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8000000004

第4章 两位铁血皇帝(2)

1390年,有人交代,朱元璋的老亲家李善长也与胡惟庸案有关,于是77岁的李善长连同全家70多口人都掉了脑袋,只有他那当驸马的儿子和两个皇外孙得以幸免。

到此,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算是大获全胜了。不管多么有智慧的人,多么有学问的人,还是劳苦功高的人,在皇帝的手里都如同一只蚂蚁,这个总为自己当过讨饭和尚而自卑的皇帝,终于找到自尊了!

阿龙辞典廷杖

1380年,明朝独具特色的廷杖制度出现。所谓廷杖,就是皇上打臣子的屁股,而且是透明地打,挨打的人要被剥光衣服、露出屁股;是公开地打,打给围观的官员和群众看。执行廷杖的具体情形是:行刑的前一日,有关方面通知获罪官员,明日准备受刑。行刑时,执行官高坐中央监刑,其他政府官员陪坐两旁,还有围观小太监三十人,锦衣卫三十人,具体行刑狱吏百余人。廷杖一顿打下来,不死也得躺半年,是一项极具羞辱性和残酷性的惩罚。

【阿龙看热闹】

人生不能得意忘形

据说胡宰相生活奢侈,日子过得有如神仙。朱领导在那里勒紧裤腰带大打节俭牌,他却唱反调。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自我膨胀太厉害,连他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胡惟庸是典型的得意忘形,以为自己有能力很神秘就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却不知任何时候,领导发威那都是虎啸山林。如果搞不明白这样的事实,小心吃不了兜着脑袋走。

4、 太子之死

朱元璋登基之后,把长子朱标立为太子。

朱标的老妈是皇后马秀英,马秀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为人善良正直,每当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时候,她总是想尽办法为干部们求情。朱元璋虽然是个杀人狂,但对这个一起患过难的老婆还是很尊重的。

朱标继承了母亲的性格,他从小就特别懂事,对老师和长辈都很尊重。朱标22岁的时候,朱元璋让他开始参加工作,干部们汇报的大事小情都交给他处理,朱元璋希望这个儿子像自己一样精明能干。

朱元璋教育儿子说:“打江山的领导,都历尽千辛万苦,要懂得人情世故,处事才能妥当。守江山的领导,从小生在安乐窝,如果平时不多学习和锻炼,难免要出错。”这话有理,朱标赶紧点点头。

朱元璋又告诉他几条治国的原则:只有仁德才不会因为暴虐而出现疏漏,一定要明察秋毫才不被人迷惑;只有勤政才不会在安逸中堕落,处事要果断而不受教条限制。

阿龙记事贴

春联始于朱元璋

《盈联丛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1368年春节,朱元璋降旨一道:“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时间,南京城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小户,纷纷筹办春联,市场大红纸价格骤涨。从此以后,过年家家贴春联,成为中国的一大民俗,至今不衰。

朱标没敢表态,心里头暗想,你嘴上说得挺好,但头一条就没法实行,咱倒是想推行仁政,可是你杀人连眼都不眨一下,还说什么仁政呢?

朱元璋得意地说:“这些都是我治国的心得。我自从得到天下,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凡事都不敢怠慢,每天是头顶星星去,身披月亮归,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做,我们大明盛世必然江山永固!”

朱元璋几乎每天都在杀人,有时候朱标实在忍不住,也想发表点意见,但是朱元璋发怒的样子真的是太吓人了,让朱标感觉自己的脖子也直冒凉风,有时候还要马皇后出面调解。

朱元璋查胡惟庸的案子,牵连到朱标的老师宋濂。朱标听说宋老师遭了难,就跪在地上为老师求情,朱元璋却瞪着眼睛说:“等你当了领导再赦免他吧!”

这天晚上,朱元璋跟马皇后一起吃饭,马皇后愁眉苦脸地不动筷子,朱元璋就问她有什么事情,马皇后叹口气说:“我想到宋老师就要被满门抄斩了,我实在吃不下去呀。”听了这话,朱元璋才决定饶宋濂一命。

马皇后去世以后,朱标失去了保护伞,他怕再有什么事惹怒父亲,就让画师画了一幅图,画的是过去在战争中,马皇后背着儿子逃难的图,他把这幅图带在身上。

有一次,朱元璋又杀人了,朱标憋了一肚子话,就嘟囔出来了:“这样滥杀无辜,恐怕伤了君臣的和气呀。”

朱元璋当时没答理朱标,第二天,他找了一条长满刺的荆棘扔在地上,让朱标去捡。朱标看了看,显出为难的样子,朱元璋就说:“你嫌有刺不敢拿,那我就把刺去掉了再给你,不好吗?我杀的都是将来会对你不利的人,我把事情都安排好,还不是为了你的日子好过?”

