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7800000009

第9章 不可不知的社交心理学(1)

01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个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同人不发生关系的人,不是动物就是神。”这就是说,人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和交往当中生存、发展的。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因素中,85%决定于人际关系,而知识、技术、经验等因素仅占15%。

名词解释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印象非常深刻,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定律由来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所以不管暴发户怎么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因为文化的浸染是装不出来的。

现实演绎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设计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动。其中,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与朋友一起上学,与熟人聊天,与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另一段则将他描写成一个内向的人。研究者让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阅读描写他内向的文字;而让另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内向的文字,后阅读描写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请所有的人都来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结果,先阅读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而先阅读内向文字的人中,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事实上,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往往日后也很难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有的时候,尽管你的表现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坚持对你的最初评价。

通常,第一印象包括谈吐、相貌、服饰、举止、神态,这些对于感知者来说都是新的信息,它对感官的刺激也比较强烈,有一种新鲜感。这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第一笔抹上的色彩总是十分清晰、深刻一样。随着后来接触的增加,各种基本相同的信息的刺激,也往往盖不住初次印象的鲜明性。所以,第一印象的客观重要性还是显而易见的,它在以后交往中起了“心理定式”的作用。

如果你与人初次见面就不言不语、反应缓慢,给人的第一印象基本就是呆板、虚伪、不热情,对方就可能不愿意继续了解你,即使你尚有许多优点,也不会被人接受;而如果你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风趣、直率、热情,即使你身上尚有一些缺点,对方也会用自己最初捕捉的印象帮你掩饰短处。

自我调试

了解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现在我们来谈谈应该怎样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说,想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必须要牢记以下五点:

1.显露自信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自信是人们对自己的才干、能力、个人修养、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相貌等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一个人走路要是步伐坚定,谈吐得体,说话双目有神、目光正视对方、善于运用眼神交流,就会给人以自信、可靠、积极向上的感觉。

2.讲信用,守时间

现代社会,人们对时间愈来愈重视,往往把不守时和不守信用联系在一起。若你第一次与人见面就迟到,可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最好避免。

3.仪表、举止得体

脱俗的仪表、高雅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是个人品格修养的重要部分。当然,仪表得体并不是非要用名牌服饰包装自己,更不是过分地修饰,因为这样反而会给人一种轻浮浅薄的印象。

4.微笑待人,不卑不亢

第一次见面,热情地握手、微笑、点头问好,是人们把友好的情意传递给对方的途径。在社会生活中,微笑已成为典型的人格特征,但与别人第一次见面,笑要有度,言行举止也要注意场合,过度的亲昵举动,难免有轻浮油滑之嫌。

5.言行举止讲究文明礼貌

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不乱用词语;别人讲话时,要专心地倾听,态度谦虚,不随便打断;在听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身体语言和话语给对方以必要的反馈;不追问自己不必知道或别人不想回答的事情,以免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02 刺猬法则:距离产生美

名词解释

刺猬法则,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彼此的美好。

定律由来

刺猬效应来源于一则西方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现实演绎

生物学家曾作了一个实验:

冬季的一天,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空地。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紧紧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拢后,它们身上的长刺又把同伴刺疼,很快就分开了。但寒冷又迫使大家再次围拢,疼痛又迫使大家再次分离。如此反复多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较佳的位置——保持一个忍受最轻微疼痛又能最大限度取暖御寒的距离。其实,人与人之间亦是如此,良好交际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

既然距离在人际交往中如此重要,那么,究竟保持多远的距离才合适呢。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双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所谓“亲密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其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在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一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例如,公司的经理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就是为了与来访者谈话能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自我调试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有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我们才能够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03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度人

名词解释

投射效应,指当人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喜好、观念、情绪等)时,就往往主观地认为别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喜欢假设别人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倾向,喜欢认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点别人也具有。

定律由来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一种典型的投射效应。当别人的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认为别人的行为违反常规。喜欢嫉妒的人常常将别人行为的动机归纳为嫉妒,如果别人对他稍不恭敬,他便觉得别人在嫉妒自己。

现实演绎

1974年,心理学家希芬鲍尔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测试者,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学生放映喜剧电影,让他们心情愉快;而给另外一组学生放映恐怖电影,让他们产生害怕的情绪。然后,他又给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的面部表情。

