇湘?当黛玉在父母娇惯中成长,当警幻成为僧道不容的妖女,那么———————————红楼黛安!*************************本故事背景架空,介乎清朝、唐朝、红楼背景之间,谢绝考据!
  • 鬼手之谜

    鬼手之谜

    “我们遇到的一切都是命运吧。”命运安排我们遇到什么,却不决定我们怎么面对。得好运而失之交臂者追悔莫及,遭厄运而不断抗争者遍体鳞伤。命运其实是公平的。这是一篇类似于DNF前传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本书围绕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政治社会制度、政治观念展开研究;善于从历史的细微处进行深入探讨,对太平天国史上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就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思路进行探索,开拓了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领域;新收几篇文章是作者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内容充实,文字精当,考证细密,是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经典性著作。
  • 无限求活

    无限求活

    前行,反抗,挣扎。退让,妥协,屈服。最后苏威发现,一切只是为了求活罢了。
  • 珈蓝之夜

    珈蓝之夜

    历尽天下沧桑,渡尽人间苦乐。纵然前路险恶迷茫,我亦前行无所畏惧。只因你给了我新生,我定然誓死不后退。汝说众生皆有神灵所创?可笑,天下万物吾皆不惧!
  • 永堕幽冥

    永堕幽冥

    回首无涯,永堕幽冥。绚烂无比的魔法;逼人心魄的斗气;无敌天下的武功;漫天飞舞的法宝……构成了一个神魔交战、仙佛纷争、妖鬼肆虐的雄奇世界。谁言英雄,素问红颜,有的尽是心底里埋藏的欲望,所引爆的滔天狂澜。忆往昔峥嵘岁月,幽冥如歌,深渊如画。看永夜在纷争乱世中为大家揭开一个又一个席卷天下的惊天阴谋……
  • 灵鬼异谈

    灵鬼异谈

    万千世界,灵鬼异谈,疯狂阅读,绝对恐怖!
  • 拾阶直上青云端

    拾阶直上青云端

    李长天李长天李长天李长天李长天李长天李长天李长天李长天
  • 五行系统

    五行系统

    神秘的系统...未知的大陆...寻找父母的旅程...少年夜弦怀揣这神秘系统进入异世界,找寻自己失踪的父母。他到底会展看怎样的旅行!!
  • 过鲍溶宅有感

    过鲍溶宅有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