朱标不敢反驳,就小声说:“皇上要像尧舜那样开明,臣民自然都会安分守己。”

朱元璋一听,你小子绕着弯,说我是暴君是吧?气得举起椅子来砸朱标。朱标吓得东躲西藏,他故意把那幅图掉在地上,朱元璋以为是什么机密,赶紧捡起来看,当他看到这幅图,想起马皇后,这才饶了朱标。

这次朱标着实是吓坏了,心想朱元璋杀人如麻,虽然是亲父子,惹急了也不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朱标实在无法苟同老爸的屠刀政治,但也不敢再提出反对意见了,他只能偷偷盼着老爸早点升天,那时候全天下就算解放了。但他没有等到那个时候,由于长年积郁成疾,朱标三十七岁就死了。

朱元璋为了避免子孙后代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内战,他规定皇位的继承只能是嫡长继承制,如果太子死了就由太子的长子来继承,其他人一律靠边站。根据这条规矩,朱标的儿子朱允成为合法继承人,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成了他的继承人。

阿龙辞典文章圣手宋濂

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自幼饱读诗书,诗歌散文样样都拿得出手,朱元璋认为他是明初文章第一圣手。后来做了太子朱标的老师,用他那套慈悲学说让朱标成为一名阳光少年。胡惟庸案爆发前,宋濂就以年老为由,告老还乡。胡惟庸案发,千丝万缕地和老宋扯上关系,朱元璋要杀他,幸好被学生朱标解救,但活罪难逃,在发配途中去世。

【阿龙看热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如何教育孩子,这是个千古难题,一直有各种答案,并无定论。不过有一个禁忌: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教育孩子。孩子要当个清洁工,做父母的非要他去当设计师不可,每天把孩子禁锢起来学各种各样的东西,恨不得把孩子变成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都是违背人性的。让孩子快乐地生活,这才是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的,只有这样,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5、 蓝玉案

明朝建国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了漠北草原,历史上称为北元。朱元璋料到这些残渣余孽会对大明构成威胁,于是多次派兵征伐,围剿元军残部,称为征沙漠。

经过朱元璋不断地屠杀,老干部已经所剩无几,这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军官脱颖而出,他就是蓝玉。蓝玉参与过多次围剿元军残部的战争,逐渐显示出优秀的作战才能。

1388年,朱元璋决定彻底消灭元军残部,他任命蓝玉为主帅,率领十五万精兵,最后一次出征漠北。

在一个黄沙漫天的日子里,蓝玉率领明军神兵突降。

那些蒙古贵族们正在饮酒作乐,完全想不到明朝的军队能够孤军深入到这个地方,北元领导连自己的玉玺都没来得及拿,就仓皇地逃走了。他的儿女和老婆们,还有干部群众七万多人都当了俘虏。

蓝玉缴获了北元的玉玺,还有十几万头牲畜,押送那些俘虏,高唱着凯歌回家了。

朱元璋接到喜报,心里十分高兴,他把蓝玉比为汉朝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蓝玉一下红透了大江南北。

但蓝玉却不是一个聪明人,他似乎刚从美国移民回来,对朱元璋屠杀功臣的事迹没有一点印象。功臣与罪臣,就像朱元璋的手心和手背,随时可以翻转。蓝玉被领导夸奖了几句,就得意忘形,差点连自己姓啥都不知道了。

俘虏中有不少美女,在回师的路上,蓝玉就挑了一个模样出众的带到自己房间。美女!你老公已经没影了,赶紧跟了本大将军,下半辈子吃香喝辣,要啥有啥。美女一脸惊恐,退缩到角落里。

咋着?你还不同意?哇啦哇啦地说啥呢?能傍上本大将军是你的福气。美女哭着喊着连推带躲。

嘿,你还不识抬举?瞧这小胳膊还想拧过大腿?那本将军只能霸王硬上弓了!

蓝大将军是得了手,可这位美女一激动自杀了,这在俘虏之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部队走到喜峰关的时候,正当深夜,蓝玉急着要进城休息,于是派人去叫门。梆!梆!梆!来人哪!快开门!蓝大将军要进城!