结果,看了喜剧电影心情愉快的那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也是开心的表情,而看了恐怖电影心情紧张的那组大学生则判断照片上的人是紧张害怕的表情。

这个实验说明,被试的大部分学生将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视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即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实,投射效应的表现形式除了将自己的情况投射到别人身上外,还有另一种表现——感情投射。即对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喜欢,越看优点越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越看越讨厌,越看缺点越多。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恋爱期间,如在热恋时人们喜欢在周围人面前吹嘘自己的另一半如何完美无缺;一旦失恋,又把对对方的憎恨之情溢于言表,并言过其实。

所以,知道了投射效应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使我们对其他人的知觉失真,我们就要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理性,避免受这种效应的不良影响。哲学上曾讲过,对任何事物我们都应辩证地去看。没错,“投射效应”也不例外。

一方面,这种效应会使我们拿自己的感受去揣度别人,缺少人际沟通中认知的客观性,从而造成主观臆断并陷入偏见的深渊,这是需要我们克服的。

《庄子·天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富、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自我调试

由于产生投射效应是主观意识在作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时刻保持理性,克服潜意识和惯性思维,让事物的发展规律还原它本来的面目,从而消除这种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1.认清别人与自己的差异,不断完善自己

不能总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其次,我们要承认和尊重差异,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别人。最后,为了避免投射效应,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看别人。在与人交往时,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理解对方的需要和情感,我们才能与他人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容易达成谅解和共识。

2.不同的人会产生相同的感受

我们可以利用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正如钱锺书说“自传其实是他传,他传往往却是自转”,要了解某人,看他的自传,不如看他为别人做的传。因为作者恨不得化身千千万万来讲述不方便言及或者说了别人也不会相信的发生在作者身上的真实故事。

所以,对待交际中的投射效应,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其影响,用理智避开它不利的一面,用智慧运用好它有利的一面。

04 约哈里窗户效应:适当自我暴露,更讨人喜欢

名词解释

约哈里窗户效应,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败与否,人际关系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自我暴露”。

定律由来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和哈里对如何提高人际交往成功的效率,提出人们之间的交往成败与否,人际关系能否健康发展,求职就业是否马到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自我暴露”。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了解,而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仅仅自己了解,却从不向别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求知区域”。这四个区域,就是“约哈里窗户”。

现实演绎

在社交过程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约哈里窗口”理论,通过适当地暴露自己的秘密,袒露自己的胸怀以获取对方的同情、理解与新发现,从而达到和谐的交往。

研究交际心理学的人士曾指出,让人家看到自己的缺点或弱点,人家才会觉得你真实可信,不存虚假,从而产生亲近感;反之,完全把自己藏起来,就会使人感觉造作、虚伪、有压力。

小敏是同宿舍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并且人也长得漂亮。但同宿舍甚至同班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独漂亮、擅长交际的小敏仍是独自一人。

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学都表示,她太神秘,别人很难了解她。和她有过接触的男同学也说,刚开始和她交往时,感觉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她很封闭。

原来,小敏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怪不得同学们都觉得她神秘呢!

生活中的确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对方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同类推荐
  •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

    《生活中的行为心理学》以大家常见的行为动作为例,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思维模式解读各种情境下行为的心理含义,让你通过行为掌握对方的心理。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通俗的群体心理学知识读物,致力于用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讲述群体心理学知识,满足读者们对群体心理的好奇心,帮助读者们洞察、了解群体心理,进而从中获得领导群体或摆脱群体心理控制的启示。
  • 快乐心理学

    快乐心理学

    《快乐心理学》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凡的智慧,向大众读者轻松漫谈种种日常心理。本书汇集了很多根本性的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其中包括恐惧心理、禁欲问题、纵欲问题、情绪混乱、失眠问题、神经过敏、偏见问题、犯罪心理、自卑心理、怪癖问题、自大心理、依赖心理、歇斯底里病症、好奇心理、神经衰弱、游戏心理和迷信心理等,本书自出版后就在美国长销不衰,一版再版,是林语堂首荐给所有中国人的励志经典。
  • 心理的象征与成功