军士在城楼上探头瞧了瞧,光看见乌压压的到处都是人,是什么人却看不清,这黑灯瞎火的,谁知你是蓝将军还是绿将军?等咱跟上级报告一下,开个会,研究研究!

蓝玉可等不及,本将军到了,还开个屁会!难道你们没听说过,咱就是可与汉唐大将相媲美的头号大功臣——蓝玉!快开门!

不开?不开咱可要撞门了!兵丁们一拥而上,拿出攻城的十八般武器,叮叮当当,轰轰隆隆,不一会儿就把门打破了。

城里的守军还以为是外敌入侵,差点就爆发了内战,好在军队里有明白事的,主动出示了证件,这才平息了事端。

蓝玉的所作所为,都瞒不过朱元璋的特工,一举一动随时都有人汇报。朱元璋对蓝玉的表现很不满,本来打算封他为梁国公,因为这两件事,改封他为凉国公,想让他狂热的脑门清凉清凉。

阿龙记事贴

冷血朱元璋

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几乎全是安徽人。从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党案和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开始,这些人被大批诛戮,从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公侯被杀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于胡蓝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归天,当初被封的功臣中只有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还活着,但也是半死不活。整个洪武一朝功臣几近整体覆灭。

但是没多久,朱元璋又给蓝玉提升了一级,相当于副部长了。蓝玉不知是喝高了还是怎的,竟然说:“难道我不可以当正的吗?”

看来蓝玉真的是忘记了胡惟庸老前辈的下场,胡天胡地折腾了六年,朱元璋开始对他下手了。这一年,领导的特工部队——锦衣卫指控蓝玉谋反。

“谋反”二字,历来是最锋利的屠刀,没有人能在这把刀下幸存。蓝玉这会儿明智了,为了少受点活罪,他直接招认了。他一认罪不要紧,谋反不会是一个人单挑啊,肯定有同谋,于是沾边带故地就牵扯了一大堆,在严刑拷打之下,一个供出十个,十个供出百个,几千里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莫名其妙地都成了谋反的同案犯。

三年前才告结束的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杀了三万多人,这回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又杀了一万五千多人,有资格的,有能力的,几乎都杀绝了,这回朱元璋可以稍微睡得安稳了。

阿龙辞典锦衣卫

锦衣卫是“上十二卫”(皇帝的私人卫队)中的一卫,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初期的时候,锦衣卫只有500人,不过到了明朝中期,锦衣卫的数量已经多达6万人。锦衣卫的主要职责就是贴身保护皇帝的安全,所以,他们在事前就必须有所防备,于是,便时时四出,作秘密调查工作,事实上,这就是明代特务政治的一个预兆。

【阿龙看热闹】

要把经验教训当回事

人活在世上,总会碰壁。成功的人碰一次后,会总结经验,以后不碰;或者是从别人碰壁的教训中总结经验。愚蠢的人碰了一次,还会碰,碰到头破血流,人家告诉他,别碰了,看看我。但愚蠢的人不为所动,以为自己天生神力,厄运不会降到自己头上。人生最悲哀的是,看着有人被历史的车轮碾死,却还超过车子,然后躺在轮子下面。

6、 燕王装疯

建文帝朱允削藩的初期,捏的都是一些软柿子,这给他增强了不少信心,毕竟咱是领导,咱让他们站着死,他们都不敢坐着活。这么削着削着,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担心。

所有藩王都已经被假定为可能造反的人,而“可能”这两个字,随时会因一纸告密而变成“正在”。

在这之前,朱棣为了让新领导放心,主动让两个儿子到应天(南京)当人质,他可不想坐等着被罢官免职,但是要反也得先把儿子弄回来再说。

怎样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朱棣冥思苦想。老爸在世的时候,每天都杀人,有一个大臣为求自保,就装疯卖傻,连狗屎都吃,最终成功保住了性命,朱棣曾经听说过,也偷偷地学了几招。对啦!咱就用这招——装疯。

装疯,说起来容易,要做也难着呢,拍电影演员拍不好,大不了赔钱不卖座,他这要是演砸了,全家人的性命就没了。这一家几十上百口的,全指他这一出戏了。

一天大清早,朱棣穿着睡衣,光着脚,蓬头乱发就跑出了家门。朱棣来到大街上,逮谁骂谁,捡啥吃啥。家里的人发现王爷不见了,全家出动,满大街找王爷。于是燕京(北京)城里都知道,燕王朱棣疯了,因为啥疯的?有人说是朱棣想娶个小老婆,结果刚准备过门,那小老婆却得急病死了,朱棣一上火,就疯了。那位说至于吗?堂堂一个王爷,征战沙场一辈子,小老婆没娶上就疯了?反正甭管信不信吧,燕王就是疯了。

建文帝在燕京安排了两个人——张和谢贵,成天没别的任务,就是专门监视朱棣的。突然听说朱棣疯了,这俩人也很纳闷,职责所在,必须调查一下。

张和谢贵来到朱棣家里,一顿点头哈腰,我们听说燕王生病,特意前来探望,燕王他没什么大碍吧?朱棣的夫人愁眉苦脸地说,王爷现在不方便见客,二位的心意我们领了,就不必见他了吧。

这俩人能同意吗?不让见更有问题了,非要当面问候不可。夫人说,那你们做好心理准备,他疯了,不知会说些什么,要是胡说八道了,二位可别怪罪。

阿龙记事贴

装疯活命

在朱棣之前,历史上有过多次装疯活命的故事。有一次,朱元璋想杀一个囚犯,太子朱标认为不应该杀,两人争执不下,朱元璋问御史袁凯的意见,袁凯不敢得罪朱元璋,就说:“陛下主张杀,法之正也,太子主张不杀,心之慈也。”朱元璋很恼火,把袁凯关起来,三天不给吃的,等到放出来时,袁凯就开始装疯,捡到什么吃什么。朱元璋认为他是装疯,又用木锥子刺他,派人去他家里察看,袁凯都挺住了。后来朱元璋死了,袁凯才恢复“正常”。

俩人一听马上表态,这个没关系,我们也听说燕王得的是疯癫之症,疯子说话有什么可怪罪呢。

夫人就带这二位去见朱棣。来到他那屋子,好嘛,这个热!大夏天的屋里放一火炉,俩人琢磨朱棣自个儿在这吃烧烤呢。走到近前一看,朱棣身穿皮袄,还披着个棉被,抱着那炉子烤手呢,一边烤一边还说:“冷啊,天真冷啊。”

这俩人躬身施礼,说:“燕王一向可好?我们给您请安了。”

朱棣嘻嘻一笑,说:“天冷啊,你们吃了吗?”

夫人也冲着俩人诉上苦了,她说:“已经找了几位名医,都说王爷这病太重,不光是脑子坏了,心肝肺也快罢工了,估计不久就要撒手归西,可怜两个儿子还不知道呢,呜呜……烦请两位跟皇上汇报一下,让我那两个儿子回来给父亲送终吧。”

张和谢贵热得直冒汗,赶紧告辞了。回去一合计,你说这朱棣是真疯呢,还是假疯呢?看那样确实病得不轻,不像是装的,就当真事汇报上去了。

朱允这人头脑简单,听说朱棣就要死了,等着儿子送终,于是不好从中作梗,就把那俩小子放了。

同类推荐
  • 太平新语

    太平新语

    一个悲催的现代人回到1850年代!给你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太平天国
  • 转魄

    转魄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一个剑客,辅佐三代帝王,殚精竭虑,只为一个梦想。两大帝国的对抗,是他的舞台,却也是他的失意场。屡屡拼尽全力,又往往功败于垂成;连连失落,依然毫不气馁;愈挫愈奋,只有再接再厉。一位不成功的将军,却是一个真正的强者。剑名“转魄”,书名《转魄》。《转魄》,献给每一位强者!
  • 九曲踏歌行

    九曲踏歌行

    明朝永乐时期,虽看似天下太平,实则暗流涌动,江湖亦是纷争不止。萧子衿表面上看去是一个被冷落的家族子弟,手无缚鸡之力,但其实他却是天下第一杀手组织“暗流”的少主,其功力更是深不可测。且看他如何在这泱泱大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留下一段名垂千古的美名。书友交流群485125995
  • 玛洛亚

    玛洛亚

    牧师玛洛亚为了传教来到高密大栏镇,对被福生堂主司马亭因故休掉的三姨太产生了爱情,并适时地加以表白了。抗战爆发,玛洛亚、三姨太、司马亭在中共党员赵怀庆的帮助下,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日洪流,领导大栏镇的抗日游击队。玛洛亚和三姨太凄美的爱情故事和大栏镇人民同日寇的殊死搏杀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眼前。
  • 乱入三国之一统天下