    心理的象征与成功

    本书围绕心理的象征与成功的内涵展开,阐述了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人性中的意义,从而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奥秘。该书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重要代表作之一。
  • 打开心理学之门

    打开心理学之门

    这是一本引领我们真正走入心理学世界的图书。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心理学研究什么,心理学的基础领域、应用领域,以及心理学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具体应用,等等。
热门推荐
  • 独宠贵妃

    独宠贵妃

    在一次意外之后,现代女孩萧媚儿穿越到了古代,变身成为了木贵妃——纳兰木若。争宠暗斗的后宫众嫔妃,正邪难辨的影子太后,离奇隐身的尘世王后,爱恨分明的俊美女侠……面对这些各怀心思的女子,她该如何应对?是委曲求全,还是争锋相对?又或是……面对崇权冷酷的君主龙炎,绝倾天下的神武将军纳兰云,冰冷俊美的侍卫离钟,狡猾风流的纳兰战雪……面对这些出色的男子,她该何去何从?是君主的宠妃,还是将军的爱妻?又或是……
  • 情梦难圆

    情梦难圆

    梦晴从懵懂少年开始就一直爱着她的白马王子,兜兜转转她终于发现原来属于她的那颗北极星一直守在她的身边。
  • 回到过去之天纵奇才

    回到过去之天纵奇才

    六月十九观音雨,蓦然回首十年前。陈尧大学毕业后三年,一事无成,去庙会烧香,无意之中穿越到了过去。那一年,他十六岁。
  • 玄界神魔道

    玄界神魔道

    天道逆乱、诸魔乱舞。神道?魔道?神道又如何、吾弑天灭地!魔道奈若何、吾吞天纳地!少年自赫赫威名的神屠域走出,手擎吞噬大道、脚踩腥风血雨,逐渐走向了那个精彩绝伦的瑰丽世界……
  • 神魔无界

    神魔无界

    三界封印将开,风清一却无奈的卷入到这一漩涡只中。眼看着几位师兄在自己的面前被害,风清一没有留下一滴眼泪,只是毅然的投入到了无尽修炼当中……只是,正道既不容我,那我就投身魔道又如何……
  • 血灵珑

    血灵珑

    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在随父打猎归来的途中被一条奇怪的蟒蛇袭击,被匆匆赶来的父亲救下后,身上发生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变化,由此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在血灵珑中,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有的只是无尽的五行元素。同样的五行元素,却不同于修真体系的独特风格。这本小说中,我会用一种全新的手法,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五行。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在这,问大家个很基础问题:如果金火想遇,谁会更胜一筹?想必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毫不犹豫的选火吧,毕竟向后退上两行看,“火克金”三个字正摆在那儿呢?可是本着写书就得卖关子的原则,我还是要顶着大家的压力出来大吼“回答错误”了。既然金能生水,水用能克火,那我为什么不能说“金克火”呢?
  • 俠

    几个大自然的宠儿,获得不同于他人的能力,为了解放而斗争,却无意卷入两个千年家族的斗争。最后,谁,才是主谋?
  • 鬼医毒妃

    鬼医毒妃

    那时他对着她温柔的笑着,那笑蓝子汐从来没有看过,从前也没有,现在,她愣住了,第一次有人用这种微笑看着她,是暖暖的,暖彻心底的笑。从此,她说:“你,就是我最珍视的人,我会变强,我会永远保护你”。但是,却是他一次次的救了她。那时她坚强的背影,震撼了他,他对她微微的笑,不同以往的虚伪,那是发自内心的笑,他看见她愣住的深情,他听见她那稚嫩的承诺,他又笑,更暖的笑,从此,他的心中拥有了对她一生一世的承诺。
  • 乱世浪漫龙绮谈

    乱世浪漫龙绮谈

    当《说岳》遇上《三国志》,当陆文龙穿越千年,遇上吕绮玲;两个时代的人物,两个时代的故事,如果到最后你只是我的一场梦,那么醒来之后,我将会停留在何处?我宁愿当初不曾遇见你。这是一部关于游戏激发灵感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一段武侠、一段历史的梦;希望大家喜欢。
  • 傲天龙神诀

    傲天龙神诀

    在遥远的世界,有这一位努力的男子,这里有这爱恨情仇,有这背叛抛弃,看着主角孤独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