    乱入三国之一统天下

    东汉末年,时空具乱!王旭,带着数据奖励系统,横空而来……旭哥:“我真的不想这样……”系统:“其实,此时此刻,貂蝉正在饱受命运的摧残!”旭哥:“啥玩意?好吧,还能说什么,接受任务!”不一样的乱世,不一样的三国,一样的是我们从始至终未曾湮灭过一丝一毫的赤心热血!
热门推荐
  • 流光灿影之初出茅庐

    流光灿影之初出茅庐

    苏许在江湖的闯荡,他渐渐地成为了一位真真的大侠。
  • 梦游异周

    梦游异周

    要钱没钱要财也没有,只有嗷嗷待哺的几张口。上无高堂,左无兄弟,右无姐妹,背无靠山。手里全是负资产,一家的重担却要她来扛。大侄爱拾猫,二侄爱养狗。阿妹抱着捡来的哥哥,就是不撒手。唉!猫生猫,狗生狗,每年都要增加好几个。还没出阁就被退货,出门还遇飞来横祸,这个日子可要怎过。心愿小小,满足大大。且看一个百无一用的女子,如何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赚出个幸福的未来。
  • 美人倾城:王爷请排队

    美人倾城:王爷请排队

    原以为,山中的一次偶然相遇,不过是一场萍水相逢,此生不会再见。谁曾想,这平常普通的路见不平出手相救,竟成了一切缘分的开始。是谁说过,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有原因的,而她,就是他此生认定的那个人。奈何命运总爱弄人,一道圣旨,她成了他哥哥的女人。为了美人,他放弃了江山,却换来她的公然逃婚。两年后,她重新出现在新帝的身侧,此时,恩怨情仇,爱恨纠葛,才真正开始……萧弈:解不开的结,逃不开的劫,宿命使然。上官芊:藏在眼眸底下的是什么,你一概不知。萧瑨:原来皇帝,才是这世上,最一无所有的人。
  • 轮回弑天

    轮回弑天

    上一世,红颜为他身死道消,一怒之下力战群雄,只因寡不敌众陨落当场,殊不知轮回体质显现,入轮回。这一世,我必九天风云叱咤,翻手为云,一朝覆手为雨。这一世,我因执念无从放下,辗转反侧,都付之断情崖。这一世,我必独守战场厮杀,黄沙漫天,埋不完的骨架。
  • 魂仙有道掌浮生

    魂仙有道掌浮生

    未来世界的魂能奇兵历经生死,在另一个世界重生。为了生存,只能变强。强者之路,免不了一番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但那又如何?人生在世,要的就是精彩,图得一痛快。浮华三千,她不追求权利滔天,只愿魂魄秉承大道,畅快如似神仙。
  •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名家教子书:母亲的榜样(外国篇)

    本书让您迅速了解大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轻而易举地亲近和理解世界教育大师的智慧,感受世界经典教育方法的巨大魅力。对于那些渴望获得成功的教子经验的中国父亲和母亲来说,本书是一部有很大参考价值的家庭教育读本,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权威而完善的教育宝典。汲取榜样母亲科学的教育理念,成就优秀孩子辉煌的发展轨迹。本书介绍了近现代中外36位成功母亲的教子经验,这些“榜样母亲”的教子经验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哲理,在中外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意义深远,而且她们的教育智慧在今天的实践中依然不断地被运用。
  • 只想默默的等你

    只想默默的等你

    她等他,但他却害怕耽误她的前途,就这样他拒绝了她......她走了,过起自己的生活,虽然过的普通但她依然很快乐,她让自己很快乐,为了忘记他,可就在爱重新时,他回来了......
  • 女配王妃

    女配王妃

    赵娅表示,没事千万别看狗血的言情文,尤其是弃了坑的文,一不小心穿成炮灰女配真的伤不起。赵娅一不小心穿成了圣母炮灰王妃,原打算做个安安静静的美王妃成人之美,只求王爷别理她。可是,忽然有一天醒来,跟王爷互换了身体,她成了“王爷”,他成了“王妃”……这是什么设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海帝王霸

    仙海帝王霸

    广袤无垠的大海上,伫立着几座孤零零的小岛,分别被仙家宗门和世家大族所占据着。没有一席之地的林翔,带着家人,扬起风帆,乘风远航,向着母亲的大海,不断进发!
  • 网游之豪情无双

    网游之豪情无双

    于阳光之下被无数人传诵。于黑夜之中让无数人战栗。化身万千本名却无人知晓。天荒地老也不过弹指一瞬,江湖在美也不及红颜一笑!这是一个风骚男的崛起史一段华丽丽的江湖史诗乱了舞步:我只是想把江湖捅个窟窿。